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0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7435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7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0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0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0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0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0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0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0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0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0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0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0讲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纲热度]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5年16考)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5年29考)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5年8考)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5年18考)

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Ⅱ(5年6考)

[诊断知识盲点]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

2.最简单的反射弧由3个神经细胞组成。

(×)

3.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该过程属于反射。

(×)

4.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

5.突触间隙不是一个空隙,内有组织液。

(√)

6.神经中枢存在突触,效应器处不存在突触。

(×)

7.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大量的钠离子内流。

(√)

8.线粒体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神经元内。

(×)

9.在突触小体内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

10.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通过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

(√)

11.测量静息电位时电极放在细胞膜外表面。

(×)

1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13.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下一个神经元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

14.跳水运动员在很短时间内做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的。

(×)

15.某人能阅读文字但不能书写,可能是由于言语区的W区受损造成的。

(√)

16.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

(√)

17.垂体细胞与下丘脑细胞分泌的激素不同,但细胞核基因相同。

(√)

18.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

19.激素被特异性运输到靶细胞或靶器官,因此激素只能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

考点一 通过神经的调节

1.(2014·高考海南卷)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

据图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所以感受器在骨骼肌中,故A项正确。

由于b处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则d为传出神经,故B项正确。

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故C项错误。

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兴奋的传递,c处为突触,可检测到神经递质,故D项正确。

2.(2016·高考全国乙卷)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

选B。

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故A项正确。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故B项错误。

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故C项正确。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将Na+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ATP,故D项正确。

3.(2015·高考江苏卷)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解析:

选D。

A项,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生物膜的分隔作用可避免其被细胞内的其他酶系破坏。

B项,神经细胞上的神经冲动属于电信号,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项,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是引起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

D项,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若兴奋则Na+内流,若抑制则Cl-内流。

4.(2016·高考全国甲卷)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

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

解析:

(1)分析图示,AC(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可在D酶的催化下分解为A和C,其中C能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吸收用来合成AC。

神经递质除乙酰胆碱外,还有多巴胺、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等。

(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会持续发挥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核心探究]

1.兴奋的产生机制

Na+流入细胞内、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2.兴奋的传导方向:

双向传导。

(1)膜外:

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流动方向相反。

(2)膜内:

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流动方向相同。

3.兴奋的传递

(1)特点:

单向传递。

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2)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与神经递质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有:

高尔基体、线粒体、突触小泡、细胞膜等。

有关神经调节的五个失分点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在离体实验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3.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

4.同一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远远慢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主要与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

[题点突破]

题点一 反射弧的判断

1.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刺激I或Ⅱ都能引起屈肌和伸肌反应,但不属于反射

B.在整个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C.感受器只存在于伸肌中

D.该反射弧完成的是后天性的条件反射

解析:

选D。

据图可判断,Ⅰ为传入神经,Ⅱ为传出神经。

反射的发生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刺激Ⅰ或Ⅱ虽然都能引起屈肌和伸肌反应,但不属于反射,A正确。

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否则会发生调节上的紊乱,B正确。

传入神经只与伸肌相连,所以感受器只存在于伸肌中,C正确。

图中的神经中枢存在于脊髓中,属于低级神经中枢,所以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属于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D错误。

2.如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C.新生婴儿的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①不一定兴奋

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尿意

解析:

选D。

由图示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推出⑤④②①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③为突触;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若①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和正常,否则,反射弧不完整、不正常。

兴奋的传递过程中发生了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新生婴儿大脑发育不健全,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极差,而正常成年人可以自主控制排尿。

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兴奋能传到①,但不能传到大脑皮层。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定

1.根据是否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突触结构:

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前角(粗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可谐音记忆为“粗—出”。

4.根据切断实验法判断: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这种方法相对比较复杂,实验题中会涉及。

题点二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时,K+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

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

C.b→c过程中,大量Na+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

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

解析:

选D。

由膜上的糖侧链可以判断①为细胞外侧。

a点为静息状态,此时K+通过离子通道从细胞膜②侧向①侧移动,膜上的Ⅱ可能为通道蛋白;b→c过程为动作电位形成阶段,此时大量的Na+通过离子通道,由膜外内流到膜内,导致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b点时,膜两侧电位差为零。

2.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的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变化 ②钠离子大量内流发生在cd段 ③a~b段为静息电位 ④将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相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B。

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从电位的变化特点结合题图可知,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的变化,①正确;bc段是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的,而cd段是由于大量钾离子外流导致的,②错误;ab段膜外电位一直保持正电位,是静息电位,③正确;将刺激点移到X处,膜外电位依然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回正电位,④错误。

3.如图甲所示,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1~2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

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向左为正,向右为负)情况,绘出的曲线如图乙,正确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选D。

该电流表测量的是膜外的电位变化,由图甲知a处先兴奋,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指针向左偏转一次,随后b处兴奋,指针向右偏转一次,故此过程中电流表指针应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项符合题意。

1.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曲线表示膜内外电位的变化情况。

(2)a线段: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使K+外流。

(3)b点:

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

(4)bc段:

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通道继续开放。

(5)cd段:

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

(6)de段:

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初始静息水平。

2.Na+、K+离子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

(1)K+浓度只影响静息电位

(2)Na+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

题点三 兴奋的传递

1.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

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

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

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

解析:

选A。

有机磷对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没有影响,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进入突触间隙;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导致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而持续刺激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导致动作电位无法形成,在a点给予刺激,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会产生神经冲动,b点没有电信号的作用,不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也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流计Ⅰ(两电极位于Q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Ⅱ(R处和S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宜刺激后,电流计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B.电流计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

C.电流计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D.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流计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析:

选C。

①→②电位变化表示受刺激后由静息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可表示兴奋的产生过程;③处表示恢复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K+外流;电流计Ⅱ的指针偏转是由于R处带正电荷,S处带负电荷,与图乙基本相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从图示结构看,兴奋不能传递到S。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3.细胞膜内外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1)静息电位时,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指针向右偏转。

(2)动作电位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指针向左偏转。

题点四 与神经调节有关的实验分析与探究

1.在用脊蛙(去掉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D.效应器

解析:

选C。

据破坏前的实验结果分析:

①若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被破坏,破坏后刺激右后肢,左后肢应发生收缩;②若只是效应器被破坏,破坏后刺激左后肢,右后肢应发生收缩。

所以被破坏的是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2.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

注:

“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_________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

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_______________。

(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__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__________合成。

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________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解析: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且从坐标曲线中也可以看出,自变量为缺氧时间(横坐标)。

(2)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将膜外电位水平定义为0mV,则膜内静息电位为负值。

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阈强度变大,说明神经细胞兴奋性水平降低。

(3)由阈强度坐标曲线可知,在缺氧处理20min时,阈强度在34pA左右,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时,因其小于阈强度,所以不能引起神经冲动。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

在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只有主动运输是耗能的。

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少,这将对主动运输过程产生影响。

答案:

(1)缺氧时间 

(2)外 降低 (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

3.下面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

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

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________,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_______,表明部位d受损。

解析:

(1)根据反射的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有刺激、有反应、有神经系统的参与。

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故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传出神经,故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因为传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d),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出神经传到肌细胞,而不能由肌细胞传到传出神经。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如传出神经受损,则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测不到电位;如骨骼肌受损,则直接刺激骨骼肌不会收缩,如部位d受损,则用a刺激神经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应测到

电位,但传不到骨骼肌,骨骼肌不会收缩;直接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会收缩。

答案:

(1)不属于 

(2)不能

(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1.反射弧损伤部位的实验探究

2.探究兴奋传导或传递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探究

方法设计:

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探究

方法设计:

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

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③→①)。

考点二 通过激素的调节

[高考领航]

1.(2016·高考全国甲卷)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解析:

选D。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如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多,人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增多,A项正确。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故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会下降,B项正确。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故可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项正确。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D项错误。

2.(2016·高考天津卷)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

如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

据图回答:

(1)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图中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________信号到________信号的转变。

(2)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

在HPG轴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________,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LH,随后其血液中GnRH水平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图中反射弧可以看出,脑部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促进松果体细胞分泌褪黑素,此过程中松果体属于效应器;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2)褪黑素参与的调节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在HPG轴中,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分泌LH(一种促激素)。

LH作用于睾丸可促进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HPG轴中存在着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若血液中LH含量增多,LH会促进睾丸分泌雄激素,雄激素含量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所以血液中GnRH含量减少。

答案:

(1)松果体 电 化学

(2)体液(或激素) 垂体

(3)降低 LH促进雄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

[核心探究]

1.牢记激素的来源及相互关系

2.理解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分级调节:

激素的分泌调节一般要经过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三个等级。

(2)反馈调节:

相应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过程,目的是保持相应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3.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题点突破]

题点一 酶、神经递质与激素的比较

1.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高效性是酶的重要特性之一

C.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

解析:

选A。

一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一些激素的化学成分不是蛋白质,如性激素的成分是固醇,A错误;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B正确;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C正确;激素通过与靶细胞结合传递信息,影响靶细胞的代谢活动,D正确。

2.人体内酶、激素、神经递质等三类物质(  )

A.均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B.都是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C.都是运输到靶细胞处才能发挥作用

D.均具有信息传递作用

解析:

选B。

人体内绝大多数酶是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