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真题详解教师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7423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真题详解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诗歌真题详解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诗歌真题详解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诗歌真题详解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诗歌真题详解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真题详解教师版.docx

《高考诗歌真题详解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真题详解教师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真题详解教师版.docx

高考诗歌真题详解教师版

2017年高考诗歌真题解题秘钥示例

附逐题详解(教师版)

情感菜单和手法菜单是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秘钥,运用这两个菜单解题就可以以不变应对万变通吃高考诗歌鉴赏题。

此解题思路是笔者的独创,本文以高考题为例作如下示例:

一、情感菜单口诀:

1.看题赏景抓特征

2情语尾句记心中

3作者注释多联想

4全面整合悟真情

一、情感菜单:

从写的是什么入手,结合题目、作者、注释、表情词语、特征、尾句,读懂全诗。

二、手法菜单:

表达手法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典故,对比)。

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感官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空间的角度:

远近、高低、上下、左右、内外等。

2、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三)、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三、审题菜单:

问的是什么?

从哪答?

怎样答?

例1(2015高考题):

发临洮[táo]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译文:

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翻过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补充注释⑴临洮:

即洮州,唐时与吐蕃接界,在今甘肃临潭西。

一说指临洮军,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

春风:

春天的风,暗喻朝廷。

白草:

干枯的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读这篇诗歌你领悟到了什么呢?

提问。

明确:

阅读菜单,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表情词语,看景物特征,看尾句。

读作者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边塞诗人,渴望在边关建功立业,读题目、注释我们可知全诗是作者在去新疆之前向留下的朋友表达自己去新疆的心志。

从表情词语,景物特征,尾句中我们可读出全诗有不怕环境艰苦之情,有忠君报国之情,还有思想之情,但以报国之情为主。

为了王事不怕道路险远环境艰苦,要把思想之情放到私下梦中。

读懂之后再审题作答。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审题菜单:

问的是什么?

从哪答?

怎样答?

问的是什么?

问的是描写景物的角度的不同点。

从哪答?

从两首诗描写手法的比较中作答。

怎样答?

先答描写的不同之处,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问的是描写景物的角度的不同点,就要从描写景物的角度的菜单中去筛选。

菜单:

描写景物的角度(方法)

正侧的角度:

侧面,正面侧面相结合

感官角度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空间的角度:

远近、高低、上下、左右、内外等

动静的角度:

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

粗细的角度:

工笔和白描

虚实的角度:

用想象的方法虚写或虚实结合

细节的角度:

抓住景物的细节突出景物的特征。

九种修辞: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高考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是虚写。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第一问(3分):

表达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

总结全诗,升华主旨,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流于感伤,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对照答案学生总结规律:

第一问填空;第二问:

首先明确情感,然后想作用菜单。

菜单之一: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②托物言志、借物抒怀、③用典抒情④即事感怀

菜单之二:

尾句作用:

1总结全诗,升华主题,提升感情格调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点题,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4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得空间。

例2【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派:

河的支流。

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

盘:

盘踞。

   ⑵横溃:

泛滥。

豁:

打开。

中国:

中南地区。

 

⑶崔嵬:

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活用作波涛的汹涌,浪头巨大。

比喻六朝动荡的政局。

迅湍:

飞奔而下的激流。

   ⑷六帝:

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

 

 ⑸三吴:

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

   ⑹我君:

指当朝皇帝唐玄宗。

混:

混合,统一。

区宇:

全国的范围。

 

 ⑺垂拱:

垂衣拱手,无为而治。

指天下太平的景象。

众流安:

各条江河均平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译文: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答: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广大无边),气势宏大的景象。

(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分)

为下文蓄势:

做铺垫、打基础、做伏笔、借景抒情、寄(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侧面烘托、引出……感情、奠定……基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等都可以,表达的感情只要是正面的即可。

突出主旨:

突出主题、扣题、切题、烘托主题、衬托主题、比喻、对比反衬、比兴起兴

第一问答题菜单:

写了什么,有什么特征。

第二问答题菜单: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内容方面:

1、描写了XX样的景象画面(概括特点后具体分析);2、交代诗歌的基本信息——交代了时间、时令(季节)、地点、天气状况等;3、渲染气氛。

二、结构方面:

1、呼应标题(涉及时间地点景物);2、先言他物,引出下文,或曰“为下文的XX内容(写人、叙事、抒情)做铺垫”;3、与下文某个写景内容相照应(对比)。

三、感情方面:

1、奠定感情基调;2、烘托人物心情;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试题分析:

回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根据大意归纳答案。

诗的第一、二句写汉江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溃中国气势泛滥的景象。

下文“垂拱众流安构成对比”,表达歌颂大唐盛世的情感、突出了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第一点对国家:

赞美盛世、太平统一、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爱国、欣喜、欣慰等都给分,忧国忧民不给分

第二点自身角度:

英雄无用武之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希望报效国家,想建功立业、有雄心壮志、为国杀敌、失落惆怅、失意落寞、遗憾伤感、悲哀伤痛等都给分,悠闲安逸、隐居避世、闲适恬淡不给分

【名师点睛】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2)试题分析:

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名师点睛】充分利用标题和注解答题。

逐题详解:

新课标1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翻译: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解析】试题分析:

B项“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时考生的心情是严肃的,作者的心情是喜悦满怀希望的。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

此处是自谦的说法,全诗表达了惜才爱才之情和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使命感。

E选项分析违背此诗歌的主旨。

用矛盾法解题,A、B两项矛盾,A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同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是矛盾的。

根据诗歌的整体意境,B肯定错了。

E同主旨矛盾。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答: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题思路:

解赏析题需要从内容和手说法两个方面入手。

这句诗可拆分为“下笔”和“春蚕食叶声”两个部分。

拆分后,然后按照写的是什么?

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

抒发什么情感?

等问题来组织答案。

写的是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严肃答题的声响,用了比喻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贴切传神地突出了考生答题速度快才华横溢的特点。

句不离篇,从全诗的角度,写的是考场的庄严寂静。

所以从修辞的角度的角度答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贴切传神。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是以动衬静表现了考场的庄严寂静,和考生的才华。

从内容的角度这样写强化了作者为国家选拔人才时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新课标2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州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

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

两个选项分析背离了题目送子由使契丹的题意,结合全诗内容和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根据找矛盾项的方法,BD同CE明显矛盾,根据题目和主旨也可选出答案。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题解:

云海交代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义重,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要远赴契丹,非常危险,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表达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哪会因为远别而泪粘双襟呢。

还可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根据苏轼豪放的特点分析诗句得出答案。

全诗解析:

【解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

故《宋史·苏辙传》说:

“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颔联劝勉。

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

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

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

学&科&网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

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

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

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

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

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

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新课标3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伏:

服气。

翻译:

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

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

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

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

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答案】CD。

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诗题为“戏赠”,称呼李绅为“短李”是戏谑之语,没有不认可之意。

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说法有误,此诗透露出作者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和自嘲,作者心里还是想得到当世的认可的。

诗中隐含的是作者对自己命运不公的牢骚。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

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题解:

题目要求从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不仅要分析表层情感,还要分析诗句背后的深层情感。

“戏赠”即与友人戏谑的意思。

首联作者用自己的代表作表现了诗歌成就。

颔联写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

此是戏谑语,可见诗人与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

前两联抒发了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之情。

颈联是牢骚语,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表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

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

由此可以看出:

诗歌一是作者对诗歌成就的自得,一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北京卷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

【1】树杪[miǎo]:

树梢。

翻译: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

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

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

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

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答案C。

题解:

“万亩良田”错误。

井即市井,此处指山城住户。

万井此处指千家万户。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答案B。

题解:

A项用黄鹂婉转的叫声反衬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悲凉。

B项用“雁声”表现岁暮途远的悲凉,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C项苍鸠鸣表达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D项用“莺啼”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要抓住鸟雀之声和思乡来确定答案。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7.参考答案:

《晓行巴峡》:

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

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题解:

借此题在分析诗歌意象的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整体把握悟真情。

晓行巴峡》:

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沿途所见所闻的喜爱之情,写山水之趣是为了宽解诗人离愁别绪。

郦道元、杜甫“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突出了悲凉的景色,目的是表达“泪沾裳”“凋伤”的惆怅悲苦之情。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翻译:

恬亭的栏杆临靠着溪水,被绿阴密密地包围;溪岸高高低低,远方山色青翠。

独自站在亭中,看太阳在断桥边西坠;溪水倒映着葱郁的树木,鸟儿在密叶间互相依偎。

在这宁静的地方,清闲地游山玩水;才觉得心中了无牵挂,谁还会想到世间俗事的琐碎。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流连其间吧,秋风凉爽,斜月朦胧,我们乘着钓船尽兴而归。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分)

答案: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题解:

解写了怎样画面的题,要看题赏景抓特征。

答时先要找出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概括景物的特点,概括时要扣住题目中的“恬”。

第二联写了落日、断桥、人、溪水、幽树、鸟,人景相融,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谐的特点。

按照先总后分法写答案,即先写特征,后写单个景物。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题解:

诗歌的抒情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

第三联属于直接抒情,因此,抓住清游感觉心无累,静处忘记了世有机的意思,结合题目中的“恬”字,就可知道,诗人此时陶醉期间,超然物外,心境恬淡,闲适自在的心境。

作答时闲扣住题意分析解释诗句,然后答心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

(3)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题解:

艺术手法主要有:

(一)描写手法

1、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2、描写用笔:

白描、工笔

3、感官: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4、写景顺序:

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高低)

5、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列锦(意象叠加)

(二)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即事抒情

(三)修辞:

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同感、双关、反复

(四)其他常见手法:

对比、衬托、赋、比、兴

从写的是什么入手,“更待夜深同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