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7072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

《《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

《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

因此,必须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

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

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

框中的图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

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

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

《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现在请翻开课本目录,看第二单元的内容。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共有4课内容。

这4课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化探索中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层面”的探索、“制度层面”的探索和“文化层面”的探索。

请同学们把第二单元的4课内容和这三个阶段对应起来,看谁对应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属于技术层面的探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属于制度层面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属于文化层面的探索。

[教师导入]正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这样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近代化探索的?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但不久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即被袁世凯窃取。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不断破坏共和。

孙中山等人为维护共和作了不懈的努力。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愈演愈烈。

思想领域里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思想领域里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9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

“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也就是说,《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那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二段大字内容,从中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有关背景知识。

[板书]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回答一:

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回答二: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回答三:

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回答四: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上面的话简化一下,尽力做到言简意赅。

[学生回答]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一是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二是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三是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师引导]上面三点中,哪一点是根本的?

[学生回答]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师引导]那么请问,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前提是什么?

[学生回答]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教师引导]课本上提到“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我想问的是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与尊孔的关系。

这个问题可以留到后面回答。

但有一点就是:

新文化运动是反孔的,而新文化运动又是在袁世凯破坏共和、专制独裁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兴起的。

因此,在“尊孔”与“专制、独裁”之间必然有联系。

[教师小结]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政治上:

袁世凯专制独裁、破坏共和,为维持专制独裁,提出了“尊孔”。

经济上: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希望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思想上:

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但思想界的“尊孔”逆流也不断涌现。

在这种情况下,由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发起了旨在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新文化运动。

[板书]①袁世凯独裁、尊孔、破坏共和

②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尊孔暗流涌动,新旧思潮冲突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板书的内容,来判断一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这句话的正确与否。

[学生回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们可以明白: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有其阶级、经济、思想基础的。

不是凭哪一个人随便造出来的。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板书]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段大字内容,从中找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基本内容等要素。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③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

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为《新青年》杂志。

⑤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

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教师同时把基本点写在黑板上,应为:

①标志:

《新青年》创办

②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③旗帜:

“民主”“科学”

④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

⑤基本内容:

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教师讲述]同学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北京大学。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一字孑民,浙江绍兴人,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但却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支持者。

1916年2月,蔡元培到北京大学担任校长。

他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改革,实行教授治校,鼓励学术研究,为新文化运动开辟了一个宽广良好的言论空间。

我们来看一看他的思想。

[投影显示]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

”他的办学方针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教师讲解]蔡元培的治校方针,实际上为新思潮、新文化开拓了阵地。

他当了北大校长后就骋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

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

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

因此当时,经常有这样的情况:

上一节课的教员西装革履,下一节课的教员则长袍马褂。

比如辜鸿铭,他讲的是英国文学,脑后却拖着一条辫子,因为他是拥护满清帝制的。

……

新文化运动兴起是以《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的,这又是陈独秀的功劳。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陈独秀。

[教师讲述]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致力于唤醒民众。

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陈独秀被捕入狱,险些遇难。

虽然共和代替了帝制,但整个国家仍处在内忧外患的交相煎迫之中。

一次一次革命的失败,使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

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强国,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普遍的国民思想革命。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

新文化运动由此揭开了序幕。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随主编陈独秀迁至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核心刊物。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他认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由此,向青年提出了六点希望:

[投影显示]

一、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同学们,这六点希望包含了民主、科学、开放、革新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陈独秀号召20世纪的新青年,彻底清除做官发财的思想,“精神上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

”他主张当今的教育方针是:

[投影显示]

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象。

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

第三,当了解国家与社会经济之关系。

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陈独秀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新国民。

同学们,一个国家,一旦发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那么,不论这个文明曾经有过怎样的光荣,都不能不使人深刻反省它的积弊。

看来,到新文化运动爆发时,不得不承认,我们珍爱的文化传统必须进行一番认真的清理和变革了。

鲁迅说:

“不能革新的人种、也不能保古的。

”确实是这样的。

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本上所提到的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讨论一下,“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或者“新”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

“新”是针对旧的。

新的含义应该是用资产阶级的文化去反对封建的文化。

回答二:

新道德应是资产阶级的道德,旧道德应是封建的道德。

回答三:

新文学指白话文,旧文学指文言文。

回答四: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与“科学”,针对的是专制与迷信。

回答五:

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应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与时俱进的。

而不是保守的、陈腐的。

……

[教师讲述]在辛亥革命之后到五四运动前,原来儒家的纲常名教、封建道德,还是统治着人们的头脑。

辛亥革命之前,民主、共和的舆论准备是很不够的,传统道德秩序并没有崩溃,解冻,否则,也就不会有1916年的袁世凯称帝,也不会有1917年的张勋复辟。

皇帝虽然退位,而人们头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

辛亥革命吃亏的地方就是不像法国大革命前那样有一个启蒙运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从戊戌变法时就很有名的杨度,帮助过孙中山的革命,坚决拥护改革,他竟然也上表劝袁世凯称帝。

还有康有为,维新运动中的激进人物,他主张把孔教定为国教,列入宪法,重新像两千年前汉武帝时代那样独尊儒家,康有为同样也拥护帝制。

这才引起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忧患。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说得很明白:

“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

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实际上是从思想战线角度为辛亥革命补上了它缺少的一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课本上有一句话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尊孔与专制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同学们,要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需先看一段材料。

[投影显示]

“天下有二大患焉:

曰君主之专制,曰教主之专制。

君主之专制,钤束人之言论;教主之专制,禁锢人之思想。

君主之专制,极于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汉武帝之罢黜百家;教主之专制,极于孔子之诛少正卯,孟子之拒杨墨。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吴虞犀利地指出了儒教与专制的关系,特别对封建专制统治者借作护命符的孔子学说进行了勇敢的质疑和批判,打破了封建圣人的偶像,因此被胡适称为“四川省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英雄。

同学们,关于新旧道德的问题,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三纲:

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因此,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必须批判旧道德。

同学们,我们说,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是文学革命。

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文学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如此重要。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

要宣传新思想,宣传民主与科学,必须用文学的形式。

用文言文去宣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知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回答二:

新文学应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文学应是新文明的先声。

因此,怎么样用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去宣传新文化,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

[教师讲解]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必须革新旧文学。

正如陈独秀所说的:

“要拥护那德先生(指民主),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指科学),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于是,一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势不可免地发生了。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需从八事入手。

这“八事”是:

[投影显示]

“一、须言之有物。

二、不摹仿古人。

三、须讲求文法。

四、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务去滥调套语。

六、不用典。

七、不讲对仗。

八、不避俗文俗语。

[教师过渡]这“八事”被陈独秀称赞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

”陈独秀随后发表了态度更为明确坚决的《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气宇轩昂地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瞭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同学们,陈独秀的三个“推倒”,并不是全面否定古代文学。

陈独秀所要推倒的古典文学,其实只是仿古的文学。

就在《文学革命论》这篇文章里,陈独秀用大量文学赞美古典文学的优秀部分,说《诗经》中的“国风”,都是“斐然可观”的,魏晋以下之五言,改变堆砌之风,在当时可谓文学的一大革命,韩柳崛起,一洗前人纤巧堆砌之气,元明剧本,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

”他主要批判的是六朝靡丽的文风,明代一味仿古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一些人物,称这些无病呻吟的人为“十八妖魔。

[教师强调]时代的需求,加上先驱者的主张和奋争,白话文学的主张取得了胜利。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规定白话为“国语”,通令全国中小学采用白话课本。

从那时开始,中国的儿童的启蒙教育不再是似懂非懂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而是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适合于他们的东西。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白话文运动并不是文学革命的全部。

李大钊在《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说:

“我的意思以为只是用白话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只是介绍点新文学、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

”鲁迅也说,白话文学“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

”所以,新文学的建设没有停留在胡适所讲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要求上,而是进一步致力于文学内容的革新。

这一方面主要以鲁迅为代表。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了一系列深刻犀利的文章,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为文学革命呐喊助威。

鲁迅以他坚定清醒的现实主义立场和坚忍持久的战斗精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代表。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鲁迅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文学创作实绩。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

……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教师讲解]同学们,这段投影材料,选自鲁迅小说《狂人日记》。

这是一篇反对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能够被多数民众理解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英勇孤独的战士。

他通过痛苦的反思,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

封建宗法制度“吃人”。

在小说的结尾,鲁迅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他沉痛地写道: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鲁迅在《狂人日记》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孔乙己》《药》等著名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

他解剖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弱点,意在暴露社会病根,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他把自己这一时期的小说结集时,取名为《呐喊》。

除鲁迅之外,还有郁达夫、叶绍钧等人的小说也从不同视角表现了社会黑暗、民族衰弱给知识青年的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

[教师过渡]我们一般把基本内容为“四提倡、四反对”阶段的新文化运动叫早期新文化运动。

它的指导思想是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可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又增加了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到中国。

[板书]二、“新世纪的曙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目内容,看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

[板书]1.“新世纪的曙光”

[教师提问]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学生回答]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回答]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传:

“试看将来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年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板书]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回答一:

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孔子的地位。

回答二:

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回答三:

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沉重打击。

回答四:

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回答五:

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回答六: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回答七: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

回答八: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和动员作用。

[教师强调]课本上提到“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入手。

一是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对后来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近代化的因素的否定和对资产阶级文化的向往。

二是大凡进行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有时必须进行“矫枉过正”。

即“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否则,艰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体上看,新文化运动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把中华民族引上了一条民主的、科学的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教师总结]到现在为止,“新世纪的曙光”里面的两个问题(“新世纪的曙光”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同时板书)就学习完了。

下面,我们一起把这节课的内容用一个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

[投影显示](师生共同填写)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新青年》杂志创刊 1915年

旗帜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内容

前期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每周评论》

意义

批判封建专制思想;追求民主和科学;有利于文化普及和繁荣;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发生起了宣传和动员作用

[布置作业]

1.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

A.陈独秀B.李大钊

C.鲁迅D.胡适

答案:

A

2.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①民主 ②平等 ③博爱 ④自由 ⑤科学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⑤

答案:

D

3.把反封建内容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的代表人物是

A.陈独秀B.李大钊

C.鲁迅D.胡适

答案:

C

●板书设计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活动与探究

阅读分析:

有人说:

“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只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

”请阅读下面胡适写的两段文字,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1.“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

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

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尝试集》自序)

2.新文学应反映“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婚姻苦痛,女子之位置”等种种社会问题。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参考答案:

从上面两段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首先强调文体形式的革命:

“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内容的革命:

“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第二段文字材料即为明证。

只是胡适对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态度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

●备课资料

一、蔡元培和北大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

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

甲午战争以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没有培养革新人才,便决心兴办教育,1902年参与创办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和进行活动的机关。

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上海分会长。

1907年赴德国,在驻德使馆工作。

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

同年,因不满袁世凯篡权而辞职。

后去欧洲,1916年回国,第二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缺乏学术研究空气,学生中不少人以上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

蔡元培到北大后,锐意改革。

他认为: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展。

”当然,他的“思想自由”,是让新思想能在北京大学得以传播;他的“兼容并包”,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为此,他聘请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

他亲自到陈独秀的寓所,请陈独秀来北京大学主持文科;请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任北京大学教授;请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请提倡新文学的刘半农任教授;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