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检测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6826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检测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原创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检测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原创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检测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原创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检测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原创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检测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检测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原创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检测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检测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创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检测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检测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堂巩固】

1、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中外合资B.承包经营(承包责任制)C.私有化D.公私合营

【解析】D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所以C选项“私有化”是错误的;“中外合资”和“承包经济”是改革开放以后所采用的经济形式。

2、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解析】D材料所介绍的,是典型的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化极大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最终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

3、读右图: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的出现年代不会早于()

A.1958年B.1959年

C.1960年D.1978年

【解析】A图中形象地表现出当时的浮夸风,最早是大跃进时代出现的,不早于1958年。

4、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解析】A从1956年的时间和“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词可以理解,上海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5、下表是上世纪中期,我国工业品产量指数比(以1949年以前的最高年为100)。

表中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

产品名称

原煤(亿吨)

原油(万吨)

发电(亿度)

钢(万吨)

机床(万台)

1949年

51.6

37.5

71.1

17.1

29.6

1952年

106.5

137.5

121.7

146.3

253.7

A.政府采取恢复经济的措施B.一五计划鼓舞了人民的热情

C.苏联的援助D.三大改造的结果

【解析】A1949年到1952年属于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6、2005年7月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中俄两国元首共同宣布,为全面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双方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

中俄两国元首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中国人民探索救国的道路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

毛泽东曾经讲了一句话: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俄国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开辟了中国新的革命道路。

请回答:

(1)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借鉴俄国经验,开辟中国革命新的道路的?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

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

苏联不应该走这条旧路。

苏联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认为必须采用行政手段保证多积累多投资。

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下册)

(2)依据材料二分析,建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哪些做法与苏联相似?

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进攻城市为目标,就是借鉴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夺取政权的革命模式。

但起义遭到失败或挫折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分析形势,认识了国情,最终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

(2)做法: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五年计划;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作用:

一方面为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第一问关键是“借鉴俄国经验,开辟中国革命新的道路的”,即要答出从城市为中心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二问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两个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做答,不能漏掉任何一点。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如下图所示,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

为克服下表中这种现状,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

美国(1950年)

印度(1950年)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三年经济恢复计划的实施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D.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

【解析】B钢产量及发电量属于重工业的范围,国家通过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来解决上述问题。

2、“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解析】C 由“青壮炼钢去”可知该事件与大跃进有关,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泛滥。

3、下列标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

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阶级斗争一抓就灵”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③“以钢为纲,全面跃进”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D.④③①②

【解析】D标语和口号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把握了时代发展脉络,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双百方针”提出是1956年;“大炼钢运动”是1957—1958年;“以阶级斗争为纲”主要在60年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时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

4、我国在制订“二五计划”的目标时,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

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

从中可以看出()

修改方案提出时间

粮食产量(亿斤)

棉花产量(万担)

钢铁产量(万吨)

1955年夏(第一方案)

4600

4300

1100

1956年初(第二方案)

6400

7000

1500

1956年夏(第三方案)

5000

4800

1050—1200

A.三个方案都是不可行的B.三个方案都是可行的

C.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D.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

【解析】C从数据看,第二个方案的预订目标的增长率要求太高,尤其是农业方面,基本不可能完成的,第三个方案一定程度上是对第二个方案的纠正和调整。

5、右图是根据湖南某地上报的水稻亩产量数据制作的柱形图。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选项是

A.1949一1955年亩产量不高是由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未能恢复

B.1958年的数据不可信

C.1961年亩产量与1958年相比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所致

D.1958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并由于改进了农业技术和设施,再加上风调雨顺,所以该年实现了大丰收

【解析】B1958年是大跃进时期,这个时期浮夸风盛行,其数据不足为信。

6、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

下列该同学的调查结论中与当时时代相吻合的是()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B.建立起完全合理的工业布局

C.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D.轻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解析】A一五计划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故A正确;一五计划初步形成工业布局,不能说完全合理,故B错误;农村的土地改革在1950年就已经完成,故C错误;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最快,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

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

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

……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

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二: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

……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摘自《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

原因何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

【解析】

(1)要注意对材料的理解。

(2)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原因可以从这时期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来分析。

(3)本题可以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得到教训。

答案:

(1)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

(2)没有。

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没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

(3)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应片面发展某一方面等。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堂巩固】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曾经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

“文革”以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B.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在全国统一废除农业税

【解析】C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开始于农村,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突破性关键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列宁说,“目前的新事物,就是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

”这种“改良主义的”行动方式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都是从农村改革入手,前者实行余粮收集制,我国则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都允许私人办企业

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

A.

 B.

C.

 D.

【解析】B据材料判断,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当时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未建立,农业政策是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

说法错误。

3、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诚家的1974年、1980年、1983年贴出的三幅春联:

1974年的春联是:

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

我也过年。

1980年的春联是:

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

欢度春节。

1983年的春联是:

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横批:

永跟党走。

这三幅春联内容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的辛勤劳动B.农业经济的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

【解析】D从春联内容上看,后面两个反映了该农民生活状况的逐步改善。

从时间上判断,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4、“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开展“大跃进”运动

【解析】A安徽凤阳被誉为“中国改革第一村”,其改革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原因就是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老人在一九七九年“画了一个圈”是指()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发展D.开辟香港、澳门为经济特区

【解析】A老人是指邓小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决定在广东福建开辟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从而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脚步。

6、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最受全球关注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

美丽繁荣的青岛是北京奥运的“伙伴城市”,29届夏季奥运会的帆船比赛项目将在青岛举行,青岛的城市地位不断提高。

材料一青岛历史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

下列是反映青岛历史变迁的图片:

图一德国在青岛的总督府图二五四时期的学生游行图三青岛华新纱厂

回答:

(1)结合上图说明青岛历史怎样体现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2007年,青岛市生产总值(GDP)增长16%以上;三类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7∶52.3∶42.0,调整为5.1:

51.9:

43.0;全市人均GDP继2006年突破5000美元之后实现新的跨越,超过6000美元;青岛在全国的综合实力,由2003年的21位上升到第8位。

青岛成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品牌之都”之一。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青岛城市综合实力不断上升的因素。

【解析】

(1)注意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不要生搬硬套课本。

(2)注意“新时期”指的是改革开放时期,青岛的发展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缩影,其发展折射了整个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答案:

(1)外国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奋起,民族工业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海开放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力的地理区位优势。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

【解析】B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

2、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改变了土地所有权②转变了经营方式③调整了分配方式④取消了粮食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C土地所有权在两种体制下都属于国家所有,粮食税两种体制下都要缴纳。

但两种体制下,农民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故选C。

3、《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

下列各组口号与下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实现四个现代化”

【解析】CA项中分别为1960年“八字方针”的内容和1981年叶剑英提出。

B项分别是1951年“三反”“五反”运动中提出,“改革开放是1978年提出。

C项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和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D项是1962年雷锋牺牲后,毛泽东于1963年为雷锋的题词和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

4、右图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

下列各项体现“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精髓的有()

①中共八大的决策

②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论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D首先排除②,因为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犯了冒进主义,不是实事求是。

5、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

③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④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

A.①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C材料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①③④都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②的说法错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改革,没有改变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度。

6、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里的“伟大转折”主要是指本次全会()

A.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B.明确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D.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D“伟大转折”是指由过去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

《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

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解析】

(1)注意题中要求“农业政策的变化”。

依据材料可知“变化”指的是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目的是为加快工业化的建设。

(2)解答时应注意短期影响和长远影响,并应考虑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负面影响。

(3)首先判断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的时间:

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1958-1962年是“二五”计划。

由此可知与此时间相符的运动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开展的合作化运动及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第一小问回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举措即可,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回答第二小问时可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农民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作答。

答案:

(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堂巩固】

1、“又出新车了!

”,“又有车降价啦!

”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

进入2003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有超过10款的轿车宣布降价,另外有北京现代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上线、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

材料中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D“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价值规律。

靠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说明了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借鉴资本主义市场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最终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3、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解析】A随着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结束,整个世界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朝代的主题。

B项表述不符事实,可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C项可排除;D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还未建立,故表述错误。

4、下列这组图片与1992年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哪项内容相关?

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分配方面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解析】D中国电信的改革重组,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即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5、从中共“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中共“十四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种“前进”表现在()

①社会阶段的认识②工作重心的转移

③科学发展观的确立④新经济体制的确立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A采用排除分析法,首先③在每一个选项中都出现,故③不用考虑,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故②正确,这样就只用考虑④,在十四大上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在十三大上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故①也正确,选A。

6、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1979年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登载了一则新华社短讯: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上午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委会副主席费·吉布尼和保·阿姆斯特朗。

会见时邓小平副总理同来自美洲的朋友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从上述报道中,人们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