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阶段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6744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阶段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阶段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阶段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阶段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阶段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阶段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阶段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阶段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阶段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语言文字运用阶段过关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

阶段过关检测一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导学号50720012)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

孔子强调“仁”。

在他看来,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人要“成人”,就应当“仁”。

也就是说,人之为人在于有“仁”心,脱离纯粹的自然状态,懂得“修身”“亲亲”“事亲”。

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成人”首先是“有知识的人”,即对社会有基本认知。

一个人有了知识,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

孔子认为,具备“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就是说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还不可谓之“成人”。

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对“成人”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最晚自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成人”礼仪:

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

一般说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

男子行“冠礼”,标志着“成人”阶段的开始。

“冠礼”的意义在于“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即抛弃孩子气,形成和巩固“成人”的德行。

行“冠礼”之后,人们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因此,“冠礼”是对人们“成年”的认可,是人们正式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标志。

礼有“礼仪”与“礼义”的双重涵义,有形式与内容的区分。

成为“成人”,不仅要能够行“礼仪”,还要自觉以“礼义”约束自身。

《礼记·冠义》指出,人之为人在于懂得礼义,人在成人之后应当穿着得体、行为得当、言辞和顺,应当懂得“人义”,即做人的基本要求。

何谓人义?

《礼记·礼运》说: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十者谓之人义。

”行过“冠礼”之后,便应认同这些人伦,实践这些“人义”。

我国古代士人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受拜见的人往往会有一番教导,这对于刚刚成年的人非常有益。

“冠礼”所昭示的正确人生路向十分紧要。

人要“成人”向善,就应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按照礼的标准行事。

传统的“成人”教育注重礼的内涵,注重通过礼仪的形式使青少年理解做人的真谛。

借鉴和创新传统“成人”礼仪,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和当代青少年成长实际的礼仪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及人生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应采取具体措施,组织力量对关乎青少年成长的礼仪教育进行深入研究。

在充分酝酿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规范,使成人礼等相关礼仪成为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成人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人礼不必孤立进行,可与相关礼仪(如入学礼、成童礼等)结合进行,与相关素质教育相结合。

(选自杨朝明:

《我国古代的“成人”

礼仪及其现实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我国古代“成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成人”就是脱离了纯粹的自然状态,具备仁德的人。

B.“成人”就是具有“知”“不欲”“勇”“艺”等素质的人。

C.“成人”接受仁义礼乐教化,就可能对社会形成基本认知。

D.具备了“成人”的德行,也就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

解析:

D项,据原文“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可知正确。

A项,这只是“成人”的基本要求。

B项,具备“知”“不欲”“勇”“艺”等素质还不可谓之成人。

C项,“成人”首先对社会有基本认知。

答案:

D

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冠礼”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括“冠礼”和“笄礼”的完备的“成人”礼仪,形成于我国西周时期。

B.行“冠礼”后,只有遵行“礼仪”,并以“礼仪”自我约束,才能真正成为“成人”。

C.古人年满二十才行“冠礼”,行“冠礼”后就要认同人伦,实践“人义”。

D.古人为了接受尊长的教导,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等人。

解析:

A项,原文是“比较完备”“最晚自西周开始”;C项,原文为“一般说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可见并非都是二十岁行冠礼;D项,原文说的是“古代士人”,且无目的关系。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懵懵懂懂的孩子还是自然人,不是具有社会义务和责任意识的“成人”。

B.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的“成人观”,以“仁”为基本前提,以“礼”为重要形式和内容。

C.在古代,穿奇装异服、举止另类,都不是“成人”。

D.古代所说的“冠礼”,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成人礼、成人礼仪、成人仪式。

解析:

D项,成人礼、成人礼仪、成人仪式不是并列的概念;“冠礼”大体相当于成人礼。

答案:

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导学号50720013)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参考句子的结构,如主谓关系句“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动宾关系句“索民力以妨农功”,还有人物及其说话标志等,如“傅言”。

答案:

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答案: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

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

“杀二宦者”错,文中是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答案:

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1)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

“帝”,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称帝”;“苟”,假设关系连词,译为“如果”;“死”,译为“为……而死”。

(2)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

“不吾索”是宾语前置句,即“不索吾”;“面责”译为“当面指责”;“庶或”译为“或许”。

参考答案:

(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是海洲人。

进士及第,任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翛做尚书,孙傅对他谈论天下的事情,劝他赶快做些改革,不然的话肯定坏事。

蔡翛没有听从。

迁任中书舍人。

宣和末年,高丽前来进贡,使者所经过的地方,安排车夫舟船,引起许多麻烦及浪费。

孙傅说:

“索取民力妨碍农时,对我们国家没有丝毫的好处。

”宰相说他的观点跟苏轼一样,上奏贬他去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议论只是偶然与苏轼相同,也没有其他恶意,对这种依职责论事的处罚太过分了,许翰也被罢官离京。

靖康元年,(孙傅被)召入任给事中,晋升兵部尚书。

上奏请求恢复祖宗制度,钦宗问理由,孙傅说:

“祖宗的制度对人民有利,熙、丰时的制度对国家有利,崇、观时的制度对奸臣有利。

”当时认为是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

金人包围京城,孙傅冒着箭石日夜亲自去巡视。

金兵分为四路呐喊着冲上前,(守城)部队败退,堕入护龙河,尸体都填满了河,城门急速关闭。

当天,金人就登上了城楼。

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帅营去,安排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

皇帝二十天后还没有返回,孙傅屡次写信请求返回。

等到废立的檄书来了,孙傅非常悲哀地说:

“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金人来索取太上皇、皇后、诸王、妃主,孙傅留下太子不遣送。

密谋藏在民间,另外找一个貌似太子的人和两个貌似宦官的人杀了,并且杀十几个死囚,带着首级送去,骗金人说:

“宦官想把太子偷偷放走,京城的人赶来争斗杀了他们,误伤太子。

因而率兵去平定,杀了作乱的人献来。

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那就把死的太子送去。

”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担任这件事情。

孙傅说:

“我是太子少傅,应当和太子生死与共。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跟从太子出京。

金守门的人说:

“(我们)只想要太子,你这作为留守的来参与什么?

”孙傅说:

“我是宋的大臣,并且还是太子少傅,应当到死随从。

”当天晚上,在门口住宿;第二天,金人召他去。

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朝廷。

绍兴年间,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叫“忠定”。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9题。

(11分)(导学号50720014)

题扬州禅智寺①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消息,即携眼医赴扬州探视。

唐制规定:

“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前两联写景的特点。

(5分)

解析:

掌握诗歌常见的写景特点,可从多个方面去分析。

参考答案:

①以动衬静。

(2分)“雨过一蝉躁”,是说秋雨过后,蝉的叫声嘶哑而聒噪,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幽静。

(1分)②从视觉角度(或视听结合)写景。

(1分)“飘萧松桂秋”是指诗人看到在风中摇摆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青苔满阶砌”是说诗人看到寺中的台阶上长满青苔,“满”字写出了青苔之多之厚,暗示了寺内的空寂人稀。

(1分)

9.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

(6分)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尾联用了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的手法。

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3分)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

” 

(2)王维《使至塞上》中“        ,        ”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根据提示:

填写,注意同音字、易错字等,如“犹”易写作“尤”,“圆”易写作“园”,“豪”易写作“毫”等。

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请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

(导学号50720015)

小溪巴赫

肖复兴

我一直想写一写巴赫。

许多次拿起笔,又放下了。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

”像我当然要三缄其口了。

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

他的音乐影响三百年来人们的艺誉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以言说,难以描述。

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来写巴赫,但我又实在想写巴赫。

鼓励我写下去的原因,是我偶然间看到一个资料,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

似乎这个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我豁然开朗。

我听到的巴赫的第一支乐曲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还只是其中的片段。

因为这里面有经威廉汉姆改编而异常动听的《G弦上的咏叹调》。

但当时勃兰登堡对它根本不屑一顾,将这支乐曲曲谱的手稿混同在其他曲谱中一起卖掉,一共才卖了36先令。

可以说,如果没有1829年门德尔松重新挖掘并亲自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恐怕巴赫的音乐到现在为止还只值36个先令。

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如果没有福尔克、门德尔松,还是会有别人将巴赫音乐的真实价值挖掘出来告诉世人的。

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弱小得像潺潺的溪流,也是埋没不了的,也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这确实是音乐独具的魅力,它同出土文物不一样,出土文物只能观看、追寻、钩稽、对比,它却能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声音塑造起形象来,抖落岁月覆盖在身上的一切仆仆风尘,让人们刮目相看。

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身,互成正比。

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

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旺盛。

大河可能会有一时的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

但大河也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

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地、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

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

近视,远视,弱视,色盲,白内障,瞎子,或只是俯视浪涛汹涌的大河,或只是愿意眺望飞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罢了。

而小溪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脚下。

它穿过碎石、草丛,隐没在丛林、山涧,行走在无人能达到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肆意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曝十寒。

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

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

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

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有人说巴赫伟大,称巴赫为“音乐之父”,说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伟大音乐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没受过他的滋养,贝多芬、舒曼、利姆斯基-科萨科夫、雷格尔、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

无数后代音乐家对巴赫无比敬仰和崇拜,甚至专门创作出有关巴赫的主题音乐,以他们钟情的乐器的鸣奏,向巴赫呼唤,表示着对巴赫的敬意。

听巴赫的音乐,你的眼前永远流淌着这样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在宁静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乐(那些弥撒曲和管风琴曲),是孔雀石一样蓝色夜空下的尖顶教堂正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教堂旁不远的地方流淌着九曲回肠、长袖舒卷的小溪水,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巴赫的音乐(那些康塔塔和圣母赞歌)是无边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气在氤氲地袅袅上升,一群云一样飘逸的白羊,连接着遥远的地平线。

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带来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

(节选自《音乐欣赏十五讲》,有删改)

(1)文章以“小溪巴赫”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5分)

解析:

阅读文本,明确其本义,“小溪”写出了巴赫的特征——匀称、恬静、安详、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

从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方面挖掘其内涵,从主题揭示方面把握其情感。

参考答案:

①以小溪比喻巴赫音乐,比喻巴赫的品格,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写,这就使文章既生动又形象。

②表现巴赫以及他的音乐具有的匀称、恬静、安详、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旺盛的生命力、滋养后人的美好品质。

(意思对即可)

(2)请解释画线句“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的意思。

(6分)

解析:

先抓关键词语“眼泪”“湿润”,再理解“珍珠项链”的象征义,最后结合全文考虑巴赫音乐的意义。

参考答案:

①“眼泪”一句的意思是巴赫的音乐会深深地打动人心;②“珍珠项链”一句意为,这些感动是非常美妙、珍贵的人生之宝,可以美化气质,提升精神;③总说巴赫的音乐具有默默感化人心的作用。

(3)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6分)

解析:

解答本题应从文章主旨考虑,要从音乐到人生谈出两个层次,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

①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埋没不了,不会苍老,能常青常绿,如小溪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同样可以伟大。

②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追求崇高的精神。

(4)请赏析文章最后两段的艺术手法。

(8分)

解析:

先从整体上阅读最后两段,概括两段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然后思考这些艺术手法的效果,再结合文本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①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听到的音乐比作可以看到的画面,鲜明形象生动地表现文章内容。

②以诗意(或华丽典雅)的语言,描述巴赫音乐的意境——柔美、空灵、有诗意,烘托出巴赫音乐给人带来的美妙的令人陶醉的艺术幻境、丰富的想象等音乐魅力。

③运用描写的表达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巴赫音乐带给人的艺术享受,从而表达了对巴赫音乐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④描写色彩。

描摹丰富的色彩,表现巴赫音乐的诗幻意境。

⑤重章叠唱,错落活泼,读来酣畅淋漓。

⑥叠字,“暖暖”“袅袅”等的运用给人音韵的美感。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

周有光:

周全而有光

王乾荣

周有光,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

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跟周有光老人首次见面,是在2006年7月14日全国政协礼堂《群言》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上。

周有光是与会者中最年长者。

他中等个子,穿着朴素,风姿儒雅,戴黑色上缘框框的眼镜,面容滋润,目光睿智,头发稀疏而白,乍看,六七十岁模样,只迈步稍稍蹒跚。

周老曾遭遇“被下放”诸种坎坷,他都平和豁达以对。

他也不求什么世俗的荣华富贵。

天长地自久,人道有亏盈。

对人生真谛通透的体味,自足达观,随时“锻炼筋骨”,也许正是这位文化老人长寿的“秘诀”。

他说了:

“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

”作为学人,善于思考,“伏案太勤”,周先生一生著述等身,百岁过后,仍然关注社会民生,笔耕不辍,尚能一年写一本书,可谓奇迹中的奇迹。

年轻时留美攻读经济,一个偶然机遇,改变了周老的后半生。

他说自己的人生,原是个“错位”。

可正是这个错位,使他成为一个著名语言学家和文化大师,成为新中国文字改革方面的重磅专家。

周老幼年即具语言天赋,他那颗语言中枢敏感发达的大脑,对这门学问的奥妙魅力,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期间,他即选修《语言学》,热衷于参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并且发表过相关论文。

这个“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简单说就是使用拉丁字母或称罗马字母,周老笑说“有人指它是‘帝国主义的字母’”——给汉字注音,进而以拉丁字母拼写汉语,使汉语成为世界通用的“蝌蚪文”。

这是咱们老祖宗几千年来从未涉猎过的先锋学术活动,始于100多年之前。

周老语言、文改方面专著以及与之相关的论述,达20多部,广为人称道;而经济学著作仅三两部,鲜为人知。

周老在语言学方面的卓越建树,对中国文字改革的巨大贡献,学界和坊间众口一词,赞誉有加。

但是近年众多媒体一味尊之为“汉语拼音之父”,他却“敬谢不敏”,诚道“不敢当”。

“丝绸西去,字母东来”(周有光语)。

来干吗?

来拼音。

汉语拼音又不是他周有光“生”的,他怎能当人家“老爸”呢!

今天,凡中国人,以及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外国人,谁离得开《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拼音法?

联合国也要用它呢。

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它开辟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社会的一条便捷通道,功不可没。

仅从这一点看,周有光其名,便将彪炳青史。

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通晓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又被邀参与英文《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汉译,为中方三专家之一,因此人称“周百科”;中方另两人,一是新闻巨子兼大学者刘尊棋,一是被誉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教授。

《百科全书》号称“没有围墙的大学”,翻译这本书,是一个浩大工程,对于不管多大的学者来说,也是一个学习、重温百科知识的过程。

而这于周老,又是一个机遇。

也许正是这一工作,激发了他研究全球化、信息化、语文现代化和世界多国文化的热情,使他晚年的学术生活,在更广阔的领域大放异彩。

这时的周有光,就不只是翻译百科全书意义上的“周百科”了,而堪称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杰出学者。

周老学问大,但他不是只会躲在象牙塔里啃书本的书呆子。

他研究语言,搞拼音,也没有让一串串字母将自己纠缠在一个狭小天地里。

近年《群言》杂志,几乎每期都刊登他议论社会现象的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