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6138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docx

《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docx

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1文综历史试题

天府教育大联考·信息卷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一)

文科综合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

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的源头都是“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诸子百家是同根同源。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并非诸子百家形成后的融合,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2.南宋陆游曾作诗云: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这说明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答案】B

【解析】依据陆游的诗内容可知诗人熟悉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将它们引入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明文学创作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

A项不符合题意,与“野人无历日”相违;C项不符合题意,陆游这首诗是反映农人的生产和生活,而非贵族化;D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

3.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

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徽之家。

这一变化

A.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B.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D.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相权较大,皇权为了制衡相权选择外戚辅佐。

而到明代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皇权极大的加强,不需要外戚制衡丞相。

另外外戚反而成为加强皇权的障碍,因此要选寒微之家。

由此可知A选项正确,正是皇权强化的表现;B项绝对化,外戚权力受抑制并不代表淡出政治舞台,错误。

丞相制度废除与外戚淡出都是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而不是原因,C错误。

这种选法并不能杜绝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只要有权力存在,就不可避免。

所以D项错误。

点睛: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

但是从演变趋势来看君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

4.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

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

这最能表明

A.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D.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

材料主旨是一些地主、富农雇佣无田农民种地,获取利润,二者没有人身依附关系,而是雇佣劳动关系,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点睛: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要标志就是自由雇佣关系的出现,题干中“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体现了雇佣关系。

5.据记载,至1894年为止,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总额6749万元;其中官方资产为4751万元,占70%。

而在官办企业中,属轻工业的资产仅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

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顽固派的阻挠作用学%科%网...

C.列强未觊觎我国重工业D.洋务运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出现的情况有两个方面,一是说官办企业居多,而是官办企业中的轻工业比重很少,这是因为其中提到的官办企业是洋务运动期间开办的,而洋务运动的主要企业是重工业企业,即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是在洋务运动的后期,而且主要是服务于军事工业的,故选D。

6.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材料说明

A.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变迁B.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废止缠足

C.社会精英倡导移风易俗D.戊戌变法影响习俗变迁

【答案】C

【解析】这一题所给时间为1904年,当时还没有发生辛亥革命,故排除A;题干中提到的发行书目只提到了张之洞和袁世凯等人的,不能体现社会各阶层对废止缠足的普遍接受,这本身也不符合事实,故排除B;张之洞和袁世凯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精英人物,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戊戌变法的信息,故没法说明D,所以D错误。

点睛:

这一题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准确表达能力,根据时间可以排除A,BD属于不符合题意的不准确表达,故排除即可。

7.1929年,蒋介石在演讲中宣称,中国目前“只有整个民族受帝国主义者压迫的事实”,“只有民族的利益,没有阶级的利益”,所以,“革命的唯一目标,在打倒帝国主义”。

这体现了蒋介石

A.继承国民革命的使命B.坚持团结抗战的立场

C.强化正统地位的企图D.维护各派军阀的利益

【答案】C

【解析】由“1929年”国民政府已经形式上统一全国,故排除A。

近代中国的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所以“革命的唯一目标,在打倒帝国主义”实际上是要乘机打击地方军阀,巩固统治,故排除D,选B。

1929年抗日战争尚未开始,排除C。

点睛:

此题题眼“只有民族的利益,没有阶级的利益”即阶级利益要统一于民族利益之下,言下之意南京国民政府才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其他地方势力应该服从中央政府的核心、正统地位,由此判断选D。

8.下图是1952—196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该统计数据反映了

A.国民经济结构日渐趋于平衡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体系基本形成D.“大跃进”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滑

【答案】B

点睛:

读历史图表时,需要读到几方面才可以,比如这一题中的指数图,首先要读到图的标题“1952—196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明确是关于什么的图;其次要读到图中的数据代表什么?

然后需要知道图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最后,要读到关于数据的变化有哪些,趋势是什么。

另外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有时材料的出处也对解题有帮助,这一题的出处倒可以不关注。

9.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

这表明当时

A.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B.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

C.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D.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雅典权力机构对于不会演说的“弱势”一方会因同情而作出有利于“弱势”一方的决定,这体现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故D选项正确;当时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仍然发挥重要作用,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故B选项错误;材料说明雅典民主决策具有保护不会演说的“弱势”一方的倾向性,而不是保护平民,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10.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学%科%网...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答案】B

【解析】通过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在信徒与上帝之间由原来的教皇、教会变为圣经。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宗教改革带来的变化。

那么由此可以看出A选项是错误的,这种变化是改革的结果,不是原因。

从图中正好可以看出教徒灵魂自救的途径由原来的教会变为圣经,因此B项正确。

信徒的地位在此并未发生变化,所以C项错误。

也不能看出新教主张世俗生活,只能看出“因信称义”。

点睛: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只要信仰上帝就可得救的概念,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理论。

灵魂得救不再需要教会或者教皇,只要有信仰就可以。

所以B项正确。

11.17世纪前英国人普遍认同“国王即使在上帝和法律之下,但不在任何人之下”,17世纪后“君主派”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主意志绝对自由,制约君主行动的只能是自我克制”,“议会派”的解释是“国王只是上帝的使臣,只有行使(上帝赋予的)权利的权力,权利之外,没有权力”。

这体现了

A.英国对王权制约的传统B.君权神授理论遭到否定

C.议会与国王的矛盾尖锐D.君主派和议会派的妥协

【答案】A

12.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

1963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89%。

这些做法

A.有利于苏联获得资金和技术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C.推动苏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D.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斗争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看,苏联两次调整石油出口的价格,降价幅度都是对西欧或者非社会主义国家降价幅度远远大于东欧国家,结合当时西欧和东欧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其社会性质来看,苏联选择对跟自己社会性质不一样的西欧降价幅度大,肯定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当时有比社会制度更重要的利益,那就是获得发展高科技、增强综合国力的资金或者技术,而在这些方面东欧国家是没法为其提供帮助的,故选A。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

汉朝规定:

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

明洪武十三年下诏:

“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

”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

——美《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三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

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我国汉代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罗斯福时期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差异。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

(2)差异:

罗斯福:

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

里根:

由政府、企业主和雇工共同承担。

学%科%网...

评价:

积极:

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消极:

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会带来“福利腐败”问题。

【解析】

(1)特点: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

由材料一中的“西周礼制影响”“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可得出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虽有罪,不加刑焉”可以得出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由“《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可以得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由“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得出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由“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可以得出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

(2)差异:

题目要去“根据材料二、三”回答,阅读两则材料可知,两者在社会保障金方面存在差异。

罗斯福:

由材料二中的“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可知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

里根:

由材料三中的“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可以得出由政府、企业主和雇工共同承担。

评价:

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需要一分为二来辩证分析。

积极:

从材料一、二等可以看出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消极:

由材料二、三比较可以得出,社会保障制度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结合所学还可以得出会带来“福利腐败”问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着珠江北上的时候,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

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象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

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

然后问其买办何以至此,买办曰:

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

——牟世安《鸦片战争》

材料二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

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民族觉醒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之前,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国人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加之专制政府的腐败,国人民族意识淡薄。

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民族情结,他们开始奋起反抗,救国救民之路。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国人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开始救亡图存运动,并开始从政治层面探索中国近代化。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进行,使国人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抗日战争的爆发,特别是日本的全面侵华,促成了全民族的抗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凸显空前的大团结。

中国的民族觉醒是伴随着外国侵略的不断加剧过程中形成,同时也伴随着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需要阅读三段材料,围绕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一主题,提炼观点,然后结合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即可,观点可以提取出一个贯穿三则材料的观点,如“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也可以是围绕其中一则材料提出观点,如“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的”。

无论提取怎样的观点,在论证时,都要将三则材料所涉及到的时间及其相关史实用上,也可以再结合三则材料之外的史实进行论证。

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论证的观点即可。

点睛:

开放性的观点论证题,首先要根据要求提炼观点,注意观点要符合要求,且非常明确;第二步是论证,论证时切记要结合相关的具体史实,做到多角度,角度可以是不同领域或方面,也可是是纵向或者横向的分段分析,一定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要有总结陈词,此为点睛之笔。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顺帝之前,选官过程中就已经存在射策、对策等考试之法。

起初,察举制在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达官贵族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获得官职,又令子孙修经明义,取得世代进官场的特权。

豪族势力把持乡举里选,也就控制了选官途径。

如此一来,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致使察举成为少数人扩大权力的工具。

阳嘉年间,汉顺帝下令,士人不满四十岁原则上不能应选,倘若真的才学卓异,可适当放宽;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其中包括笔试;“诸生(儒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章句家法是儒学经术,“笺奏”则是行政文书;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

阳嘉新制的产生,标志着蕴含于察举制度之内的、与“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并存的另一种因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

这就是通过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式化测验,来决定官员录用资格。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阳嘉新制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阳嘉新制的变化之处及其影响。

【答案】

(1)背景:

察举制存在弊端(选官过程中存在利益勾结、达官显贵与豪族势力垄断仕途);用考试选官的方式已经出现;官员的选拔不仅需要重视德行也要重视能力。

(2)变化:

对应试者年龄要求;需要通过政府的考试。

影响:

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打击豪强贵族把持官场的特权;有利于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能力;考试的方法为后世科举制所采用,影响深远。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背景”从材料信息“东汉顺帝之前,选官过程中就已经存在射策、对策等考试之法”、“豪族势力把持乡举里选,也就控制了选官途径。

如此一来.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致使察举成为少数人扩大权力的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

学%科%网...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变化之处”从材料信息“士人不满四十岁原则上不能应选,倘若真的才学卓异,可适当放宽”、“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中概括得出。

“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儒学发展、有利于选拔人才、打击士族势力等角度回答。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斯大林电告莫洛托夫等人:

“不能进行军事干涉,外交干涉现在也不合适”,因为他担心苏联在中国东北问题上的激烈反应可能会引起列强的不满,“不能使帝国主义者联合起来,而对我们有利的是让他们争吵起来”。

11月19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与日本大使广田会面时表示:

“它(指苏联政府)重视维护和巩固与日本现存的关系,对各国间的冲突奉行严格的不干涉政策。

它期待日本政府努力维护现存的两国关系,并在自己的行动和命令中应考虑不要破坏苏联的利益。

1932年11月9日,苏联提出与日本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而且欲与伪满洲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并提议马上就此问题进行协商。

日本出于反共反苏的立场,予以婉拒。

日本彻底占领中国东三省后,苏联丧失在远东的战略主动权。

从主动选择“不干预政策”蜕变为被迫放弃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客观上也加快了日本对华侵略的节奏。

——摘编自《斯大林与“九一八事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苏联与日本各自政策及出发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对日本所持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

【答案】

(1)苏联:

纵容日本的侵略;保护苏联利益;避免受到欧美的攻击。

日本:

不断扩大侵略;避免苏联对其侵略行为的反对;拒绝与苏联结盟;避免招致欧美等国的反对。

(2)日军大肆进攻,占领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对中国发起全面侵华(或对中国展开大肆进攻和烧杀掠夺);对亚洲及太平洋领域展开进攻。

【解析】

(1)从苏联方面看:

苏联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没有进行干涉,为了维护自己在东北的利益而放弃甚至纵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根据材料“因为他担心苏联在中国东北问题上的激烈反应可能会引起列强的不满”可知,苏联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西方列强的不满。

从日本方面来看:

日本在九一八之后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直至彻底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同时竭力避免与苏联冲突;在苏联提出缔互不侵犯条约时,出于反共的目的拒绝等;

(2)根据材料“日本彻底占领中国东三省后,苏联丧失在远东的战略主动权。

从主动选择“不干预政策”蜕变为被连放弃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客观上也加快了日本对华侵略的节奏。

”可知消极影响在于使日本迅速占领了整个东三省,并扶植建立伪满洲国;进一步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并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琅威理,英国海军军官,1879—1890年受聘于北洋水师。

光绪初年,李鸿章奉命创建北洋水师,战舰多购自外国,且海军人才缺乏,不得不借才异域。

之前李鸿章曾委托驻英公使曾纪泽为正在编组的北洋海军寻找合适的外籍顾问,琅威理得到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和英国海军上将古德的强烈推荐。

曾纪泽也说,此人“诚实和平,堪以留用”。

李鸿章与他晤谈数次,又看他调阅操演,甚为满意,便当面延聘,月薪白银600两。

琅威理来中国任职,负责北洋海军的组织、操演、教育和训练。

琅威理治军严格,办事勤快,认真按照英国海军的条令训练,为海军官兵所敬惮。

琅威理对北洋海军的操练倾注了大量心血,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

1890年,琅威理因与北洋海军将领的矛盾而提出辞职。

琅威理返回英国后,宣传他在华受辱的经历,引起轩然大波。

英国外交部甚至为此曾考虑撤回在华的所有英籍顾问。

英国政府拒绝李鸿章另聘英国人担任海军顾问的请求并撤回部分在华雇员,同时宣布不再接纳中国海军学生。

琅威理离开北洋舰队后,舰队训练日益松弛,军纪每况愈下。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搜狗百科《琅威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琅威理能受聘于北洋海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琅威理对北洋海军发展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洋务运动对海军技术人才需要;“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琅威理个人素质;中外外交官员的推荐认可;英国希望通过琅威理操控中国海军。

(2)评价:

琅威理治军严格,责任感强,为北洋水师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琅威理辞职导致北洋海军的训练和军纪日益松懈,并使中国失去了世界海军强国(英国)的支持,间接影响到甲午海战中国的失败。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人琅威理受聘于北洋海军的经过,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1)琅威理能受聘于北洋海军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战舰多购自外国,且海军人才缺乏,不得不借才异域”“琅威理得到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和英国海军上将古德的强烈推荐”“李鸿章与他晤谈数次,又看他调阅操演,甚为满意”等信息归纳得出。

(2)琅威理对北洋海军发展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琅威理治军严格,办事勤快,认真按照英国海军的条令训练,为海军官兵所敬惮。

琅威理对北洋海军的操练倾注了大量心血,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