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1312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5928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1312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1312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1312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1312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1312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1312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1312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1312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1312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1312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第12讲 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探索——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时间:

4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四川宜宾诊断)四川著名民主人士张澜说:

“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

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所说的“人民大宪章”通过的会议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析 由材料中“民主人士”、“人民大宪章”和“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可知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故选A。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并非通过,排除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是《宪法》而非《共同纲领》,排除C;中共八大与史实不符,排除D。

答案 A

2.(2014·山东泰安一模)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材料中文字“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而题肢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此选择C。

答案 C

3.(2014·江苏南京模拟)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解析 题目中的“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有利于新中国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故选C。

1949年《共同纲领》的颁布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特色,与题目中的信息“1954年……宪法”不符,排除A;1954年,政协二大提出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与题目中的信息“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符,排除B;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54年”,排除D。

答案 C

4.(2014·湖南常德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对建国初期“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它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一项基本外交方针

B.它使我国丧失了同苏联的平等关系

C.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

D.它使我国断绝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基本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故A项错误、C项正确。

“一边倒”并没有使我国丧失同苏联的平等关系,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以美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包围中国,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紧张,而并不是由“一边倒”引起的,而且“断绝”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 C

5.(2014·新疆乌鲁木齐模拟)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

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

这一政策

(  )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解析 材料中“和平统一战线政策”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故选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率先为印度接受,没有越南,排除B;“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属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涵,排除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属于“另起炉灶”的内涵,排除D。

答案 A

6.(2014·山东德州二模)1969年12月18日,基辛格在年终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

“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

我们对其他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特别像共产党中国这样的国家的判断,将以它们的行为为依据,而不是以国内的意识形态为依据。

”美国提出以上主张主要基于

(  )

A.美国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不复存在

B.与中国为敌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C.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美国不得不正视现实

D.认识到与中国结盟将使美国在苏争霸中取得优势地位

解析 中美两国社会性质不同,意识形态的分歧依然明显,故A项错误;外交思想、政策的调整,从根本上来说是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由于美国霸权衰落,国际形势变化,美国需要调整对华政策,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故B项正确;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与题干中“1969年”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其主张只是要与中国改善关系,根本谈不上“结盟”,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4·湖北武昌模拟)右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

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

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因为

(  )

A.国民经济的调整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D.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

解析 该题注意利用时间进行排除。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发给资本家股息红利,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故选D。

建国初的国民经济的调整,是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与材料信息不吻合,排除A;“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与材料中“1955年、1956年”出现的变化不符合,排除B;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

答案 D

8.(2014·辽宁大连模拟)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为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

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解析 “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可以看出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故选B。

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应当发生在1965年,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计划经济时期之所以节俭是因为物资短缺,排除C;“文革”时期教育制度受到很大冲击,各大院校不会招收研究生,排除D。

答案 B

9.(2014·陕西五校联考)下图是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

万吨),对该阶段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②对“左”倾错误的纠正还没有进行 ③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严重失误 ④自然灾害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各项指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轨迹,其原因主要是“左”倾思想指导下,实施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不符合国情的政策,同时自然灾害也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原因,故①③④正确;而1960年七千人大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故②错误,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0.(2014·湖南五市十校联考)1949~1965年,安徽省宁国县人口自然变动呈多峰型增长。

能够正确反映该县这一时期人口变动的选项是

(  )

解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后,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此,1959年出生率最低,死亡率最高,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能正确反映这一时期人口变动,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11.(2014·云南昆明模拟)“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对于上述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  )

A.分清敌我与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B.该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

C.该学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D.该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有益的

解析 据材料中关于“两类矛盾”学说可知材料所指为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该学说为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故选D。

毛泽东文章发表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核心内容应该是发展生产力,排除A;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结束,排除B;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排除C。

答案 D

12.(2014·广州二模)“‘七七’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的年头。

这一年,我们沉睡了十年的民族醒了,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折。

”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卢沟桥事变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恢复高考制度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卢沟桥事变是全面抗战爆发的标志,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召开,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2014·江苏扬州期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外交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

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

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 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

l972年2月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

……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

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

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新问题和挑战。

……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

——叶自成等《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材料四 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对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

……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中国的反对票既非“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摘自《安理会爆发大国投票战叙利亚

成为最新火药桶》(刊载于《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自身原因。

(6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遇到的挑战。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

在当今时代,中国应该如何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上,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下妥善处理国际关系?

(3分)

解析 第

(1)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即是要求学生回答其出现的背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原则,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回答此题可依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政治经济、国际的政治背景,当时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及近代中国遗留的领土争端的解决问题来归纳。

(2)问,分析中美两国70年代和解的主要原因从中美两国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来分析。

上个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争霸过程中苏联处于优势地位,加上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滞胀使美国的综合实力相对下降,经济霸主地位受到西欧与日本的挑战,再加上陷入越战的泥潭,所以为了美国的根本利益不得不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第(3)问,可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来分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材料三中“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这个内容违反了“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所以表明这个原则遇到挑战。

材料四中的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叙利亚的侵略与干涉其内政的问题,所以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了挑战。

第(4)问,这个问题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归纳。

首先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事务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取决于它的综合国力,所以首先处理国际问题的前提是自身必须强大。

其次,要坚持正义性的原则,坚持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原则。

第三,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为世界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个问题只要基本遵循上述的中心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国际:

两极对峙;亚非出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国内:

大力发展民族经济。

(2)中美两国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之作为解决双方分歧和处理双边关系的基础。

美国变化的自身原因:

经济“滞胀”;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泥潭。

(任答两点即可)

(3)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推行单边主义,例如企图干涉叙利亚内政,造成中东地区的动荡。

(4)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努力承担国际义务。

(言之成理即可)

14.(2014·山东曲师大附中质检)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

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

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

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

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

材料一、二中运用数字统计表格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主要特点。

(2分)

解析 第

(1)问,由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的电力、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发展迅速;依据材料分析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原因:

“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2)问,从材料二的数据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材料一、二中运用数字统计表格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明力。

第(3)问,注意材料三的时间信息“1953年”,“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一五”计划。

第二小问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一五计划制定的国际背景。

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1)特点:

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原因:

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2)问题:

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优势:

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明力。

(3)战略:

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国际因素:

美国及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4)优先发展重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