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5673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docx

《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docx

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名师导语』

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维系了对广大领域内不同族系和不同文化群体的统治,并使之逐渐华夏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商周治国(如仁德之心、重视历史传承)、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对早期华夏文化形成的影响(如文化认同、“雅言”的出现)。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家国同构”和宗法观念的历史概念以及对华夏文明形成的影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分封制的发展与完善

1.演变

(1)夏朝:

实行王位世袭制,对都城以外的地区通过分封侯、伯,实行间接管辖。

(2)商朝:

沿袭夏朝的分封制。

(3)西周:

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目的:

为了有效地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以屏藩王室。

3.内容

(1)对象:

同姓贵族、功臣和归顺的异族首领。

(2)权利

(3)义务

(4)序列: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4.作用:

开拓了疆域,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分封制下的文化扩展

把周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一再复制。

——曹兵武《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

知识点二 宗法制的产生和完备

1.含义:

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2.目的:

防止奴隶主贵族因权力和财产的继承问题而发生纷争和内乱。

3.历程:

产生于夏代,经商代发展,到西周时已相当完备。

4.内容:

严格区分嫡庶长幼,确定嫡长子继承制。

5.作用:

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宗法制奠定周代政治的新格局

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

从此以后,周代的分封制具备了推行的理论依据,世卿世禄选官任职制度也有了实施的组织条件,从而为周代社会政治新格局的出现提供了基本前提。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图解历史】分封制下的等级结构

信息提取:

分封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层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国家的统治。

【图解历史】分封制的实际效能及影响

信息提取:

分封制下各地诸侯国仍是拥有地方实权的独立实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逐渐被淡化,地方势力崛起成为历史必然。

【漫画解史】宗法观念的现代价值

信息提取:

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当今中国社会的基层管理和家庭生活,对我国社会和谐和家庭结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探究1 解读重要“历史概念”

1.“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又称分封制,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它是中国早期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夏、商二代产生、形成,至西周渐趋完备,春秋战国时代走向衰落,逐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

2.“家国同构”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

它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使家族和宗族同时享有政权和族权的双重权力。

1.(2019·河南洛阳调研)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

这一变化(  )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

解析 西周时期虽然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改变,但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

答案 A

2.(2019·安徽“皖南八校”调研)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由此可知(  )

A.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

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

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

D.“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说明君权是父权在国家层面的扩展和延伸,故D项正确。

答案 D

探究2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分封制的地域分布与遗存

(1)从分封布局看,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从地域范围看,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关中地区为其直辖之地。

(2)中国姓氏和地名简称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时期的封国,如姓氏中的宋、鲁、郑、陈等,湖北省简称“楚”、山西省简称“晋”等。

一些省份的别称也体现了此特征,如河北称“燕赵”,山东称“齐鲁”,浙江称“吴越”。

1.(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解析 A项是商朝的政治中心,不可能形成“周礼”中的“雅言”;B、D项在当时属于偏远诸侯国管理之地,错误;据材料中的“周礼”可知,“统一的‘雅言’”应指周的官方语言,而周兴起于陕西,因此这种“雅言”最早应产生于陕西,C项正确。

答案 C

2.(2019·湖北襄阳模拟)2018年9月28日,第35届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在曲阜孔庙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数千名孔子后裔及专家学者参加祭祀典礼。

该典礼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理念明显受到了(  )

A.礼乐制度的影响B.宗法制度的影响

C.世袭制度的影响D.分封制度的影响

答案 B

探究3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宗法观念的作用

(1)对传统社会

①社会结构:

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等特征。

②民族性格:

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③思想文化:

导致了专制思想的形成,思想上表现为保守、守旧,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

④社会风俗:

古代婚姻风俗中的“一妻多妾”“同姓不婚”;收养风俗中的“异姓不养”;清明节扫墓、著家谱和修祠堂等。

(2)对现代社会

①家国一体、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等宗法观念仍然具有现代价值。

②易于形成强大的家庭凝聚力,衍生出对族人的种种法律上的、道德上的普遍约束力。

③宗法观念强调血缘亲情,重视家庭和裙带关系,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相对缺乏,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2019·北京西城区模拟)下图为2018年入选《国家宝藏》的两件青铜器——商代皿天全方罍和西周大克鼎,它们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而铸造。

以上文物信息反映出(  )

A.中国先民敬重宗室血脉之情

B.商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特色

C.先秦时期礼乐等级制度盛行

D.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解析 由材料“它们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而铸造”可知古人对宗法血缘的敬重之情,故A项正确。

答案 A

探究4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分封制对早期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

分封制下地方具有很大的自治权,但在政治理念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政治文化心理。

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通过这种复制和融合,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2019·山东济南模拟)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

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解析 两次分封都有利于加强周人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加速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故A项正确;“宗法制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第二次分封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第一次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可知第一次分封并未有效防止殷商旧族的叛乱,故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5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核心论点:

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威,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是有限的,西周国家结构具有分散性和松散性的特点。

(2019·湖南长沙调研)西欧中世纪,“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

类似的情形,在我国西周时期(  )

A.可能出现,周天子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

B.可能出现,地方百姓只服从自己宗族长的管理

C.不可能出现,周天子对臣属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D.不可能出现,周天子与臣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解析 由于周天子是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所以西周时期也有可能出现类似中世纪西欧那种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管辖的现象,故A项正确。

答案A 

考法1 从国家认同角度认识分封制的影响

【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明立意 从分封制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发掘史料隐性知识:

“今河南淇县”“今山东曲阜”“今北京”隐含了分封的地域范围广阔。

★清误区 本题属于分析评价型选择题,难度适中。

考生对西周地方诸侯国仍是一地方实体、拥有较大独立性这一历史事实理解不到位,主观认为分封制下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威,直接管理和控制地方,易错选C项。

考法2 从社会治理角度认识宗法制的影响

【考题2】(2019·湖北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

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2分)

答案 视角: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说明: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

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

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

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

“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关键信息

信息1 “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强调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信息2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中,左图强调“国家”,右图则强调“家族”,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古代社会结构的整体,即“家国同构”成为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

★思路点拨

首先,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视角。

本题探寻视角的关键在于获取材料中有效的关联信息;然后,根据所选视角,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名师导语』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全国卷中命题相对较少,仅在2013年全国Ⅰ卷中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海南卷也仅在2015年考查郡县制的设立,二者都充分体现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对国家统一和疆域拓展的历史贡献符合当前新课标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应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

1.秦的统一

(1)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定都咸阳。

(2)王朝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2.皇帝制度

(1)称谓:

嬴政统一全国后,以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自称“始皇帝”。

(2)特点

(3)影响:

皇帝拥有了绝对权力,形成了君主专制的制度。

知识点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

三公九卿制

(1)三公

(2)九卿:

隶属于丞相,分掌朝廷和国家的各项行政事务等。

2.地方:

郡县制

(1)内容:

废分封,设郡县,以郡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下辖若干县;郡设郡守,县设县令或县长。

(2)特点:

郡守、县令或县长均由朝廷任命,不世袭。

(3)作用: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巩固国家统一

(1)措施

(2)结果

2.秦朝灭亡

(1)原因

(2)灭亡:

秦朝统治只存在十多年,便“二世而亡”。

3.秦朝的历史地位:

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建立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沿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秦汉的历史贡献

秦汉时期(贡献)……仅仅从开拓疆域、确立中国腹地大格局之中来寻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养成国家统一的心态历程中加以阐述。

统一国家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大,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图解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图解历史】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信息提取:

由三公九卿的职责可以看出:

“三公”职责明确,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九卿中很多属于管理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的机构,体现了“家天下”的观念。

【漫画说史】郡县制的特征

信息提取:

郡县制下地方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调动,不同于分封制下的官爵世袭。

【漫画解史】秦朝巩固统一

信息提取: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通过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建设道路、驿站等措施来强化国家统一,有利于增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对国家的认同。

探究1 解读重要“历史概念”

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

是与民主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

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1)贵族政治:

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

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

(2)官僚政治: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用来描述继传统政治(权威)、神授政治(权威)之后的官僚行政模式的一个名词。

古人曰:

“吏事君者”,谓之官;“官者,管也”;官,“治众之意”也;“同官为寮”;“政化治理”,谓之政治。

可见,从汉字训诂上讲,官僚政治,就是官僚事君治民众治政事等意思。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侯国变法,并在秦统一后不断发展演化。

1.(2019·河北衡水金卷模拟压轴卷)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

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段材料揭示出(  )

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

B.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

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

D.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

解析 通过题干草原游牧文化“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知其文化传统具有专制色彩,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8·广东佛山模拟)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

这表明秦代(  )

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

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解析 秦朝是古代中国官僚制度的奠基时期,其官僚体系刚刚从贵族政治演变而来,尚处于雏形阶段,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的地主政权之下,取代贵族政治的只可能是官僚政治而非平民政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官员之下已设置有辅助其履行政务的吏胥,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基本模式业已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刻意突出“中央”与“文官”的特别地位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C

探究2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秦统一六国

秦灭六国示意图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在嬴政的领导下,攻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为我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13·浙江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

解析 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

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

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

答案 A

探究3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秦朝对先秦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1.秦朝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比较项

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

实行条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与宗法制相联系

传承制度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世袭

官吏权力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与中央关系

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历史作用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1.(2018·安徽合肥调研)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解析 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9·四川成都调研)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

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

A.民间社会发育有限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解析 从材料“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可知中国古代民间社会规模小,发展有限,故A项正确。

答案 A

探究4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秦朝大一统的历史地位

仅仅从开拓疆域、确立中国腹地大格局之中来寻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养成国家统一的心态历程中加以阐述。

统一国家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大,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核心论点:

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019·北京朝阳模拟)《礼记·中庸》曰: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

”这表明“行同伦”(  )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解析 据材料“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可知,有利于形成共同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

答案C 

考法1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题1】(2013·课标全国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

★明立意 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角度考查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抓关键 理清一个变化:

“周代,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清误区 本题属于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难度较大。

考生对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属性认识不清,战国时期,井田制趋向瓦解,封建经济已经形成,而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

考法2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考题2】(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

一大批没落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新主人的豢养。

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

其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

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

——摘编自沈长云等著《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史料二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当君主个人的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的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必然对君主权威会有所“反弹”。

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

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

在中国古代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照章办事,那么为了迎合上意,也就理所当然地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因此中国古代的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思考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

(9分)

答案 条件: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统治者招揽人才(养士之风),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变法,君主权力加强,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