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志》 第一编 建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5554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峪关志》 第一编 建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嘉峪关志》 第一编 建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嘉峪关志》 第一编 建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嘉峪关志》 第一编 建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嘉峪关志》 第一编 建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嘉峪关志》 第一编 建置.docx

《《嘉峪关志》 第一编 建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峪关志》 第一编 建置.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嘉峪关志》 第一编 建置.docx

《嘉峪关志》第一编建置

《嘉峪关志》第一编建置

《嘉峪关志》第一编建置嘉峪关一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是河西走廊的门户,丝绸之路的重要孔道。

春秋以前为西戎地。

战国至秦期间,塞种、月氏、乌孙等皆在河西活动过。

《汉书2张骞传》:

“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

”《后汉书2西羌传》32也说月氏之故地“旧在张掖、酒泉地”。

这说明先秦为西羌地,秦为乌孙地,西汉初为匈奴昆邪地,乌孙、月氏居留活动于祁连与敦煌之间,相互间争战迁徙,后为匈奴所破,西徙而去,随之河西之地也经历了大的变革。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右地,“始筑(长城)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从此嘉峪关一带历属酒泉辖地。

其后的变迁大致是:

西汉属酒泉郡天依县境,东汉为延寿县辖地,三国时为曹魏酒泉郡所管,十六国时期为前凉张轨、西凉李暠、北凉沮渠蒙逊各政权先后统辖,北魏置酒泉军,后复为郡,为酒泉郡辖地,隋属福禄县管辖,唐属酒泉县辖地,宋为回鹘所据,后属西夏,元属肃州辖,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设肃州卫嘉峪关所,清置肃州直隶州,嘉峪关亦归其管辖,嘉庆至同治年间在嘉峪关曾设巡检。

中华民国时为酒泉县辖地。

1949年9月25日,酒泉县解放,嘉峪关也于同日解放,仍属酒泉县辖地。

第一章先秦及两汉时期第一节先秦时期1957年在嘉峪关外骟马城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表明此地为秦汉前乌孙、月氏、塞种、匈奴驻牧地,乌孙、月氏、塞种、匈奴就活动在河西地区。

从马家窑文化及马厂类型文化遗址考古发现,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带当时已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人们有比较集中的方形、圆形房屋、制陶窑址及公共的氏族墓地,有共同的信仰和习俗。

197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距嘉峪关很近的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汉时天依地)的考古发掘,该遗址距今约3700年左右,相当于夏末商初时期,出土有大量的彩陶器,还有铜器及松绿石珠、玛瑙珠、海贝等装饰品。

最大的特征是陶器上雕有羊头为饰,墓葬中陈列有羊头骨,羊角粗大。

随葬品有狗、猪、羊、马等,而以羊随葬最多,这就不能不和羌人相联系,夏、商时期,活动于中国西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是羌戎,即古羌人。

这表明:

这个地区的历史已进入青铜器时代,此时生产力发展较前有了进步,产品交换扩大,财产私有出现,社会分工有所发展。

这个时期这里的先民主要是从事游牧和半耕半牧的羌戎。

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河西灿烂的文明史。

这就是说,在三千多年前就有羌戎人在这里活动生息。

据《竹书纪年2夏纪》云:

“太康时,夷人不宾。

及少康中兴,世服王化,宾于王门,献其乐舞。

后桀之世,畎夷入居邠、岐之间”。

这段记载既叙述了夏朝初期的历史,也说明了距今三千多年前在当今嘉峪关一带住牧的游牧民族畎夷(即犬戎,属古羌族)部落与夏朝就有了臣属的关系。

据《史记》卷四《周本纪》云: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

‘不可。

先王耀德不观兵。

’?

?

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自是荒服者不至”。

穆王姓姬名满,是中国历史上的周王朝(公元前1405年至前771年)的第五位君主,公元前977年至前923年执政,在位54年,史称周穆王,后人俗成穆天子。

据战国奇书《穆天子传》,他是个大游历家,曾率众万里西行,往返中亚和内地,与西域各地进行了广泛的经济交往。

西行时他由青海进入新疆,东返时他穿越河西走廊回到南郑(今陕西华县)。

在河西巡行时,曾经过嘉峪关黑山峡,后来的学者十分肯定地指出:

“嘉峪山在卫(肃州卫)西六十里,山之西麓即嘉峪关,一名玉石山,一名碧玉山。

《穆天子传》:

‘天子巡黑水,至碧玉之山’,即此。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2肃州卫》)虽然,先秦时期的交通尚不发达,但是,从《穆天子传》一书的记载看,当时的生态环境显然远比后世要好。

当时的西方也早有通商的道路。

这就为周穆王的万里西行,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周穆王由中原西行,周游西域诸国,采访民风,联络友谊,促进了华夏文明与西域文化之间的交往,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并不闭关自守,故步自封,她是极具开拓进取、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自强不息的精神的伟大民族。

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河西灿烂的文明史。

3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

但秦所统一的仅是中原地区和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当时北方匈奴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尚未归属于秦王朝,匈奴贵族对秦国北境的威胁有增而无减,为了防御匈奴的侵扰,秦始皇下令大规模地修筑长城。

第二节西汉时期嘉峪关地域,春秋以前为西戎地,战国至秦期间,塞种、月氏、乌孙等皆在河西活动过。

《汉书2张骞传》:

“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

”《后汉书2西羌传》:

月氏之故地“旧在张掖、酒泉地”。

秦亡,楚汉相争之际,匈奴南侵,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入据河西地,常从北、西两方面侵扰西汉边界。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欲约月氏攻击匈奴,未果。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八千余级,收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夏,“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公孙敖)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两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万余,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

”秋天,匈奴单于对浑邪王、休屠王南侵河西后数万军士被霍去病所虏不满,遂召二王欲诛之。

浑邪王与休屠王恐,谋降汉。

汉使骠骑将军往迎之,休屠王悔,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

(《史记》)河西及酒泉成为汉的疆域。

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左右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但又无结果。

西汉即在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继又分酒泉置敦煌郡,分张掖置武威郡。

并于河西置官开渠,移民实边,驻军屯戍,河西历史展开新的一页。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加强行政监察,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河西及酒泉郡皆属凉州刺史部。

酒泉郡辖禄福、绥弥、乐绾、表是、天依、玉门、乾齐、池头、会水九县,嘉峪关一带当时属天依县管辖。

天依县因地有天依阪而得名,东以嘉峪山、玉石障、断山口与禄福县分界,西北与玉门县为邻,北以汉长城为界,南抵雪山石门,东西狭,南北长,地域包括今玉门市东部的花海、清泉、玉门东镇,肃南县祁丰区,嘉峪关市文殊镇、峪泉镇部分地区。

东汉改延寿县,北周时改延兴县。

河西四郡设立后,汉朝以此为战略后方,依靠其人力、物力支援朝廷派出的大批使节和人员去西域进行活动,并多次派军队从酒泉、敦煌出击匈奴。

距嘉峪关北10公里的石关峡建有玉石障,今虽障城墙垣遗址无存,但它确是汉酒泉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酒泉出兵西域必经的要塞和险要隘口。

石关峡乃天然险隘,再加以玉石障塞,真正起着西扼玉门塞外,东蔽酒泉,保障河西之咽喉的作用。

第三节东汉时期西汉末,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改酒泉郡为辅平郡,改玉门为辅平亭,隶凉州,嘉峪关地域属辅平郡。

新莽覆灭,酒泉曾先后为建号“汉复”的隗嚣及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的窦融所据,嘉峪关一带随之属于隗嚣和窦融。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窦融归东汉,为凉州牧,河西归东汉,建置沿用西汉,唯改酒泉郡之池头曰沙头县,改表是曰表氏县,改绥弥曰安弥县,改天依县为延寿县,嘉峪关地域属延寿县管辖。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窦固、耿忠、耿秉等率张掖、酒泉、敦煌等地甲卒与羌胡骑兵一万二千余人四路出塞征伐匈奴,攻占伊吾等地,平匈奴右地(北疆),留屯戍伊吾,后又以班超经营西域,置戊己校尉,恢复西域都护,西域五十余国归附东汉,中西贸易畅通,中国的丝绸商品大量出口,运往中亚、西亚及欧洲。

两汉之际,地处中西陆地交通要冲的酒泉、嘉峪关地域发挥着西域入贡要路,河西保障,两汉藩卫的职能。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节魏晋时期34东汉建安末,魏、蜀战于汉中,魏退兵陈仓,河西失去控制,武威颜俊、王秘,张掖和鸾、张进,酒泉黄华各自据守,迭相攻击,自相残灭,战乱不已,只有敦煌张恭拥戴魏廷护境平乱。

公元220年,曹魏设凉州刺史,迁治到武威,管辖整个河西,并领护西域。

魏明帝时,以徐邈为凉州刺史,河西始趋安定。

当时酒泉建制同东汉一样,仍隶凉州刺史部,嘉峪地区仍属延寿县,为酒泉郡所领。

公元265年,司马氏建立西晋,沿用汉制,河西分属凉州。

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新设晋昌郡(今瓜州县布隆吉以南),分酒泉郡所辖沙头县入晋昌。

废乾齐县,置骍马县(治今玉门市北部)。

延寿县仍为酒泉郡所领,嘉峪关地域依属延寿县。

西晋末至东晋,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割据政权,河西的汉、鲜卑、氐、羌、匈奴等杂居相处日久,势力日强,关系错综复杂,相互联合,又相互争夺,先后建立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政权,此外前秦和后秦也曾一度控制过河西,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前凉张轨(汉族)于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任凉州刺史,“兴农修武,保卫州境”“立学校,兴礼教”传授儒学,培育人才,侨置武兴郡,安置秦雍流民(其中不乏文士名流);张骏继其祖父勤修庶政,休众息役,向西拓展,经营西域,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设置为沙州,以杨宣为刺史,加强了河西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维护了中原到西域交通贸易道路的畅通。

前凉政权传至张祚时,政事昏庸,统治集团内讧,民心失和,政权日趋没落,至东晋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秦发兵进攻前凉,张天锡投降。

自前秦灭前凉至公元386年后凉建立的十年间,酒泉、嘉峪关地域属于前秦统治。

前秦苻坚灭前凉不久,即把张天赐为首的前凉豪族望姓和旧臣、才干之士七千余户强制迁到长安、关中一带安置,这就大大削弱了河西地方势力。

与此同时,苻坚选派一批前秦干吏来河西为州郡县长官,积极拉拢利用一些河西有威望有才能的官吏,并派梁熙为凉州刺史。

梁熙治凉十年,行清俭之政,加强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扩大了前秦在西域的影响。

为使河西成为前秦可靠的战略基地,派人征发江汉及中州民户迁往河西。

据《十六国春秋辑补》载:

苻坚建元之末(当在淝水之战前的公元382年左右),徙江汉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也徙七千余户。

这对敦煌、酒泉的开发和生产恢复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苻坚在占领河西后,为实现“统一四海”的战略目标,在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初派大将吕光及将军姜飞、彭晃等,率步兵七万,骑兵五千实施“讨定西域”的计划。

吕光率兵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酒泉,出嘉峪关要塞,入西域,先破焉耆,后破龟兹,大获胜利。

但由于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无力在西域建立起有效统治,迫使吕光不得不放弃西域引兵东还。

吕光东还,不仅使西征西域的胜利化为乌有,而且进入河西后,破坏了河西已七八十年较安定的局面,使之陷入了少数族豪酋分割争夺的战乱之中。

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三月,吕光带着二万驮财宝,万匹骏马,以及龟兹宫廷乐队东归,受到凉州刺史梁熙阻拒,双方战于酒泉,梁熙匆忙组织起来的五万军队被击溃,随之梁熙也被吕光所杀。

九月,吕光进入姑臧,自称凉州刺史、护羌校尉。

第二年10月,又自称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

但河西境内并未安定下来,各种势力为争夺对凉州的控制权继续角逐。

建元二十三年(公元387年),吕光凭借军事上的实力,终于镇压了各地的反抗力量,并建立政权,原前凉河西旧境大多为吕光所有。

吕光在河西所建政权,史称后凉。

后凉政权采取严刑重宪手段,对河西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不仅引起河西人民和大批士人不满,也引起境内各民族的反抗,河西地区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河西鲜卑秃发乌孤起兵于湟中,卢水胡沮渠蒙逊起兵于张掖,汉族李暠亦起事于敦煌。

吕光之后,吕氏家族集团内讧,诸子相残,吕隆在内外交困之中被后秦大将姚硕德围困,不得已向后秦请降纳贡,又苟延残喘二年。

403年,吕隆在南凉和北凉逼迫下走投无路,35彻底投降后秦,被迁往长安。

北凉天玺二年(公元400年)底,晋昌太守唐瑶叛段业而支持李暠,还传檄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等张掖以西各郡,推举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

李暠大赦境内,改元为庚子,建立了被后人称为西凉的政权。

李暠大行封建和著姓政治,所册封的官吏中,宋、索、汜、阴、令狐、张等豪门著姓占多数,他们是魏晋时期敦煌的名门望族,在长期共处的过程中,通过联姻互为依存,互相勾结,盘根错节,形成一股足以左右当地形势的强大政治势力。

李暠以这些人为西凉统治集团核心,目的是欲借此“以招怀东夏”,即换取汉族上层社会的支持来与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相抗衡。

在推行著姓政治的同时,李暠又实施“东伐”战略。

西凉立国之初“地狭民稀”,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缺乏实力。

为改变这种形势,创造与北凉抗衡的条件,李暠积极偃文修武,积累物资,扩充地盘,兴办屯田,“广田积谷”为东伐之资。

东伐的第一步是迁都酒泉。

公元401年,酒泉与凉兴二郡脱离北凉降于西凉。

李暠于公元405年委任张体顺为宁远将军和建康(治今高台县南)太守,镇乐涫;以宋繇为右将军,领敦煌护军,协同其子敦煌太守李让镇敦煌,迁都于酒泉。

李暠迁酒泉后,大力发展生产,敦劝稼穑,外交上远交近攻,与南凉通盟结好,又称藩于后秦,利用后秦、南凉从东、南两个方面牵制北凉。

同时进行“土断”,设置侨郡县安置迁徙到敦煌一带的江汉、中州之人,并陆续整理敦煌城防,修城筑围,以防南北边患。

李暠的“东伐”战略实际上是以攻为守,经营酒泉和充实敦煌,为的是攻守有据。

公元417年李暠死,子李歆继位。

李歆穷兵黩武,不顾国计民生,民力凋残,农业不修,刚愎暴戾,生活奢侈、“用刑颇严,又缮筑不止”,杜忠拒良,一意孤行,在位四年,为北凉所灭。

北凉始于公元397年沮渠蒙逊发动的反对吕光的起义。

而沮渠蒙逊真正成为北凉政权的奠基者是他公元401年起事反对段业,进而攻占张掖杀段业夺取政权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

为了巩固北凉政权,沮渠蒙逊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审时度势,以稳妥的外交对待四邻。

首先是结好后秦,公元401年派从事中郎李典到长安去拜见后秦主姚兴,奉表入贡以通和好;又纳贡南凉与南凉暂时结成联盟。

其次是注重安定民生和发展经济。

公元401年下达制书:

“蠲省百徭,专攻南亩,明设科条,务尽地利。

”即休众息役,专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

在政治方面,一是整肃纪纲,厉行法治,严格对官吏考绩黜陟,整肃吏治,严惩宗室勋遗,法不避亲。

二是搜求谠言,广开贤路,不邀取时誉,不专擅功劳,唯贤是举,唯才是用。

攻占西凉都城酒泉后,将西凉大批官吏、才干之士延揽于北凉,使其为北凉效力。

这些经济、政治上的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沮渠蒙逊在河西的霸业。

随着后凉的灭亡,其政治活动转向进取姑臧和统一河西。

公元409年后,每次东伐都有战果。

东伐之隙,也作西取,屡创西凉军队。

公元410年,沮渠蒙逊动员步骑兵三万进攻南凉,先取得显美(今甘肃永昌县东)之捷,后取得穷泉(今甘肃永昌县界)大胜,并乘胜至姑臧,南凉因此一蹶不振,只得放弃姑臧,撤往乐都。

公元411年,沮渠蒙逊统兵三万,再次围攻姑臧,焦朗开城投降,姑臧终为北凉所得。

公元412年,北凉将都城由张掖迁到姑臧。

公元414年,西秦乘秃发傉檀西征乙弗的机会,袭取了乐都,南凉灭亡。

南凉亡国后,沮渠蒙逊开始集中兵力打击西凉,直到公元420年,决定对西凉实行最后一击,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引诱西凉李歆上钩进入都渎涧后,他挥军出击,逼李歆退到怀城将其击溃。

接着,在蓼泉又将李歆击杀。

公元420年7月,北凉军队攻占酒泉。

入酒泉后,沮渠蒙逊“禁侵掠,百姓安堵如故”。

公元421年4月,沮渠蒙逊率二万军队最终攻入敦煌,杀李歆弟、敦煌太守李恂而屠其城,西凉亡国。

至此,沮渠蒙逊终于实现了他摧毁西凉及统一河西走廊的壮志宏图,拥有了东起黄河,西到敦煌的辽阔土地。

公元427年以后,又在西秦灭亡声中夺得西平和乐都二郡,据有包括湟水流域在内的整个河西地区。

西域三十六国亦称臣贡献于北凉,其势力所及,至于天山南36北。

河西结束了诸族政权割据状态,恢复到前凉时期。

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建置,均以酒泉为郡,辖域领县则大为减裁。

前凉、前秦、西凉在原酒泉郡所领玉门县境内置会稽县,在敦煌郡内增置武威、武兴、张掖、凉兴、广夏等郡,后凉在表氏县境内置建康郡。

故酒泉郡在当时实领县仅存福禄、乐涫、安弥、会水等。

公元400年,西凉建立后,改会稽县(治所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玉门镇附近)置会稽郡,领玉门、乾齐、骍马、延寿、沙头、新乡(今玉门市昌马乡一带)等县,嘉峪关地域在延寿县,属会稽郡管辖。

公元421年,西凉亡于北凉,地尽归北凉所有。

嘉峪关一带为延寿县,属会稽郡管辖。

第二节南北朝时期从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间的16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南朝为宋、齐、梁、陈;北朝为鲜卑拓跋部所建的北魏(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代替)。

北魏于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灭北凉,后又派军讨平沮渠牧犍诸弟酒泉太守无讳及从弟天周、张掖太守宜得、乐都太守安周,无讳、安周西奔高昌。

河西之地全归北魏。

嘉峪关周边地区、酒泉郡改置酒泉军,属敦煌镇。

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复置酒泉郡。

西魏隶西凉州(张掖)。

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西凉州为甘州,酒泉郡又属甘州。

北魏时嘉峪关地域不属酒泉。

北魏初属会稽郡延寿县,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废玉门、骍马、沙头、乾齐四县,改会稽郡为玉门郡,领玉门、延寿二县,嘉峪关地域属玉门郡延寿县。

西魏(公元534年—公元557年)置玉门郡、会稽郡,隶瓜州。

嘉峪关地域应在玉门郡。

西魏被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0年)所代替,废玉门、会稽二郡,改延寿县为延兴。

后又并会稽、新乡、延兴为会稽县,隶瓜州。

就是说嘉峪关地域在北周时是瓜州会稽县延兴地。

总起来说南北朝时期嘉峪关地域不在酒泉郡内而在会稽郡延寿县、玉门郡延寿县、瓜州会稽县延兴地内。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嘉峪关古塞发挥着东西军事运兵通道和东西、中外经济文化往来交通要道的作用。

第三章隋唐时期第一节隋朝至唐朝中期五凉之后,河西归北魏,政治文化中心东移,人才、人力资源东徙。

除敦煌作为军事要镇常置大将、设大军应对柔然、铁勒、吐谷浑等经略西域外,酒泉郡之地大都空虚、荒落,经济、文化不及五凉时期繁盛。

隋初,会稽县仍属瓜州。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会稽县为玉门县,依属瓜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属敦煌郡。

这就是说嘉峪关地域在隋初仍属瓜州会稽县延兴地,开皇十年起属瓜州玉门县延兴地,大业三年起属敦煌郡玉门县延兴地。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姑臧人李轨起兵,自称大凉王,占领河西五郡地。

公元619年,李轨为唐所灭,则河西五郡归唐。

入唐后,玉门县地分属瓜、肃二州。

肃州,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分甘州置,治所在福禄县(隋末改为酒泉县,即今酒泉市)。

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罢肃州,以福禄县入张掖郡。

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改福禄县为酒泉县。

至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平定李轨,又罢郡置州,改隋之州总管为刺史,乃分张掖郡之福禄县置于汉乐涫县地,以原福禄县地改置酒泉县,又分瓜州(敦煌)的玉门县,合三县置肃州,隶凉州总管府。

从此时起,嘉峪关地域归肃州。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为肃州都督府,督肃、瓜、沙三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罢都督府,分全国为十道,以肃州属陇右道,省玉门县,肃州实领酒泉福禄二县,州境相当今高台西部至嘉峪关。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改西沙州为沙州。

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置河西节度使,领凉、甘、肃、瓜、沙、伊(新疆哈密)、西(新疆吐鲁番)七州,治所在凉州。

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河西节度使统九军二守捉,分布于甘、肃、瓜、沙等州。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改玉门县为玉门37军。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肃州为酒泉郡,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废玉门军复置玉门县,隶酒泉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肃州。

这一时期,嘉峪关地域随肃州的变迁而变迁。

第二节“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军队被调去平叛,河西防御空虚,吐蕃乘虚而入攻陷凉州。

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公元779年),甘、肃、瓜州相继陷落,河西节镇移至沙州,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前后陷入吐蕃,嘉峪关地域亦随肃州陷于吐蕃。

吐蕃残酷的剥削压迫,激起沦为奴隶的汉族人民的不断反抗。

加之吐蕃统治集团内讧,贵族集团与王族争权,互相倾轧、残杀,导致内乱衰弱。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汉人张议潮在沙州(敦煌)率众起义,收复沙州,接着乘胜东进,攻克瓜州,然后以沙、瓜二州为根据地,积极修治甲兵,扩大队伍,在人民支持下,从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开始向东、向西对吐蕃发起大规模进攻,攻克肃、甘、兰、鄯(今青海乐都)、廓(今青海化隆)、河(今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伊(今新疆哈密)、西(今新疆吐鲁番)各州。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遣兄议潭奉河西、陇右、瓜、沙等十一州图籍于唐。

唐于沙州设立归义军,授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咸通三年(公元861年),张议潮率蕃汉军攻克重镇凉州,至此河西诸州复归于唐。

吐蕃占据河西期间,酒泉依称肃州,嘉峪关地域隶于肃州。

隋唐时期,为对付青海的吐谷浑、吐蕃和西域的突厥等,隋、唐两朝都注意经营河西,先后于河西设郡建州,新建军镇、守捉,派总管、刺史、都督、将军等运筹指挥,或“离强合弱,远交近攻”,或派大军远道围剿打击;或以强大军事势力进行威慑。

在经济上,兴修水利,于河西开辟屯田,军屯、民屯并行,并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加强中西经贸文化往来。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皆为丝绸之路上的大都市,开辟了由敦煌到西域的北、中、南三道,使中西交通大道畅通无阻。

同时开展中西文化交往,佛教兴盛。

此时唐与印度及中亚文化交流甚广,酒泉、嘉峪关地带为中西交流往来必经之地,经济、文化、交通有较大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亦有较大进步。

佛寺石窟艺术、雕塑壁画艺术都一时昌盛。

这一时期的嘉峪关地域很好地发挥着中西交往重要交通孔道的作用。

第四章唐末五代夏元时期第一节唐末至夏期间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自吐蕃手中逐渐收复河西归唐以来,酒泉、嘉峪关地域属归义军管辖。

但由于河西地域广阔,河西各州屡遭战祸,经济萧条,人民流离迁徙他处,河西如嘉峪关等地几成荒野,归义军人力有限,根本无法有效地组织控制。

此时吐蕃势力日衰。

另一支从西徙来的回鹘势力却日益增强,占据了甘州,以甘州为据点,四出发展,就连归义军都受其挟制。

张议潮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入朝,以兄子淮深守归义军,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张淮深为归义军节度使。

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张淮深因家难殒毙,议潮子张淮鼎嗣。

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淮鼎托孤索勋而死。

索勋以淮鼎子承奉年轻自为节度,并得到朝命同意,众情愤激。

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张议潮第十四女率将士和张、李家族出定其难,重立张承奉为节度使。

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唐朝任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

因处诸夷戎族包围之中,于公元905年在沙州建立西汉金山国(意为西部汉人之国)。

后因兵败甘州回鹘,与订立城下之盟,相议结为“父子之国”。

公元914年10月,张承奉去世,曹仁贵取代了张氏,掌握了沙、瓜实权,恢复了归义军名号,自称归义军节度使兵马留后,奉中原王朝为正朔。

曹仁贵卒,由其从弟曹义金主持瓜、沙州事。

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册封曹义金为归义军节度使、沙州刺史、检校司空。

由于曹氏归义军政权处于东、西回鹘、于阗两大势力之间,为避不测之虑,采取“西合于阗,东结回鹘”的方略,改善与邻近各民族国家的关系,内部则依靠世家大姓索、阴、翟、张、慕容等姻亲集团维护统治。

曹义金死后,其长子元德,次子元38深,三子元忠均以归义军节度使相继掌权,其中以曹元忠时间最长(三十年),为曹氏归义军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