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经》译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5506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经》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乐经》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乐经》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乐经》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乐经》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乐经》译文.docx

《《乐经》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经》译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乐经》译文.docx

《乐经》译文

《乐经》译文

《乐经》译文乐本篇原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耐动,放行于声。

声相应,放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毣,谓之乐。

译文:

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

人们内心的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

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各种声音相互应和,由此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叫做音。

讲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叫做乐。

原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

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散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译文:

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

所以心中产生悲哀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产生快乐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舒展而和缓;心中产生喜悦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振奋而奔放;心中产生愤怒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粗旷而激越;心中的产生崇敬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庄重而正直;心中产生爱恋的情体,则产生的声音和顺而温柔。

这六种情感并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发而产生的。

原文: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

所以先王十分注意怎样来对人们进行影响,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思想,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情感,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法来防止人们的邪恶行为。

用礼制、音乐、刑法、政令,这四者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建立清明安定的政治局面的。

原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成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译文:

一切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的。

感情在心中激荡,因而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声音组成和谐的条理,叫做音乐。

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安祥而快乐,这是政治和谐的表现;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是政治脱离政道的表现;即将灭亡的国家,音乐充满乐悲哀和忧思,这是人民生活处境艰难的表现。

音乐的道理,和政治是息息相通的。

原文: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译文:

宫音是君,商音是臣,角音是民,徵音是事,羽音是物。

这五种声音不发生混乱,就没有弊败不和的音了。

宫音混乱就成为散漫的声音,象征着国君骄横;商音混乱就成为偏激不正的声音,象征着官吏堕落,角音混乱就成为忧愁的声音,象征着财物匿乏。

五种声音都发生了混乱,互相排斥,叫做慢,在这种慢的情况下,国家灭亡也就在眼前了。

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是社会动乱的音乐,接近于慢了,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政治混乱,人民流离失所,社会上盛行着欺侮国君自私自利的风气,无法收拾。

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也。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库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译文:

音,是由人心产生的。

乐,是与事物伦理相通的。

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的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

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

所以能由辨别声而知到音乐,由辨别音乐而知乐理,由辨别乐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

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

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乐理。

懂得乐理就接近于知晓礼仪了。

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

德,就是得到的意思。

所以乐的隆盛,并不是使声音极尽华美。

在宗庙中合祭祖先的礼仪,并不是使食物滋味极其丰富。

在宗庙中弹奏的瑟,安装这音色沉浊的朱红色熟丝所做的弦,底部的孔眼很疏朗,弹奏时发出沉浊而舒缓的声音,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这声音并未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境地。

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并以爼盘载着生鱼,肉汁不用盐菜来和味,食物的味道并不丰富。

因此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乐,并不是它来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来教导民众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从而归于正确的人生正途。

原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译文:

人初生时知识很简单,这是天赋的本性。

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动,是简单的本性获得了发展的表现,外界事物的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不喜欢的感觉,但是倘若使喜欢和比喜欢的各种想法得不到节制,同时各种事物继续在外界起着影响认识的作用,那么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下,使人们不能恢复自己天赋的性情,天理就灭绝了。

事实上外界事物对人的影响无穷无尽,要是再加上人们自己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不加节制,那就是接触到外界事物后人也变成各种事物了。

所谓人变成各种事物,就是天理灭绝人欲横流的意思,于是有的产生犯上作乱欺诈虚伪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恶放纵胡作非为的事情,强的人压迫弱的人,人多的虐待人少的,聪明的欺骗老实的,勇猛的折磨懦弱的,有病的人得不到供养,老人,小孩,孤儿,寡妇,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这是大乱的形势啊,所以先王要制定礼乐,让人们有所节制。

披麻戴孝的哭泣,是为了节制丧礼,钟鼓干戚的歌舞,是为了享受到适当的快乐,关于婚姻和冠笄的规定,就是为了使男女有所区别,定期举行射箭和宴会,就是为了安排正当的社交活动。

用礼来节制民众的心志,用乐调和民众的情感,通过政令使民众遵行礼乐,运用刑法防止违反礼乐的行为。

礼、乐、刑、政,四者互相通达而不违逆,这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正道。

乐论篇原文: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

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

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译文:

乐用来协调人们的关系,礼用来区别尊卑贵贱。

有了乐的协调就能使人们互相亲近,有了礼的区别就能使人民互相敬重。

但乐超过了限度就会让人放荡,礼超过了限度就会使人分离而不亲密。

使人们感情融洽,仪态庄重,这就是礼和乐的功用。

原文: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

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译文:

乐由内心产生,礼在外表体现。

乐由内心产生,所以能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心灵;礼在外表体现,所以具有各种礼仪制度。

隆重的乐一定平易,隆重的礼一定简朴。

乐教通达的实行,民众就没有怨恨;礼教通达的实行,民众就不会争夺。

用礼让治理天下,说的就是实行礼乐。

强暴的人不再出现,诸侯都归附天子,不再用兵器甲胄来发动战争,五种刑法也弃置不用,百姓没有患难,天子也不动怒,这就表明乐教通达地实行了。

父子之间亲睦,长幼之间有次序,四海之内人们互相礼敬尊重,这就表明礼教通达的实行了。

原文: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译文:

大乐和天地一样协和,大礼和天地一样调节,因为那样协和,所以能够概括一切事物的本质,因为那样调节,所以能够用来祭祀天地。

社会上有礼乐,幽冥中有鬼神,这样就能使四海之内所有的人都互相尊重互相亲爱了。

原文: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

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译文:

礼,是规定尊卑贵贱的差别,使人们互相尊重的。

乐,是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影响人心,使人们互相亲近的。

礼和乐用来治国安民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都被英明的君主沿袭下来。

他们制礼作乐都与时势相合,为礼乐命名都与所建立的功业相符。

钟、鼓、管、磬、羽、籥、干、戚,都是乐的器具;屈、伸、俯、仰、缀、兆、舒、疾等姿态,舞者聚集的行列和行动的区域,舞蹈的舒展和疾速,都是乐的表现情状。

簠、簋、俎、豆、等器皿和各种规定,都是礼的工具;升降上下、回旋、袒开或掩闭上衣,都是礼的表现形式。

懂得礼乐性质的人就能制作礼乐,懂得礼乐表现形式的人就能传承礼乐。

制礼作乐人叫“圣”,传承礼乐的人叫“明”。

“明”与“圣”,是传承和制作的意思。

原文: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

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

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译文:

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礼,表现天地间的秩序。

有了和谐,所以万物都能化育生长;有了秩序,所以一切事物都能有所区别。

乐是根据天的道理而作的,礼是按照地的管道而制定的。

制礼不合度就会引起混乱,作乐不合度就违背正道。

明白天地间万物的道理,然后才能兴礼作乐。

和谐而不淆乱,是乐的内在精神;使人欣喜欢爱,是乐的功能。

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使人庄重恭敬顺从,是礼的职能。

至于用乐器使礼乐得道表现,通过声音使礼乐得以传播,在宗庙社稷中行施礼乐,用来奉祀山川鬼神,这些应用礼乐的事情是统治者让人民一起来掌握的。

乐礼篇原文: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

干戚之舞,非备乐也。

孰亨而祀,非达礼也。

五帝殊时,不相袭礼。

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译文:

君王们功业成就了才作乐,天下平定了才制礼。

那些功绩伟大的君王所作的乐是完备的,那些治理天下周到的君王所制的礼也是全面的。

手持干、戚的舞蹈,并不是完备的乐。

烹煮肉食来祭祀,也不是全面的礼。

五帝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就不沿用前代的乐。

三王各人的时代有别,就不承袭前代的礼。

作乐过度就会生出忧患,制礼不精就会发生偏失。

能够做到重视乐而不发生忧患,制礼完备而不发生偏失的,大概就只有伟大的圣人吧!

原文: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译文:

天地之间,事物各不相同,因此用礼的制度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区别,事物发展永不停息,互相融合互相转化,因此需要兴起乐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统一。

春天生发,夏天成长,是自然界的仁,秋天收获,冬天收藏是自然界的义。

仁和义的道理相近,义和礼的道理相近。

乐的精神是敦厚亲和,它属于神和天的范围,礼的本质是辨异分宜,它属于鬼和地的范围,所以圣人作乐和天的道理相适应,制礼和地的道理相配合,礼和乐能够明确和完备,天和地的道理就能够得到表彰了。

 原文: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译文:

按照天地的上下,确定君臣的关系,按照高低的分别,确定贵贱的名位,在动态和静态中的表现有了规律,大大小小的各种形体才分得清楚,一切东西同类相聚,异类分离,那么各种特性才显现出不同来,在天空的日月星辰都发着光辉,在地面的草木鸟兽都具有形态,这些都表现天地间的事物各个不同,所谓礼,就是反映这些差别的。

  地气向上升,天气向下降,阴和阳互相摩擦,天地间的大气互相激荡,雷霆震响,风气雨落,交替着四季的变化,照耀着日月的光辉,这样各种东西都生长起来了,这些都表现天地间的事物互相调和,所谓乐,就是反映这些调和的。

原文: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大始.而礼居成物.着不息者天也.着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译文:

天时没有常规,万物就不能生长,男女没有分别,社会就必然混乱,这是天地间一定的道理。

有那么一个时候,礼乐的道理上达于天,下充于地,和阴阳并行,和鬼神相通,它的作用渗透到无论多高多远多深厚的所在,那么乐和天变成一体,礼和地变成一体了。

显著的运行不息的,是天,显著的静止不动的是地。

静动交替,才产生天地间的万物,所以圣人说道,礼云乐云。

乐施篇原文: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

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

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

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译文:

从前舜作了五弦琴,用来伴奏着唱诗歌《南风》,夔开始作乐,用来赏赐诸侯。

所以天子作乐的目的是用来赏赐给诸侯中有德的人。

德行隆盛而尊崇教育,五谷及时成熟,然后才用乐赏赐他。

所以那些治理百姓不好,使之劳苦的诸侯,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间隔就疏远;那些治理百姓好使之安逸的诸侯,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间隔就近。

所以看到赏给他的歌舞就能知道他的德行,听到给予他被赏赐的谥号就能知道他生前的行为。

原文:

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译文:

大章是用来表彰尧,咸池用以表示黄帝的德政,韶用以表示舜能够继承尧的德政,夏用以表示禹能够把尧舜发扬光大。

殷周两代的乐,都表示能够尽到人事。

原文: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

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

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

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也。

译文:

天地运行的规律,气候的冷热不按照一定的时间交替就会发生灾害,风雨失去调节就会发生饥荒。

教育对于人民,就象气候的冷热一样,教育不适时就有害于社会。

各种制度对于人民,就好像风雨一样,制度的规定不适度就不会有功效。

所以前代的君王制乐,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民的行为和道德相吻合。

原文:

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生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译文:

譬如养猪酿酒,绝不是为了惹祸,但是打官司的一天比一天增加,却是饮酒无度酗酒闹事的结果,所以先王针对这种情形制定酒礼,没喝一杯酒,主人和客人都要行很多礼,整天喝酒也喝不醉了,这是先王防备酗酒闹事的方法,所以酒食宴会,就能发生增进友谊的作用了。

因此先王有丧亡等大事的时候,一定要有适当的礼来表示哀悼,有喜庆等大事的时候,一定有适当的礼来表示欢乐,悲哀和欢乐的程度,都用礼来加以节制。

原文: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著其教焉。

译文:

乐是圣人所最喜爱的。

它可以使民心向善,他能深切感动人们的心灵,他能够移风易俗。

所以古代君王设立诸如大司乐、乐师等专职从事乐教。

乐言篇原文: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

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译文:

人有气质、性格、心智这种本性,但哀、乐、喜、怒的变化没有常规。

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然后一定的情感就表现出来。

所以细微、急促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会忧愁;宽舒和谐、缓慢轻松、文采华美而节奏简易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感到安乐;粗旷激越、勇猛振奋、宏大而愤激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刚毅;端方、刚正、庄严而真诚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肃敬;宽畅、洪亮、流利而和顺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慈爱;放荡、散乱、疾速而过度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淫乱原文: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译文:

因此先王根据着人的性情,核定乐的度数,制定礼的制度,合乎生气的调和,体现五常的关系,使得气质属阳的人不散漫,气质属阴的人不保守,气质刚强的人不粗暴,气质柔和的人不畏缩,阴阳刚柔的四种气质畅通的交流在人的内部同时表现在外部,都有着适当的关系,互相补充而不互相克制。

原文:

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译文:

然后定出学习的进度,逐步学习节奏,研究章法结构,通过这些来考查如何表现仁厚,分别大小的名称,高下的次序,通过这些来考查如何表现事物,这样使得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分别,都有从乐表现出来。

所以古人说,通过乐可以深刻的观察社会。

土地缺乏养料,草木不能生长,水流太急龟鳖不能长大,气质衰弱生物不能发育,社会动乱,礼就废弛乐就放纵无节制,所以声音悲哀而不庄重,快乐而不安定,散漫多变而节奏紊乱,留恋缠绵而无所归宿,缓慢的声音包含着邪恶,急促的声音挑动欲念,引起人们逆乱的风气,灭绝人们平和的德性,所以君子是厌弃它的。

乐象篇原文: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

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

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

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

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僻之气,不设于身体。

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

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始终象四时,周还象风雨。

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XX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故曰:

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

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译文:

凡是邪恶的声音打动乐人心,逆乱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

逆乱的风气表现出来,“淫乐”就兴起了。

而平正的声音打动了人心,和顺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

和顺的风气表现出来,“和乐”就兴起了。

正如唱的与和的互相响应,人民乖违。

邪僻、枉曲、正直等各种情志也同类相应,各有所归,而万事万物的道理,本来就是各按其类互相应和的。

所以君子根据人的性情来和谐他们的意志,以成就人们的善行。

对邪恶的声音和淫乱的形色,不听也不看;对放纵的无度的乐和不合礼教的事情,不使它进入自己的内心;对怠惰散漫的邪僻风气,不使它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

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身体各个部分的活动都能和顺端正奉行礼义。

然后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用琴瑟的弹奏来增饰文采,手持盾和戚来舞蹈,用羽和旄来装饰,箫和管来伴奏,以发扬最高道德的光辉,感动四时的和气,以彰明万物发展的道理。

所以音乐的清明象征着高远的天,广大象征着博厚的地。

乐曲的终而复始象征着四季,舞姿的回旋往复象征着风雨。

乐舞之器五色齐备而有条不紊,八音符合音律而没有差错,节奏变化合度而又有常规,形体的大小互相补充,声音的终始互相接续,唱和、和的、清音、浊音。

相互交替而形成了一定的规律。

所以乐教的施行使伦理得以彰明,使人民耳目灵敏,气性平和,社会风俗也随之转变,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宁。

所以说,乐是使人快乐的。

君子高兴的是得到道德的修养,小人高兴的是得到欲望的满足。

用道德来约束欲望,就能快乐而不过度;追求欲望的满足而忘了道德,就会迷惑而失去快乐。

所以君子本着人的性情以和谐他们的意志,推广“和乐”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

乐教施行而民众就归向正道,由此也就可以察见君子的道德了。

原文: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

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唯乐不可以为伪。

译文:

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光华,金、石、丝、竹是乐的工具。

诗歌抒发内心志意,歌吟唱心中的声音,舞蹈表达内心的姿态。

诗、歌、舞都源于人的内心,然后用乐器来伴奏。

所以,情感深厚就会文采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和顺的情感累积在心中,就会有美好的神采表现在外表。

只有音乐才不可以伪装出来。

原文: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译文:

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

声音,是乐的现象,文采节奏,是声音的组织,君子从内心的活动出发,用乐来表现想要表现的形象,然后加以必要的组织,用武乐作为例子,先击鼓表示乐的开始使大家注意,顿三次脚表示舞就要开始,第二遍顿脚以后才正式起舞,表示武王伐纣是第二次才正式出兵的,响起摇铃舞者就后退,表示武王伐纣胜利后整装回归,舞得极快却不失去节制,声调含蓄却并不隐晦模糊,使人既能欣赏它的内容又不致厌弃它所表现的意义。

因为完全能够了解它所表现的意义,就不会只想到个人的享受,因此感情上既得到满足,理智上也有所收获,欣赏过乐以后,道德修养更受到尊重,君子因此更注重修养,小人因此发现自己的过失,所以古人说,安定社会的方法,乐是最重要的了。

乐情篇原文: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穷本知变,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

礼乐负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译文:

乐所表现的,是人的一定的感情,礼所表现的,是人的一定的关系,乐表现相同的方面,礼辨别不同的方面,礼和乐的道理,是贯通着人情啊。

探索到人们的内心境界的一般状态和它的变化,是乐的功能,使人们真诚相处抛弃掉虚伪,是礼的目的,礼和乐表现天地间的自然要求,表达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调节上下的机能,完成各种事物的形体,多分清父子君臣的关系。

  原文: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

天地欣和,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

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耳。

译文:

所以大人推崇了礼乐,那么天地都跟着光明了,天和地自动的结合,阴和阳很好的调剂,生机和养料充实着万物的生命力,然后草木茂盛起来了,枝干茁壮起来了,羽翼长得有力了,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