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8442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镇化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镇化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镇化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镇化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化文献综述.docx

《城镇化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化文献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镇化文献综述.docx

中国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城镇化的推动机制、与产业转移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道路,现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处理好城镇化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模式;产业转移;经济增长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

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与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课题。

可见城镇化的研究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城镇化进行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

城镇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城镇化的基本学科,以城镇化建设问题为研究重点,国外学者从区位理论方面开展;对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广泛理论众多。

国外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就是城镇化过程,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唯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是一个次要因素。

但对于我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基于我们的社会实践,提出以城镇化城乡缩小城乡差距的理论,确定了解决我国城乡二元化的主要途径是农村城镇化(费孝通,1986;辜胜阻,李正友,1998)。

这些文献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化的推动机制。

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因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尤其表现在城镇化的推进模式方面。

对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国内学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进行梳理。

自上而的下模式的角度研究城镇化动力机制一般是从国家投资、政策、国家大型企业、重点项目带动以及大中型城市扩张等方面(薛凤旋,杨春,1995;刘红星,1987;齐康,夏宗玕,1985;张庭伟,1983);自下而上模式从农村富余的农副产品交换、乡镇企业、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推进城镇化发展(刘传江,1999;费孝通,1984);李强等(2012)从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特征,将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归纳为以下七类:

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边雪等(2013)从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用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对关系角度,在三角模型中将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模式划分为六种类型。

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六种关系模式在空间上临近、时间上趋同。

从长期均衡结果看,各县市城镇化关系模式的差异主要源于自然条件、行政区设置等固有条件,城镇化模式的多样性并存未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别。

综上所述,对我国城镇化战略模式进行了多元化研究,但对中国为什么会有区别于发达国家独特的中国式城镇化道路的分析不足。

二、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关系。

产业转移,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既包括向农村的非农产业转移,其最终表现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产值比重提升。

对于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还是很少,国内学术界的大部分观点认为,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陈甬军、陈爱贞(2004)认为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政府应该出台一定对策,引导产业区域转移,推动城镇化;周世军(2012)认为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动态耦合演进关系,他从两个角度阐述了产业转移是如何促进城镇化的:

一是从产业承接角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地方产业结构,加速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使得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出来。

二是从产业转出地角度,东部地区转出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对低技能人员的需求减少,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会从东部地区回到中西部地区,从事从东部地区承接产业,城镇伴随产业发展起来;殷江滨、李郇(2012)从县域的角度研究城镇化与产业转移的关系,认为产业转移为县域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以县城为主导,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外出回流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资本密集型产业限制了对人口的吸纳,不利于人口的城镇化进程。

陈平(2010)以江西上高为例,指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吸引产业转移来推动本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认为集聚经济效应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由外向力向内生力转变,对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对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实证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使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法等研究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问题(JohansenS,1995;陈维,2012;周世军,2012等),得出了以下结论:

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一规律适用于中国现实;由于中国区域之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虽然大多数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趋于饱和,但是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仍然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和城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所做的实证研究基本都是以传统的单方程和联立方程模型方法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方法通常不足以对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给予较严密的说明。

三、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关系。

国外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的研究已有很长时间,大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如Berry(1965)对95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实证分析也揭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相关性;Northam(1975)通过panel数据分析后,提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周一星等(1982)通过对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十分显著的对数曲线关系;张颖、赵民(2003)在实证统计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模型与发展指标。

但对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很明确,一些学者认为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Lampard(1956)认为,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镇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刘耀彬(2006)运用协整关系检验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是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互为推进的关系;朱孔来、李静静和乐菲菲(2011)通过建立反映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VAR模型,同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得出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维持7.1%的经济增长。

可以总结出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是由于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有溢出效应,即城镇化水平发展程度越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

与此同时另一些学者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并不导致经济增长,如Herderson研究认为,城镇化本身对生产率的增长并没有很显著的影响,鼓励城镇化并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蔺雪芹等(2013)采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多种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1978-2008年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更多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结果和现象,城镇化本身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源特征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虽然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明确,但两者存在相关性,从中国经济发展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基本相适应。

四、城镇化协调发展

以上已经了解了众多学者已经对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总结出对于不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即使在相同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条件下,相对应的城镇化水平也表现不同,关键是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以及协调发展度如何。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就是调节好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JunW(2003)认为快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必然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这种压力继续的累积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桎梏,这必然会导致经济的下滑;LiuG,ChenY(2012)、LiuJ,LiS(2008)认为中国加大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跟进,我国现正面临反哺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的时机,只有在快速提升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同时有效缓解对西部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压力,才能保证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曹文莉等(2012)以1998-2009年12年间江苏省为例,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角度衡量,结果显示所观察的12年间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不同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城镇化驱动力量不同,协调发展度也处于上升状态;吕惠萍等(2015)基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佛山市顺德区2006—2012年产业发展特点及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关系,结果表明顺德的产业发展基本上是依据市场需求自下而上自由发展起来的,顺德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必须要融入珠三角城镇的发展体系中,实现产业由大向强。

邓祥征等(2012)针对西部地区城镇化进行可持续研究,认为未来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推行“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西部城镇基础设施水平,预测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都将是其区域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要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意协调原则,在城镇化发展中尤为重视,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是人口、土地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处于中等水平地区需要注意内部各因素的发展关系;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的地区,首先需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城镇化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注意内部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才能够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结论

总的来看,对于城镇化这个课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供了众多研究成果同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文献中可以归纳出,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近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国镇化水平是滞后的。

这种滞后不仅仅表现为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也表现为滞后于国外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或同样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水平。

因此,中国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HendersonJV.Theurbanizationprocessandeconomicgrowth:

Theso-whatquestion[J].JournalofEconomicGrowth,2003,8

(1):

47-71.

[2]NorthamRM.UrbanGeography.NewYork:

JohnWiley&Sons,1975.

[3]JunW.LandDegradationandEcologicalRehabilitationinKarstAreasofGuizhouProvince,SouthWesternChina[J].AdvancesinEarthScience,2003,18(3):

447-453.

[4]LiuG,ChenY,etal.China’sEnvironmentalChallengesCoingRuralandWest[J].EnvironmentandPlanning,2012,A44(7):

1657-1660.

[5]LiuJ,LiS,etal.EcologicalandSocio-economicEffectsofChina’sPoliciesforEcosystemServices[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08,105(28):

947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