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测4.docx
《质量检测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检测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检测4
质量检测(四)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3届广东普宁城东中学高三月考)如图所示地区为我国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和地表地貌剖面图,图中数字表示的是地层编号(1~5表示地层年代由老到新)。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省区( )
A.新疆B.福建
C.安徽D.广东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
根据图例中沙丘可确定,图示地貌以沙漠为主,由此可以确定图示地区最可能是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2.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水资源短缺
B.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C.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为偏南风
D.图示区域有2个背斜,1个向斜,1个断层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地质构造特征。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缺乏,A项正确,不选;该地曾发生过断层活动,地壳运动强烈,B项正确,不选;根据地质构造的特征可以判断,图中有2个背斜,1个向斜,1个断层,D项正确,不选。
从沙丘形态可知该地主导风向为偏北风,C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C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其中B类岩石形成于地下,C类岩石形成于地表。
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A为沉积岩B.C为侵入岩
C.D为岩浆岩D.E为变质岩
解析:
由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可知,从岩浆开始,到新的岩浆结束,那么A为岩浆,B为侵入岩,C为喷出岩,D为沉积岩,E为变质岩。
答案:
D
4.图中各个数码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为冷却凝固作用B.③为重熔再生作用
C.⑤为外力作用D.⑥为变质作用
解析:
由上题可知:
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③④为外力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
A
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江郎山地貌以“顶平、身陡、麓缓”为特征,许多成为重要的旅游区。
下图为与江郎山类似的地貌景观(左图)和江郎山附近地层分布图(右图),读图完成5~6题。
5.构成江郎山地貌的岩石主要是( )
A.花岗岩B.玄武岩
C.大理岩D.红色砂岩
解析:
由右图可以看出江郎山地区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结合四个选项,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只有砂岩为沉积岩。
答案:
D
6.江郎山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①断层发育 ②流水作用 ③风力作用 ④溶蚀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结合两图分析,江郎山之所以“身陡”是因为其位于断裂带断层发育所致,并在外力流水作用下不断侵蚀演化形成的。
答案:
A
(2013届黑龙江哈三中高三10月月考)右图为“岱崮地貌”景观图。
崮,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坦的山,是山东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
该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
前些年还有50多户人家在崮顶居住,村民们从2004年开始陆续搬家,读图回答7~8题。
7.该山区的岩石主要是( )
A.花岗岩B.石灰岩
C.大理岩D.玄武岩
解析:
本题考查岩石的类型与地质作用。
根据该类岩石中含有三叶虫化石,反映该类岩石属于沉积岩。
答案:
B
8.结合景观图判断“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 )
A.沉积—岩层断裂—抬升—外力侵蚀
B.岩浆沿地壳缝隙喷出地表
C.沉积—抬升—外力侵蚀
D.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该处沉积岩广布,说明最初经历了沉积过程,但“崮”地貌的形成应属于地垒结构,说明经历了断裂和抬升过程,抬升后地势较高,则经受了长期的外力侵蚀过程。
答案:
A
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完成9~10题。
9.该地区的地貌主要有( )
①沙丘 ②海蚀崖 ③三角洲平原 ④风蚀蘑菇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的地貌主要有沙丘和三角洲平原。
答案:
C
10.塑造该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①风力作用 ②波浪侵蚀作用 ③流水沉积作用 ④冰川作用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沙丘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而三角洲则主要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
答案:
A
下图为“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植物生长量四要素随纬度分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代号与各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A.①—蒸发量B.②—降水量
C.③—植物生长量D.④—气温
解析:
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④为气温;副热带地区晴天多、温度高,蒸发旺盛,③为蒸发量;赤道地区植物生长量最大,副热带地区多沙漠,植物生长量较小,②为植物生长量;赤道和中纬度地区降水量较大,①为降水量。
答案:
D
12.影响②曲线在纬度20°附近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
C.植被D.土壤
解析:
纬度20°附近多沙漠气候,降水少,植物生长量小。
答案:
B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I、Ⅱ、Ⅲ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分增多 ②湖区蒸发量增大 ③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②③①D.①③②
解析:
图中显示的因果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退田还湖使湖泊面积扩大,湖区蒸发量增大,湖区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退田还湖使湖区周边土壤水分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加强,最终使湖区周围降水增多。
答案:
D
14.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
解析:
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A
(2013届浙江省台州高三模拟)下图为“四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南半球,其余均位于我国。
读图回答15~16题。
甲 乙
丙 丁
15.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凋零时,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 )
A.甲>丁>丙>乙B.丁>甲>丙>乙
C.乙>丁>甲>丙D.丁>乙>丙>甲
解析:
甲地位于南半球,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热带草原)凋零时为北半球夏季,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甲地昼最短,从乙丙丁三地的基带可知三地纬度是丁>乙>丙,故四地昼长为丁>乙>丙>甲。
答案:
D
16.丙地可能是( )
A.天山B.秦岭
C.大兴安岭D.阴山
解析:
丙地南坡山麓为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北坡山麓为落叶阔叶林,属于北温带。
答案:
B
读“北半球某自然带分布上限与经纬度的关系图”,回答17~18题。
17.该自然带是(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针叶林带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该自然带水平方向分布北界为60°N附近,因此为针叶林带。
答案:
D
18.决定该自然带自赤道向两极分布高度逐渐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解析:
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好;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热量条件越来越差;故该自然带自赤道向两极分布高度逐渐降低。
答案:
A
下图是我国鄂尔多斯(中部某地)地区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自然地带摆动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该地区自然地带( )
A.向西北—东南方向延伸
B.数量的增加与热量相关
C.数量的减少与水分相关
D.数量的变化与地形有关
解析:
该地区自然带向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图示两个时期分别是湿润期和干燥期。
干燥期比湿润期少了一个自然带(森林草原林牧业带),其原因是降水量的减少。
答案:
C
20.该地区( )
A.因在湿润期来自西部的水汽有所增加,使得自然地带向西部摆动
B.湿润期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可以大规模进行开垦
C.干燥期沙地面积有扩大趋势,应注意营建防护林体系
D.短时期内发生湿润期和干燥期转变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解析:
该地区位于内蒙古,其水汽来源于东部,本地区的降水量和东部相比较少,不适宜大规模的开垦。
由图可知干燥期沙地面积扩大了,在沙地的东部营建防护林体系可以减缓沙地东扩的趋势。
题干材料告诉我们图示区域的干燥期和湿润期的转变是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结果,而非短时期内的全球变暖的影响。
答案:
C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名山垂直带谱。
完成21~22题。
21.该区域( )
A.年降水量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B.风力作用微弱,以流水作用为主
C.景观呈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解析:
自117.5°E经110.8°E到105.5°E的40°N附近,自东向西其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所以降水量逐渐减小。
答案:
A
22.关于该区域名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山东西坡带谱差异的形成基础是热量
B.②山北坡为阳坡,基带上限高于南坡
C.③山东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D.该区域缺少冰雪带是因为纬度过高
解析:
A项应是水分差异,B项北坡为阴坡,D项主要是海拔不够高。
答案:
C
(2013年长沙市模拟
(一))下图为我国某山地丘陵区土壤材料,该地全年降水量在600~700mm之间,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
读图回答23~25题。
23.该山地丘陵区最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地全年降水量在600~700mm之间,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降水量小于800mm,应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结合选项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
24.影响该地土壤厚度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植被呈正相关B.与坡度呈正相关
C.与坡面光照呈正相关D.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解析:
由土壤厚度与植被覆盖度关系可知,植被覆盖度越高,土壤厚度越大,两者呈正相关,A正确;由土壤厚度与坡度关系可知,土壤厚度与坡度呈负相关,B错误;由土壤厚度和坡向对比关系可知,阴坡比阳坡土壤厚度大,土壤厚度与坡面光照呈负相关,C错误;该图无法体现土壤厚度与降水量的关系,D错误。
答案:
A
25.造成阳坡与阴坡土壤厚度不同的原因是( )
A.阴坡的水分蒸发量较少 B.阳坡植被生长状况好
C.阳坡土壤水分状况好 D.阴坡坡度更大
解析:
阴坡与阳坡相比,接收的太阳辐射少,蒸发量少,所以阴坡水分条件优于阳坡,A正确,C错误;阴坡土壤比阳坡厚,而土壤厚度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这说明阴坡植被生长状况较好,B错误;坡度与土壤厚度呈负相关,D错误。
答案:
A
二、综合题(50分)
26.下图是40°纬线附近某地等高线分布状况和海平面以下地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2分)
(1)若在①②以下的煤层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②处地表为缓坡,试用地理知识阐释该缓坡的形成原因。
(3)③处的岩石按成因分类为________;根据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原理,乙处的地貌为________。
(4)A河的流速有什么特征?
解析:
第
(1)题,从岩层的弯曲可以看出①处为向斜构造,利于地下水的汇集,煤炭开采不当,容易发生透水事故;②处为背斜构造,利于天然气的汇集,开采不当会引发瓦斯爆炸。
第
(2)题,背斜顶部易受侵蚀,从而形成缓坡。
第(3)题,③处的岩石位于花岗岩与页岩的交界处,在岩浆活动的作用下,页岩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乙处位于山前,形成冲积扇。
第(4)题,该河上游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河流中下游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流速缓慢。
答案:
(1)透水事故 瓦斯爆炸
(2)②地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影响易破碎,被侵蚀成为坡地。
(3)变质岩 冲积扇
(4)从河流源头至河口,河水流速渐小或上游流速快、中下游流速较慢。
27.河流的中下游侧蚀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不断弯曲,以致河道变迁。
读某河段曲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3分)
(1)图中序号代表曲流发育过程中废弃的某些古河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河道甲侧比乙侧流速快,相同的河曲在南半球则相反
B.河道甲侧比乙侧流速慢,相同的河曲在南半球则相反
C.③④⑨形成的时间可能相同,形成时间较早;①⑥⑦形成的时间可能相同,形成时间较晚
D.③⑥⑨形成的时间可能相同,形成时间较早;①④⑦形成的时间可能相同,形成时间较晚
(2)研究小组认为A湖是一段旧河道,你认为他们的观点对吗?
请解释湖泊的形成原因。
(3)此种河道往往给沿岸带来什么灾害?
原因是什么?
治理的措施通常有哪些?
(4)此种河道可能位于________。
A.黄河下游B.长江中游
C.珠江上游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解析:
第
(1)题,河道弯曲处受水流的惯性离心力影响,凹岸流速快被侵蚀,凸岸流速慢被堆积,而且南、北半球相同。
由于曲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不断向凹岸所在方向迁移,三段河曲的迁移方向分别为③→②→①、④→⑤→⑥、⑨→⑧→⑦。
第
(2)题,河道自然取直,原弯曲河段被废弃成湖(见下图)。
第(3)题,弯曲的河道,使河流流程变长,水流更加缓慢,遇上洪水,就会因排泄不畅而泛滥。
人工裁弯取直,可加快水流排泄速度。
第(4)题,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
答案:
(1)C
(2)对。
弯曲河段两岸不断接受侵蚀或堆积,河道将继续弯曲,最后弯曲段两端有可能连接在一起,河道自然取直,原弯曲河段被废弃成湖。
(3)洪涝。
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
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
(4)B
28.图a是“非洲大陆植物类型分布示意图”,图b上下两部分是“非洲西部沿海A~L各地1月份和7月份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图b中甲月份表示的是______月份,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A、L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3)D、E两地容易出现荒漠化的是________,从自然条件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M、K两地都处在回归线附近,且均受信风的控制,但两地植被类型差异显著。
试分析两地降水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
(1)由图a可知,A、L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只是所在半球相反,降水集中在冬季。
北半球代表月份为1月,南半球代表月份为7月,结合降水可判断甲月份为7月。
(2)A、L属地中海气候区。
(3)D位于热带草原带与热带荒漠带交界处,生态脆弱,极易受到破坏。
(4)两地沿岸洋流不同,海陆位置不同,受信风的影响不同。
答案:
(1)7 A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或描述L地)
(2)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或雨热不同期)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3)D 降水量少,处在草原和荒漠的过渡地带,生态脆弱
(4)M地受暖流影响,处于海洋信风的迎风岸(迎风坡);K地受寒流影响,该处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29.下图甲、乙分别为模拟的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的目前分布状况和未来(2050年)的可能分布状况。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3分)
(1)图例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分别是什么?
(2)图甲中由C至D植被变化体现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什么?
(3)与当前相比,未来(2050年)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简述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解析:
根据当前气候条件下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的分布图可知,A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温带草原带。
图甲中从C到D,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也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由草原过渡到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对比两幅图可以发现,图乙中不少自然带的分布北界都朝北方推移了;具体而言,我国寒温带针叶林几乎消失,热带季雨林的面积显著扩大。
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答案:
(1)A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是温带草原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
(3)变化:
位置上,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范围上,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我国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将明显缩小;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
原因:
全球变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