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七第18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2767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七第18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七第18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七第18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七第18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七第18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七第18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七第18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七第18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七第18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七第18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

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8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名师导语』

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品大量输入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引入西方的机器生产等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经济开启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及影响、洋务运动与近代化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原因:

列强利用获得的特权,扩大对华____________等。

2.表现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____________的衰败标志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解体速度加快。

(2)农业:

中国农产品的________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

(3)手工业:

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到沉重打击。

(4)商业和金融业:

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________。

3.影响

(1)经济: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____________的兴起等。

(2)阶级:

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买办出现。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知识点二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1.兴起

(1)概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的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2)途径

①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②部分官僚、中小地主、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如陈启源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③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如方举赞等创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

(3)表现:

新设50余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____________和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

2.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条件

(3)代表企业:

________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

伴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此时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中国近代工业化艰难起步。

  

【图示解史】列强经济侵略与自然经济解体的关系

信息提取: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阻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正常道路,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构图解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信息提取: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派创办洋务企业刺激了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出强烈的半封建性。

【漫画解史】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机遇

信息提取: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之所以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主干知识速记答案]

知识点一 1.商品输出 2.

(1)手工棉纺织业 

(2)商品化 (4)上海

3.

(1)民族工业

知识点二 1.(3)棉纺织业

2.

(2)①商品销售 ③实业救国

(3)张謇

探究1 从“唯物史观”角度解读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及影响

1.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特征

(1)经济形式:

由单一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元合一的经济形态。

(2)生产方式:

由以手工生产为主变为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近代机器大工业产生,手工工场逐渐转变为工厂。

(3)商品流通:

国内农产品、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外来商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效应加大。

(4)阶级分化:

伴随着西方经济侵略,出现了买办阶层和产业工人。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也催生了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

2.多元史观看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1)从全球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2)从文明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

(3)从近代化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1.(2016·课标全国Ⅰ,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上的日常洋货已经充斥到“穷乡僻壤”,说明民众的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紧密,故选C项。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关税主权”,排除A项;在近代,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中国市场主动开放并非在19世纪中期以后,应该开始于19世纪末清政府自开商埠,排除D项。

答案 C

2.(2018·湖北冲刺卷)有史家注意到,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甚至“村镇收租之家,至其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南缺乏近代民族工业

B.苏南地区小农挣扎求生

C.苏南没受上海开埠影响

D.苏南经济结构几无变迁

解析 A项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中“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皆佃者之穷”相符,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中“毗邻上海,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不符,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变动,与材料中“光绪年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解读洋务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1.洋务运动的特点

(1)从目的上,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技术目的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应对边患,维护封建统治。

(2)从内容上,只片面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从结局上,由于内外因素,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2.洋务运动的作用

(1)思想上: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

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

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

1.(2018·江苏单科,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洞悉史料的核心信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体现出洋务企业在技术领域过度依赖西方的现象,B项正确。

答案 B

2.(2015·课标全国Ⅰ,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一定的抵制力,从而导致了英国棉布在中国的滞销,成为“无用的”的商品,成为中国生丝的包装布,故选D项。

材料并未体现A、B、C三项。

答案 D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买办阶层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趋向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社会。

半殖民主要是指在经济上受控于列强。

西方国家对被侵略国家进行经济掠夺、资源霸占,将资本主义经济渗透到被侵略国家的经济结构中,使得那里的旧有经济遭到瓦解。

半殖民化使得社会经济领域中出现了较资本主义萌芽更多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对于中国来说,殖民主义……带来了资本主义文明,迫使中国走出“中世纪”,迈向了现代。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核心论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中增加了资本主义色彩,迫使中国被动地走向“近现代化”。

2.全面认识买办阶层的影响

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投资情况

时间(年)

类别

投资比例(%)

1883~1913

轮船航运

54.5%

煤炭开采

67.7%

1890~1910

机器纺织

23.23%

1872~1893

机器制造

27.68%

  核心论点:

从中国近代发展历程看,一方面,买办为外国侵略者效劳,为外国资本家推销商品、收购原材料,成为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另一方面,买办在客观上有利于中西经济交流;买办凭借雄厚的资金,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2016·江苏单科,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

“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

“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解析 题干要说明中国传统经济伴随洋货冲击而解体,故B项正确;A项仅属表面现象,而非实质,排除;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开始使用,并不是“抵制”,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外来商品的冲击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8·衡水金卷模拟)1879年,美国官员杨格访华时说:

“中国若不自强,外人必易生心欺侮……中国之大害,在弱之一字,我心甚敬爱中国,实盼望中国用好法,除弊兴利,勉力自强,成为天下第一大国,谁能侮之。

”这一时期中国“除弊兴利,勉力自强”的实际举措是(  )

A.自强求富进行改良B.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设立了农工商总局D.废科举设新式学堂

解析 1879年中国正在进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故A项正确;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故B项错误;设立了农工商总局是在戊戌变法期间,故C项错误;废科举设新式学堂是在1905年,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法1 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 B

★明立意 从福州船政局经营方式的角度考查历史解释。

★抓关键 理清一个变化:

由“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到“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反映了经费来源的变化。

★清误区 本题为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难度适中。

洋务运动是晚清封建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但单纯引进西方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制度是其失败的根源。

考法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及影响

【考题2】(2018·吉林新高考联盟质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史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1)根据史料一,分析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10分)

提示 前期:

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的结果;后期:

呈现下降趋势,与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本能抵制有较大关系。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15分)

提示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关键信息

信息1 从材料一数据上看,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由第一个时间段到第二个时间段呈增长趋势。

但从第二个时间段到第三个时间段则呈下降趋势,说明其销售情况受阻。

信息2 史料二中信息“1840年后”“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等表明,上海开埠后,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思路点拨

本题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切入,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来阐述事件的能力和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

(1)问,从数字对比分析的角度概括。

(2)问,据史料二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及影响角度综合分析。

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名师导语』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及抵御外侮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兼有一定的非选择题;内容涉及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抗战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从考查方式看,常依托教材主干知识,选用多种材料(如社会现象描述、观点引述、文献记载及历史图片等形式)创设情境,迁移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重视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知识点一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春天

1.原因

(1)____________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2)抵制日货、____________运动的促进作用。

(3)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1)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

(2)发展最快的工业是________和面粉业。

(3)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3.特征

(1)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3)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4.结果: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1.表现:

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原因

(1)国民政府开展“________________”,鼓励发展工商业。

(2)群众性____________运动的推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

3.结果: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限制了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在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这十年,中国工业继续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工业结构缓慢优化,工业的集中度有了一定发展,工场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厂的转化大量出现,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渐提高。

……但农村购买力不足,缺乏农村市场的支持是中国工业发展基础脆弱的根本原因。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三)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1.表现:

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2.原因

(1)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民族工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

(2)国民党发动________的破坏。

(3)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4)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在夹缝中求生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2.在斗争中求发展

(1)斗争性:

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2)妥协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中外反动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斗争具有妥协性。

这注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终陷入绝境,这一命运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图解历史】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信息提取:

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刺激了洋务经济和民族工业的诞生;洋务经济和民族工业在加速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对外来资本主义经济也起着一定的抵制作用。

【图解历史】民族工业的“春”“夏”“秋”“冬”

信息提取:

①春天: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的发展。

②夏天: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③秋天: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④冬天: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漫画解史】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信息提取:

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压迫下,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若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无论怎么提倡国货,也无法挽救民族工业衰败的悲惨命运。

[主干知识速记答案]

知识点一 

(一)1.

(1)辛亥革命

(2)提倡国货 2.

(2)纺织业

3.

(1)沿海 

(二)2.

(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反帝爱国 (三)2.

(2)内战

(5)苛捐杂税

探究1 从“家国情怀”角度解读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1)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百日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奠定了基础,也促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2)民国初期兴办实业高潮为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扩大了阶级基础。

(3)抗战前夕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表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国民政府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对国民党的幻想,走上了同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1.(2016·课标全国Ⅲ,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 题干时间是1932年,日本在东北进行局部侵华战争,图片中有“挽回权利”“振我中华”“十九路军”等字样,可知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择D项。

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利用国人的爱国热情推销国货在此之前就有,不是新的营销方式。

中国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C项错误。

答案 D

2.(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刊登在《申报》上的整版广告。

以下对这些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

B.体现出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

C.表明日本侵华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D.有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解析 材料中的广告都有爱国内容,故不能体现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当时中国局势相联系,是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广告反映的是东北沦陷的内容,不是日本侵华威胁民族工业的体现,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建立的,不是爱国商人推动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解读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和作用

1.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上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上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3)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结构上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上看,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上看,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近代民族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一方面,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1.(2016·课标全国Ⅱ,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解析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并不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所接收之敌伪纱厂,而不是对整个轻纺工业的统制,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出现困境,并不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出现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由国民政府合并的日伪纺织企业,事实上仍需政府予以维持,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7·江苏单科,11)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

由此可见(  )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解析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利用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机会,与国民党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材料“美国,占总量44.10%”说明美国此时在华投资处于优势地位,D项正确;英国投资比例不能说明其国际地位上升,A项错误;日本此时属于战败国,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投资信息,B项错误;“完全掌控”说法绝对,排除C项。

答案 D

探究3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因素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①列强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实业救国:

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