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40首古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2287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40首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四年级40首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四年级40首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四年级40首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四年级40首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40首古诗.docx

《四年级40首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40首古诗.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40首古诗.docx

四年级40首古诗

目录

1.从军行……………………………………………………………………王昌龄

2.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

3.晚春………………………………………………………………………韩  愈

4.泊秦淮……………………………………………………………………杜  牧

5.秋夕………………………………………………………………………杜  牧

6.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7.山中留客…………………………………………………………………张  旭

8.菊花………………………………………………………………………黄  巢

9.画眉鸟……………………………………………………………………欧阳修

10.登飞来峰…………………………………………………………………王安石

11.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12.春日偶成…………………………………………………………………程  颢

13.春宵………………………………………………………………………苏  轼

14.春游湖……………………………………………………………………徐  俯

15.三衢道中…………………………………………………………………曾  几

16.冬夜读书示子聿…………………………………………………………陆  游

1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  游

18.有约………………………………………………………………………赵师秀

1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20.山居秋暝…………………………………………………………………王  维

21.终南山……………………………………………………………………王  维

22.渡荆门送别………………………………………………………………李  白

23.送友人……………………………………………………………………李  白

24.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李  白

25.次北固山下………………………………………………………………王  湾

26.旅夜书怀…………………………………………………………………杜  甫

27.晚晴………………………………………………………………………李商隐

28.商山早行…………………………………………………………………温庭钧

29.入若耶溪…………………………………………………………………王  籍

30.菩萨蛮……………………………………………………………………韦  庄

31.虞美人……………………………………………………………………李  煜

32.浪淘沙……………………………………………………………………李  煜

33.卜算子·咏梅……………………………………………………………陆  游

3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3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36.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37.教学相长………………………………………………………………《礼  记》

38.女娲补天………………………………………………………………《淮南子》

39.与宋思远书………………………………………………………………吴  均

40.爱莲说……………………………………………………………………周敦颐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孤城:

即指“玉门关”,此句意思是:

遥望孤城玉门关。

穿:

磨破。

楼兰:

古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简析]

这是一首表现边塞战争的名诗。

全诗写景抒情水乳交

融,气势豪迈。

一、二句集中展示了边塞将士生活、战斗的环

境:

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

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

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三、四句

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三句写了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

苦:

黄沙弥漫中将士们经历了数百次战斗,连金甲都磨穿了。

但尽管如此,将士们豪情不减:

不打败敌人决不回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受降城: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

回乐烽(fēng):

指受降城附近的烽火台。

芦管:

乐器名,即芦笛。

[简析]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多写边塞诗,与李贺齐名。

这是一首边塞诗的绝唱,生动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情

绪:

回乐烽前的沙地似白雪,受降城外月色如霜;不知何处传

来芦笛声,笛声悠悠,如泣如诉,令人伤魂!

这一夜啊,每个远

征的将士都在思念着故乡…

 

 

 

 

晚  春

 唐·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

快要回去,即春天即将结束。

百般红紫:

万紫千红

榆(yú)荚(jiā):

榆钱

惟(wéi)解:

只晓得。

[简析]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

动,写诗力图独树一格。

这是一首别出新意的诗作。

本来提

到晚春,给人的感觉一般都是凄婉、悲凉,然而在韩愈笔下,却

是另一番意境: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尽,竞相开放比美,连杨

花榆荚也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

诗人借有限的春光,道出无

限的希望,催人向上。

 

 

 

 

泊秦淮

            唐·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烟笼寒水月笼沙:

深秋的河面笼罩着薄薄的烟雾,明月的

清辉映照在沙滩上。

商女:

歌女,以唱歌为生。

后庭花:

南朝时曲子名,词曲哀怨,后人把它看作亡国之

[简析]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史称“小杜”(区别于杜甫)。

诗风清丽豪爽,写景抒情的绝句尤见工力。

这是一首幽愤之

作:

深秋的夜晚,雾气弥漫,月色凄清,水寒沙白,诗人停船靠

岸住在秦淮,听到河对岸歌女所唱《后庭花》,不禁感慨万千,

遂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无可奈何的

悲愤。

 

 

 

秋  夕

          唐·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画屏( píng):

带有画的屏风。

银烛:

白蜡烛。

流萤:

飞动的萤火虫。

天街:

京城中的街道,一作“天阶”。

[简析]

这首诗写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的心情。

一句渲染出清寥冷落的气氛:

一个宫女,在秋天的夜晚,在冷

色调画屏的旁边,守着一枝白色蜡烛;第二句写出了宫女的孤

独无聊:

无事可干,只得拿着小扇扑打流萤;而最后一句则表

达了宫女对牛郎织女相会的羡慕,诗意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

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注释]

雏(chú)凤清于老凤声:

此题是编者所加。

此诗原有一长

题: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

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

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裁(cái)诗:

作诗。

走马成:

形容才思敏捷。

丹(dān)山:

传说中产凤凰的地方。

[简析]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

其诗意境幽邃,构思缜

密,想像丰富,语言优美。

这首诗阐明了年轻人必将胜过老年

人这一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尤其是最后一句,把青出于蓝、

代更比一代强这一道理借雏凤与老凤鸣叫声作比喻,想像

奇丽,十分贴切,因而被广泛传诵,成为名句。

 

 

 

山中留客

           唐·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

山光:

山中的风景。

物态:

万物的姿态。

轻阴:

天气略微有点阴。

[简析]

张旭(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书法家。

其诗境界幽深、

构思婉曲,书法工楷体,尤善草书,人称“草圣”。

这是一首脍

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诗人为留住客人,起笔便极言春天山中

风景之美,一个“弄”字,写活了山中之景。

首句先声夺人,继

而解释客人的担心:

不要因为天气稍有点阴就要返回,空山幽

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即便是晴朗的天气,也会沾湿衣服。

这又进一步展示了山中另一番迷人的景致。

这首诗清新质

朴,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

 

 

 

菊  花

            唐·黄  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菊花”:

诗题一作“不第后赋菊”。

九月八:

重阳节。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久而久之,这

天成了菊花节。

我花:

指菊花。

杀:

凋谢。

黄金甲:

指盛开的菊花瓣像穿着金甲的战士一样。

[简析]

黄巢(?

—884),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这是作者考进士

落榜后写的诗。

“我花”一句通过菊花的盛开与百花的凋零形

成鲜明对比,展示了菊花怒放的盛况;三、四句则把菊花盛开

后香透长安、满城金黄的景象生动表现了出来,并借此表达了

作者反抗封建统治的胸襟和志向。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啭( zhuàn):

鸟鸣声。

金笼:

鸟笼子。

自在啼:

自由鸣叫。

[简析]

欧阳修(1007—1072),宋代文学家,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积极推动宋代古文运动,是“古文八大家”之一,写诗追求革

新。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一、二句写画眉鸟在五颜

六色的山花间,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里自由自在地鸣叫;三、四

句是对比:

把画眉关在鸟笼里,才知道远不如让它在山林间自

由鸣啼,从而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生活的渴望。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

在杭州西湖灵隐山上。

千寻塔:

形容塔很高。

寻,古代八尺为一寻,这里的千寻

不是确数,而是极言塔之高。

[简析]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诗人。

其诗蕴含哲理,诗风峭

丽、自然。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的诗,表现了作者立志改革的雄

伟气魄:

站在高高的千寻塔顶,方可看清旭日东升;浮云(指反

对改革的守旧派)遮不住我的视线,因为我在塔的最高层!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湖阴先生:

王安石在金陵(今南京)紫金山下的邻居。

长扫:

经常打扫。

成畦(qí):

一作成“蹊”,田地里分的小垅。

“将绿绕”一句:

一条溪流环绕着绿油油的稻田。

排闼(tà):

推门。

此句意思是:

两座大山像推开的两扇大

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简析]

这首诗情景交融,描摹生动。

一、二句“净无苔”、“手自

栽”,以环境的清幽衬托人物的品格高洁;三、四句一“护”一

“送”,形象生动,绿水青山跃然纸上。

此两句诗同“春风又绿

江南岸”一样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

 

 

春日偶成

            宋·程  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释]

傍花随柳:

依傍着花,跟随着柳。

余:

我。

将谓(wèi):

以为。

[简析]

程颢(1032—1085),宋代著名理学家。

这是以春日漫步

为题材的哲理小诗。

在云淡风轻的春天,作者走在花红柳绿

的原野上,心情愉快,即景作诗,抒发自己怡然自得的心情。

全诗格调明快,意境清新,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

 

 

 

春  宵

           宋·苏  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注释]

春宵:

春夜。

一刻:

一忽儿。

刻:

古代计时单位,昼夜为一百刻。

阴:

阴影,这里指清寒的月光

歌管:

泛指音乐和歌曲。

歌,歌曲;管,笙箫。

声细细:

声音幽微清雅。

夜沉沉:

夜深沉,意思是夜色迟晚而深远。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夜景色的诗:

花好月圆,音乐清幽,秋千

飘荡,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美好的夜晚,即使到了“夜沉

沉”,也仍然令人乐而忘返。

由此,诗人更进一步证明了“春宵

一刻值千金”的题意。

 

 

 

春游湖

          宋·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飞。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

蘸(zhàn):

沾染。

断桥:

水涨冲断了小桥。

[简析]

徐俯(1075—1141),宋代诗人,7岁即能写诗,诗风清淡

自然。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雨小景的名诗:

燕子飞回,春天来

临,桃花盛开;一场春雨,桥被水冲断,浓浓柳阴中忽然撑出

一只小船……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趣盎然,令人拍案

叫绝。

 

 

 

 

三衢道中

       宋·曾  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三衢(qú):

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县。

泛尽:

船坐到了尽头。

泛,泛舟。

却山行:

改走山路。

[简析]

曾几(1084—1160),南宋诗人,是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师,

文笔活泼轻快,写景质朴自然。

这首诗以轻松生动的笔调描

写了初夏山林间的景物:

一个晴朗的天气里,沿着山路行进,

绿阴和来时路上一样浓郁,而且又增添了几声黄鹂的鸣叫,衬

托得环境更加清幽。

全诗犹如一幅色彩浓淡相宜的山水画

观赏之下,顿觉清风拂面,令人难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子聿(yù):

指作者最小的儿子陆子聿。

无遗力:

不遗余力。

躬(ɡōnɡ)行:

亲身实践。

[简析]

陆游(1125—1210),宋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诗风豪迈,

存诗9300首,其中许多忧国忧民之作。

这是一首介绍读书经

验的诗。

它告诉我们两点:

第一,学问要靠积累、磨炼——“

壮功夫老始成”;第二,单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多多

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僵(jiānɡ)卧(wò):

挺直躺着,此处借指诗人年老力衰。

不自哀:

自己不感到悲哀。

戍(shù)轮台:

戍,保卫。

轮台,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

轮台县,此处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夜阑(lán):

夜深。

铁马、冰河:

披着铁甲的战马,结冰的河流。

[简析]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是陆游毕生的愿望,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他已经67岁,身无一官半职,僵卧老家。

11月4日夜

里,风雨交加,诗人不因自己晚年的不幸境遇而悲哀,还想着

为国戍边,于是梦见自己骑着战马行进在冰河上去远征。

拳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有  约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有约:

一作“约客”,即邀请客人。

家家雨:

黄梅时节雨水之多,以致家家都为梅雨所封阻。

灯花:

油灯上的灯芯久燃成灰,结成花形,称灯花。

[简析]

赵师秀(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笔法轻巧流利,写景自

然。

这是一首精致清秀的小诗,把主人期待客人的心情描写

得淋漓尽致,细腻动人:

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雨水封阻,无

法出门,岸边长满青草的池塘蛙声一片;客人因雨所阻,未能

如约前来,已经过了夜半,主人还在“闲敲棋子”,久久等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涵(hán)虚:

空明光亮的水色;太清:

太空。

气蒸:

湖上水汽蒸腾;云梦泽:

古代云泽和梦泽的合称。

济:

渡。

舟楫(jí):

船只。

端居:

闲居;耻圣明:

有愧于圣明之世。

[简析]

这首诗对洞庭湖气势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据传岳阳楼

上题诗很多,而自从孟浩然写了这首诗以后,一时叹为绝唱,

令很多诗人甘拜下风,尤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气

势雄阔,诗意激荡,“气蒸”、“波撼”笔力千钧,一时脍炙人口。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暝(míng):

夜晚。

浣(huàn)女:

洗衣女。

春芳:

春天的花草。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山水的诗篇。

前四句,诗人为我们

展示了一个秋天雨后、明月皎洁、山溪潺潺的美妙景色;五、六

句则通过对浣女和渔舟的描绘,为这幅静美的画面注入了生

命活力;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终南山:

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即秦岭,西起甘肃省天水,东至河南省陕县,绵亘千余里。

太乙:

终南山的主峰,亦为终南山别名。

分野: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联系起来,地上的某一区域都划定在星空的某一范围之内,称为分野。

中峰:

指主峰太乙。

这句指以太乙为标志,东西两边就分属不同星宿的分野了。

 [简析]

全诗描绘了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万千气象,“隔水问樵夫”特别具有动感,乃点睛之笔。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荆门:

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远:

远自。

楚国:

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平野:

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

大河。

大荒:

广阔无垠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

移下,下来。

海楼: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

频频。

故乡水:

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万里:

喻行程之远。

[简析]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郭:

外城。

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

明净的水。

一:

助词,加强语气

为别:

作别。

孤蓬:

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又称“飞莲”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征:

远征,远行。

浮云:

飘动的云。

游子:

离家远游的人。

老朋友⑩自兹去:

从此离开。

兹:

此,现在。

[简析]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

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

谢朓北楼:

即谢朓楼,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江城:

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

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

指宛溪、句溪。

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明镜:

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双桥:

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

彩虹:

指水中的桥影。

人烟:

人家里的炊烟。

北楼:

即谢朓楼。

谢公:

谢朓。

[简析]

此诗前六句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绘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登楼远眺,总揽宣城风光;颔联具体写“江城如画”:

以明镜喻秋水的清澈澄明,以彩虹喻双桥的水中倒影;颈联具体写“山晚晴空”:

傍晚秋色,山野炊烟,橘柚深碧,梧桐微黄。

尾联点明怀念谢脁之题旨,与首联呼应,从登临到怀古,抒发了对先贤的追慕之情。

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注释]

次:

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

旅途。

潮平两岸阔: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

顺风。

悬:

挂。

海日:

海上的旭日。

残夜:

夜将尽之时。

江春:

江南的春天。

归雁:

北归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

指北固山。

乡书:

家信。

[简析]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书怀:

书写胸中意绪。

岸:

指江岸边。

危樯(qiáng):

高高的船桅杆。

独夜舟:

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平野阔:

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

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

指长江。

名:

名声。

文章著:

因文章而著名。

官应老病休:

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飘飘:

飞翔的样子,这里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

[简析]

首联写江夜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

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

诗人的名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