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2026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0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沉和浮

 

学科

 

教学内容

 

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准备

 

 

 

科学

主备教师

邢艳彬

授课

时间

教学案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水槽、石块、橡皮⋯⋯⋯⋯..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活动要点:

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

过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

来表示。

程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

的填写。

4、小组实验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

推测把它切得更

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

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学生实验

4.组织交流,概括: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学习评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

1.下面哪种物体放入水中会浮起来。

A.小石头B.萝卜C.

 

 

橡皮

 

2.把橡皮切得很小,放在水中,它会(

A.浮起来B.沉下去C.

)。

一会儿浮,一会

儿沉

3.把四块木块黏在一起,增加了体积和重量,放入水中

()

A.木块会沉下去

B.木块还会浮起来

C.木块不可

能浮起来

4.同一种物体,改变他的体积和重量,()改变它

的沉浮状况。

A.可能B.不可能C.一定会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板书设计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课后反思

 

学科

 

教学内容

 

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准备

 

科学

主备教师

邢艳彬

授课

时间

教学案微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

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

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

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

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完成活动一

3、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

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

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

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

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

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

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

在实验报告单上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

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

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

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

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

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3、组织讨论:

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学习评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

1.如果以下三个物体的大小、形状都相同,那么重量最轻

的是(

)。

A.木块

B

.石块

C.铁块

2.不同物体,体积相同,它的重量(

A.不一定相同,沉浮状况也不同

B.一定相同,沉浮

状况相同

C.

一定相同,沉浮状况不同

拓展天地

 

阅读课本6页的思考与讨论。

想一想:

1.能够改变潜水艇沉浮状况的材料是什么?

这两种材料有

什么特点?

2.潜水艇是利用它们的什么特点来改变沉浮状况的?

3.潜水艇是如何控制在水中的沉浮的?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板书设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课后反思

 

科学

主备教师

邢艳彬

授课

时间

教学内容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

很大。

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重点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

教学难点很大。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教学方法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与手段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量杯、橡皮泥、铁块

教学准备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

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

教的沉浮。

4、分析:

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教学案微

学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过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讨论:

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

程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方法是:

放入物体后的刻

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

 

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

再把橡

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

录在表格中。

(教材第8面)

科学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授课

主备教师

邢艳彬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时船间却能浮在水面上,

还能装载货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如果要制造

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拓展天地

1.阅读课本21页资料库《王冠的秘密》,思考:

(1)阿基米德在装满水的浴盆洗澡时,溢出来的水与他身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阿基米德如果先把王冠放入装满水的缸中,再放同样重量的黄金,会出现什么现象?

你准备怎样解释这一想现象?

 

2.阅读21页《沉浮自如的“浮沉子”》,模仿做一个,想

一想其中的原理。

与《王冠的秘密》联系起来思考,有什么启

发?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板书设计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

很大。

 

课后反思

 

教学

内容

 

4、造一艘小船教学案微调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三维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与手

 

教学

准备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

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

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

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

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

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

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

并控制时间。

4、测试:

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

我想造什么

样的小船?

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

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

作。

主备教师

邢艳彬

授课

科学

时间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学习评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

1.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改变了

()

A.它的重量B.液体浓度

C.它的体积

2.要想使船装的东西更多些,就要让它与水接触的

面积尽可能()些。

A.大

B

.小

C

.无所

3.装载多且不容易倾翻的小船,其特点是(

A.船帮比较高B.船底比较宽C.

 

船身比

较长

 

造一艘小船

板书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设计也随之增大。

 

课后

反思

 

教学内

 

三维目

 

5、浮力

教学案微调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

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

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

教学难

教学方

与手段

 

教学准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

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

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水槽、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

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

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

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

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

教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

浮力。

学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

过含义。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程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

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

到的浮力有变化吗?

是多大呢?

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

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

 

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

(板

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授受课到的浮力就越

科学

主备教师

邢艳彬

大。

时间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

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

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

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

关系。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有怎样的关系?

()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浮

力大于重力)

拓展天地

物体沉浮的秘密

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就是同一种物体,它的形状改变以后,也有可能沉或浮。

那么决定物体沉浮秘密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决定物体沉浮的秘密呀,就在物体本身。

每个物体内部结构的细密程度都不相同,比如一个木块和一个铁块相比,木块的内部结构就比较疏松,而铁块的内部构造就比较致密。

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物体排开液体的最大量超过物体自

身重量时,物体就会上浮;相等时,物体就可以停留在液体中

的任何部位,也叫“悬浮”;而当一个物体排开液体的最大量小

于物体自身重量时,物体就会下沉。

 

板书设

浮力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所减轻的重量

 

=物体在空气中重力

计-物体在液体中的重力

 

课后反

 

教学内

 

三维目

 

教学重

教学难

教学方

与手段

 

教学准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案微调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

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

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

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

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

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

沉浮。

水槽、马铃薯、弹簧秤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

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

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

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

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

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

己的推测呢?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

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

找出其中的联系。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

找出其中联系。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授课

(排开的水

科学

主备教师

邢艳彬

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时受间到的浮力也越大。

学习评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

1.下沉的物体()水的浮力。

A.能受到B.不能受到C.有时能受到,有时不能受到

2.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无关。

A.物体排开的水量B.液体的浓度C.物体的形状

3.体积相同的泡沫塑料块和石块,完全浸在水中受到的浮

力()A.相等B.不相等C.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

4.你觉得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什么因

素有关?

拓展天地

阅读课本23页《曹冲称象的故事》,想一想,曹冲是根据什么原理称出大象的重量的?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板书设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

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课后反

 

教学内

 

三维目

 

教学重

教学难

教学方

与手段

 

教学准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案微调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

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

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

多。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

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水槽、马铃薯、弹簧秤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

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

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

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

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

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