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8200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docx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docx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

作者简介:

杨华(1989.06-),男,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

审计理论研究

南楠(1990.03-),女,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

财务管理研究。

摘要: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国有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部审计可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并提供合理化管理意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监督、预测咨询的作用,有助于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和对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例,探讨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的实际应用中存在重视不足、独立性较低、审计技术落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独立性引言

国有企业在进行公司改制的过程中,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也引入了内部审计制度,而内部审计制度也是现代企业中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民

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近20年的发展中取得的长足的进步但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与一定的风险,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更应该注重如何降低审计风险。

国有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有些国有企业不断地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玷污了国有企业的形象,这时就体现出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减少在工作中的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国有企业中如何展现内部审计的优势,如何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如何让内部审计成为国有企业增加效益提高效率更值得探究。

因此,本文将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原因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

1、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

1.1内部审计的概念

201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Auditors)把内部审计的定义为:

内部审计是一个旨在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确认咨询活动,在评价和改善风险的治理、控制过程中运用有条理、全面的方法,协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它与企业内部其他的部门如生产、销售、管理部门一样,都是为企业服务的,只是在工作中职责不同,企业目标的完成是靠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完成的。

1.2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相关审计风险的定义大体上包括三种:

①国际审计准则第六号文件《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

审计师面对

具有重大错报信息的财务报表时,发表不正确的审计意见所产生的风险。

②《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四十七号提出,审计师无意的对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发表合适修改意见所面临的风险。

③《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十七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第十七条指出,当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重大缺失时,审计师未能发现或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审计风险受到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进行审计前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在审计财务报表中处于独立的地位,又可以划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审计当中存在一定的错报,那么该错报可能性是重大的,审计师的工作是为了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而实施审计后没有发现错报的风险。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的工作标准2013年修订版指出,内部审计应当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的不足进行改善并提出合理化意见。

1.1.3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运用抽样的方法,根据部分样本的特点来推测出整个总体的特点,但在抽样中,样本与总体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一种很难消除的误差,因此,根据样本推测总体总会形成一定的差异,根据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导致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只能认识、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但不可能消除已存在的风险。

审计工作只能依赖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评判,无法获得准确的数字,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潜藏于审计的整个过程当中,在审计中,即使内部审计人员出现了判断上的失误,但只要没有给企业造成损失而被追究责任时,审计风险只是潜在的风险。

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是很严重的,但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控制审计风险的无为控制,审计人员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和减少风险,审计人员意识到了审计风险存在可控制性,审计风险就被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目前,检查风险是可控的,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内部审计无法控制的。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二十多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推行与发展,我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的发展还不均衡,进展速度也显得十分缓慢。

中国的内部审计有别于西方国家的,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源于公司风险管理的需要,但我国被看作成政府审计的延续。

近几年,内部审计部门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中,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

2.1对内部审计重视较低

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态度重视与否,与企业领导层的重视程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国有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多。

首先,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力度得不能得到企业领导的充分支持,有些单位将审计部门置于财务部门之中。

部分企业将财务部门的会计岗设为

内部审计岗,有的国有企业甚至没有内部审计机构。

其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在进行日常的审计工作时,难以避免的接触到审计部门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的支持,相反领导抱着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只是走个过程,内部审计部门也没有对企业提供良好的建议,没有起到作用。

2.2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夯实的业务基础和具备足够的工作经验是每个审计人员的要达成的目标,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企业的规模来进行设置,并调配与之相当的审计人员人数。

但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企业的规模往往不成比例,很多国有企业没有专属的内部审计人员,当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往往是调配其他部门岗位的人员进行内部审计。

一些企业虽然配备了具有经验的内部审计人员,但大多数是从会计岗位调转,一个是单一的人员构成,另一个是单一的知识储备,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出具的报告也无法给领导据测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

中国海运总公司作为中央企业的领头羊,在国外拥有100多家境外公司,涉及到业务包括海洋物流、船舶修缮、海洋运输等,2008年4月中国海运釜山公司被爆出内部审计人员将3亿多元②的人民币分成100多次进行非法转移,导致了国有企业严重的损失,从中看出,中国海运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不当。

2.3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仍通过凭借自身的经验来进行手工查账,内部审计人员往往都是进行事后审计,对于事中审计及事后审计却很少涉及。

国有企业近些年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还放在对财务信息的监督、

对违反规定进行督促整改的职能,内部审计的工作还停留在财务审计,对风险导向审计而言,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却少之又少对于对于计算机审计软件也运用的较少。

现有的审计技术还停滞在防止财务收支发生舞弊和纠错上,仅仅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只能了解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而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却很少参与。

一项研究表明,国内企业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审计的综合审计占80%左右,而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仅仅只有3%。

风险导向审计,绩效考核审计这些更利于现代企业战略发展的内部审计方法并未在国有企业中广泛的运用。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3.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弱

相对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弱,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能和权限受到限制。

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部一个监督建议服务的部门,但有些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往往由财务部临时拼凑的,这样就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导致审计风险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工作时,不可避免的与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发生相互的制约,往往会碍于同事关系或领导的压力,限制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缺乏独立性使企业内部审计很难公平、客观的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进一步不能保证审计质量,无法为企业领导管理层提供准确的审计意见。

内部审计能否降低风险,依赖于企业的领导管理层能否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较高的独立性。

3.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是否良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如果一

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者是缺失的,企业的管理必然存在漏洞,这对于审计工作来说是难上加难,审计人员会更加困难的获取审计证据,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内部控制不能适应现有的业务流程,企业往往忽视了业务流程上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及时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就会导致管理上的漏洞,会加大审计风险。

所以要根据企业的每个业务流程的特点,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的格格业务流程相适应,更好的服务企业。

3.3内部审计范围大

内部审计初期只是将工作重点发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上,内容相对单一,要求审计人员的素质也不是太高,但随着改革开放,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审计工作接触到了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审计的工作广度也不断加大,审计的内容不断扩大,复杂性也不断加强,这就要求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投入加大,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实际中,内部审计人员与业务扩展之后展现出来的供需矛盾,容易增加审计风险。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会计核算也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就容易致使会计工作上的失误,再加之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一些错误的会计核算信息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势必会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4、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对策

4.1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的领导领导管理层要具有战略

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

根据国际上内部审计成功的经验,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内部审计是保证企业良好运营发展的一支强心剂。

只有做到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经费和岗位人手,才能让内部审计有效的实现其职能。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还要从自己做起,做好本职工作,得到了企业领导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减轻了内部审计的限制和工作压力,才能降低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发挥为企业保驾护航的作用。

4.2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只有保持内部审计职能的独立性,让审计人员行使审计责任,工作才能顺利完成。

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保持独立性,还要求对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

首先应该把内部审计机构从企业的其他部门中独立出来,以保证内部审计在工作时不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扰;其次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应在企业中有较深资历与威望的,能够使审计工作顺利的进行,保持独立性才能给企业的领导层出具有价值的审计意见。

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调配专门的审计工作人员,并严格执行定期轮岗制度,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能和权限,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公正客观。

4.3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员素质落后所导致的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不仅要选择掌握对于财会、审计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所涉猎,全球化的今天,审计人员还应当了解计算机操作、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让这样的人才加入

到内部审计的工作中去,将优化部门人员结构,逐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素质;其次还可以与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业务交流,引进先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