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与分析》作业集答案商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1581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与分析》作业集答案商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公共政策与分析》作业集答案商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公共政策与分析》作业集答案商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公共政策与分析》作业集答案商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公共政策与分析》作业集答案商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与分析》作业集答案商务.docx

《《公共政策与分析》作业集答案商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与分析》作业集答案商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与分析》作业集答案商务.docx

《公共政策与分析》作业集答案商务

参考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

一、填空题

1.市场

二、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2.私人物品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

3.公共职能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要的活动。

4.公共政策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准则

三、问答题

1.

(1)需要具备大家共同参与的条件;

(2)要求公共机构(政府部门)进行规范和干预。

2.

(1)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他们的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为。

 

(2)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

(3)宏观政治是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3.

(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1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2总统最强有力的只解决决策者;

3国会授予政府机构以正式权力去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

4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

(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2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

3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

4国家审判机关的决定。

第二章政策分析

一、填空题

1.部内制政策部门、压力集团和院外活动团体、党内制政策部门

二、名词解释

1.政策分析分析多设计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事项,旨在向决策者提供简明的建议。

2.政策生命周期 通过阶段性的描述,对政策进行程式化的分析。

三、问答题

1.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复杂的学科背景;

(3)多架构的研究方法;

(4)广阔的研究领域。

2.

(1)前期分析与后期分析;

(2)研究型分析与快速分析。

3.

(1)面向大政方针的宏观政策分析;

(2)政治学的角度的政策分析;

(3)经济学角度的政策分析;

(4)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

4.基本要素:

目标、备选方案、相关效果、标准、模型。

基本步骤:

系统阐述;大范围搜索;科学预测;构建模型;方案评估;择优推荐。

5.

(1)比喻的方法,如社会问题的比喻、组织的比喻等;

(2)示意图的方法,如社会问题自然史示意图等;

(3)观察与解释的方法,如理论说明等;

(4)模型的方法。

(5)政策分析的实践。

6.

(1)社会问题的出现;

(2)社会问题的确认;

(3)政策议程的建立;

(4)政策规划;

(5)政策方案的执行;

(6)执行效果的评估;

(7)政策调整与改变;

(8)政策的终结。

7.健康;交通;教育;环境;社会政策;住房;经济政策;种族;市政。

8.政策分析既是技术但更是艺术。

技术体现在方法的掌握,艺术表现与创造性的发挥。

政策分析由于需要借助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因此它被公认为是一项具有显著专业特征的技术。

政策分析实际上那个可以被视为这些传统学在应用领域的一个集合。

不仅如此,因为政策分析在认定和描述社会问题、设计和评估解决方案、预测和分析时,皆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过人的创造力,所有它又是一项与范式和程序相对立的艺术。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一、填空题

1.统治阶级、政治倾向性

2.导向、调控、分配

3.程序性、非程序性

二、名词解释

1.元政策 是指指导和规范政府政府行为的理念和方法。

 

2.基本政策 是相对具体政策的主导性政策,确定具体政策所应采取的态度,所应依据的假设,以及所应遵行的原则。

三、问答题

1.

(1)政治性,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因此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价值选择性,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体系对公共政策的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政策制定必然涉及价值判断;

(3)层次性,一般而言,高层次的政策对低层次的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4)阶段性,公共政策有一个发生、发挥在那得变化过程,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5)功能多样性,从目标取向来看,政策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分配功能;

(6)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公众对其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7)权威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策只有经过合法化的国琛个,才能具有对公众的约束力;

(8)普遍性,公共政策在其所框定的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9)稳定性,公共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2.

(1)元政策,是指指导和规范政府政府行为的理念和方法; 

(2)基本政策,是相对具体政策的主导性政策,确定具体政策所应采取的态度,所应依据的假设,以及所应遵行的原则;

(3)具体政策,指除基本政策以外的所有共噢能够政策。

 

3.元政策主要是为了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理念和方法。

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有助于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和完善;

(2)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决策质量。

4.层次性;广泛性;稳定性;权威性;强制性。

5.

(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2)管制功能,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3)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

(4)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和控制;

(5)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第四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一、填空题

1.政府议程、政策问题

2.理解能力、应激能力、耐压能力、平衡能力

3.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传统和政治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政策客体 是指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它的目标群体。

3.政治社会化 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国家、政党、制度、权威、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

4.政策环境 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三、问答题

1.

(1)立法机构;

(2)行政决策机构;

(3)行政执行机构;

(4)司法机构;

(5)政治党派;

(6)利益集团;

(7)思想库;

(8)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

2.

(1)传媒是传播政府政策意图的有效工具,把政府的政策意图及时、迅速、广泛、有效地告知公众,得到必要的反馈;

(2)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舵,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的宣传力量;

(3)传媒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能及时有效地向官方决策者反映社会所需和公众所求,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的依据;

(4)传媒是社会信息分配的中枢,能够影响利益集团和普通公众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3.

(1)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及其主观认定为认为是政策过程的始点;

(2)目标群体,受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被称为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政策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不单纯取决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一厢情愿,它与目标群体的态度有着直接的联系。

4.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国家、政党、制度、权威、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政策往往会对目标群体思想和行为的改变提出一定的要求,其要求幅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受和服从;

(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

政策不仅需要实质合理,更需要形式合理,二者相辅相成;

(4)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对某一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利益的事的权衡。

如果他们认为接受此项政策比不接受此项政策所受的损失要大,他们就会采取抵制的态度。

 

(5)大局或整体的考虑,目标群体不仅会从成本和收益角度考虑问题,而且还会从整体和大局的角度进行判断。

(6)避免受到惩罚,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强制力的依托,政策很难得以贯彻和执行;

(7)环境条件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一项最初不受欢迎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理解并接受。

5.

(1)合法化危机,现代社会中,合法化危机已经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免领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一旦出现合法化危机,作为政府权威“代言人”的公共政策自然会在目标群体中产生认同障碍。

(2)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社会文化中缺乏信任将会给公共制度的建立带来极大的障碍,政策执行者的个体特征对其具有的信任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3)社会心理负担过大,主要指社会成员对社会变革和政策措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反应程度。

 

6.

(1)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两者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果没有一种政治和社会换进机构的形成,公共政策就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3)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又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否则必然走向失败;

(4)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政策环境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公共政策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

7.

(1)地理环境,作为政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政策系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并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

(2)经济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

(3)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影响,他们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政治行为,尽管并非绝对是支配行为,但与各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和可能性直接相关。

(4)社会变迁的影响;

(5)国际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所处的国际局势及所拥有的国际地位都是制定和调整内政和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

第五章政策模型与相关理论

一、填空题

1.合法性、普遍性、强制性

2.团体利益

二、名词解释

1.模型 是现实世界的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或抽象化的代表。

2.利益团体 是指社会中有着共同观点和看法并有权利对其他团体提出要求的社会团体。

三、问答题

2.

(1)排列并简化现实,政策模型的有效性首先有赖于它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序化和简化的能力。

(2)认定重要层面,能够抓住主要矛盾;

(3)符合社会现实,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5)指导调查与研究,一个政策模型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对公共政策进行实证的分析; 

(6)提出一定的解释,一个政策模型应该对公共政策提出一种解释,而不是只对公共政策及其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

3.

(1)决策目目标不似乎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2)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会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3)人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

(4)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5)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4.

(1)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3)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试。

7.

(1)首先,它告诉我们公共政策不反映公众的要求,而反映精英的兴趣和偏好;

(2)其次,精英理论认为公众是被动的、麻木的和信息闭塞的,公众的情感往往被操纵在精英们的鼓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 

(3)最后,精英理论认为,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团有着一致的认识。

8.制度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与政府制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政府制度是公共政策的母体,它在公共政策的整个生命周期里都发生着决定性的影系那个。

也就是说不同的政府制度会导致不同的政策输出,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度的产物。

第六章政策制定过程

一、填空题

1.过失性、结构性

2.公众议程、政府议程

3.政策议程

二、名词解释

1.结构性社会问题 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2.光环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一种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是一种极为盲目的心理倾向。

3.首印效应是由第一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对今后事务的判断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4.近因效应是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5.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影响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问答题

1.

(1)政策问题的确认是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2)问题确认是问题求解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对问题进行明确和系统的阐述是探求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

通过提出恰当疑问和进行有效的分析,那些起初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有时就能够被重新构建,以致先前未被发现的解决方案会凸现出来。

2.

(1)社会问题的出现;

(2)社会问题的确认;

(3)政策议程的建立;

(4)政策规划;

(5)政策方案的执行;

(6)执行效果的评估;

(7)政策调整与改变;

(8)政策的终结。

3.

(1)外在创始型,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

(2)内在创始型,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府议程;

(3)内在创始型,政策诉求来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和部门;

(4)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议程。

 

4.

(1)公民个人的作用,很多具有公共性之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通过一些非正式关系,个人所提出的问题很有可能被决策者列入决策议程;

(2)利益团体的作用,某个利益群体从政府那里得到一定的特惠政策时,其他利益群体也有可能作出相同的反应;

(3)政治领袖的作用,在建立政策议程的过程中,这些个人因素往往与公共问题交织在一起,并以国家和公众的名义加以表现;

(4)政府体制的作用,政策议程能否建立,很多时候取决于政府体制的开放程度。

(5)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在推动政策议程的建立的过程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6)问题自身的作用,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明朗化的社会问题最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政府决策系统的政策反应。

  

5.

(1)政治原则的偏离;

(2)价值体系的排斥;

(3)政府体系的封闭;

(4)承受能力的超重

(5)表达方式的失当。

6.

(1)信息原则,政策规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及时;

(2)系统原则,任何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3)预测原则,政策规划是面向未来的;

(4)客观原则,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5)智囊原则,发挥思想库的作用,让专家参与;

(6)优化原则,比较与选择,追求优化是政策规划当然的目标;

(7)效益原则,决策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益,效益是管理永恒的话题; 

(8)可行原则,政策规划应注重可行性分析; 

(9)兼听原则,注意听取不同的意见。

(10)时效原则,决策中要敢于承担风险,把握决策时机。

7.

(1)政策目标的确定;

(2)政策方案的设计; 

(3)政策方案的评估;

(4)政策方案的选择; 

8.政策的合法性内容包括:

(1)法定的决策主体;

(2)法定的程序要求;

(3)符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的政策内容;

(4)政策的法律化。

第七章政策执行

一、名词解释

1.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二、问答题

1.

(1)对象的适用性,政策执行对象的适用性是指政策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政策对人的效力;

(2)执行的灵活性,为了取得更好的执行效果;

(3)执行的有序性,是指政策执行应保持一定的阶段性顺序和过程的连续性;

(4)过程的动态性,政策执行者必须根据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地、灵活正确地处理问题才能使政策方案顺利地执行;

(5)执行的协调性,最为主要的协调因素是制度性因素;

(6)执行的时限性,政策执行每个环节都有时间上的要求。

2.必要的政策资源,包括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等;

顺从的目标群体,即政策方案中的对象;

正确的执行策略,包括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利用各种执行手段,重视成本-效益分析;

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

有效的沟通,包括语言方面、知识经验方面、组织结构方面等。

3.

(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2)检验政策成效;

(3)为后继政策制订提供重要依据。

4.

(1)明确既定目标;

(2)实施反馈控制;

(3)在探索中前进;

(4)注意政策整合;

(5)重视非正式信息;

第八章政策评估

一、填空题

1.政策评估

2.政策效果

3.前评估、后评估

二、名词解释

1.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里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的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

三、问答题

1.

(1)指标,进行政策评估所依据的标准;

(2)信息,进行政策评估的基础原料;

(3)测定,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对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

(4)分析,根据测定的结果,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政策效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4)建议,根据分析过程中的结论,设法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2.

(1)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2)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

(3)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4)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5)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3.

(1)评估主体;

(2)评估客体;

(3)评估标准;

(4)评估方法。

 

4.政策的评估主体包括:

(1)决策者和执行者;

(3)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

(3)政策的目标群体。

5.前后对比法;专家评估法;目标群体评估法;执行群体评估法。

6.进行政策评估的步骤如下:

(1)计划与准备;

(2)建立评估机构;

(3)挑选评估人员;

(4)确定评估对象;

(5)制订评估方案;

(6)落实评估条件。

7.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5)政策主体及相关人员的抵制。

第九章政策终结

一、名词解释

1.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起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二、问答题

1.

(1)政策终结宣告了旧政策的结束;

(2)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

2.

(1)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

(2)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

(3)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3.

(1)权利与责任;

(2)政策功能;

(3)相关组织。

5.废止;替代;合并;分解;缩减。

6.障碍:

(1)心理方面的障碍,如政策执行者对失败的抵触,政策既得利益者的抵抗等;

(2)组织方面的障碍,组织的行为惯性,对政策终结会构成很大障碍;

(3)社会方面的障碍,社会上的反对势力会自然地联合起来,共同抵制政策的终结;

(4)法律方面的障碍,政策的废纸必须经过一套法定的程序,操作复杂;

(5)资源方面的障碍,政策的终结以为着前期投入的终结。

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

(2)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

(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

(4)废旧立新并举,缓解据终结压力;

(5)作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

第十章相关衔接

一、填空题

1.信息对称

2.实证研究

二、问答题

1.积极影响:

(1)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极大丰富政府决策的信息来源,有力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进程;

(2)网络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有力推动政府决策民主化的进程;

(3)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全民参与决策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4)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强化对政府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从而减少政府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夺的变形;

(5)网络技术应用改变了信息不对称性,从而能够使部分决策权回归社会;

负面影响:

(1)互联网是强大的,也是脆弱的;

(2)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3)网络安全的挑战。

模拟试题

(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分)

1.市场

2.部内制政策部门、压力集团和院外活动团体、党内制政策部门

3.统治阶级、政治倾向性

4.政府议程、政策问题

5.合法性、普遍性、强制性

二、名词解释(20分)

1.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2.基本政策是相对具体政策的主导性政策,确定具体政策所应采取的态度,所应依据的假设,以及所应遵行的原则。

3.政策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4.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影响的心理变化过程。

5.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三、问答题(50分)

1.

(1)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他们的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为。

 

(2)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

(3)宏观政治是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2.

(1)社会问题的出现;

(2)社会问题的确认;

(3)政策议程的建立;

(4)政策规划;

(5)政策方案的执行;

(6)执行效果的评估;

(7)政策调整与改变;

(8)政策的终结。

3.

(1)政治性,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因此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价值选择性,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体系对公共政策的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政策制定必然涉及价值判断;

(3)层次性,一般而言,高层次的政策对低层次的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4)阶段性,公共政策有一个发生、发挥在那得变化过程,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5)功能多样性,从目标取向来看,政策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分配功能;

(6)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公众对其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7)权威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策只有经过合法化的国琛个,才能具有对公众的约束力;

(8)普遍性,公共政策在其所框定的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9)稳定性,公共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4.

(1)政策目标的确定;

(2)政策方案的设计; 

(3)政策方案的评估;

(4)政策方案的选择;

5.

(1)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2)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

(3)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4)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5)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五、应用分析题(20分)

1.障碍:

(1)心理方面的障碍,如政策执行者对失败的抵触,政策既得利益者的抵抗等;

(2)组织方面的障碍,组织的行为惯性,对政策终结会构成很大障碍;

(3)社会方面的障碍,社会上的反对势力会自然地联合起来,共同抵制政策的终结;

(4)法律方面的障碍,政策的废纸必须经过一套法定的程序,操作复杂;

(5)资源方面的障碍,政策的终结以为着前期投入的终结。

2.措施:

 

(1)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