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1081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

《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

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稿

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2010年修订稿)

第一篇学校教学管理常规

一、教学管理职责

1、教学管理体制。

学校要建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校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教学工作全面负责。

乡镇中心完小及以上学校应安排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对学校教学工作具体负责。

乡镇中心完小及以上学校应设立教务处和教科室,规模较大的学校可设立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机构,片完小、村小及教学点的教学管理工作由所在学区、中心完小或九年制学校统一安排。

2、教务管理职责。

学校教务处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机构,应设主任一人,具体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教务处可设副主任或教务员若干人,具体负责落实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3、教研管理职责。

学校教科室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机构,应设主任一人,负责学校教学研究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教科室可设副主任或教研员若干人,具体负责教学研究的实施工作。

(学校应自觉接受各级教育行政及教育科研部门的督查和指导。

州、县市教育科研部门对学校教学常规工作进行评估,县市辖区内学校将每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结果呈报县市教科所,州直中小学将每年的教学常规检查结果呈报州教科院。

二、教务工作管理

4、课程设置管理。

严格执行部颁和省颁课程方案(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课时。

在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开好学科课程的同时,要注意开好活动课程;在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要开好选修课程。

学生集体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不少于一小时。

5、教学计划管理。

学校于每学年初制定学校年度教学工作计划。

每学期开学初,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机构及全体教师,按学校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并指导学生制定学期学习计划。

学校在开学两周内要检查审核教务处、教科室工作计划和教师教学计划。

6、教学过程管理。

教务处、教科室要对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记录,及时反馈意见,每学期不少于2次。

要求教师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得随意缺课、调课和停课,不得占用学生休息时间安排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严禁突击教学或提前结束课程。

7、教学结果管理。

每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写好教学工作总结。

每学期结束时,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机构和全体教师要写好教学工作总结。

在搞好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教学经验、教学案例等典型材料。

8、教学档案管理。

学校教学机构的管理人员要认真填写并妥善保管好各类教学档案,包括工作手册、各类表格、教学计划、工作总结、分析报告、检查记录、成绩统计、业务记载、学籍资料、学生成长档案等,都要有案备查。

学校要建立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考核、评估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乡镇中心完小及以上学校要逐步创造条件建设学校网站,实现教学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并通过网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研究管理

9、听课评课。

每学期校长、分管副校长听课不少于20节,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听课不少于30节,一般教师听课不少于12节(村小教师不少于8节)。

听课应有听课记录本并如实记录,教科室(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要认真组织评课活动。

10、集体备课。

乡镇中心完小及以上学校要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活动至少每两周进行一次,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定参与人。

主备人必须备出完整的教案,要针对教案内容说明设计的依据、意图和思路,重点阐释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备课组成员要深入研讨,充分发表见解,优化教学设计,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11、教研活动。

教科室每学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2次以上,举行全校性教学研讨活动2次以上,安排相关教师参加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

教科室每学年还应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公开课、优秀教案评比活动,举办专题讲座、撰写教学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各种教研活动应做如实记录。

12、课题研究。

学校要有综合性课题,教师要有微型课题。

研究课题必须写出研究方案,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成果的形式、课题成员分工等。

学校课题研究应具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性,注重研究过程,结题时应写出结题报告。

13、综合实践。

学校要把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对资源建设、活动内容、实施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有效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

(乡镇中心完小及以上学校要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的校本课程。

四、教学评价管理

14、教学质量检测。

凡是按照课程方案(计划)开设的课程都要进行质量检测(考试或考查)。

考试科目每学期可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质量检测,高中阶段每学完一个模块要进行一次质量检测,考查科目的考查在每学期末进行。

学校要对各年级教学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具体意见和措施。

15、教师教学评价。

学校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同伴、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听课、谈话、家访等方式了解教师教学情况,综合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学业绩、教研成果等,对其进行一次发展性评价,将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16、学生学业评价。

坚持发展性评价标准,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

各门课程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业成绩、兴趣特长等因素,采取学业检测、教师评定、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等级分设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或A、B、C、D四个等级,也可以采用百分制。

高中学校应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分认定办法。

17、教学奖励制度。

学校应建立“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奖励制度,对教学工作负责、教学成绩显著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对学习成绩优秀、进步显著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给予表彰。

第二篇教师教学常规

五、教学准备

18、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明确国家教育目标、本学科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教学目标,制定每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编写意图、思路及其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新学期学科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时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定位合理。

19、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要根据课程管理和课程设置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实践和反思,把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实际需求加以组织、整合,实现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合理计划并发挥图书馆(室)、实验室、专用教室、各类教学设施及实践基地的作用,提高学校设施、设备使用效率,要广泛利用校外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20、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了解所教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思想特点和学习能力、思想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各有所得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21、教法合理有效。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研究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系,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选择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实现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有效学习。

22、 过程设计缜密。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注意课堂操作的方式和步骤,对情景、例题、基本训练题、演示实验、教具使用、提问内容、板书设计、布置作业都要周密思考,注意层次、密度、难度,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形成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手段与方法,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23、教案规范完整。

教案内容一般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板书设计,教学步骤,练习反馈,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反思)等。

每节课、每种课型均应有完整的教案。

青年教师应备详细教案,重在规范;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也必须有教案,重在创新。

可实行电子备课,但要避免简单的重复,要切实保证备课的质量。

(提倡撰写包含学案在内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学生用的学案,它侧重于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设计;二是教师用的导案,它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有条件的教师可写电子教案。

六、课堂教学

24、教学目的明确。

教师要紧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析疑点,夯实基础,发展能力。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杜绝课堂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5、教学方法科学。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点,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要通过教案或学案的使用,有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做到讲有中心,练有目的,分析透彻,注重实效。

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通过教学手段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6、教学行为规范。

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表率作用,做到精神饱满,仪表端庄,语言规范,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实验操作正确熟练。

要严格按学校课表上课,不得擅自调课、停课,不得擅自推销教辅资料,准时上下课,并举行必要的仪式;上课不得无故离开教室,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在学生中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

27、教学艺术精当。

教师教学中要讲究教态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设问,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受。

教师根据教学情境,机智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绪、思想动态和知识生成状态,注重有效信息的收集,适时调控教学过程,弥补学生在知识、技能上的缺陷。

(倡导自主合作教学方式。

教师要打破自我封闭的教学状态,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七、作业布置与批改

28、作业设计精心。

作业设计应当重视实效性,在内容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在难易程度上应当符合学生实际。

作业形式应当灵活多样,除书面作业外,应当适当安排口头性、活动性、实践性及探究性作业。

应当针对学生个体的认知差异,设计分层次作业、选择性作业。

应当从巩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等目标出发,对每次作业设计的目的、内容、形式和预定效果等进行论证,未经充分论证的不得留作学生作业。

凡布置给学生的书面作业,教师均必须提前做。

课外书面作业总时量:

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三、四年级每天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七至九年级每天各学科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每天不超过2小时。

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

    29、批改反馈及时

作业批改必须及时,重在找出作业中的问题和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要求。

作业要统一批改,正确使用各种批阅符号,注明批改日期,以及作业订正的要求。

可采用标明正误、加注批语和评语、集中讲评等形式反馈给学生,作业本应在下次作业前处理好发给学生,不得几次作业作一次处理,批改作业后,应区分情况及时讲评作业,并及时督促学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或不规范的问题,提供平行性矫正的作业或指导学生总结经验,重视对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提倡教师“面批精批”,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评价,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学生“错题册”。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教师可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有机地结合教学需求,设计、组织、指导学生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

八、课外辅导

30、规范辅导要求。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开展课外辅导活动,不得随意占用学生的自习课;要明确辅导的对象和任务,研究辅导策略,确定辅导重点,制定辅导计划,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增强辅导的针对性。

31、强化分类推进。

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坚持分类指导。

对学有余力或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应加强指导和培养,借助课外阅读指导、开设学科讲座等形式,为他们提供超前学习或发挥特长的条件,促使他们脱颖而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通过针对性训练弥补基础性知识缺陷,帮助其克服困难,改善学习效果。

32、重视个别辅导。

对个别学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应及时地给予针对性帮助,尤其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不仅要关注学业上的问题,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要多给他们一些读书、思考、答问、演练的机会,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3、规范辅导行为。

严禁教师占用自习课和节假日进行集体补课,不在辅导时间讲授新课,不得以辅导为名成建制补课,不滥编滥发教学辅导资料,不得以“培优辅差”的名义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严禁教师以家养家教的形式谋取私利。

34、科学安排实验。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在每学年或学期开学前编制实验计划,安排实验课题,准备所需要的仪器、材料、工具等,保证实验教学安排合理,科学有效。

教师课前要关注实验和教学的关系,精心研究实验,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确定具体的方法,步骤和操作程序,并在上课前对实验进行试做,熟悉实验过程,以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

35、课堂落实实验。

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实验目的、要求,以及仪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教师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实验和分组实验。

实验以2人一组为宜,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单人实验操作。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巡视指导,并在实验室管理员的配合下,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困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品质。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进行课外实验的场所和时间,提供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

提倡教师开展探究实验活动,提倡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等科学活动。

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及时检查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对实验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小结,进一步巩固实验效果,达到实验目的。

教师要布置实验必需的作业,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并认真批阅和评价。

(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关心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九、质量检测

36、组织质量检测。

凡按课程方案(计划)开设的课程都要进行质量检测。

质量检测可通过考查、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考试科目可举行期中、期末考试,考查科目一般在期末进行考查。

质量检测除笔试外,还应注意采用口试、听力测试、实际操作等形式。

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严肃考风考纪,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37、改进考评方法。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进行考试评价研究和实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

提倡口试、开(闭)卷考试、实验操作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考察、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提倡学生、家长、同行、学校、社会共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努力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与考试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38、认真进行命题。

命题是教师的任务之一,命题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体现教育性、教学性、发展性。

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的功能。

试卷编制从易到难,题型应多样。

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不出偏题、怪题、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考查。

要科学地把握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提倡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题库,努力实行教考分离。

    39、强化质量分析。

要科学地制定评分标准,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肯定学生的创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的和谐发展。

考后教师要及时对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填好质量分析表,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

要重视对学生自我分析的指导,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快。

要帮助学生剖析问题,改进方法,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质量检测和分析,能够正确运用诸如智能组卷系统之类软件进行教学质量检测,运用网络评卷系统等软件进行教学质量分析。

十、教学研究

40、强化自我反思。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经常性的思考、审视与分析,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反思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在“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职业状态。

41、坚持同伴互助。

教师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改变教学研究各自为阵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广泛开展“结对子”活动,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要定向辅导青年教师,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互帮互学,共同成长。

42、寻求专业引领。

教师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发展,制定个人理论学习、专业提高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自觉进行理论学习。

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订阅一本教学专业刊物,要经常浏览知名教育教学网站,积极参加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听取教育教学专家的专题讲座,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倡导开展“五个一”活动。

每学期每位教师上一堂公开课,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发表或交流一篇教学论文,给学生或教师做一次专题讲座,编制一套有较高水平的试卷。

第三篇学生学习常规

十一、课前预习

43、养成预习习惯。

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借助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各种工具书、参考资料、各类仪器等)进行预习,预习内容可以是一天后的新授课,也可以是一周后的新授课,还可以按教材的编排体例(如章节或单元)进行预习,养成先预习后上课的学习习惯。

44、掌握预习方法。

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通览所要学习的内容,找出自己学习的重点难点。

初步预习书后的习题,尝试完成书上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

把经过自己努力还弄不懂的问题标出,确定听课重点。

十二、课堂学习

45、课堂学习准备。

上课前,应从知识上(通过预习完成)、物质上(准备好所需学习用品)、心理上(使大脑处于最佳功能状态)做好准备。

按时进入教室上课,保持安静,不随便缺课。

46、课堂学习要求。

专心致志听课,要特别注意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白问题的实质,重视知识的领会和巩固。

认真做好笔记。

中学生要抓住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板书要点、重要方法,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做简要的课堂笔记,努力记下本节课的基本要点、核心内容和重要方法。

切勿因笔记而影响思维和听课。

47、课堂学习方法。

敢于质疑提问。

课堂学习要敢于发言,敢于质疑和交流,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带着问题思考。

根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围绕教师讲课重点认真思考,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善于辨析对比。

关注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比较与自己思考时的异同,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会”到“会学”。

学会归纳迁移。

尝试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进行模仿、类比、辨别等,举一反三,学会迁移。

乐于交流合作。

要学会与同学一起确立学习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与同学进行合作。

48、课堂学习品质。

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

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学习,感受课堂学习乐趣,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十三、完成作业

49、规范作业要求。

认真、独立完成常规作业,书写工整,步骤完整,格式规范,及时上交。

作业遇到困难,难以独立完成时,要主动请教教师或同学,不抄袭他人作业。

及时自主或合作完成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作业,主动参与并完成分工,保证作业质量。

50、提高作业效果。

完成作业需要注意学习方法,不要简单的进行模仿,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探究和归纳,开拓解题思路。

提倡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和选择最优解法,形成迁移能力和良好的解题能力。

及时订正作业中的差错,分析错误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弥补措施,同步进行训练矫正。

对一些典型错误要注意收集,并建立“错题册”,经常复习,防止同样的错误发生。

十四、课业复习

51、坚持课后复习。

消化知识。

围绕教材重点和教师讲课要点,明确复习要求,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弥补课堂学习中的不足。

有效记忆。

课后及时把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回忆,记住重要知识和解题方法,提高记忆能力。

比较思路。

课后及时比较教材思路、教师讲课的思路、自己的思路等,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归纳整理。

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尤其是教师板书中的核心知识、重要方法,理清思路。

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总结新内容中的学习方法,掌握重要的知识技能,达到课时目标中的学习要求。

要把“明白了”、“记住了”、“会用了”作为检查复习效果的基本标准。

52、重视系统复习。

复习时要将一个阶段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单元(章节)学习结束后,通过文字概括、列提纲、画图表等方法构建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节的核心内容。

要重视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回顾与总结,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结束后,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达到全面掌握,融会贯通。

十五、考试考查

53、掌握考试方法。

要根据不同类型考试考查(闭卷、开卷、操作等)的要求,审清题意,理清思路,细心思考,认真答题。

根据个人实际水平确定好解题顺序,先易后难,分配好各个试题的答题时间。

养成检查的习惯,对答案查漏补缺,考出应有的水平。

做到书写工整,表述准确,操作规范,解答完整,卷面整洁。

54、端正考试态度。

以诚信的态度对待考试,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杜绝舞弊行为。

考试中,不准离开座位,不准交头接耳,不准夹带(除开卷考试科目外)、偷看、抄袭或有意让他人抄袭,不准传抄答案或交换试卷。

考试结束时间一到,学生立即停止答题,按规定离开教室。

提前交卷的学生,不准在考场处逗留,不准在考场附近谈论考试内容。

55、重视考后总结。

考试结束后,应认真听好试卷讲评。

在老师指导下,认真分析考卷致错原因,找出知识、技能方面的缺陷,改进学习方法,积累考试经验,提高学习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