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与仁寿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0989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方言与仁寿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方言与仁寿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方言与仁寿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方言与仁寿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方言与仁寿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方言与仁寿话.docx

《四川方言与仁寿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方言与仁寿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方言与仁寿话.docx

四川方言与仁寿话

四川方言与仁寿话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0对外汉语

伍润

学号:

201002040147

摘要:

首先简述四川方言的形成;阐释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仁寿话里的语气词“哆”“喔”和“嘎”

关键词:

方言巴蜀文化仁寿话

据史料记载四川方言经历了大致几个阶段的发展:

上古时期,四川盆地的蜀国和巴国创立了自己的国家以及自己的语言“古巴语”“古蜀语”,并拥有独立的文字系统。

秦统一中国后,将中原的语言文字推行到了巴蜀之地,使得古巴蜀语与中原语系互相融合,到汉朝年间,新的巴蜀语与中原华夏语言已相差不大;唐宋年间,巴蜀语已经作为汉语语系中的一种而存在,并在词汇和声调上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宋清时期,这个时期是对现代巴蜀方言影响最深的一个时期。

由于宋末蒙古人入侵以及明末连年战争不断,造成历史上两次四川人口大锐减而掀起了历史上两次巨大的“湖广填川”人口迁徙运动。

进而造成现代巴蜀方言与湖北湖南方言极其相似,并成为以湖北成都话为基础形成了今天四川官话的体系,一般称之为四川话,四川话的代表是成都话。

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四川方言分布(公认的四川方言分布)如下:

  

嘉蒲方言区。

此地区方言发音较纯,一般是口腔空着吐气发音。

分布在乐山、眉山市大部分地区、成都西南郊县、宜宾、泸州等地。

  

西南官话区。

此地区的方言发音如韵母是“an”,声母是摩擦音,则韵母发音较重。

比如“吃饭”,“洗碗”等等。

分布在成都、绵阳、德阳等地。

  

贡井方言区。

此地区方言发音雄厚,“zh,chi,shi”发音如遇i,则发音分别为四声,二声和一声。

分布在乐山的井研县,夹江县,峨眉山市、眉山市的仁寿县(我一直认为我们那儿没有四声,有的只是在三声和四声之间的音并不是四声),丹棱县等郊县、自贡、雅安等地。

  

仿渝方言区。

此地区方言发音象重庆方言。

但有个别词发音的不同。

例如:

“孕妇”读成“run妇”,“花”读作“fa”等等。

分布在广元、达州、南充、广安、遂宁、资阳、内江等地。

与汉语其他方言一样,因特有的地域、历史、社会人文等因素,四川方言与当地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彼此影响的作用。

语言中特定的语音或事物名称会促进某些习俗的形成。

四川方言有其独特的语音,因此川渝之地的人常常会因为某些字的谐音,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觉得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出现某些特有的忌讳词和吉利语,从而影响到一些独特的地方风俗。

比如:

在四川方言中因为“舌”与“折”、“佘”同音,所以在四川凡做肉铺生意的人,一般都避讳提到“佘(舌)财”。

因此,在四川买卖猪、牛舌一般都不直呼其名,一般说成“猪招财”、“牛招财”。

这种类似的避讳在四川射洪一带也有,在这一带的人们如果姓“佘(she)”都读做“梭(suo)”,也是为了避讳“折(佘)财”这一说法。

同样的,四川人也习惯将与“佘”同音的“蛇”叫做“梭二棒”或“梭老二”。

总之就是避讳提到“佘”字。

地域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以及人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

“湖广填川”是中国移民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被移民地区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交融,进而影响原有蜀方言,逐渐形成了“新”的四川方言。

至今在四川人口中的,多数并非移民前的蜀方言,而是随移民而来的各地方言,其中又以楚方言居多。

因此,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四川方言变化为以湖北、成都和重庆方言为主,湖南长沙、永州、宝庆方言为次,混杂其他方言的基本格局。

其中尤以语音最为明显。

例如,在清朝前期的诸多移民中以湖南移民数量最多,因而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以湘方言为基本口音并糅杂其他语音的方言,如把“布(bu)”说成“博(bo)”、把“木(mu)”说成“磨(mo)”、“六(liu)”说成“落(luo)”、“辣(la)”说成“勒(le)”等。

再例如川东地区,早期迁徙入达州的移民主要是江西人士,到了移民运动的中后期,江西移民更是蜂涌而来,在这一移民群体中商人以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导致江西方言最终成为达州方言的主体。

至今仍能在达州方言中发现,诸如:

将你/泥(ni)说成(yi)、女(nv)说成(yu)、尿(niao)说成(yao)、年(nian)说成(yan)、牛/扭(niu)说成(you)等江西方言的影子。

特有地理环境的影响。

山多、沟多、坎多,是四川特有的地理环境。

于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就产生了很多与沟沟坎坎有关的词语,例如:

“拿不过沟、翻不过坳”、“爬坡”、“上坎”、“翻山”等方言词语。

再比如,由于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不少区域都在沿江地带,因此也出现了许多与江河、码头有关的语言,例如,重庆人将“弄虚作假”叫做“踩假水”;“事情没办成”叫做“事情水了”;“找错了人”叫做“找错码头”;“哪儿出现了问题”叫做“哪河水发了”等等,以上俗语皆因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产生。

历史原因以及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川渝民间,人们习惯将内裤俗称为:

“裤”,这一叫法与古时农耕习作有关。

最初“裤”是指旧时流行于四川民间的一种长度在膝盖上下的便裤。

当时,此裤只被富裕人家当作贴身内裤,但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却经常直接外穿,因为此种便裤既省布,又不影响观瞻。

尤其对农耕人民来说,十分方便劳作。

我国古代民间基本自己纺布织衣,由于工艺流程的原因,原色布要比有色布便宜许多,因此裁剪这种便裤时,为了节省,腰部都多用土白布缝制,然后再用一根带子将其固定在腰部,由此便被称作“腰(yao)裤”。

久而久之,“腰(yao)裤”读音变调为“窑(yao三声)裤”,成为现在仍在说的内裤俗称。

再比如,四川方言中“打牙祭”(指吃肉、开荤)这一俗语也与古时军旅文化有关。

“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

在古代,将帅的营帐前,往往立有一根饰以象牙的大旗,叫做“牙旗”。

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宰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

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因此后来四川人就俗称“吃肉”为“打牙祭”。

“打牙祭”是四川人就成了用来代替吃肉的一个名词。

地方戏剧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四川方言中有一组词:

“幺台”、“幺不倒台”、“过潮、“做过潮。

这组词都带贬义,“幺台”有事情结束了,垮台、下台的意思。

“过潮说的是,表面现象,花招、花样,故意做作的假样子。

“做过潮的意思是,做表面现象,耍花招,摆花样,让人看其故意做作的假样子。

不难看出这组词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潮是戏剧的一个术语,是传统戏剧舞台的一种调度手法。

这一手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虚拟的动作来弥补戏剧舞台表演中涉及到长途跋涉、追逐、逃亡,以及较大的空间位置转移时不便表演的局限。

于是,方言在吸收了“过潮这一戏剧术语后,就为其赋予了“耍花招、摆花样”的意思。

现在这个词在口语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形式也很多样,有“走过潮、“过场多”、“走啥子过场嘛”、“没得过潮”等等用法。

另外还有一个有关戏剧的例子“打假叉”。

打叉是川剧武生的一种特技,需要打叉者用数根钢叉,连续掷向另一个人的周围,钢叉距被掷者只差分毫。

然而在真实演出时,表演者有时要表演“打假叉”,即被刺者在打叉时故意表现出胆怯害怕,目的是为了营造更刺激的舞台效果。

由于“打假叉”表演时的叉子都是纸做的假叉,因此就产生“打假叉”这一惯用语,表示说假话,做假事。

人文环境、社会生活因素的影响。

方言里也有很多受到人文因素影响的地方,比如重庆人以性格豪爽、耿直出名,于是在重庆方言中,就有很多类似“吃得亏,打得拢堆”、“不存在”这种俚语,这些话言简意赅,一说就很有豪气,很符合重庆人的性格。

再有一个影响了川渝方言的就是重庆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火锅。

重庆话中有不少与火锅有关的俚俗语,比如“内部油碟”这个说法。

在吃火锅的时候为了减少辛辣食物对胃部的刺激,人们在吃火锅的同时往往会用一个加有麻油、味精、蒜泥等佐料的小碟子,作为油碟。

而经常如果认识火锅馆内部的人,油碟的佐料就好一些,比如会多一点麻油之类的。

因此就有了“内部油碟”一说,用来比喻有内部关系的人,表现出对当前不正之风的讽刺。

仁寿县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面约90公里。

仁寿属于丘陵地形,与成都平原仅隔一座山就是龙泉山(俗称二娥(wo三声)山)。

仁寿是四川省第一大县,全国第三大县,人口众多。

当然仁寿人民说通常意义的四川话,属于北方方言,但是仁寿话有很多自己的特色,比如“哆”和“喔”“嘎”等语气词的用法独一无二的。

“他吃过饭了吗?

”“他去过北京的”“他看过这本书了”这些例句中最后一个都是语气词。

其中的“吗”仁寿话念(wa),“的”仁寿话念(le),“了”仁寿话念(lo)。

因为这些不同的语音形式同普通话的“吗”“的”“了”并不存在语法方面的任何差异,这些是讲四川方言的人会使用的。

所以(wa)(le)(lo)不是仁寿话特有的方言语气词。

仁寿话中有的语气词却很特殊,普通话中没有完全与之相应的语气词。

“哆”“喔”和“嘎”即是其中的例子。

一、“哆”其发音为(lo阴平音)例如:

“坐哈哈儿哆(坐一会儿哆)”,“吃了饭哆”,“做完作业哆”,“让我想一哈哆”“你(小明)先说哆”这些句子中语气词“哆”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命令或请求。

用“哆”结尾的句子同一般祈使句一样,很多时候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所以常不出现主语。

前四个句子就是如此。

但如果多人进行对话需要特别强调也可以补出主语,如最后一句。

从表达上看,“哆“除了表示命令或请求的语气之外,实际上还赋予句子更为复杂的含义。

仁寿话的语气词“哆”和“唆”种含义可以概括为“先做完某事再做某事”。

比如对在看电视的孩子说“做完作业哆”,其完整的含义是“先做完作业再玩”;对在干活的工人说“喝口水哆”,其完整的含义是“先喝水再干活”。

这“再做的某事”的事其具体内容总是借助于语境来体现的。

尽管如此,它却不同于通常所说的“语用意义”,因为以“哆”结尾的句子具有“先做完某事再做某事”的意义,这种理解对使用仁寿话的所有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共同的,并且一旦去掉句末的“哆”,原句的这一含义便不存在。

如:

“坐会儿哆”与“坐会儿”;“做完作业哆”与“做完作业”。

“坐会儿”和“做完作业”这两个句子的含义是叫你“坐”和“做作业”,如果在一段对话中的完整表达会是“我们坐会儿再走吧”和“先做完作业才可以玩儿”但在仁寿话中,语气词“哆”同“再做的某事”互相排斥,不能同出现在一句话里。

一旦“哆”出现,“再做的某事”就必须隐去;“再做的某事“出现,就不可能再使用“哆”。

用“哆”就可以表达隐去的意思。

如:

“你先猜一哈哆”和“你先猜一哈我再告诉你”是一种含义,但如果让“哆”与“我再告诉你”同时出现,像“你先猜一哈哆我再告诉你”“你先猜一哈我再告诉你哆”一般情况下没有这种表达。

有时,动词重叠表示“短暂”或“尝试”的形式似乎也可带“哆”的。

如:

“让我先看看哆”“坐一坐哆”但这种重叠形式是受普通话影响形成的,它们并不是真正的仁寿方言形式,因此在仁寿人的口语中并不常见。

如果动词没有带时量补语、结果补语或动态助词“了”,但动词关涉的宾语带有数量定语时,句末也可以用语气词“哆”如:

“我要去游泳哆”“喝一杯水哆”“我要看电视哆”“说句话哆”

二、仁寿话中的语气词“喔(o)”用法比较复杂。

根据“喔”的发音及其所表示的语气可以分为3个不同的“喔”。

1、“喔(阳平音)”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

如:

好高喔!

(多高哇)

走喔!

(快走哇)

你在说啥子喔?

(你在说的什么呀)

“喔(阳平音)”在例句中分别表示赞叹,催促,不满责怪。

这里的“喔”所表示的语气同普通话中的“啊”比较一致。

所以没什么特殊。

但是在仁寿话中用法比较特殊的是“喔(阴平)”和“喔(介于上声和去声之间的音,由上声下滑到接近去声然转回来的音)”。

2、“喔(阴平音)”可以用于祈使句,也可以用于陈述句。

“喔(阴平音)”用于祈使句,表示提醒或告诫。

如:

“要保持安静喔”“要按时完成作业喔”“注意身体喔”“要小心喔。

”但是当“喔(阴平音)”用于陈述句时,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并不是陈述句表面的意思。

如:

“他不在家喔”“十元钱可能不够喔”“要下雨了喔”“车要开了喔(一般我们连读为lo)”“我吃过饭了喔”这些都是以“喔”结尾的陈述句。

由于“喔”表示提醒或告诫,说这些话并不是想向听者讲述一件事情而是传达出另一种含义,上面几句话的隐含意思分别是“你别上他家去了”“多带一点钱吧”“带上雨伞吧”“快点”“不用再麻烦做吃的了”。

当然,它们的实际隐含义也可能是表达别的什么意思,这都是根据语境来判断的。

3、“喔”读作(介于上声和去声之间的音,由上声下滑到接近去声然转回来的音)时

“喔”所表达的语气词仍然含有提醒、告诫的意味,但是这个“喔”同前两类喔还有一个明显差别,有表示强烈的猜测语气。

用这个“喔”的句都表示说话人对自己所陈述的事实把握性不大,比较下面两例:

吃饭了喔(阴平音)

吃饭了喔(介于上声和去声之间的音)

前一句表示称述“要吃饭了”或者“催促大家快来吃饭”而后一句表示猜测“你吃饭了吗”肯定把握性不大。

这两类“喔”的语义差别,决定了它们用法上的不同当陈述句所表示的是一种确定无疑的事实时,句末就只能用前一种“喔”。

三、在我的家乡仁寿用“嘎”做语气词的用法也很有意思。

一般在仁寿话中“嘎”的读音比较固定为有点阳平音,一般是在阴平和阳平音之间变换。

如:

“这件事是你说的嘎”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示很多种含义,比如“这件事是你说的嘎(这件事是你说的)”表示一种肯定的陈述句;“这件事是你说的,嘎?

”表示一种询问疑问的不肯定的含义;“这件事是你说的,晓得嘎了”表示知道了。

有时“嘎”就是一个暗示语,单独成句;如“你晓得的,嘎”隐含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不要明说出来,一般仁寿人都能明白这个语气词的用法。

四川方言内容丰富多彩,四川省拥有每一种地形,人口众多,加上很多历史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方言区,每个地方的语言在四川方言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色。

仁寿话是地方话保存的比较好的,随着普通话的强势袭击我们更应该保护好自己的母语。

仁寿话还有很多有特色语言,我以后会多记录更多的家乡话。

参考文献:

作者:

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作者:

黄尚军;《湖广移民对四川方言形成的影响》;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

作者:

张桂英,傅远碧《四川方言中的言语禁忌》;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作者:

邓英树《仁寿话的语气词“哆”和“喔”》;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