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0903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最新】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内容不能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人类的是(  )

A.

单晶硅的应用B.

乙肝新药的研制

C.

甲醇出租车的使用D.

十面“霾”伏的天

2.以下涉及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称量B.

溶解

C.

过滤D.

蒸发

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事实或做法

微观解释

A.

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质软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体温计测体温时,水银柱升高

受热时,分子本身变大

C.

煮沸能降低水的硬度

加热后,使水中Ca2+、Mg2+含量降低

D.

氧气能助燃,二氧化碳能灭火

构成两物质的分子种类不同

 

A.AB.BC.CD.D

4.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钠、氯、硒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2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X、Y、Z、W是相邻的四种元素,对下列图示信息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③代表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

B.由①②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NaCl分子构成的

C.若W是②代表的元素,则X对应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一定是O2

D.若Z是①代表的元素,则Y对应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5.中国古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

从化学角度,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既有化学变化,又伴随物理变化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高炉炼铁,利用焦炭直接还原赤铁矿中的氧化铁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实现了CaCO3→CaO的转化

6.下列实验中,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黄铜和铜的硬度

将两金属相互刻画

B

分离CO与CO2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得到溶液M,同时收集CO;再向溶液M中滴加足量稀硫酸,收集CO2

C

检验NaOH是否变质

取样加水后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证明未变质

D

除去NaCl中Na2SO4

加水溶解,再加适量BaCl2溶液后过滤、蒸发、结晶

 

A.AB.BC.CD.D

7.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

B.

向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

C.

向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硝酸银溶液

D.

向一定质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二、填空题

8.【最新】春节,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火爆热映。

该片讲述了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将地球作为飞船,飞离太阳系的艰辛故事,片中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

(1)地球离木星时借助了氢气的_____性,该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推力,使地球达到了逃离太阳系的速度。

(2)为应对极端变化的温度,目前最先进的航天服材料是在两层聚氨酯之间夹着厚厚的一层聚合物胶体。

其中聚氨酯属于_____(填“有机”或“无机”)材料。

(3)“实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操作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以下操作存在安全隐患的是_____。

A化学实验室的有害废液收集后集中处理

B油锅起火立即用水扑灭

C实验室制取O2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离导气管

D厨房内闻到较浓的燃气味,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9.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下图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水是由氢、氧两种_____(填“元素”或“原子”)组成。

(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填化学式)。

(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反应。

10.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考虑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4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2)20℃时,向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入100g水后,此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

(3)50℃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各30g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三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若增加溶剂,可使丙溶液中未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

B若等速降温,则甲比乙先达到饱和

C若恒温蒸发溶剂使甲、乙达到饱和,需蒸发溶剂的质量:

甲<乙

D若降温至20℃,则甲、乙、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丙›甲=乙

三、流程题

11.某化学实验室从含少量硝酸锌的硝酸铝废液中提取贵金属Ag,其主要操作流程如图:

(1)步骤Ⅰ的实验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2)步骤Ⅱ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3)由上述实验可得出锌、银、氢由强到弱的活动顺序为_____。

(4)若往溶液D中加入足量某物质,可得到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则该物质可能是_____。

AZnBZnOCZn(OH)2DZnCO3

四、实验题

12.初中化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碱的部分化学性质。

(提示信息:

CaCl2溶液和NaCl溶液均为中性)

(1)步骤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D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是指_____(填化学式),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3)下列关于上述实验分析正确的是_____。

AD试管中的溶质可能有Na2CO3、NaCl、酚酞

BC试管中的溶质是CaCl2和HCl

CD试管中溶液的pH=7

D为了确定D试管中溶质成分,可用Na2CO3溶液

13.氧气是我们学过的一种重要物质,它在生产、生活中有利有弊。

(1)保证实验A成功的条件有_____(填序号)。

A装置气密性良好B红磷燃烧后,立即打开弹簧夹C红磷足量

(2)实验B仪器1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3)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为了给氧气加湿和观察氧气的输出速率,常在氧气瓶和病人吸氧管之间接入C图所示装置,在集气瓶装半瓶水,将_____(填“a”或“b”)端接氧气钢瓶。

(4)上述A、B、D三个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填序号)。

五、科学探究题

14.鸡蛋是家庭厨房中常备食物,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鸡蛋壳中的CO32-(以CaCO3的形式存在)及CaCO3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一)验证鸡蛋壳中有CO32-。

(查阅资料)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与二氧化碳反应:

二氧化碳不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实验方案)小小同学向鸡蛋壳碎片中加入足量的浓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装置气密性良好,且药品未发生变质)。

(观察分析)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

(改进方案)在不更换药品的前提下,小小将产生的气体通过图1所示装置:

(1)A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B试管中硝酸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

(实验结论)鸡蛋壳中有CO32-。

(实验反思)实验室制备CO2时最好选择_____(填“浓”或“稀”)盐酸。

(探究二)测定鸡蛋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碱石灰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常用作干燥剂。

(实验方案)取ag样品,利用CaC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CO2,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实验过程)琳琳同学利用图2所示装置完成了本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3)实验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_____(填序号):

①E→D→F→D②E→F→D→D③D→E→F→D

(4)实验前,先向装置中通一段时间氮气,赶走装置中的空气;

(5)反应完全后,仍需再次向装置通入一段时间氮气,若不通入氮气,会导致鸡蛋壳中CaCO3的质量分数的测定结果_____(选填“偏小”或“不变”)。

六、计算题

15.加热质量为15.8g的高锰酸钾固体,测得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

0

t1

t2

t3

t4

固体质量/g

15.8

15.2

14.7

14.2

14.2

(1)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是_____g。

(2)请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高锰酸钾是否完全分解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单晶硅的应用使得计算机得到广泛的应用,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人类,不符合题意;

B、乙肝新药的研制给乙肝患者带来了福音,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人类,不符合题意;

C、甲醇出租车的使用节约了化石能源,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人类,不符合题意;

D、十面“霾”伏的天会危害人类的健康,不能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人类,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

A、在用天平称量粗盐时,采用“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砝码和粗盐的位置放反了,故A错误;

B、溶解粗盐要在烧杯中进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正确,

C、在过滤粗盐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下端管口紧贴烧杯内壁,故C错误,

D、在蒸发结晶时,要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滴飞溅,故D错误。

故选B。

3.B

【详解】

A、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质软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A正确;

B、体温计测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由于受热时,汞原子间间隔增大,原子本身不变,故B错误;

C、煮沸能降低水的硬度是由于加热后,使水中Ca2+、Mg2+含量降低,故C正确;

D、氧气能助燃,二氧化碳能灭火是由于构成两物质的分子种类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D正确。

故选B。

4.D

【详解】

A、③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层数与周期数相等,③代表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故A错误;

B、①钠元素,②是氯元素,由①②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B错误;

C、若W是②代表的元素,则W是氯元素,Y与W位于同一族,则Y是氟元素,X位于Y的左侧,则X是氧元素,其对应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可以是O2或O3,故C错误;

D、若Z是①代表的元素,则Z是钠元素,Z与X位于同一族,X是锂元素,Y位于X的右侧,则Y对应的元素是铍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5.C

【详解】

A、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说明了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故A正确;

B、蜡烛燃烧时,蜡烛既有熔化成液体过程,又有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过程,既有化学变化,又伴随物理变化,故B正确;

C、高炉炼铁,利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中的氧化铁,不是焦炭直接还原赤铁矿中的氧化铁,故C错误;

D、煅烧石灰石是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实现了CaCO3→CaO的转化,故D正确。

故选C。

6.C

【详解】

A、相互刻画,黄铜痕迹不明显,铜的痕迹明显,说明黄铜比铜的硬度大,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得到溶液M(碳酸钠溶液),同时收集CO;再向溶液M(碳酸钠溶液)中滴加足量稀硫酸,收集CO2,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取样,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变化,应加入过量的稀盐酸,选项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

混合物加水溶解,再加适量BaCl2溶液后过滤、蒸发、结晶,能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的杂质,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点睛】

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加入试剂除杂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主要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7.A

【详解】

A、生石灰能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温度升高,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当温度恢复到室温时溶质质量增大,反应过程消耗了水,最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小于原来的质量,图像与事实相符,故A正确;

B、稀硫酸是等质量且等质量分数,硫酸的质量是相同的,镁和铁的质量是足量的,稀硫酸一定会反应完,由于产生氢气的氢元素全部来自硫酸,所以生成氢气质量相等;镁和铁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H2SO4=MgSO4+H2↑,Fe+H2SO4=FeSO4+H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24份质量镁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镁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消耗等质量的金属时,镁产生的氢气多,图像与事实不相符,故B错误;

C、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由于有硝酸生成,向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硝酸银溶液,溶液的pH不会升高到7,图像与事实不相符,故C错误;

D、在发生置换反应时,活泼金属一般会先置换活动性较弱的金属,然后再置换活动性较强的金属,铁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后会生成硝酸亚铁和银,根据化学方程式2AgNO3+Fe=Fe(NO3)2+2Ag可知,每56份铁能生成216份质量银,溶液质量会逐渐变小,铁与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后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根据化学方程式Fe+Cu(NO3)2=Cu+Fe(NO3)2可知,每56份铁能生成64份质量银,溶液质量会逐渐变小。

但下降幅度较铁与硝酸银小,图像与事实不相符,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8.可燃有机BC

【详解】

(1)地球离木星时借助了氢气的可燃性,该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推力,使地球达到了逃离太阳系的速度。

(2)为应对极端变化的温度,目前最先进的航天服材料是在两层聚氨酯之间夹着厚厚的一层聚合物胶体,其中聚氨酯属于有机材料。

(3)A化学实验室的有害废液收集后集中处理,不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题意;

B油锅起火立即用水扑灭,由于水不溶于水,浮在水面上,会引起火势的蔓延,存在安全隐患,符合题意;

C实验室制取O2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离导气管,会因试管内温度下降,气压降低,水槽中的水在大气压作用下倒流到试管中,引起试管炸裂,存在安全隐患,符合题意;

D厨房内闻到较浓的燃气味,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不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9.元素H2O置换

【详解】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是由分子保持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其化学式为:

H2O;

(3)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是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10.甲>乙>丙10%AD

【详解】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甲>乙>丙;

(2)20℃时,甲的溶解度为25g,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可知,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20%×100g=20g,向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入100g水后,此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A水越多,物质溶解越多,若增加溶剂,可使丙溶液中未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故A正确;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降温到40℃,乙溶液达到饱和,甲溶液降温到30℃左右达到饱和。

若等速降温,则乙比甲先达到饱和,故B错误;

C5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若恒温蒸发溶剂使甲、乙达到饱和,需蒸发溶剂的质量:

甲>乙,故C错误;

D20℃,甲、乙溶解度都等于25g,若降温至20℃,甲、乙溶液都析出5g溶质达到饱和状态,丙的溶解度变大,没有溶质析出,则甲、乙、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丙>甲=乙,故D正确。

故选AD。

【点睛】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1.引流Zn+H2SO4=H2↑+ZnSO4Zn›H›AgABCD

【分析】

过量锌粉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固体A为银和锌的混合物,溶液B为硝酸锌溶液,锌能与过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则气体C为氢气,溶液D为硫酸锌和硫酸的混合溶液。

【详解】

(1)步骤Ⅰ的实验操作中,有将固体与液体分离过程即过滤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步骤Ⅱ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H2↑+ZnSO4;

(3)锌能置换出银,说明锌的活动性大于银,锌能与硫酸反应,银不能与硫酸反应,说明锌的活动性大于氢,氢大于银。

由上述实验可得出锌、银、氢由强到弱的活动顺序为Zn›H›Ag;

(4)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氧化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氢氧化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碳酸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二氧化碳和水。

溶液D为硫酸锌和硫酸的混合溶液。

若往溶液D中加入足量某物质,可得到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则该物质可能是ABCD。

【点睛】

解题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流程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能提高信息捕捉的有效性。

12.无色溶液变红CO2CaCl2+Na2CO3=CaCO3↓+2NaClBCD

【详解】

(1)澄清石灰水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步骤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无色溶液变红;

(2)B试管中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所得C管中溶液是氯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或氯化钙与盐酸的混合溶液(盐酸过量)或氯化钙和氢氧化钙混合溶液(氢氧化钙过量),再加入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产生了气泡和白色沉淀,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C管中溶液是氯化钙与盐酸的混合溶液,D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是指CO2,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Cl2+Na2CO3=CaCO3↓+2NaCl;

(3)A.D试管中溶液呈无色,碳酸溶液呈碱性,其中的溶质不可能有Na2CO3,故A错误;

B.根据第

(2)小题的分析可知,C试管中的溶质是CaCl2和HCl,故B正确;

C.试管中溶液的pH=7,原因是C试管中的溶质是CaCl2和HCl加入碳酸钠溶液时,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等盐酸完全反应后再与氯化钙反应,实验过程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盐酸已完全消耗,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呈中性,故C正确;

D.根据C选项的分析,溶液中已无盐酸,还可能存在氯化钙,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白色沉淀,为了确定D试管中溶质成分,可用Na2CO3溶液,故D正确。

故选BCD。

【点睛】

判定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时,除了需要考虑反应生成的可溶物,还需考虑反应物的是否过量。

13.AC2H2O2

2H2O+O2↑aA

【详解】

(1)A本实验是利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氧气,使瓶的气压降低,打开止水夹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倒流到集气瓶,水的体积等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装置气密性良好,保证实验A成功的条件,符合题意;

B红磷燃烧后,立即打开弹簧夹,集气瓶内的空气逸出,会使测量结果偏大,红磷燃烧后,立即打开弹簧夹,不是保证实验A成功的条件,不符合题意;

C红磷足量才能将空气中氧气完全消耗,才能准确测量空气中的氧气体积,是保证实验A成功的条件,符合题意。

故选AC。

(2)实验B仪器Ⅰ中发生化学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3)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为了给氧气加湿和观察氧气的输出速率,常在氧气瓶和病人吸氧管之间接入C图所示装置,在集气瓶装半瓶水,将a端接氧气钢瓶;

(4)A实验是利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氧气,使瓶的气压降低,打开止水夹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倒流到集气瓶,水的体积等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能达到实验目的;

B实验中80℃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发生燃烧,10℃水中白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不发生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条件是与氧气接触,并不探究其他条件,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的实验现象是铁丝生锈,U型管左端液面上升,只能说明铁丝生锈时会消耗空气某种气体,不能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上述A、B、D三个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14.浓HCl溶液有挥发性使CO2不纯NaHCO3+HCl=H2O+CO2↑+NaCl检验HCl是否除尽稀②偏小

【详解】

观察分析:

盐酸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沉淀消失。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浓HCl溶液有挥发性使CO2不纯。

改进方案:

(1)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A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H2O+CO2↑+NaCl;

(2)硝酸银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

B试管中硝酸银溶液的作用是检验HCl是否除尽;

实验反思:

浓HCl溶液有挥发性使CO2不纯。

实验室制备CO2时最好选择稀盐酸;

实验过程:

(3)碱石灰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浓硫酸能吸收水分,先吸收水分,再吸收二氧化碳,还要阻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装置。

实验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E→F→D→D,故选②;

(5)反应完全后,仍需再次向装置通入一段时间氮气,若不通入氮气,装置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二氧化碳质量偏小,会导致鸡蛋壳中CaCO3的质量分数的测定结果偏小。

15.

(1)1.6

(2)KMnO4已完全分解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15.8g-14.2g=1.6g;

(2)设生成1.6的氧气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x=15.8g

所以反应后高锰酸钾完全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