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分析之财务报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0426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面分析之财务报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本面分析之财务报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本面分析之财务报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本面分析之财务报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本面分析之财务报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本面分析之财务报表.docx

《基本面分析之财务报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面分析之财务报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本面分析之财务报表.docx

基本面分析之财务报表

 

基本面分析之:

财务报表

基本面分析的核心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是随着商业社会对会计信息披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不断发展的。

主要有:

资产负债表(balancesheet),损益表(incomestatement),现金流量表(statementofcashflow),财务报表注释,其他财务报告和会计界争论的第四财务报表。

1、资产负债表(balancesheet):

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的雏形产生于古意大利,随着商业的发展,商贾们对商业融资的需求日益加强。

高利贷放贷者出于对贷款本金安全性的考虑,开始关注商贾们的自有资产状况,资产负债表于是孕育而生;

2、损益表(IncomeStatement)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随着近代商业竞争不断加剧,商业社会对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越来越高,静态的、局限于时点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已无法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人们日益关注的是企业持续生存能力,即企业的盈利能力,于是,期间报表——损益表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另一种观点认为,损益表出现的直接原因是近代税务体系发展的要求。

  3、现金流量表(statementofcashflow),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

  现金流量表的前身是资金表,最早出现于1862年的英国。

1908年,威廉·莫斯·考尔在他撰写的会计教科书中,正式称该表为“来龙去脉表”,若干年后,称该表为“资金表”。

  自20世纪70年代后,资金表成为西方国家企业对外必编的财务报表之一。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国有企业的资金由财政部和银行管理,企业只需编制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

  1985年财政部颁布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及1992年1月1日起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合资企业和股份制试点企业必须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

  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必须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

  1998年3月,财政部颁布了具体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规定以现金流量表代替财务状况变动表。

  

  4、会计界关于第四财务报表的争论

  第四财务报表争论的起因

  巴林银行的倒闭

  对冲基金的异军突起

  东南亚金融危机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清盘

  过度运用衍生工具将使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凸现,衍生工具巨大的杠杆效应极易将企业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第四财务报表要求企业披露主要是三表之外的事项,包括:

  披露企业面临的或有事项(担保、诉讼等)

  企业所从事业务的详细介绍,并附上详尽的风险分析(例子:

安然公司的破产)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否已提取充足的资本准备)

资产负债表的原理: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资产类项目:

  货币资金

  短期投资

  减: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短期投资净额

  应收票据

  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应收帐款

  坏帐准备

  应收帐款净额

  预付帐款

  应收关联企业款

  应收补贴款

  其它应收款

  存货

  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变现损失

  存货净额

  待摊费用

  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一年内到期长期债券投资

  其它流动资产

  内部往来

  流动资产合计

  长期股权投资

  其中:

合并差价

  长期债权投资

  长期投资合计

  减: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长期投资净额

  固定资产原价

  减: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净值

  工程物资

  在建工程

  固定资产清理

  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固定资产合计

  无形资产

  开办费

  长期待摊费用

  递延资产

  其他长期资产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合计

  递延税款借项

  资产总计

资产负债表右边的项目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负债项目包括:

  短期借款

  应付票据

  应付帐款

  预收帐款

  代销商品款

  应付工资

  应付福利费

  应付股利

  未交税金

  其他未交款

  其他应付款

  预提费用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其他流动负债

  待扣税金

  应付关联企业款

  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

  流动负债合计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住房周转金

  其他长期负债

  长期负债合计

  递延税款贷项

  递延收益

  负债合计

 所有者权益项目包括:

  股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其中:

公益金

  任意公积金

  集体福利基金

  未分配利润

  货币换算差额

  股东权益合计

损益表的结构:

  

  主营业务收入

  减:

折扣与折让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减:

主营业务成本

  减: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主营业务利润

  加:

其他业务利润

  减:

存货跌价损失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进货费用

  营业利润

  加:

投资收益

  补贴收入

  营业外收入

  减:

营业外支出

  加: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利润总额

  减:

所得税

  减:

少数股东损益

  净利润

  加:

年初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转入

  减:

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

  可供分配的利润

  减: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提取法定公益金

  转入盈余公积

  职工福利奖金

  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

  减:

已分配优先股股利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已分配普通股股利

  转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

  未分配利润

通常而言,在看资产负债表的时候,我们特别关注的项目有:

 流动资产中:

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

   我们不仅关注其绝对值,还关注其逐年的变化趋势。

特别要指出的是,货币资金和其他应收款,货币资金是反映一家上市公司财务政策的稳健程度,如果这家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情况下,货币资金很充足,我们就会对他的财务政策比较满意,比如600827,其2003年末货币资金超过10亿,而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仅3~4亿(加权平均)。

但是,如果象哈磁股份这种上市公司,2003年末货币资金达5.1亿,但是由于其他问题的存在,我们就不会对其给与好评:

  哈磁股份,如果我是你我就不会碰的,原因如下:

    1、2003年末货币资金5.1亿,其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6.06亿,用于应付短期偿债都有压力;

    2、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不足9000万,应收账款5000多万,其他应收款1.79亿,而且,其他应收款是藏污纳垢的主要角落。

所以,结论是,被大股东占用资金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原因是,2004年一季度,其货币资金为1.7亿,其他应收款又恢复到5.1亿左右;

     3、财务数据有问题,2003年被出示了无保留带解释意见审计报告,财务数据不实;

     4、现金流平衡存在重大问题,12亿总资产,仅9000万的销售收入,如何保持平衡。

     另外,我想大股东可能在年末将资金打入哈磁的账户,过了12月31日就抽走,导致了审计师出具解释条款的审计报告。

其他应收款,这是典型的藏污纳垢的项目,经常就是往来款,比如上市公司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的资金,经常走这个项目,所以,经常关注这个项目的变化,有利于大家看清公司存在的重大问题。

损益表。

  在损益表中,我们关注的是:

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就是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绝对值)和逐年的变化,还有就是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对投资收益、营业外损益,我们一般不太关注。

现金流量表,我们关注的是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这表明了公司持续造血的能力,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购入存货过多、购入原材料过多的情况,那就要结合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来考虑了。

 

如何辨别财务造假?

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常识,重大交易、一次性收入、反常收入、尤其是关联交易,现金流状况,应收账款情况,重要财务指标的连续性。

常识

常识,是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投资者识别造假的主要途径。

比如,在电脑制造业,多年以来,整个行业的平均税后利润率为5%左右,最好的公司戴尔可以达到6%,在国内最大的电脑制造公司是联想,税后利润率一般为3%,这些都是可信的。

但有一年,同样从事电脑生产的上市公司“长城电脑”税后利润率达到10%,让人感到惊讶,再仔细看年报,原来公司利润中,超过一半的总利润是来自一次重大的股权转让交易。

国内还有一家大型电脑制造公司,规模比联想公司小,业务收入基本上都来自电脑生产,但有一年,其税后利润率却达到这个行业的上限,并大大高于同期的联想。

普通投资者看半天报表,也不会找到原因或问题,除了佩服这家公司的水平以外,就要多留一个心眼。

比如,今年以手机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获得了惊人的利润,税后利润率高达10%左右,个别公司接近15%。

这时候,有兴趣的投资者就要思考一些问题了:

这么高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收入是怎么计算的?

成本是怎么计算的?

营销成本(尤其是巨额的广告投入)是怎么计算的?

巨额投入的资本品(如生产手机的设备)如何摊销?

回款情况怎么样?

这个行业的门槛高不高?

如果不高,为什么能不寻常地实现比相近的制造业要高很多的利润率?

这么高的利润率能维持多久?

如果这些问题都想一想,就能及时发现一些新情况。

比如,对一些特殊行业的上市公司,如银行,最需要关注的财务指标不是利润,而是坏帐比率。

对于银行类上市公司,利润这个指标是既没有什么意义,也很容易被操纵,因为银行的资本金低于10%,银行的总资产是银行资本金的十几倍,银行资产中超过90%是负债(存款),银行必须把大部分存款贷出去,如果银行的贷款中坏帐比率稍微提高一点,银行那点可怜的利润或资本金就可能会全部被消灭。

中国当前的大环境下,银行的坏帐率非常高,官方的说法是25%左右。

有些中小股份制银行,确实有很好的运行机制等一些特点,但它们的坏帐率不可能偏离总的平均水平。

香港学者郎咸平曾预言,如果花旗银行早十几年就进入中国,现在的坏帐率不会比国内银行好多少,因为银行贷款的主要客户是国营企业,这些国营企业经营不善,还不了钱,难道花旗有更好的办法吗?

所以,如果看到一家银行的呆坏帐比率只有10%,甚至只有5%或者更低,而且这家银行开展业务的年头并不短,那么作为想要买银行股票的投资者,在为这家银行高兴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是真的吗?

”这么低的坏帐率到底怎么来的?

如果是真的,它能维持多久?

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来计算,坏帐率是否会增加?

这些问题不搞清楚,银行的利润再高,都华而不实,哪一天再追溯调整,所有的利润还会一笔勾销。

那些已经被发现财务造假的公司,如银广厦、蓝田股份、东方电子,其从事的业务一般(如银广厦、蓝田股份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东方电子在电网自动控制领域并不是最一流的公司),但它们税后的利润率却曾连续多年达到20%、30%,甚至40%,这样的利润率世界上恐怕只有微软等几家公司才能达到。

已经被确认财务造假的美国世界通讯公司,当年的利润率可以比竞争对手(朗讯、SPRINT)高出近一倍,搞得朗讯、SPRINT一头雾水,找不出原因,后来大家发现,原来世界通讯是财务造假的高手。

所以,常识,对于那些对财务不太了解的投资者,非常重要。

重大交易、一次性收入、反常收入、尤其是关联交易

重大交易、一次性收入。

前面列举的两个案例都涉及到重大交易,这是很多非法、“灰法”(看似合法,但既不道德,又缺乏合法原则支持)的财务造假最常采用的手段。

那些重大交易,表面上大股东或者关联方吃了大亏,但它们最终会大笔地从其他普通投资者手中赚回来。

靠重大交易而取得利润,往往不会创造太多的现金流,产生的利润也是一次性的,不会持久。

而且,经常搞重大交易的公司,往往对老老实实搞经营已经没有了兴趣,这种染上坏习惯的公司,也很难变成真正的蓝筹公司。

反常收入,关联交易。

如果一家公司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一家公司,就需要警惕了。

当年的银广厦,取得的惊人利润大部分来自出口,而出口又主要通过一家德国公司完成,事后发现是一场银广厦自编自导的骗局。

过去一年,上市公司四川长虹销往美国的电器基本上也是由一家叫APEX的美国公司代理,最近关于APEX公司传出很多报道,在国内证券市场引发了对长虹业绩真实性的很多争论。

应收账款

如果一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在增加、或者增加的速度大大超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速度、平均应收账龄在增加,这往往是公司要出问题的先兆。

美国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把某一软件产品卖给客户,按照协议,只要该客户每年向软件公司支付一笔使用费,就可以在未来很多年里使用该软件。

这家软件公司在进行财务处理时,却把未来的软件使用费全部折现处理为当年的收入,把根本还没有收到的未来收入列为应收账款。

这种做法是前面提到的所谓“提前计算收入法”,有欺诈投资者之嫌,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就是利润的产生伴随着应收帐款的大幅增加。

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经常在年底搞突击销售,最后几天的每天销售额是平时的几十倍,造成大批的应收账款,投资者对这样依靠大量应收账款而实现的收入要格外警觉。

重要财务指标的连续性。

如果一家公司变化太快,玩“蹦极”运动,一下从连续多年的亏损变成每股1元多的赢利,一下从垃圾股ST变为“绩优成长”,同时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也提前高歌猛进,此时,普通的投资者就要分外留心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利润高速成长的背后故事。

从成熟资本市场的上百年历史看,“乌鸡变凤凰”的故事确实有,但概率极低,不超过10%,世界五百强的大公司,基本上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很少有重组、突变、“大跃进”出来的。

重组文化是中国股票市场的一大特点。

“重组”出来的财务指标,往往是不连续的,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误导性。

在不成熟的、只有十多年的中国股票市场,根据观察,真正“乌鸡变凤凰”的比例更低,不会超过5%。

绝大部分“乌鸡变凤凰”的故事,事后看都是一场闹剧:

很多乌鸡暂时打扮成凤凰,但卸了装,还是乌鸡;有些还没卸装的乌鸡,站在凤凰的架子上,到现在还没有下来,它们不是不想下来,而是实在下不来,但随着岁月推移,“鸡老珠黄”,最终要完成高台跳水;真正修成正果的凤凰,到现在可能用十个指头就可以数出来(不要忘记,中国现在有1300家上市公司,曾经发生的重组故事不下几百起)。

乌鸡变不成凤凰,但把乌鸡打扮成凤凰的人却赚了钱,相信乌鸡是凤凰的人却成了真正被煲汤的“乌鸡”。

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国股票市场上,这种“皇帝的新装”童话总是在不断上演。

乌鸡寄托了太多人发财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