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课时达标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0239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课时达标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课时达标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课时达标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课时达标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课时达标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课时达标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课时达标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课时达标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课时达标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课时达标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课时达标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共48分)

1.(xx·郴州质检)1577年,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祖制,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制。

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张居正的辅佐以便推行新政,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

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

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  )

A.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衰落

B.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

C.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D.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

解析:

选C 根据题目中“皇帝需要张居正的辅佐以便推行新政,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得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

2.“自明革中书省,析其事权归之六部,而内阁惟司票拟之职;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压制六卿矣;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  )

A.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B.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C.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

D.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解析:

选C 材料“部权尽归内阁”与皇权的变化无关,更与内阁行政效率无关,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部权尽归内阁”可知,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压制六卿矣”“部权尽归内阁”说明阁权上升,六部权力受到制约,但不是使六部从属于内阁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

3.(xx高三·长沙六校联考)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

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  )

时间

契约张数

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

洪武至宣德年间

(1368~1435)

42

宝钞27、布12、稻谷1、银1

正统至弘治年间

(1436~1505)

123

布31、稻谷3、银89

A.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

B.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

C.商品交易秩序较为混乱

D.土地集中程度愈来愈高

解析:

选A 材料反映出土地买卖时用宝钞和银时多时少,体现出货币经济发展不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契约使用通货类别和次数,不能体现出社会经济大幅衰退、交易秩序混乱,也不能体现土地集中程度愈来愈高,故B、C、D三项错误。

4.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  )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解析:

选B 佃农依附于地主,并未获得独立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劳动力缺乏影响租佃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中租佃关系紧张源于劳动力的缺乏而非政府决策失误,故C项错误;材料中明朝社会结构并无变化,故D项错误。

5.晚明时期有人主张:

“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

这表明当时(  )

A.工商业发展影响了价值取向

B.程朱理学改变了消费者观念

C.奢华之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解析:

选A 晚明时期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追求奢华是人之生理不可改变,肯定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故A项正确;这是晚明时期人的观点,而不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故B项错误;奢华之风是存在的社会现象但不能定位为社会主流风尚,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无法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故D项错误。

6.(xx高三·“江南十校”联考)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秋季运动会”。

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宣称其行猎目的有三:

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

由此可见(  )

A.木兰秋狝是清朝一直推行的重要政治制度

B.木兰秋狝主要是为了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

C.木兰秋狝的举行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

D.木兰秋狝的制度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

选C 材料“目的有三:

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表明行猎有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故C项正确。

7.“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

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

“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材料表明军机处(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

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廷寄过程中军机处将皇帝的密信直接寄给相应大臣,减少了其中的一些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军机处没有掌握决策权,其仅具有皇帝的顾问职能,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机处与其他机构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

8.明清时我国产生了手工业行会组织,行会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价格、吸收学徒的数额、年限、工资水平、技术传授范围、劳动时间长短,都有严格规定,以垄断本地区行业的业务。

据此材料可推知(  )

A.中国已产生了工业垄断组织

B.行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

C.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性商帮

D.工商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解析:

选B 明清时期中国是手工生产,没有工业垄断组织,故A项错误;从材料行会规定严格垄断本地区行业,可知行会不利于行业创新发展,故B项正确;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工商业经济稳定发展,故D项错误。

9.(xx·宜宾诊断)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

“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解析:

选C 据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故C项正确。

10.(xx·日照模拟)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

“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

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

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

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解析:

选B 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借小说之口,表达了对以孔子为首的传统儒学束缚的否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

11.清代笔记中记载:

“西山煤为京师之至室,取之不竭,最为便利”“燕地苦寒,冬时比户皆卧热炕,西山之煤价不甚昂,颇获利济”。

这反映出(  )

A.北方的人口流动频繁B.北京已成经济中心

C.北京采煤业较为发达D.北京居住人口过多

解析:

选C 材料中反映的是对北京西山的煤矿的开采,不是人口流动,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强调北京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记载内容说明当时北京西山的采煤业比较发达,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当时北京居住人口多,故D项错误。

12.以下是清代的观台楹联:

“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等,这主要体现出古代戏曲的(  )

A.教化功能B.娱乐功能

C.程式化特点D.虚拟性特征

解析:

选A 据材料“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可以得出古代戏曲的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xx·合肥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

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

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

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

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

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元代的纸钞,因此铜钱的流通并不通畅。

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

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

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

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

——摘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1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

(9分)

解析:

(1)问,注意分析材料一中每一句话的含义,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原因,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发展,推动政府货币改革,纸币便于流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交子”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两句话概括变化。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可知,当时都同时存在多种货币,“交子”一开始在四川地区使用,而白银也是在南方流通,因此都具有地域性,并且都是由民间使用,后来得到官府的认可。

答案:

(1)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意义:

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2)变化:

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

相同:

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民间货币影响较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

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

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积极入世,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

答案:

(示例)观点:

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

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

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精神。

总结:

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强权冲击下的近代中国课时达标检测(五)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

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

1913年民国政府规定:

“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者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募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赈抚奖章者随给执照以资证明。

”这说明(  )

A.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

B.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

C.救灾资金中社会捐赠比重大

D.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功能

解析:

选D A、B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材料仅体现了社会捐赠的奖励措施,没有体现出其在救灾资金中所占的比重,不能得出救灾资金以社会捐赠为主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政府扣减公务员薪资赈捐,对捐款较多的给予奖章奖励,反映出政府发挥行政职能,从社会募集赈灾款项,故D项正确。

2.(xx·福州测试)1914~1925年的十余年间,中国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

其中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出台最为迅速,当时的国会在曹锟的贿赂和武力逼迫下,仅用了三次会议即制定通过。

这表明当时(  )

A.封建复辟浪潮卷土重来

B.宪法地位得到社会认同

C.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

D.民主宪政思想影响巨大

解析:

选B 根据史实,这一时期仅有袁世凯、张勋倡导复辟帝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十余年间,中国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表明宪法成为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象征,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故B项正确;材料侧重于“十余年间……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故C项错误;材料侧重宪法之于执政合法性的一面,故D项错误。

3.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

该规定是为了(  )

A.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B.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

C.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D.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教育

解析:

选A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14年12月,在这个时间提出“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4.1919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

这反映了(  )

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

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

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

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

解析:

选C 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思想的解放,但不能推断出是“最先”,故A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她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不能推断出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故B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要求冲破传统思想,接受了新思潮,故C项正确;知识妇女对新思潮的接受,不能推断出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故D项错误。

5.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一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解析:

选D 据材料“1919年6月份”可知,中日贸易中日本对华贸易减少,主要是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中国社会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故D项正确。

6.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

“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

”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

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B.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

C.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D.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

解析:

选C 徐树铮在宾馆请客,在宴席上的谦虚之词被酒店认为是侮辱,反映了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故C项正确。

7.(xx高三·衡阳十校联考)有学者说: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

”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

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解析:

选D 材料意在考查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

A项为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故A项错误;B项不能与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联系起来,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故C项错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运动意图复辟帝制,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批判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儒家思想,故D项正确。

8.“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

”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重大缺陷是(  )

A.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B.对权威的蔑视与挑战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D.具有崇洋媚外的特征

解析:

选A “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可得出对凡是传统的东西均要批判,说明其更注意形式,故A项正确。

9.(xx·长沙模拟)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国内工业品和原料价格指数表(以1913年为100),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  )

批发物价

上海粉麦价

天津布花价

汉口纱花价

工业品

农产品

绿兵船粉

汉口货小麦

14磅粗布

西河棉花

棉纱

棉花

1913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915

131.8

100.3

120.6

120.3

108.3

79.0

1917

130.0

103.0

116.3

102.1

116.9

118.6

1919

137.7

112.5

105.3

83.9

171.0

130.8

159.2

115.4

1920

168.0

125.8

131.6

92.1

169.0

139.9

159.9

109.9

A.传统自然经济顽强抵抗着外来经济侵略

B.中国被进一步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西方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此时得到了较快发展

解析:

选D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农产品(原料)的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要小于工业品的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说明国内民族工业得以迅速发展,从而使工业品的价格指数上涨,故D项正确。

10.(xx·武汉模拟)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

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改组中国国民党

B.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C.壮大中国共产党

D.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解析:

选B 该措施是在改组国民党之后实行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重视工人、农民,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唤起工人和农民参与革命,故B项正确;孙中山是国民党领导人,故其做法不是为壮大共产党,故C项错误;从“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不是为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经济地位,故D项错误。

11.(xx·珠海质检)1924年3、4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

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解析:

选D 据材料可得孙中山对民权主义进行改造,A项属于旧三民主义;B项属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C项属于民族主义;据材料可得国民党一大和国共合作建立后,孙中山增加了民权主义的内容,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通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来实现,故D项正确。

12.(xx·保定模拟)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

婚姻一经成约,即不宜解散

婚姻一经成礼,即不宜解散

双方同意,即可解除婚约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16.40%

83.60%

28.50%

71.50%

94%

6%

A.崇尚自主自由    B.受政局变动影响较大

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

解析:

选A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7年”和赞成解散婚姻比例的增多,得出此时受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影响婚姻观念的主要因素是内因,政局动荡是外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比例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门第观念,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

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

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

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

材料二 陈独秀说:

“吾宁思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思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胡适也指出:

“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宜于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中国应该“接触新世界的科学民主文明而复活起来”。

——摘编自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

(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归纳启蒙时期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主要异同。

(15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启蒙运动的扩展并结合所学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及德意志的分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

第二小问,根据“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概括其内涵。

(2)问,结合材料从二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倡导的新思想及其目的上概括相同点;从二者对待本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