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实验参考讲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9522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实验参考讲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遗传学实验参考讲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遗传学实验参考讲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遗传学实验参考讲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遗传学实验参考讲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实验参考讲课教案.docx

《遗传学实验参考讲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实验参考讲课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传学实验参考讲课教案.docx

遗传学实验参考讲课教案

遗传学实验参考

实验一有丝分裂(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备及观察)

〖实验原理〗:

有丝分裂是细胞均等增殖的过程,是体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都能复制一份,然后分配到子细胞中,因此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所含的染色体在数目,形态和性质上均是相同的,在各种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中均存在着有丝分裂。

分生组织→固定→解离→染色→压片→观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材料

洋葱或大蒜、凤眼莲或其它种子根尖

方法:

(1)取材:

清水培养根、当根长约2厘米时,从顶端剪取0.5—1厘米长的一段,

2、预处理:

药物处理(秋水仙素0.1%)12-24H或冷冻处理(冰箱)

(2)固定:

使用卡诺氏固定液(甲醇:

冰醋酸=3:

1)。

一般在室温下,材料固定1~24小时(40分钟),如果材料比较大可以适当延长时间。

固定完毕后将根尖取出,再用吸水纸将液体吸干。

如暂时不用,可将根尖放入酒精中,在4℃冰箱中保存待用,保存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月。

(3)解离:

无论酸解还是酶解都可以很好的软化细胞壁,使细胞分散开。

酸解比较经济,效果也很好。

将根尖取出用1mol/L的盐酸解离,在60℃水浴恒温处理4分钟左右。

时间要掌握好,如果时间过长,则易使分生区和伸长区脱节,既不利于操作又会影响染色:

过短则解离不足,压片时细胞不易分散,互相重叠,不易观察。

(4)染色:

在各种碱性染料中,卡宝品红(石炭酸品红)和苏木精等染色剂、0.2%龙胆紫溶液在此实验中的效果都比较好。

用镊子将大蒜根尖取出来,在清水中漂洗后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将根尖前端乌白色的根冠去掉,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用卡宝品红染色,这样可以使大多数细胞都充分的染色,3~5分钟后,盖上盖玻片,用拇指压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用吸水纸吸干多余的液体,即可观察。

(5)观察:

用低倍镜在生长点附近可观察到已被染成淡紫色的、单层、排列紧密的呈正方形的细胞。

换上高倍镜进行观察,即可找到处于细胞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细胞,可清晰地辨认出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行为的变化

植物多倍体诱发实验

多倍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界,目前已知道被子植物中有1/3或更多的物种是多倍体,除了自然界存在的多倍体物种之外,又可采用分为物理的(温度剧变、机械损伤、各种射线处理等)和化学方法的(各种植物碱、麻醉剂、植物生长激素等)诱导方法。

在诱发多倍体方法中,以应用化学药剂更为有效。

如秋水仙素、萘嵌戊烷、异生长素、富民农等,都可诱发多倍体,其中以秋水仙素效果最好,使用最为广泛。

其中,秋水仙素是诱导多倍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秋水仙素具有麻醉作用,对植物种子、幼芽、花蕾、花粉、嫩枝等可产生诱变作用。

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走向两极而被阻止在分裂中期,这样细胞不能继续分裂,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核。

若染色体加倍的细胞继续分裂,就形成多倍性的组织,由多倍性组织分化产生的性细胞,所产生的配子是多倍性的,因而也可通过有性繁殖方法把多倍体繁殖下去。

多倍体已成功地应用于植物育种,用人工方法诱导的多倍体,可以得到一般二倍体所没有的优良经济性状,如粒大、穗长、抗病性强等。

三倍体西瓜、三倍体甜菜、八倍体小黑麦已在生产上应用。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原理,初步掌握用秋水仙素诱发多倍体的方法

2.了解植物多倍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特点

实验器具和药品;洋葱鳞茎和其它种子。

0.2%秋水仙素溶液,1mol/LHCl溶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等。

实验步骤

1.待新长出的不定根长约1.5-2mm左右时,移到盛有秋水仙素溶液的培养皿中,直到根尖膨大为止(或冰箱冷冻处理)。

再恢复生长24小时,诱导后细胞为多倍体细胞。

2.取下已膨大的根尖或幼芽,水洗后进行常规制片(固定,保存,水洗,酸解,水洗,染色,压片等过程),染色时滴上一、二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10-15分钟以后压片。

3.观察多倍体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并统计其染色体数目。

观察与鉴定

  处理后的植株和未处理植株在外部形态上和结构上,是有区别的。

常采用的方法是观察和比较两者气孔的大小。

将叶面表皮撕下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倍体叶面气孔比二倍体大很多,从外部形态上加倍后生长的植株比二倍体高大,叶片肥厚。

在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进行镜检观察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六注意事项:

1.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应根据供试材料的细胞周期而定,当处理时间介于供试材料细胞周期的一倍到两倍之间时,可观察到细胞由二倍体变为四倍体,当处理时间多于供试材料细胞周期的两倍以上时,供试材料的细胞可从四倍体变为八倍体,因此,在培养多倍体细胞时,应注意用秋水仙素的处理时间;此外,秋水仙素的浓度对处理效果也有影响,应注意掌握。

2.多倍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有两种,一种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一条单体,另一种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单体,应注意观察,并思考其形成原因。

3.秋水仙素为剧毒药品,实验中应注意不要将药品沾到皮肤上,眼睛中。

如果沾到皮肤上,应用大量自来水冲洗。

附:

0.2-0.4%秋水仙素的配制:

  取秋水仙素1克(先用少许95%酒精助溶),溶于250-500亳升蒸馏水中,配成0.2-0.4%秋水仙素溶液。

亦可制成较高浓度的母液,放入棕色玻璃瓶内,用时再稀释到所需的浓度。

五、实验说明

本实验采用种子浸渍法。

处理种子时,可先在一定浓度秋水仙素中浸种24小时左右,在铺有滤纸的器皿上浸渍种子,再注入0.1%—0.025%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为避免蒸发宜加盖并置于暗处,放入20℃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发芽温度,干燥种子处理的天数应比浸种多1天左右。

一般发芽种子处理数小时至三天,或多至十天左右。

对于种皮厚发芽慢的种子,应先催芽后再行处理。

已发芽的种子宜用较低的浓度处理较短的时间,秋水仙素能阻碍根系的发育,因而最好能在发根以前处理完毕。

处理后用清水冲洗,移栽于盆钵或田间。

染色体加倍后必须进行鉴别。

同源多倍体主要是根据形态特性来判断,如叶色、叶形及气孔和花粉粒的大小。

最为可靠的方法,是待收获大粒种子后,再将这些大粒种子萌发,制片根尖压片,然后检查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染色体数目加倍了,才能证明植株已诱变成多倍体。

六、实验步骤

(一)把玉米2n=20(或大麦2n=18、水稻2n=24)种子浸在0.1%秋水仙素溶液24小时。

(二)用自来水冲洗2—3次。

(三)将萌发种子移到盛有0.025%秋水仙素溶液润湿了吸水纸的培养皿里。

(四)置入20℃培养箱,培养发芽。

(五)48小时后取出幼苗。

(六)用自来水缓缓冲洗幼苗。

(七)把处理后的幼苗栽种在大田或盆钵内。

(八)同期播种未经处理的玉米种子作为对照。

(九)田间给以良好管理。

七、实验结果

鉴定多倍体植物

1.制作四倍体玉米、二倍体玉米根尖细胞压片,检查染色体数目。

2.观察四倍体玉米、二倍体玉米表皮细胞气孔的大小。

(1)在四倍体玉米叶的背面中部划一切口,用尖头镊子夹住切口部分,撕下一薄层下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滴里,铺平,盖上盖玻片,制成表皮装片。

(2)按上述同样方法制作一张二倍体玉米的表皮装片,作为对照。

(3)镜检比较四倍体与二倍体气孔和保卫细胞的大小,用测微尺测量记载其大小。

3.观察比较花粉粒的大小

(1)从四倍体、二倍体玉米植株上分别采集花粉。

(2)将采集到的花粉分别浸入45%冰醋酸。

(3)用滴管分别各取一滴花粉粒悬浮液,移到载玻片上。

(4)滴上碘化钾溶液,盖上盖玻片,制成花粉粒制片。

(5)镜检四倍体及二倍体玉米花粉粒大小。

(6)用测微尺测定并记载其大小。

在植物中多倍体的植株比正常二倍体植株茎粗、叶大、花大、果大、矮生,成熟迟,气孔大、气孔密度小、花粉粒大、叶片肥厚

实验二减数分裂

一、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

这一过程的特点是:

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四个核,每个核只含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称作减数分裂。

另外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而且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与分离等。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动、植物的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2.掌握制片方法。

三、实验材料

蚕豆(Viciafaba)花蕾蝗虫精巢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1.用具:

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大培养皿,立式染缸,酒精灯,量筒,吸水纸,显微镜。

2.药品:

无水乙醇,冰醋酸,洋红(carmine),甘油,松香石蜡。

Carnoy固定液:

无水乙醇3份,冰醋酸1份。

醋酸洋红:

45%醋酸100毫升,加洋红1克,煮沸(沸腾时间不超过30秒),冷却后过滤即成。

也可以再加1—2%铁明矾水溶液5—10滴,色更暗红。

封蜡:

用等量的松香(balsam)和52℃石蜡加热混合而成,所以又称松香石蜡。

五、实验说明

在植物花粉形成过程中,花药内的一些细胞分化成小孢子母细胞(2n),每个小孢子母细胞进行二次连续的细胞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

每一小孢子母细胞产生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就是一个小孢子。

小孢子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图1-1)。

在动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也有一个由双倍体到单倍体的减数过程。

动物的精巢分化出精母细胞,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单倍染色体的精子。

在适当的时机采集植物的花蕾或动物的精巢,经固定、染色压片后,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的减数分裂。

整个减数分裂可分为下列各个时期。

下面图1-2至图1-9是以雄性雏蝗(Chorthippusbrunmeus)的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照片。

第一次减数分裂

前期Ⅰ细线期:

第一次分裂开始,染色质浓缩为几条细而长的细线。

每一染色体已复制为二个单体,但在显微镜下还看不出染色体的双重性。

偶线期:

染色体形态与细线期没有多大变化,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

粗线期:

同源染色体配对完毕,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双价体,每个双价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但仅有两个着丝粒。

染色体继续短粗。

双线期:

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

由于染色单体间起过交换,同源染色体有交叉现象。

染色体螺旋化程度加深。

浓缩期:

又叫终变期,交叉向染色体端部移动,交叉数减少,染色体变得更短粗。

浓缩期末核膜消失。

中期Ⅰ各个双价体排列在赤道上,纺锤体形成,两个同源

染色体上的着丝粒逐渐远离。

双价体开始分离。

染色体数仍为2n,但每一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

后期Ⅰ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

每一染色体有一着丝粒,带着两个染色单体。

每一极得到n条染色体。

染色体数已减半。

末期Ⅰ染色体解旋,又呈丝状,核膜形成,胞质分裂,成为二个子细胞。

间期在第二次分裂开始以前,两个子细胞进入间期。

但有的植物如延龄草(Trillium)和大多数动物不经过末期和间期,直接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的晚前期。

第二次减数分裂

前期Ⅱ染色体缩短变粗,染色体开始清晰起来。

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着丝粒和纵向排列的两条染色单体。

前期快结束,染色体更短粗,核膜消失。

中期Ⅱ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每个染色体含一个着丝粒、两条染色单体。

两条染色单体开始分离。

此时细胞的染色体数为n,每一染色体有两条染色单体。

后期Ⅱ两条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每极含n条染色体。

末期Ⅱ染色体逐渐解螺旋,变为细丝状,核膜重建,核仁重新形成。

胞质分裂,各成为两个子细胞。

减数分裂结束,一个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只有n个染色体。

因为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六、实验步骤

(一)蚕豆花的观察

取材:

春季花序嫩绿饱满、总苞光滑(在分裂高峰期)

1.采集刚现蕾的花序置于固定液内固定三小时后,换入70%的乙醇中。

若需保存较久,可放在70%乙醇一份、甘油一份的溶液中。

2.取已固定好的花序,按其花蕾大小,排列在小培养皿中。

3.剥开花蕾(先取中等大小的花蕾)取出花药,放在载玻片上。

4.加一滴醋酸洋红在花药上。

5.加上盖玻片,上面再放吸水纸,用拇指适当加压,把周围的染色液吸干。

6.用封蜡封片,作成临时标本。

7.显微镜下观察。

(二)蝗虫精巢的观察

1.随蝗虫物种的不同,采集时间有变化。

泉州地区一般在四月至十月都可采到蝗虫。

2.采集方法可用手捉或用扫网捕捉。

如蝗虫喜温暖,可在十月左右,在晴天阳光下的草地上用扫网捕捉。

3.用镊子夹住雄虫尾部,向外拉。

可见到一团黄色组织块,这就是蝗虫的精巢。

剔除精巢上的其它组织,将其放到Carnoy固定液中固定1.5—2小时,再放入70%酒精溶液中。

4.将醋酸洋红滴在染色板内,取固定好的精巢放入染液中染色十五分钟以上。

5.用解剖针从精巢上挑取几条丝状物(精细管)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染液,压片。

6.用封蜡封片,作成临时标本。

7.显微镜下观察。

(三)制做永久片

上述压片所得到的片子,只能做临时观察,要长期保存时,可做永久片。

步骤如下:

1.用玻棒沾一点甘油蛋白(甘油1份+新鲜鸡蛋白1份)在载玻片上,用手指涂匀。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上烘一下(1—3秒)。

2.挑取一条已染色的精细管,加一滴染液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压片。

3.压片后在酒精灯上烘一下,很快掠过,约5—6次。

4.用封蜡封片。

5.在显微镜下观察。

6.如有分裂相多、染色良好的片子也可制作永久标本,方法如下:

皿内置一短玻棒,倒入约2/3的固定液。

将选好的片子剔除封蜡,翻过来(有材料的面向下),一端搭在玻棒上,在固定液中浸泡。

待盖玻片自然脱落后,与载玻片一起轻轻移入以下各缸:

加Eupral一滴,封片。

贴上标签。

七、实验结果

绘制观察到的染色体图,同时也可拍摄显微照片。

实验三、 果蝇的形态生活吏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能够辨别果蝇雌雄性别及常见突变型。

2、掌握实验果蝇的饲养以及实验中的处理方法和技术。

〖目的和要求〗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通过这一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果蝇生活史及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雌雄性别特征,常见突变型的特征,掌握实验果蝇的饲养,以及实验的处理方法和技术,为果蝇的杂交实验做准备。

〖实验原理〗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尤其在基因分离、连锁、交换等方面,对果蝇的研究更是广泛而充分。

  雄蝇体型较小,末端钝而圆.颜色深(黑斑),腹背面有4个腹片,腹背面的有3条黑色条纹第一对足的跗节前端有性梳,而雌蝇体型较大,末端尖,颜色浅,腹背面的有5条黑色条纹。

腹面有6个腹片,无性梳。

〖材料和方法〗

1、生活史观察:

卵、幼虫、蛹、成虫。

果蝇生活史长短及决定因素。

2、果蝇的麻醉及性状观察方法:

麻醉瓶、乙醚。

3、雌雄成蝇的区别:

腹部背面、体型、腹部形状、第一对前足跗节。

4、果蝇常见突变型的形态特征:

(野生型)、(白眼)、(残翅、黑檀体)、(小翅、白眼、焦刚毛〕

5、果蝇的饲养:

培养瓶、高压锅、培养基。

〖步骤〗

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的饲养

一、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属于昆虫纲,双翅目,与家蝇是不同的种。

它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很密切,30℃以上的温度能使果蝇不育和死亡,低温则使它生活周期延长,同时生活力也减低,果蝇培养的最适温度20—25℃。

从表中可以看出25℃时,从卵到成虫约10天;在25℃时成虫约活15天。

果蝇一般是培养在恒温箱内,盛夏时,要注意降温。

果蝇有雌雄之分,幼虫期区别较难,成虫区别容易(图1)。

雄性的腹部环纹5节,末端钝而圆,颜色深。

第一对脚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称性梳(sexcombs)。

雌性腹部环纹7节,末端尖,颜色浅,跗节前端无黑色鬃毛流苏。

二、果蝇的繁育

果蝇在水果摊或果园里常可见到,但它并不是以水果为生,而是食生长在水果上的酵母菌,因此实验室内凡能发酵的基质,均可作为果蝇饲料。

目前果蝇饲料较好的配方如下:

A:

糖6.2克,加琼脂0.62克,再加水38毫升,煮沸溶解。

B:

玉米粉8.25克,加水38毫升,加热搅拌均匀后,再加0.7克酵母粉。

A和B混合加热成糊状后,加0.5毫升丙酸,即可分装到培养瓶中。

除了以上的饲料外,常用的还有米粉饲料和香蕉饲料。

1.米粉饲料的配制:

琼脂0.9—2.5克加入100毫升水中,加热煮沸溶解;再加10克红糖,待溶解后将8克米粉(或麸皮)倒入正在煮沸的琼脂——红糖溶液中去,不断搅拌煮沸数分钟,待成稀粥状后即可分装使用。

2.香蕉饲料配制:

将熟透的香蕉捣碎,制成香蕉浆(约50克)。

将1.5克琼脂加到48毫升的水中煮沸,溶解后拌入香蕉浆,再煮沸后即可分装。

以上两种饲料容易生霉菌,必要时需加少量防霉剂。

培养果蝇的饲养瓶,常用的有牛奶瓶,大中型指管,用纱布包裹的棉花球作瓶塞(有条件的地方可改用泡沫塑料作瓶塞)。

饲养瓶先消毒,然后倒入饲料(2厘米厚),待冷却后,用酒精棉擦瓶壁,然后滴入酵母菌液数滴,再插入消毒过的吸水纸,作为幼虫化蛹时的干燥场所。

三、果蝇处理

对果蝇进行检查时,可用乙醚麻醉,使它保持静止状态。

因果蝇对乙醚很敏感,易麻醉,麻醉的深度看实验要求而定(作种蝇以轻度麻醉为宜,做观察可深度麻醉,致死也无妨。

果蝇翅膀外展45℃角表示已死亡)。

麻醉后的果蝇放在白瓷板上检查,完毕后倒入煤油或酒精瓶中(死蝇盛留器)。

四、原种培养

在作为新的留种培养时,事先检查一下果蝇有没有混杂,以防原种丢失。

亲本的数目一般每瓶5—10对,移入新培养瓶时,须将瓶横卧,然后将果蝇挑入,待果蝇清醒过来后,再把培养瓶竖起,以防果蝇粘在培养基上。

原种每2—4周换一次培养基(按温度而定),每一原种培养至少保留两套。

培养瓶上标签要写明名称,培养日期等,作为原种培养,可控制到10—15℃,培养时避免日光直射。

五、实验交配

果蝇雌体生殖器官有受精囊,可保留交配所得的大量精子,能使大量的卵受精,因此在做品系间杂交时,雌体必须选用处女蝇。

雌蝇孵出后几小时内不会交配,所以把老果蝇除去后,几小时内所收集到的雌体必为处女蝇。

由于雌蝇两天内不产卵,所以雄蝇可直接放到处女蝇培养瓶中(也可以放在盛有食物的小瓶中暂养两天,直到雌蝇将要产卵时放回培养瓶中)。

贴好标签,写好交配日期,当子蝇即将孵化出来以前,也就是说23℃培养7—9天,倒出亲本,以免和亲代混淆。

另一方面应该注意,杂交的F1代的计数安全期是自培养开始的20天内(因为再晚些时,F2也可能有了)。

收集处女蝇:

由于雌蝇生殖器官中有贮精囊,一次交配可保留大量精子,供多次排卵受精用,因此做杂交实验前必须收集未交配过的处女蝇。

由于孵化出的幼蝇在12小时内(更可靠是8小时)不交尾,因此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把♀、♂蝇分开培养,所得的♀蝇即为处女蝇。

附注:

果蝇的价值

 果蝇容易饲养,生活周期短(约2星期),突变性状多、唾腺染色体大,适宜于用作科学实验材料,尤其受到遗传学家的“宠爱”。

平时常用于药品检验、环境保护、食品卫生、职业防护和肿瘤研究等方面。

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毒理学8个主要检测项目中,果蝇检测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哪些食品和药物中含有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的物质?

只要通过果蝇新品系检测一下,就可知晓。

实验四、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作和观察

一、实验原理

  果蝇唾腺染色体是处于体细胞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状态,由于多次复制而不分开,因而形成具有1000-4000根染色体丝的巨大染色体,又称为多线染色体.本实验利用剖离果蝇三龄幼虫的唾腺,,压制染色体玻片标本的方法,观察多线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目的

1.练习取出果蝇等幼虫唾腺的技术和制作唾腺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2.观察多线染色体的特征:

a.巨大;b.体细胞配对,所以染色体只有半数(n);c.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多的着丝粒部分互相靠拢形成染色中心;d.横纹有深浅、疏密的不同,各自对应排列,这意味着基因的排列。

三、实验材料:

黑腹果蝇的三龄幼虫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1.用具:

双筒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滤纸。

2.药品:

2%的乳酸醋酸地衣红:

称2克地衣红,溶解于浓度为45%的100毫升醋酸溶液中煮沸,冷却。

使用前和等量的乳酸混合后过滤使用。

生理盐水:

称取NaCl0.7克、KCl0.35克、CaCl20.21克溶解于1000毫升蒸馏水中。

五、实验步骤

1、饲养幼虫:

黑腹果蝇的三龄幼虫。

这种材料既易饲养,又易取得唾腺,但为了得到更好的染色体标本,需要在20—25℃和营养良好的条件下饲养幼虫。

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上管壁的三龄幼虫(就要化蛹了)做标本最佳。

2、拉取唾腺:

把载玻片置于双筒镜下。

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一滴,取三龄幼虫放在其中,操作者两手各握一枚解剖针,左手的解剖针压住幼虫后端1/3处,固定幼虫。

右手的解剖针按住幼虫头部,用力向右拉,把头部从身体拉开,唾腺随之而出,唾腺是一对透明的棒状腺体。

3、剥离脂肪:

在载玻片上除去幼虫其他组织部分,还要把唾腺周围的白色脂肪剥离干净。

4.染色和压片:

固定染色30分钟后,盖上干净的盖玻片,用滤纸先轻轻压一下,吸去多余的染液。

然后放在平的桌子上,用大拇指用力压住,并横向揉几次

(注意:

不要使盖玻片移动,用力和揉动是一个方向,不能来回揉!

)。

5、观察标本

(1).先用低倍物镜观察片子,找到好的染色体图像后,放到视野中心,再用高倍镜观察。

(2).果蝇的唾腺染色体是2n=2×4=8,但因体细胞配对,又因短小的第4染色体和X染色体的着丝粒在端部,所以染色体的一端在染色中心上,看上去,各自只形成一条线状和点状染色体。

只有第2和第3染色体的着丝粒在中央,它们从染色中心以V字形向外伸出(2L,2R,3L,3R),因此共有6条。

在显微镜下,短小的第4染色体有时不易观察到,所以最容易识别的是第5条。

雄果蝇的Y染色体几乎包含在染色中心里,因为是异染色质,看起来染色可能淡些。

有经验的人可以发现雄果蝇的X染色体比雌果蝇X染色体要细些,因为雄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

(3).唾腺染色体上的横纹宽窄、浓淡是一定的,但在果蝇的特定发育时期,它们会出现不连续的膨胀,这称为疏松区(puff),目前人们认为这是这部分基因被激活的标志。

六、作业:

绘制所观察到的唾腺染色体图。

实验难点:

剥离脂肪

实验五人体X-染色质的观察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棱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鉴别Barr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的位置。

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理论假说以及失活染色休上的甚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的特点。

实验原理

雌性个体的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有—条在间期是处于不活动的异固缩状态,从而形成x染色质又称Barr小体。

后来人们知道,这种情况在哺乳类动物的雌性个体都存在,即雌性哺乳类动物细胞内的X染色体在间期内仅有一条呈松散状态,参加细胞生理活动,另一条则保持异固缩状态。

Barr小体出现在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细胞的细胞核边缘,这主要是因为这条染色体处在失活状态所致,Morishima等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方法证实了失活状态的性染色体与其他异染色质—样,在DNA复制时总落后于其他常染色质,且大多出现在核膜边缘。

性染色质在人类中,正常男性个体不可能出现Barr小体,正常女性的细胞只可能出现1个Barr小体。

对于具有性染色体畸变的个体来说,Barr小体出现的数目等于细胞内X染色体的数目减1。

剂量补偿效应是指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由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两性的表现几乎相同。

也就是说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在雌、雄细胞中是等量的。

这种剂量补偿效应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一是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的差异,即雌性细胞中的两条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低于雄性细胞中单条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因而造成雌性和雄性细胞的总体表达水平接近;二是雌件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在功能上是失活的。

1966、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