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物理知识.docx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物理知识.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一、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一:
1、挂在壁墙上的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
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
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5、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
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向就不断变化。
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二:
1、有时候从保温瓶中倒出一大杯开水后,瓶塞会跳起来是因为外界的冷空气乘机钻入保温瓶,瓶塞寒上后,冷空气被封闭在瓶子并与热开水发生了热传递,冷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对外做功,就把塞子抛出瓶口,这时只要轻轻塞上瓶塞,然后摇动几下保温瓶,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
2、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因而教室一般要装双层玻璃窗。
3、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4、我国南有一种凉水壶,夏天将开水放入后很快冷却,且一般略比气温低,这是因为这种凉水壶是用土做成的,水可以渗透出来,渗透到容器外壁的水会很快蒸发,而水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改大量的热量,因而使水温很快的降低到和容器外的水温相同时,水还会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使水温继续降低。
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后,水又会从围空气吸收热量,使水温不公降得过低。
5、大多数人认为保温瓶中的水水的传热速度是水蒸气(或空气)的四倍。
保温瓶中的水不太满,在水面和软木塞间有一小段距离。
那么热量散失的速度就慢得多,其保温效果会更好。
灌满,以为这样保温效果最好,事实并非如此。
当水灌满时100℃的水直接向外传递,因为
6、平面镜照出的人是一个反的,可以用报纸上的字在镜子上照一下试一试,你会发现镜子里的字是反的。
偶镜把光线反射两次,所以从两个相交为90°的平面镜中看到的是和你一模一样的人。
三、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
1、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
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
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
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
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
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
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
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开花墙外香:
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
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
由于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
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头--自不量力鸡蛋碰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四、汽车中的光学知识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
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
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
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的光线较弱。
要看清乘客的面,必须要从面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
由于车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
5.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
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为什么拉车比推车省力?
手推车,使用便,既可以推又可以拉。
推和拉的用力向跟水平线的夹角一样,是推车省力还是拉车省力?
省力不省力,主要看车轮受到的阻力有多大。
因为克服了阻力,车子才能前进。
在地面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车轮对地面的压力越大,阻力越大,阻力大就费劲。
反过来,压力小,阻力小,省力。
推车的时候,用力的向指向斜下,它产生两个效果:
一个分力向前,用来克服阻力,使车匀速前进;另一个分力竖真向下,加大了车对地面的压力,使阻力加大。
拉车的时候,用力的向指向斜上,也产生两个分力;一个向前用来克服阻力;另一个竖直向上,减小了车对地面的压力,使阻力减小。
因此,拉车的时候,需要克服的阻力小,也就省力一些。
推铅球时为什么要滑步?
在田径运动会上,投掷手榴弹和标枪的运动员,大都是来用助跑的法,在快速奔跑中把投掷物投掷出去。
这是为了使投掷物在出手以前就有较高的运动速度,再加上运动员有力的投掷动作,投掷物就能飞得更远。
(回忆一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推铅球时,运动员被限制在固定半径的投掷圈,根本无法通过助跑来提高铅球的初速度。
如果站在那儿不动,把处于静止状态的铅球投掷出去,那是投掷不远的。
在物理学中我们学过动量定理:
FΔt=mΔv
由此可知,要使铅球在出手前就有较大的运动速度,必须增加给铅球施加作用力的时间(在作用力不变的情况下)。
所以,铅球运动员大都是采用背向滑步的法:
先把上身扭转过来,背向投掷向,然后摆腿、滑步、前冲,再用力推出铅球。
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使铅球在推出前就已具有较大的运动速度。
对于优秀的运动员来说,滑步推铅球比原地推铅球可增加约2米的成绩。
在开水里不融化的冰块
把一小块冰丢到装满水的试管里去,由于冰比水轻,要想不让冰块浮起,再投进去一粒铅弹、一个铜圆等等去把冰块压在底下;但是不要使冰跟水完全隔离。
现在,把试管放到酒精灯上,使火焰只烧到试管的上部(图74)。
不久,水沸腾了,冒出了一股一股的蒸汽。
但是,多奇怪呀,试管底部的那块冰却并没有融化!
我们好像是在表演魔术:
冰块在开水里并不融化……
这个谜的解释是这样的。
试管底部的水根本没有沸腾,而且仍旧是冷冰冰的,沸腾的只是上部的水。
我们这儿并不是什么“冰块在沸水里”,而是“冰块在沸水底下”。
原来,水受了热膨胀。
就变得比较轻,因此不会沉到管底,仍旧留在管的上部。
水流的循环也只在管的上部进行,没有影响到下部。
至于下部的水,只能经过水的导热作用才受到热,但是,你知道水的导热度是很小的啊。
五、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三:
1、晴朗夏夜,我们仰望星空时会发现星星都在不停地闪烁,请问这是因为大气密度分布不稳定,使得星光经过大气层后的折射光线随大气密度而时时变化。
2、炎热夏天里,当你走在晒得滚烫的柏油路时,刚好来了一辆洒水车向地面洒水,这时你却感觉到更加的闷热难耐,请问这是因为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量带到了人的身上
3、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用飞机野蛮地对南联盟的发电厂进行轰炸时曾使用到一种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能释放出大量的墨纤维,使设备发生短路
4、节日放焰火时,焰火弹在高空爆炸开来形成绚丽多彩的礼花,炸开后下落过程中礼花在空中是以爆炸点为中心半径不断增大的球形。
爆炸瞬间,爆炸力远大于重力,可以看为一个动量守恒过程,礼花的各个碎片都具有相等的速率,又由于每个碎片受到的重力加速度是一样的,所以碎片能保持爆炸时的球形不变。
5、17世纪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在他的学说中提出了一个对后来的光学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概念:
次波源。
6、发明避雷针的是著名物理学家本杰明•弗兰克林,美国人。
7、1895年,伦琴首先发现X射线。
8、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分别是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学说、细胞学说、进化论。
9、电场的基本性质就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10、在一铁块上用导线绕一线圈,只要有电流在导线流动,铁块就会成为一块磁铁
11、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个装满沙,另一个装满水,放在同一斜面上滑下,到达底端时装满沙的滚得快。
由于水在瓶子里可以流动相摩擦损失机械能,而装满的沙子在瓶子里很难移动,没有摩擦,机械能损失至微,从能量守恒的观点知应是装沙子的瓶子滚得快。
12、用手电筒同时斜射在一面镜子和一灰色纸上,观察发现灰纸亮。
这是因为纸产生漫反射,从各个向都能看到部分反射光线;而镜子发生镜面反射,只有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反射光,其他向是没有反射光的
13、一艘宇宙飞船关闭发动机后在大气层外绕地球飞行,飞船的水滴呈球形。
六、厨房中的物理知识:
我们认真观察厨房里燃料、炊具,做饭、做菜等全部过程,回忆厨房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看到有关的物理现象。
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如下。
(1)、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
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2)、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
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3)、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
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
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式传热的。
7、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
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8、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外温差过大,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
10、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
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4)、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
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重。
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4、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继续沸腾一会儿。
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
5、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
主要是增大了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
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
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7、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
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
正确法是用大火把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8、冬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看不见“白气”。
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
9、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并溅出油来。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发出响声。
10、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就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的“白气”。
这是因为水先迅速汽化后又液化,并发出“吱、吱”的响声。
11、当汤煮沸要溢出锅时,迅速向锅加冷水或扬(舀)起汤,可使汤的温度降至沸点以下。
加冷水,冷水温度低于沸腾的汤的温度,混合后,冷水吸热,汤放热。
把汤扬起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比汤温度低,汤放出热,温度降低,倒入锅后,它又从沸汤中吸热,使锅中汤温度降低。
(5)、与热学中的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
1、腌菜往往要半月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的离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见里面呈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所以刮去一层,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
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只要细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到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就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厨房里,若留心看一下其中的炉灶、器皿以及做饭、炒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定会发现很多处要用到物理知识。
一、热凉粥或冷饭时,锅发出”扑嘟、扑嘟”的声音,并不断冒出气泡来,但一尝,粥或饭并不热,这是为什么?
把凉粥或饭烧热与烧开水是不一样的。
虽然水是热的不良身体,对热的传导速度很慢,但水具有很好的流动性。
当锅底的水受热时,它就要膨胀,密度减小就上浮,围的凉水就流过来填补,通过这种对流,就把锅底的热不断地传递到水的各部分而使水变热。
而凉粥或饭,既流动性差又不易传导热。
所以,当锅底的粥或饭吸热后,温度就很快上升,但却不能很快地向上或四流动,大量的热就集中在锅底而将锅底的粥烧焦。
因热很难传到粥的上面,所以上面的粥依然是凉的。
加热凉粥或饭时,要在锅里多加一些水,使粥变稀,增强它的流动性。
此外,还要勤搅拌,强制进行对流,这样可将粥进行均匀加热。
二、用砂锅煮肉或烧汤时,当汤水沸腾后从炉子上拿下来,则汤水仍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而铁、铝锅却没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
因为砂锅是土烧制成的,而非金属的比热比金属大得多,传热能力比金属差得多。
当砂锅在炉子上加热时,锅外层的温度大大超过100℃,层温度略高于100℃。
此时,锅吸收了很多热量,储存了很多热能。
将砂锅从炉子上拿下来后,远高于100℃的锅的外层就继续向层传递热量,使锅的汤水仍达到100℃而能继续沸腾一段时间,铁、铝锅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三、炒肉中的“见面熟”。
逢年过节,人们总要炒上几个肉菜,那么怎样爆炒肉片呢?
若将肉片直接放入热油锅里去爆炒,则瘦肉纤维中所含的水分就要急剧蒸发,致使肉片变得干硬,甚至于会将肉炒焦炒糊,大大失去鲜味。
为把肉片爆炒得好吃,师傅们往往预先将肉片拌入适量的淀粉,则肉片放到热油锅里后,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中的水分蒸发,而肉片里的水分难以蒸发,仍保持了原来肉的鲜嫩,还减少了营养的损失,肉又熟得快即“见面熟”。
用这种法炒的肉片,既鲜嫩味美,又营养丰富。
四、冻肉解冻用什么法最好?
从冰箱里取出冻肉、冻鸡,如将其解冻呢?
用接近0℃的冷水最好。
因为冻肉温度是在0℃以下,若放在热水里解冻,冻肉从热水中吸收热量,其外层迅速解冻而使温度很快升到0℃以上,此的肉层之间便有了空隙,传递热的本领也就下降,使部的冻肉不易再吸热解冻而形成硬核。
若将冻肉放在冷水中,则因冻肉、冻鸡吸热而使冷水温度很快降到0℃且部分水还会结冰。
因1克水结成冰可放出80卡热量(而1克水降低1℃只放出1卡热量),放出的如此之多的热量被冻肉吸收后,使肉外层的温度较快升高,而层又容易吸收热量,这样,整块肉的温度也就较快升到0℃。
如此反复几次,冻肉就可解冻。
从营养角度分析,这种均匀缓慢升温的法也是科学的。
七、汽车上的物理知识
一、力学面
1、汽车的底盘质量都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度。
2、汽车的车身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3、汽车前进的动力——地面对主动轮的摩擦力(主动轮与从动轮与地面的摩擦力的向相反)
4、汽车在平直路面匀速前进时——牵引力与阻力互相平衡,汽车所受重力与地面的支持力平衡
5、汽车拐弯时:
①司机要打向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乘客会向拐弯的反向倾倒——由于乘客具有惯性
6、汽车急刹车(减速)时,①司机踩刹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乘客会向车行向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