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8725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否定思潮

1•过时论

2•变形论(既不是马思著作,也不是列宁著作,而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材)

3•学派论

4•分裂论

二•回应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否定

1•将马克思的价值与其他产生的时期混为一谈“时间长短并非真理的标准”

2•,..是与时俱进的,变形论不能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马克思

3•学派论认为“真理多元”“真理平权”否定一一实质是资本主义学说

4•用早期否定晚期的成熟著作、断章取义

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关于资、社、共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1范围狭义:

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

即包

括马克思、恩格斯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

2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科学性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四•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⑴社会历史条件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无、资对立)

B•科技发展(邮电、交通、通讯)对世界认识更深、整体的把握

⑵科学条件A•自然条件科学发展

B•社会科学取得长足发展

⑶阶级条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

⑷理论来源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⑸个人原因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列宁主义的产生一一毛泽东思想一一邓小平理论一一“三个代表”

注:

后三者是马克思在中国的趋势

五•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严密的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政治立场:

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六•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什么是哲学?

⑴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⑵哲学是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的关系①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哲学指导科学

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什么是方法?

(关于方法的理论称之为方法论)

是人们视线某种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是主体接近或达到客观体的工具和桥梁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方法论需要和支持一定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思维——精神、意识存在——物质

⑴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人和周围世界关系来看:

人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主体与客观的关系从世界总体角度:

世界只存在两种东西,主观精神和客观物质

从哲学理论本身来看:

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答决定了哲学的基本性质

⑵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一思维与存在时第一性的(本体论)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主张讯在是世界本源,是第一性,思维是由存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思维,则是唯物主义,反之则为唯心主义

2一元论、二元论和折衷主义

一元论:

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源(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二元论:

认为思维与存在彼此分离,把两者同时作为世界的本源

折衷主义:

认为某种中立的东西是世界的本源

⑶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可知论:

①只世界能够被认识,我们有能力认识世界

2我们不仅可以认识世界的表象,也可以认识世界的内在本质

3整个世界对于我们而言只存在已经认识和尚未被认识的区别

不可知论:

反之(思维不能反映存在)

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

怀疑论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流派与基本概念

1•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某一种或几种思维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源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构成事物的某一层次结构作为世界的本源

3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看做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本质,认为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在表现,客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

物质世界是派生的第二性。

2主观唯心主义把自己的主意识和主观精神作为产生物质的根本原因

三•世界的物质同一性P32

1•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演变

⑴具体物质

⑵把构成事物的某一层次结构看做世界的本源

⑶物质是所有实物的总和

2•列宁的物质定义P30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

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释:

•所有万事万物的共性是客观存在实在性

•进一步论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坚持可知论

3•列宁的物质定义的伟大意义

⑴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彻底的,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客服所有旧唯物

主义的缺陷

⑵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⑶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4•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

⑴什么是运动?

宇宙间一切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⑵运动和哲学的关系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⑶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A•绝对运动(运动的绝对性)

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而且始终不停地在运动永恒的,无条件的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V

人一次也不能跨入同一条河流x诡辩论否定了相对静止

B•相对静止(静止的相对性)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暂时的、相对的稳定性

C•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静止时运动的尺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理解运动

2•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3•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够认识和利用事物

D•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

联系:

1•运动和静止时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

2•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的

E•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

四•人类的意识活动

1•意识的产生

1意识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反映形式的三个飞跃1•无机物的机械反映形式一一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对外界

所做的一种趋利避害)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一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的形成(动物和人的区别:

有无

创造性)

2•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内容是客观的

2•形式是主观的

3•意识的作用①具有创造性

2能动地改造世界

3对自身的生理活动进行控制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的本质

人类有目的进行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构成

1实践的主体:

正在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2实践的客体:

实践活动的指向者和承担者

3实践的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各种运用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

构成实践的各要素都具有客观性

自觉能动性:

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随着一定的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着

4•实践的具体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实验:

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的进行长期性、探索性的活动

5•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市实践的?

P38

⑴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⑵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⑶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关系的变化,社会形态的变迁)

辩证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㈠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构成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及其构成内容都处在相互联系中

2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3任何事物现象及其过程都是联系的一个环节

3•坚持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⑴坚持....有利于指导科学的发展

⑵坚持....是实行整体性工作的原则的依据

⑶只有....才能科学的认识事物

4•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时事物本身固有的,并不是人们强加给它的,也不是主观臆造的

5•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

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综合注意:

①要认识不同事物联系的各自条件,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2要承认和尊重条件、依据条件办事

3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改变条件、创造条件

6•联系具有多样性

㈡事物的永恒发展

1•什么是发展

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2•发展的普遍性

3•运动和发展的区别

A•发展是具有方向性的,而运动则可能前进,也可能后退

B•发展是一种上升的运动

4•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

原因:

①具有新的功能,符合发展规律

2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3符合历史发展,为人民所拥护

5•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1相互联系、构成了发展

2发展/运动又体现了联系

㈢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1•对立的体现A•坚持联系的观点——坚持孤立的观点

B•坚持全面整体的观点一一坚持片面的观点

C•坚持发展的观点一一静止的观点

D•坚持矛盾的观点一一从根本上否定矛盾

2•根本对立的焦点: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P43

二•对立统一的规律一一矛盾规律

㈠矛盾及其根本属性

1•什么事矛盾?

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

内部矛盾内因辩证矛盾工语言矛盾

外部矛盾一一外因辩证矛盾工逻辑矛盾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斗争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A•矛盾两者相反的趋势

B•地位不同1•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2•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A•同一性不能够离开斗争性的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B•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而存在

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据)一一第一位原因

2外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条件一一第二原因

3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2•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

B•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C•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

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引起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此消彼长一一量变

B•冲破事物存在界限,促使旧的矛盾体破裂,新的产生,造成质变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室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规律的)

1•矛盾的普遍性①矛盾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

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至始至终的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绝对性

⑴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A•不同运动形式矛盾性质不同

B•同一运动形式的不同阶段矛盾性质也不同

⑵矛盾地位的特殊性P45(存在于事物发展的本身始终)

A•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基本矛盾)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学习过程的基本矛盾:

知与不知

主要矛盾是有阶段的,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

•方法论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1•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原理是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2•坚持重点论要求我们着力于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一一不要忽视非重点,防止片面性

4•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是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的表现

5•批判一点论和均衡论

⑶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多样性)

A•矛盾的一方战胜了另一方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C•矛盾双方对立面相互结合、矛盾解决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⑴对立: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⑵统一:

A•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不能脱离普遍性而存在B•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①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要把马克思主要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

2是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武器

经验主义只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教条主义只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3是实行正确的领导方法,认识方法,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

正确的领导方法要求把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正确的工作方法要求以点带面

指导全局;正确的认识方法要求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

四•质量互变规律

㈠质、量、度

1•质

⑴定义:

一^五区别于其他十五的内在规定性

A•质与十五的存在时直接同一的1•凡物皆有质2•凡质皆属物

B•质是通过十五的属性变现出来的,(一事物与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

C•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

⑵认识质的意义

A•是人们区别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量的基础

B•只能认识质、才能正确的理解、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2•量

⑴定义: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速度等可以用速度数量来衡量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

接同一的

⑵认识量的意义

1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2只有认识量才能实行量化管理

3•度

⑴定义:

尺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数量界限

⑵认识度的意义

A•只有认识度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心中有数

B•只有认识度才能在一切工作中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度或者不及

㈡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换

1•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

场所的变更,是微小的不显著地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连续

或渐进

2•质变:

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在度的范围内连续或渐进

3•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⑴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

⑵质变向量变转化

一•方法论:

把握量变和质变规律必须做到:

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求有求实精神,要注

意在求知。

思考道德等方面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

㈢质变、量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普遍性:

质量互变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领域中存在并起作用(恩格斯)

2•复杂性:

⑴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量变的基本形式单纯数量的增减来引起事物的质变

构成事物成分排列组合不同引起事物的质变

2质变的基本形式

A•爆发式质变

特点:

矛盾双方发生剧烈对抗

B•非爆发式质变

⑵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参透的

1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总的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1•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局部范围内发生了性质变化)

2•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2质变中渗透着量变

质变过程中存在着量的扩张

㈣意义:

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体

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两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革命论和革命阶段论相统一原理

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如果割裂了两者的统一,将会导致

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认为事物发展只有量的发展)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

㈠肯定和否定

1•肯定:

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因素

2•否定:

事物内部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㈡辩证的否定观

事物通过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及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的结果

否定外力否定观

特点:

⑴辩证的否定观是联系的环节,是新旧事物的联系

⑵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两者有机统一,即“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对一切事物要持科学的分析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方法论:

要正确对待中国古代和外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

辩证否定观和其它否定观的区别:

承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承认否定是扬弃,承认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一一肯定和否定都是彻底的

承认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区别

㈢否定之否定

1•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出周期性?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形成一个发展周期

第二次否定阶段与肯定阶段有一个共同的对立面,因而他们必须有某些形式上的相似,必然

要在高级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性,使事物好像回到事物原本出发点,从而形成一个发

展周期

2•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和形式

辩证内容: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辩证形式:

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上升

3•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⑴事物的发展方向为什么是前进的?

1事物的发展史通过否定实现的

2事物的否定是辨证的否定

3周期性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⑵,•为什么是曲折的?

1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往往的是一帆风顺的

2否定因素有时也能战胜肯定因素,从而出现暂时倒退,暂时倒退不是本本意义上的否定,

确实曲折意义的表现

3周期性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相统一的方法论意义

A•这一原理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哲学依据

B・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哲学依据

C•原则坚持性与策略灵活性的哲学依据

D•批判直线论和循环论的思想武器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一一范畴

㈠原因和结果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统一: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原因和结果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普遍性

因果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意义:

①只有找出某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更好指导以后的行动

㈡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

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根本矛盾决定

偶然性:

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性质和趋势,是由事物非根本性矛盾和外部条件决定

两者是对立的:

1引起的原因不同

2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不同

3对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不同

两者是相互统一的:

1两者相互渗透,既没有纯粹的必然也没有纯粹的偶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

偶然性通过大量必然表现出来

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方法论意义:

1必须努力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

2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解释偶然性背后必然性

㈢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实性:

一切包含内在根据和不必然的存在,是事物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

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要分清可能性与不可能性,要分清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要分清好的和坏的可能性

对立统一:

现实性是已经实现的可能性,可能性是尚未存在的,两者相互依赖,不克分离。

可能性内在依据存在于现实之中,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应从现实出发不能从可能性出发

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

观能动性

(四)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指构成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二者的辩证关系:

①对立的,内容是内容,形式是形式。

②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意义:

①观察问题要注重于内容;②不要忽视形式,选择利用创造适当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

展。

(五)现象与本质

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辩证关系:

①对立的,现象是可以感知的,本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去把握;现象是具体个别多样的,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静止的稳定的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了本

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

反映论是认为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而

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把

②统一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质;本质决定现象

意义:

①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

②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㈠认识论史上的革命性的变革:

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引起认识的理论。

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从思想认识到物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从物到思想认识的认识路线

㈡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能动反映论痛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认识看成是一种消极被动一次性的,没有建立科学的实践观,没有看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认识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认识是社会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

活动,是一人的观念对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③认识不仅是反映,也包含主体对客观信息

的加工处理和观念构建;④认识在对主体知情意利的统一追求中居于主导方向,起着制导作用。

认识的特征:

客观性(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因:

①实践提供认识的需要;②实践提供认识可能;③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基本结构:

主体,客体,中介。

㈡认识的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一一第一次飞跃

⑴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实际人们通过感官所直接把我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片面,以

及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感觉,认知,表象

⑵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间接反映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

识。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对立的,阶段,内容,特点,获得方式不同;

统一的,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

于感性认识,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割裂其统一将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占有大量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抽象思维对感

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2从认识到实践一一第二次飞跃

⑴为什么人是要回到实践中去?

①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②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实现认识的真正目

的;③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以检验

⑵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条件:

①回到实践中的认识应比较正确;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

持一般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③理论应为群众所掌握。

⑶认识辩证的总过程:

不断反复,无限循环

1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

从认识的对象来看,客观事物极其复杂,只有通过多次认识才能把握;从认识的主题来看,认识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还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认识手段,

认识工具,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2认识的无限性的原因:

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远不会终结,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过程。

㈢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标准

⑴真理:

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性一一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实践是客观。

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①任何人只有采取科学的态度才能发现真理;②任何人发现的真理,

我们都要尊重,承认和服从。

⑵真理的辩证特征:

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只要我们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这样那样的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