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8590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docx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docx

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附件一:

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系(院)旅游管理系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职称

实习单位岗位

 

2013年04月15日

 

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

文章阐释了民俗旅游的定义、特点及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意义,分析了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开发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

民俗特色旅游;旅游开发

引言1

1民俗特色旅游发展概况2

1.1民俗旅游的定义2

1.2民俗旅游的特点2

1.3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3

2国外民俗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4

2.1集锦荟萃式4

2.2复古再现式4

2.3原地浓缩式4

2.4原生自然式5

2.5主题附会式5

2.6短期表现式5

3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

3.1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6

3.2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7

4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8

4.1深层次挖掘文化涵,突出特色8

4.2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8

4.3根植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8

4.4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9

4.5“雅”与“俗”相结合9

4.6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9

5结论11

参考文献12

致13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

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我们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发民俗特色文化的旅游,促进我国旅游经发展。

1民俗特色旅游发展概况

游客来到我国,除了进行自然山水观光、文物古迹凭吊之外,更主要的是进行民族民俗风情游,也就是民俗旅游。

从西方文化型的客源国来华的旅游者,由于求新求异旅游动机的驱使,也会抱着探索异质文化奥秘的猎奇心理,希望了解那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古国大陆十多亿人民是怎么样生活的,并且先睹为快。

所以中国民俗风情,也就是民族民俗旅游。

1.1民俗旅游的定义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概念和畴组成的,民俗旅游是民俗旅游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概念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概念,它是从理论上建立民俗旅游学科体系的基础,也是进行民俗旅游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我国,把民俗事项作为一项现代旅游活动来开展,是80年代的事。

关于民俗旅游的概念,只是到了90年代,民俗学界和旅游学界的学者才进行了一些零星的阐述。

1990年,西敬亭、叶涛首先提出了“民俗旅游”的概念,“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容的旅游活动。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凤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或地区均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绚丽多彩的传统风俗、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多在节日中体现出来。

民俗学大师钟敬文指出,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生活文化,高丙中先生说民俗是群体的生活文化,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民俗。

何谓旅游“,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旅游风尚是人类民俗的一部分,从历史到现在,从少数人的旅行到大众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生活风俗的变化,并且这些旅游行为无不伴随着很厚重的民俗,不断发生着变迁或传承。

1.2民俗旅游的特点

其一,民俗具有群众性。

社会民众特别是社会底层民众都参与各种民俗活动。

其二,民俗具有传统性。

民俗的产生,是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的。

其三,民俗具有融合性。

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民俗,既是共时的,又包含丰富的历时的容。

民俗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和扩大,这样就会出现众多种习俗同时存在、混融在一起的现象。

1.3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

民俗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创造成果,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要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所有的群众文化积淀。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阶级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

是一种始终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重视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外民俗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2.1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围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表现出来,如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境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2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

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外游客。

和的宋城、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2.3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2.4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2.5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名园“网师园”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2011年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2.6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

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旅游。

3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待开发的原始矿藏阶段,其应有的光和热还未完全释放出来。

积极地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产品的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一项紧迫任务。

3.1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以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旅游等六大种类。

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风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理需要。

3.1.1国民俗旅游资源逐步得到开发

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质量较高,许多旅游区、游览点和旅游项目几乎都包括了民俗的容和色彩。

在,除了长城与故宫,还有深厚的胡同文化,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现在也越来越吸引国外游客前往游览;在,华西村开展江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旅游;在,九龙荔园,为吸引旅游者,特地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修建了古风朴朴、古情幽幽的“宋城”,仿佛把游客带回到十个世纪以前的宋朝京城。

凡此种种使民间文化为旅游服务的例子数不胜数,也证明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民俗系列,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

3.1.2民俗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逐渐开发,也带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

如2004年“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市民俗旅游火爆。

据统计,民俗旅游共接待游人9.4万人次,同比增长52.4%;实现旅游收入456.8万元,同比增长130.7%。

在,各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活动;的民俗村结合高山族主题文化开展的“中国舞狮贺新年”、“金门风狮爷展”游人如织,络绎不绝,受到了游客的欢迎;节日充满了浓浓的民族情;的新春文化活动民俗风情浓郁;天涯海角景区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天涯购物周”活动,为中外游客准备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今年的民俗活动大受游人欢迎;投入上百万元重点打造“龙文化”,将展出创吉尼斯记录的“中华第一龙”。

各地丰富的民俗旅游活动既给游客提供了充实的文化娱乐生活享受,也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3.2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旅游企业和旅游投资商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尝试,特别是开发一些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有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如的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等等。

但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3.2.1民俗被淡化

以的吴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

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国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3.2.2民俗文化被同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3.2.3民俗特色文化被庸俗化

民俗特色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

民俗文化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

如在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

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搞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用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只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

4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中国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并且有突出的特点。

抓住民俗特色旅游的优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国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搞得比较好的例子来看,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抓好以下方面。

4.1深层次挖掘文化涵,突出特色

文化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

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挖掘文化涵,注意突出特色,创奇出新,突出各民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显示其独特性,以特色取胜。

4.2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

所谓软件建设,是指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文化节目的建设、文化队伍建设。

所谓硬件建设,是指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形成新的吸引物,又可以较快地积累硬件建设所需的资金。

硬件的建设要根据旅游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要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需的设施。

切忌只注意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只注意建设饭店而忽视管理饭店,以免失去平衡,妨碍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4.3根植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

中国许多表演艺术都根植于地方文化,以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座独具吴地文化特色的园地,在“吴地住宿馆”里展示的是古朴的堰里农舍和家庭手工作坊。

在那里,可以看到酿酒、打豆腐、纺织所用的各种设施,并且有当地人亲自为游客做示,给外来游客一种新鲜的感觉。

吴文化设计力求使公园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使游客进入公园后,接触到古老而又新奇的民情风俗,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当然,在挖掘地方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移植外来文化,如世界之窗的艺术表演就移植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

4.4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

现代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乃至经、贸、商相结合、相配套的系统。

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营活动,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许多旅游者常常把观赏民俗活动与从事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

中国民族众多,民俗各异。

如的雪顿节、泼水节、的火把节、的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各具民族特色,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地区正是以民俗活动为吸引物,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与商品展销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凉山举办火把期间每天设3000多个商业摊点,日销售额比平时增加7倍。

所以,必须把民俗活动与经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花,贸易结果”。

4.5“雅”与“俗”相结合

旅游目的地的表演要注重雅俗结合,雅可以产生差异感、新鲜感与吸引力,俗可以产生市场规模。

从经营角度说两者缺一不可。

不雅就没有比较优势,没有吸引力,不俗则市场规模太小,经济上不可行。

雅与俗的结合有两种途径,雅的节目搭台,俗的节目唱戏。

即开辟一些高雅的演艺产品来吸引游客,产生轰动效应。

另一种途径雅之俗化,即把那些高雅的表演性艺术产品部分化成群众能够参与的艺术产品。

如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素有“都”之美称,宜兴的制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在以前,我们看不到这种高雅艺术的制造过程,但是聪明的宜兴人将这种制流程俗化,在都宜兴丁蜀镇,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各种瓷艺术品,而且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制的过程。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参与性强的民俗化的节庆艺术表演节目很多,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射箭、赛马和摔跤),维吾儿组民间舞蹈“赛乃姆”,纳西族的“巴乐跳”,黎族的跳竹竿等等,都很适合在旅游地展开。

4.6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

要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近似、异特与拟古资源。

旅游心理学认为,两种知觉对象如果相似,易为人们知觉并乐以接受,这就是求似心理。

旅游者看到似曾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侨居国外异域的华人来说,往往由此激发起强烈的归属感、民族感和爱国心。

对这类旅游对象,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满足“寻根求源”的欲望。

至于求异,则更易理解,因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求异的欣赏活动,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特别重要。

他们往往有猎奇求新的心理。

对这类旅游对象来说,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异越好。

当然,一定不要违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损少数民族形象和有伤民族情感的事来,至于求古或求旧,这是游客的另一种心理需求。

当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氛围,故而对越古旧的东西越喜爱,以满足怀古怀旧的欲望。

故民俗设施宜旧不宜新、宜拙不宜丽。

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产资源,因地取材,就地利用。

5结论

我们已经走进了21世纪,新世纪的帷幕已经拉开,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颖而出,并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中国,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全社会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必能使中国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永进,薛群慧,伯乐.民俗风情旅游[M].:

大学,1997.

[2]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

理论与务实[M].:

旅游,1999.

[3]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M].:

南开大学,1999.

[4]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

南开大学,1999.

[5]立.民俗学概论[M].:

中央民族学院,1983.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

文艺,2000.

[7]钟金贵.论民俗文化与旅游.师学院学报,2009

[8]艳红.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

[9]智军.我国民俗旅游现状与开发策略初探.集团经济研究,2011

[10]胡新添,程道品,铭.民俗旅游开发的误区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10

[11]高玉玲,静.民俗旅游产品与可持续发展.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

[12]川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人民.2006.9.

[13]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立信会计.2006.12.

 

本论文是在文慧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

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人处事的道路。

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文慧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

在此,谨此向文慧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