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人教通用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九 92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8555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人教通用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九 92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人教通用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九 92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人教通用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九 92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人教通用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九 92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人教通用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九 92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人教通用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九 92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docx

《届高考生物人教通用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九 92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人教通用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九 92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人教通用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二十九 92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docx

届高考生物人教通用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九92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九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3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2019·济南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和竞争不利于群落内生物种类的稳定

B.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种群一般也越多

C.没有人为干扰,弃耕农田总能演替成为森林

D.土壤中的小动物分布无垂直结构

【解析】选B。

群落中捕食和竞争关系均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A项错误;由于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一般也越多,B项正确;弃耕农田能否演替成为森林还需要看环境条件,C项错误;土壤中的小动物分布有垂直结构,D项错误。

2.硅藻是单细胞的藻类,硅酸盐是硅藻生活必需的营养物质,将两种硅藻——星杆藻、针杆藻混合一起培养时,种群数量及硅酸盐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星杆藻和针杆藻之间是捕食的关系

B.硅酸盐浓度高时针杆藻生存能力强

C.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弱于星杆藻

D.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估算硅藻的数量

【解析】选D。

星杆藻和针杆藻生活在一起,一方种群数量稳定,一方种群数量趋于消失,属于竞争关系,A项错误;随着时间的增加,硅酸盐的含量逐渐降低,在此过程中针杆藻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硅酸盐浓度低时针杆藻生存能力强,B项错误;针杆藻在硅酸盐浓度高时能快速增加种群数量,在硅酸盐浓度低时能保证其种群数量,所以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强于星杆藻,C项错误;可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硅藻的数量,D项正确。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演替至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可能找到苔藓、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某坡地发生山崩,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

C.草本阶段多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解析】选A。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则森林中还能找到苔藓和灌木,A项正确。

某坡地发生山崩,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次生演替,B项错误。

昆虫进入,生物种类增多,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群落调节能力发生变化,C项错误。

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D项错误。

【方法技巧】

4.(2020·贵阳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接近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B.校园的草地上蒲公英随机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C.通常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初生演替所需的时间更长

D.不同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相互抑制是常见的表现方式

【解析】选B。

根据分析可知,在K/2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增长速率最快,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接近K值,A项正确;校园的草地上蒲公英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B项错误;由于次生演替时原有的土壤基本保留,因此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初生演替需要的时间长,次生演替需要的时间短,C项正确;不同种的生物之间既存在互利共生,也存在捕食、竞争和寄生等种间关系,自然界中不同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相互抑制是常见的表现方式,D项正确。

5.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

B.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

D.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解析】选C。

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可采用样方法,A项正确;据表所示,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项正确;适当砍伐改变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种群无水平结构,C项错误;适度砍伐有利于提高生物量,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D项正确。

6.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结构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明确以下两点:

(1)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群的分布。

(2)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解析】选A。

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特征,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群落中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种群的分布受到水源、温度、气候等的影响,所以呈镶嵌分布。

【延伸探究】

(1)A项所述竹林这个生物群落中有没有垂直结构?

请说明理由。

提示:

有。

竹林中有小灌木、草本层等,占据不同空间层次,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2)C项中淡水鱼的分层现象是不是只与食性有关?

为什么?

提示:

不是。

还与水温、水中的含氧量、淡水鱼的栖息场所等有关。

7.(2019·揭阳模拟)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相同

【解析】选C。

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物种丰富度并非为“0”,A项错误;在某些条件不适宜的地方,即使时间允许,群落演替也未必能达到森林阶段,B项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项正确;第N年时,甲、乙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群落结构未必相同,D项错误。

【加固训练】

如图为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选C。

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项正确;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B项正确;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群落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C项错误;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5分)

8.(18分)近几十年随着森林不断遭到砍伐,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为了更好地保护马鹿,科研人员进行了研究。

请回答:

(1)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导致生活在该空间的马鹿的____________降低,马鹿种群数量降低。

同时生境破碎化会加快物种的灭绝,导致群落中________________降低。

(注:

生境是指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 

(2)科研人员冬季调查得到不同类型的生境占森林总面积的比例(记为M)和马鹿在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出现频率(记为N),结果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在__________中没有观察到马鹿活动点。

结合M和N分析,马鹿冬季最喜欢的生境是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森林采伐后,环境被破坏,马鹿种群的生存空间受到制约,导致该空间的环境容纳量降低,马鹿种群数量降低;同时生境破碎化会加快物种的灭绝,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降低。

(2)分析柱形图可知:

在农田中没有观察到马鹿活动点。

结合M和N分析,马鹿冬季最喜欢的生境是皆伐迹地,判断依据是N与M的差值最大。

答案:

(1)环境容纳量 物种丰富度(或“生物多样性”)

(2)农田 皆伐迹地 N与M的差值最大

9.(17分)(2018·海南高考)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

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

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密度/(株

·hm-2)

%

密度/(株

·hm-2)

%

密度/(株

·hm-2)

%

A

1267

100.00

0

0

0

0

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

____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___法,理由是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据表中的数据分析,C种群幼年树多,老年树少,年龄组成属于典型的增长型;A种群只有老年树,没有幼年、成年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种群三个年龄段的棵数相差不大,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2)样方法取样要做到随机取样,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保证调查数据准确可靠。

对松鼠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种群密度要用标志重捕法。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群落演替,演替是群落和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

群落除了适应环境还能改造(改善)环境,当环境改善到一定程度,又有竞争能力更强的物种占优势,原有的群落会演替为新的更高级的群落。

答案:

(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5分)(2019·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解析】选A。

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所以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项正确。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项错误。

习性相似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C项错误。

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项错误。

2.(5分)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选A。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故种间竞争会减弱,A项错误;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B项正确;距石头的远近影响了蜥蜴的数量,进而影响了蝗虫的种群密度,最终影响了植物生物量,所以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能增加蜥蜴的数量,从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和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项正确。

3.(20分)(素养提升——科学思维)掌握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和草地植物地上总生物量的变化,对确定合理放牧强度、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在川西北高寒草甸开展了不同放牧强度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

可采用____________法调查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为减小调查的误差,应做到随机取样并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甲图实验结果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乙图实验结果可推测,若使川西北高寒草甸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____________放牧强度,理由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同放牧强度会使高寒草甸植物优势种群发生改变,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

 

【解析】

(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为减小调查的误差,应做到随机取样和取各样方的平均值。

(2)通过甲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一年的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物种的丰富度都比上一年低,同时同一年中随着放牧强度增加,物种丰富度也下降,故由甲图实验结果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随放牧强度增加、放牧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

由乙图实验结果可推测,若使川西北高寒草甸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中度放牧强度,理由是随放牧时间延长,中度放牧草地上总生物量变化最小。

(3)不同放牧强度会使高寒草甸植物优势种群发生改变,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样方 取各样方的平均值

(2)随放牧强度增加、放牧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 中度 随放牧时间延长,中度放牧草地上总生物量变化最小

(3)次生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