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学年高三调研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8372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7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学年高三调研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三调研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三调研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三调研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省学年高三调研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学年高三调研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学年高三调研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学年高三调研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学年高三调研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学年高三调研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第六届湖北省高三(4月)调研模拟考试

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

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本班(32°53'E,24°05'N)光伏产业园位于埃及南部,园区占地37k㎡,是埃及首个由中企承建并参与融资的光伏发电项目,主要采用中国技术。

项目于2018年4月开工建设,2019年年底满负荷运行,是世界最大光伏产业园之一。

下图为本班光伏产业园一角照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本班光伏产业园内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的朝向为()

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

2.为了保证全年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本班光伏产业园内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的最大夹角约为()

A.23°26'B.42°29'C.47°31'D.66°34'

3.本班光伏产业园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给当地带来的益处是()

A.缓解能源供应紧张B.改善大气环境质量C.利用丰富光热资源D.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答案】1.B2.C3.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相关知识。

光伏发电是靠太阳能集热板吸收太阳辐射获得能量,故太阳能集热板应该朝向太阳所在的方向。

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而本班位于24°05'N,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也即太阳位于本班以南,故太阳能集热板要朝南才能获得充足的光照。

B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本班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时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这天光板与地面的夹角最大,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这天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2°29',即地面与板的夹角为47°31',C正确,故选C。

【3题详解】

题目所问的是施工过程中给当地带来的益处,工程建设过程中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D正确,ABC选项是建成后的益处,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光伏发电相关知识,着重考查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解题的关键能灵活应用公式进行解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90°-两点纬度差。

2020年底至2021年初,我国北方地区经历了一波强劲的降温。

下图示意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7日北方地区最低气温分布(单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①、②两地气温最大差值约为()

A.7℃B.19℃C.23℃D.25℃

5.②所在地区与同纬度的东西两侧地区相比,气温特点及其成因是()

A.气温较高,海拔较低B.气温较高,距海较近

C.气温较低,海拔较高D.气温较低,距海较远

【答案】4.C5.A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图中①处气温小于-32℃,据图例判断不同颜色区域温差是8℃,①处气温应该在-40℃~-32℃之间,②处气温在-24℃~-16℃之间,图中①、②两地气温差范围是8℃-24℃之间,气温最大差值约为24℃,C正确。

故选C。

【5题详解】

图中②所在地区是东北平原,同纬度的东西两侧地区是山地,②所在地区与同纬度的东西两侧地区相比,海拔较低,因此气温较高,A正确。

故选A。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

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

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

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建设用地(包括工业、交通及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主要以占用耕地为主。

下图示意2000-2015年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①~④分别代表的地区是()

A.东部中部西部东北B.中部西部东北东部C.东北东部中部西部D.西部东北东部中部

7.2000~2015年,④所示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住房面积扩大B.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C.国家能源基地建设D.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8.我国近些年来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将会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A.生态环境日益恶化B.粮食安全问题显现C.居民生活成本提高D.产业转移压力加大

【答案】6.C7.D8.B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21世纪以来,东北人口不断外迁,本地人口减少,故建设用地增长最少,对应①;2000—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迅速,产业发展迅速,故建设用地增长最快,对应②;中部地区稳步发展,建设用地增长较快,对应③;而西部地区受西部大开发战略影响,2010—2015年经济迅速发展,建设用地增长最快,对应④;故选C。

【7题详解】

受西部大开发战略影响,西部地区受到各地战略支援,工业产业与城市化发展加快,且西部地区面积广阔,土地资源丰富,故建设用地増长最快,D正确。

故选D。

【8题详解】

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会导致耕地减少,与生态环境恶化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

耕地的大量减少会使得粮食产量降低,粮食安全问题显现,B正确。

建设用地增加与居民生活成本和产业转移没有直接关系,C、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主要依据在于了解我国21世纪以来的各区域发展状况,进而判定建设用地的变化,也需了解我国重大战略决策的时间节点,比如21世纪初开始的西部大开发等。

该题目难度一般,但综合性较强。

西班牙东南部埃尔埃希多地区位于地中海沿岸,曾是该国经济落后地区。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当地农民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大力发展温室农业。

同时创新改良沙石土土壤结构,使土壤剖面呈现出了下层黏土,中间层有机肥,表层沙土的“三明治”结构新土壤。

现在,这里已成为欧洲一些国家冬春季蔬菜瓜果的主要生产地,有欧洲“菜篮子”之称。

下图示意埃尔埃希多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改良前的沙石地相比,改良后的“三明治”结构新土壤的显著优点是()

A.储存热量多B.保水保肥强C.透水通气好D.土壤温差小

10.埃尔埃希多地区成为欧洲一些国家冬春季蔬菜瓜果的主要生产地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较低,热量较高B.位置沿海,海运发达C.降水较多,灌溉便利D.气温较低,病虫害少

11.西班牙埃尔埃希多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措施是()

A.教育扶贫B.生态扶贫C.社会扶贫D.产业扶贫

【答案】9.B10.A11.D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对课本相关知识的掌握。

由材料可知,改良后的土壤呈现三明治结构,上层沙土通水透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中间层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渗水能力,减少养分流失,提升土壤肥力;下层粘土,保水托肥,可避免养分、水份下渗,因此,改良后的土壤的显著优点是保水保肥强,B正确,储存热量差异不大,A错误,透水透气没有砂土好,C错误。

表层是砂土,土壤温差差别小,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埃尔埃希多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所以D错误;果蔬生长时节正值高温少雨的夏季,所以C选项错误;蔬菜水果新鲜易变质,一般不宜海运,故B选项错误,位于欧洲的南端,纬度低,热量丰富,冬春气温高,利于蔬菜生长,A正确。

综上所述,故选A。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农民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温室农业,所以该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措施为产业扶贫,D正确,材料没有信息显示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改善及其作用。

农业区位条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改变,包括气温、热量条件的改善,如温室大棚、玻璃屋,土壤的改良,如酸性土壤加熟石灰等。

地表蒸散量(ET)也称陆地表层水汽通量,是地表植被蒸腾、土壤与水体蒸发的水汽总和。

它是地表水热平衡的重要构成部分。

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土地利用类型以高原草地、林地和沼泽地为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ET差异较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沼泽、林地、草地和裸地四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对黄河源区ET贡献最大的是()

A.沼泽B.林地C.草地D.裸地

13.准确估算区域地表蒸散量(ET),可以()

①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②为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提供科学依据

③为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变化提供科学依据④为研究区域小气候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12.A13.D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沼泽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及增加水分下渗,增加蒸发,并调节气候等作用,活跃了黄河源区的水循环,增加了降水量。

同时在四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沼泽地水分条件最好,因此地表蒸散量最大,对黄河源区全年的贡献最大,故选A。

【13题详解】

准确估算区域地表蒸散量(ET),可随时了解该地的水资源状况,进而通过水资源状况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可为该区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气候变化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地表蒸散量对产业和人口转移作用不大,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陌生概念的理解运用能力,解答的关键在于对题目材料中给出的概念以正确的理解,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强,难度较大。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下图示意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以淮河的河道作为入海口)的年份为()

A.公元11年,1848年B.公元1848年,1194年

C.公元1194年,1494年D.公元1494年,1855年

15.为解决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决口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下游河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裁弯取直B.引黄淤灌C.兴修水库D.深挖河道

【答案】14.C15.B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④⑤河道侵入淮河水系,结合图例可知分别为1194和1494年的河道,C正确。

故选C。

15题详解】

黄河下游河道决口主要因为泥沙沉积引起的“地上河”,解决措施主要包括在中上游保持水土、修建水库等、下游加固堤坝等。

裁弯取直主要是长江中游水患的治理措施,黄河此处并没有明显弯道,A错误。

“引黄淤灌”是把富含泥沙的黄河水引到堤外的低洼地进行沉淀,清水用于灌溉,又可用泥沙加固黄河大堤,达到水沙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河流中泥沙减少,蓄水量增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口现象的出现,B正确。

兴修水库适宜在中上游,下游落差小不适合,C错误。

深挖河道不是主要措施,D错误。

故选B。

【点睛】黄河流经地区大多数地方降水较少,而且集中在夏季,多暴雨,由于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持疏松,易受侵蚀,下雨时携带大量的泥沙带到黄河的下游,而在下游慢慢沉积,导致河床抬高,形成了“地上河”;使下游经常泛滥成灾,为了减少这种灾害,关键是在中游植树造林种草、兴修水库以治理水土流失,把沙控制,减少河水里的沙含量,同时下游也要设置蓄洪滞洪场所,定期引黄淤灌、加固堤坝,故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就是治沙。

二、综合题:

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速海是东欧的一个陆间海,长349km,宽135km,面积37,555k㎡,是世界上最浅的海(位置见下图).流入亚速海的河流有顿河、库班河和许多较小的河流。

布拉风是一种从高原、山地“突袭”到温暖海边的具有飓风力量的极冷的风,有“冷空气大瀑布”之称。

亚速海海域是布拉风多发地区之一。

(1)指出亚速海海域布拉风多发的季节,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这里布拉风的形成过程。

(2)简要说明布拉风对亚速海海域及沿岸地区农业、交通造成的主要危害。

(3)试分析亚速海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案】

(1)冬季。

冬季,大陆降温快,冷空气聚集,形成高压。

亚速海海域降温慢,形成低压,海陆之间气压差增大(且距亚洲高压近);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来自北部高原山地的冷干气流快速流向亚速海低压区,风力骤然增大,形成布拉风。

(2)布拉风性质干冷,风力强劲,受其影响下的地区气温骤降;导致附近陆地上森林、农作物遭受低温冻害;海域迅速封冻,影响海上航运:

大风掀起巨浪,损毁沿岸港口、码头设施。

(3)受多因素影响,亚速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亚速海海水浅,阳光较为充足;附近陆地上有多条河流汇入,带来大量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海面风力大,海水扰动强,海底有机物质上泛,为海洋生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亚速海布拉风的成因及其影响。

考查对地理原理与规律的应用,着重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

(1)冬季主要由于北部的寒冷陆地形成冷高压,南部的温暖海域形成暖低压,南北的气压梯度很大,因此冷而重的冷空气从北部顺地势南下,风速较快,海平面摩擦力小,对风的阻力小,形成了力量极强的布拉风。

(2)对农业的影响:

降温速度快,导致河流和海面结冰,使渔业资源减产;大风和寒冷天气易造成低温冻害,冻死冻伤农作物,影响种植业发展。

对交通的影响:

狂风在海上掀起巨浪,影响过往船只安全;导致海面结冰,影响海洋航行;大风产生降温、降雪、沙尘暴等天气,影响陆上交通安全。

(3)海面风力大,海水扰动强,海底有机物质上泛,为海洋生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地处温带浅海,水温变化明显,有利于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海水浅,阳光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且有河流注入,南接黑海,有利于洄游鱼类生存。

【点睛】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葡萄原产于温带,属于喜温作物,耐寒性较差。

冬季干燥的气候常使葡萄枝干失水枯干。

贺兰山东麓是世界最适宜栽培酿酒葡萄产区之一,有一千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

为了保证葡萄生长良好,这里的果农一般都会采用冬季地下埋土技术(在地面挖沟,将葡萄植株枝蔓放入沟内,再用土压住和埋实。

来年春季出土,绑蔓上架)。

早在宋代,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酿制业就已初具规模,现已是世界上重要葡萄酒酿制产业基地。

2003年,获得了“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认证,出产的葡萄酒多次在世界葡萄酒大奖赛中获得金奖。

下左图为贺兰山东麓略图,下右图示意银川多年气候资料。

(1)说明贺兰山东麓成为世界酿酒葡萄生产基地的优越气候条件。

(2)说明贺兰山东麓果农冬季采用地下埋土技术的主要作用及其对当地葡萄种植业的影响。

(3)试分析贺兰山东麓成为我国重要葡萄酒酿制基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

(1)位于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葡萄生长和糖分积累;冬季气温低,葡萄病虫害少。

(2)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易造成葡萄植株风干、冻死;采用埋土技术可以起到保温保湿作用,有效防止葡萄枝蔓遭受低温冻害和失水风干。

冬季埋土技术提高了葡萄植株春季

成活率,确保了来年葡萄较好的收成。

但加大了葡萄种植的劳动力投入,提高了葡萄种植的成本。

(3)葡萄产量大,质量好,接近原料产地;酿酒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葡萄酒知名度高:

市场需求量大:

劳动力价格低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贺兰山东麓的葡萄种植为案例考查了影响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分析,分析时应结合材料中关于葡萄生长和葡萄酿酒的描述,提取有效信息,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思维。

【详解】

(1)贺兰山东麓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酿酒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积累;冬季寒冷、气候干燥和昼夜温差大等条件,使得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病虫害少

(2)宁夏的冬天气候寒冷,有时会到零下20℃,而葡萄藤能承受的温度最低为一8℃,耐寒性较差,因而到冬天,果农必须把葡萄藤埋进土里防寒,还要把石头清掉,直到春季回暖,再一一刨出,可防止葡萄植株在冬季被冻死、风干失水或来年春天发芽过晚等问题的出现。

这种做法对来年春天提高葡萄的成活率有重要作用,促进了葡萄的丰收。

但冬季埋土,春季刨出也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量和工作强度,提高了种植的成本。

(3)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技术、交通、原料、工业基础、劳动力等方面。

贺兰山东麓有我国优质葡萄种植基地,原料丰富且品质优;材料中提示“早在宋代,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酿制业就已初具规模”,说明该地有悠久的酿造历史,经验丰富,工艺先进;“出产的葡萄酒多次在世界葡萄酒大奖赛中获得金奖。

”说明在国际上知名度较高,市场广阔;同时该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廉价,成本较低。

“2003年,获得了“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认证”体现了国家政策对该地酿酒行业的支持。

【点睛】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极端降水事件(降水异常偏多或偏少)频繁发生。

雅鲁藏布江流域高山冰川众多,是我国重要水源涵养区。

这里生态环境脆弱,易受到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

图1示意雅鲁藏布江流域。

图2和图3分别示意1973~2016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降水指标中的降水日数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趋势。

(1)说明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主要区域及其降水日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试推测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3)说明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当地生产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1)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降水日数波动变化,增加趋势明显。

(2)全球气候变暖;夏季亚洲低压势力强盛;西南季风(夏季风)势力增强,带来丰沛水汽,导致降水异常偏多,极端降水事件频发。

(3)流域内暴雨、洪涝、干早等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影响农牧业生产;强降水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影响交通,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流域内地表径流变化加大,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以雅鲁藏布江极端降水事件为背景考查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分析时可结合图中信息解答第一问,二三两问可结合所学——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的变化等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详解】

(1)结合题目给出

两幅图即可判断极端降水的主要分布区域在东部,降水日数呈波动上升趋势。

(2)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中所含的水汽量,多数地区强降水事件増多,青藏高原水汽通量在变暖背景下也増加迅速,经向风速在高原地区増强,孟加拉湾向北水汽输送明显加强,从而给高原带较多的降水,多数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趋势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同时也说明了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事件变化趋势主要与该地区年降水量増加有关。

(3)雅鲁藏布江流域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震多发,滑坡、泥石流多发,若极端降水事件多发会增加滑坡、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给当地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滑坡泥石流也可能破坏道路、桥梁、房屋等设施,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极端降水导致河流流量的变化增大,使得水资源供给不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