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来源与处理.docx
《城市垃圾来源与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垃圾来源与处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垃圾来源与处理
摘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垃圾产量不断增加,成份日趋复杂,其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垃圾作为世界性公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缓解城市垃圾污染,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垃圾的综合治理和利用的研究工作,通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让我们更加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城市垃圾的处理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部分,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城市垃圾;资源;产业化
Abstract
withthedevelopment ofindustrializationandcity, theincreaseofpeople'slivingstandard, city garbageoutput increasing, composition ismorecomplex, moreandmoreseriousharm, wasteasa worldwidepublichazard hasbecomethefocusofglobalattention. Toeasethe city garbagepollution,researchworkand thecomprehensiveutilizationof allcountriesintheworldaregarbage, through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 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 oflearning tomakeusmore awareoftheimportance Protectenvironment, andthecity garbage treatment isanimportant part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 andisworthyoffurther in-depth discussion.
Keywords:
city refuse resourceindustrialization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1城市垃圾的概念及现状1
●1.1城市垃圾概念1
●1.2城市垃圾现状1
2城市垃圾的来源,分类,特点,危害1
●2.1垃圾来源1
●2.2垃圾分类1
●2.3垃圾特点1
●2.4城市垃圾危害2
3现有城市垃圾处理方法2
●3.1填埋法2
●3.2堆肥法1
●3.3焚烧法1
4城市垃圾处理对策1
●4.1城市垃圾资源化1
●4.2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1
●4.3新兴的城市垃圾处理方法1
4.3.1蠕虫法1
4.3.2热解技术1
5结论1
致谢1
参考文献:
1
1城市垃圾的概念及现状
1.1城市垃圾概念
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而不包括工厂所排出的工业固体废物。
城市垃圾的成分很复杂,但大致可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和可回收废品等。
属于有机物的垃圾主要是动植物的废弃物,属于无机物的垃圾主要为炉灰、庭院灰土、碎砖瓦等,可回收的废品主要为金属、橡胶、塑料、废纸、玻璃等。
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的城市垃圾数量剧增。
我国城市垃圾每年排出大约1亿t左右。
1.2城市垃圾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沉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目前全国城市垃圾历年堆放总量高达70亿吨,而且产生量每年以约8.98%速度递增。
垃圾堆放量占土地总面积已达5亿平方米,约折合75万亩耕地。
中国的耕地面积有20亿亩,相当于全国每1万亩耕地就有3.75亩用来堆放垃圾。
其中,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历年贮存量达6.49亿吨。
占地面积5.17万公顷。
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70%被垃圾所包围,所谓“垃圾包围城市”。
全国城市垃圾年产量:
80年代为1.15亿吨,90年代已达1.43亿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按此计算,1.43亿吨除以4吨(一辆卡车的载重量)等于3575万辆;3575万辆乘以5米(每辆卡车长度)等于17.88万公里。
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
中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
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
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
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增。
2城市垃圾的来源,分类,特点,危害
2.1垃圾来源
根据垃圾产生源不同,可将城市垃圾主要分为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集团(机关、学校、工厂和服务业)垃圾三大类。
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有机物含量均较高。
以燃煤为主的城市,垃圾中煤渣、沙石所占的份额较多。
2.2垃圾分类
(1)城市垃圾包括:
食品垃圾:
指人们在买卖、储藏、加工、食用各种食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
这类垃圾腐蚀性强、分解速度快、并会散发恶臭。
普通垃圾:
包括纸制品、废塑料、破布及各种纺织品、废橡胶、破皮革制品、废木材及木制品、碎玻璃、废金属制品和尘土等。
普通垃圾和食品垃圾是城市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主要对象。
建筑垃圾:
包括泥土、石块、混凝土块、碎砖、废木材、[2]废管道及电器废料等。
这类垃圾一般由建筑单位自行处理,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建筑垃圾进入城市垃圾中。
清扫垃圾:
包括公共垃圾箱中的废弃物、公共场所的清扫物、路面损坏后的废物等。
危险垃圾:
包括干电池、日光灯管、温度计等各种化学和生物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以及含放射性物的废物。
这类垃圾一般不能混入普通垃圾中。
2.3垃圾特点
(1)数量剧增
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商品消费量迅速增加,垃圾的排出量也随之增加。
(2)成分变化
世界各国现代化城市中家庭燃料构成已从过去用煤、木柴改用煤气、电力,垃圾中曾占很大比重的炉渣大为减少。
许多国家城市居民的日常食品改为冰冻、干缩、预制的成品和半成品,家庭垃圾中的瓜皮、果核等食品废弃物大为减少,而各类纸张或塑料包装物、金属、塑料、玻璃器皿等大大增加。
2.4城市垃圾危害
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在规模和强度上不断扩大。
消耗资源速度也在大大加快。
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文明,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加速了垃圾的增长,而垃圾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放任自流。
疏于管理和处理,那它就会造成公害,破坏生态环境,危及到人们的健康。
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垃圾堆放不仅占用耕地,还污染土壤及农作物。
由于垃圾里化学产品含量越来越高,填埋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降解,加上有毒成份和重金属含在其中,这些耕地也就失去了使用价值。
垃圾经雨水渗沥污染地下水或进入地表水,造成水体污染。
80%的流行病是因此传播的,且导致江河湖泊严重缺氧富营养化,近海赤潮。
垃圾在腐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热能,主要是氨、甲烷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形成恶臭,严重污染大气,散发热量,从空中包围城市。
谁能说气温变暖,城市夏季持续高温与垃圾无关呢?
垃圾会发生自燃、自爆现象。
由于堆放垃圾发酵,产生甲烷气体爆炸。
1994年7月中旬,上海杨浦区一艘120吨装垃圾船发生爆炸,造成甲板上三位职工的腿被炸断了五条而残废。
塑料袋、塑料杯、泡沫塑料制品等白色污染是不易分解的。
不仅降低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水平,诱害动物,还影响土壤结构,致使土质劣化,遏制农作物生长,使植物减产30%。
失控的垃圾场几乎是所有微生物孳生的温床。
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蚊蝇、蟑螂等疾病传播媒体,啮齿类动物(如老鼠)也在其中大肆繁衍,横行霸道,使人得病,有碍健康。
危险废物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
(如废灯管、废油漆、特别是废电池。
因为电池中含有汞、镉、铅等重金属物质。
汞具有强烈的毒性,铅能造成神经紊乱、肾炎等,镉主要造成肾、肝损伤以及骨疾——骨质疏松、软骨症及骨折,放射性会致癌。
3现有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3.1填埋法
对垃圾的最终处置而言,卫生填埋法也是唯一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今后仍会持续存在并得以发展,特别是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比较突出;填埋法的主要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同时,由于各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因此对防止垃圾填埋所产生的渗沥水、沼气及恶臭对水体、
土壤、大气可能造成的污染要求更高,以致造成填埋场场址难选,建场投资增大,运行费用提高,因此欧盟各国已规定禁止原始垃圾直接在填埋场处理。
3.2堆肥法
采用堆肥法处理垃圾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堆肥法在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的同时,生产出含腐殖质较高的有机堆肥,回收资源。
堆肥工艺按需氧程度,可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
由于好氧堆肥温度高,速度较快,所以多被现代化堆肥场采用。
3.3焚烧法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即以一定量的过剩空气与被处理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
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在800~1200℃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减量化效果好,消毒彻底,无害化程度高,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技术。
垃圾焚烧处理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
占用土地较少;选址余地较大;利用垃圾热能发电,经济效益明显;可延长城市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如卫生填埋场等)的使用期限;可以比较全面的回收垃圾资源,保护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可有效遏制温室气体、恶臭物质及尘粒等污染物的产生;可较好的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及稳定化。
4城市垃圾处理对策
4.1城市垃圾资源化
①加强我国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
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是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的重要前提。
过去城市垃圾的混合回收,加大了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的难度,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为了促进垃圾的分类回收,应在居民区,商业、文化及娱乐中心放置不同标志的垃圾容器,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奖惩措施来保证居民自觉地分类放置垃圾,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
②征收城市垃圾费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保费用都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来源有限,限制了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而市民征收城市垃圾费符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既为城市垃圾的资源化筹措了资金。
③大力发展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
面对垃圾的挑战,许多科学家提出应全面应用高科技,变废为宝,向垃圾要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在很大程度上与资源化技术有关。
科技的进步可增加可利用废物的种类及其利用深度,提高综合利用率,从而推动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又能减少城市垃圾的排放量。
④加强废旧回收,推动旧货市场的发展
我国历来重视废旧物质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且收入不扉。
⑤加强城市垃圾资源化管理
城市垃圾资源化管理,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城市垃圾资源化的法规体系,如资源回收法、废弃物处理法等,用法律的手段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资源综合利用行为,并把它变为自觉行动。
4.2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
1综合处理技术路线,提高技术集成能力
垃圾处理要遵循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技术原则。
传统的填埋方式占用土地、形成二次污染,达不到无害化要求。
焚烧方式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城市垃圾成分复杂、含水率高、可燃物少。
因此,适于走垃圾分选、再生利用、有机物发酵制肥、可燃物焚烧供热发电的综合处理技术路线。
②改革现行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
一个产业的发展,除了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市场的培育,垃圾处理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
要有适于产业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因此要打破目前垃圾处理中政企不分、垄断经营、非市场化运作的现状。
4.3新兴的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4.3.1蠕虫法
利用养殖蚯蚓处理城市垃圾,优点为无污染,投资少、见效快。
由于蚯蚓的食量大,消化力强,垃圾的处理率高。
试验表明,每条蚯蚓可吞食的垃圾量为体重的218倍,100万条蚯蚓每个月处理垃圾为24—36t,蚯蚓粪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蚯蚓还以作为饲养动物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4.3.2热解技术
城市垃圾的热解技术是利用高温裂解的方法使废物完成干燥、热解、熔融或燃烧的过程。
5结论
通过对城市垃圾的状况、成因、危害及防治的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对当前如何建设好绿色、环保和美丽的中国、保护我们绿色的家园、实现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
治理城市垃圾,减少垃圾来源,让城市充满清新的空气,才能让百姓更加健康幸福地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呵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已刻不容缓。
虽然处理城市垃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课题,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但有政府有效应对,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共同担当,一个清新秀美的生态文明城市,必将向我们款款走来。
致谢
历时两周,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开题报告、写初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
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冯兴华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
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明确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掌握了通用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
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与无微不至、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令人如沐春风,倍感温馨。
此外,还有我的同学给我的帮助,使我对整个毕业设计的思路有了总体的把握,并耐心的帮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同时,她们在整个写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给我解决了一些专业性问题。
在此,我要向她们的细心帮助和指导表示由衷的感谢。
论文设计的这段时间是我学生生涯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这里有治学严谨而不失亲切的老师,有互相帮助的同学,更有向上、融洽的学校生活氛围。
借此论文之际,我想向所有人表示我的谢意。
总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以加倍的努力对给予我帮助的学校、老师及同学们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李艳伟,吴育华;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分析及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1年02期
2
杨高英;苏爱艳;雷兆武;李晓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及资源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9期
3
何品晶,邵立明;城市垃圾资源利用前景的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年02期
4
卢英方,田金信,孙向军;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02年02期
5
聂永丰,刘富强,王进军;我国城市垃圾焚烧技术发展方向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