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6179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ocx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ocx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LT

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就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3、哲学和具体科学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认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工作者必须自觉地关注科学的发展,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果,这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其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离开了哲学的指导,会影响具体科学的研究。

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贬低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和“取消论”,即认为哲学没什么用处,可以取消哲学;另一种是夸大哲学作用的“代替论”,即认为可以用哲学取代具体科学基础理论研究。

这两种倾向都割裂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1、哲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哲学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不过人们对哲学对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提出了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他们把万物的本原或“始基”看作哲学的研究对象。

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地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万物“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也就是关于“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即形而上学。

这种对哲学对象的理解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存在着两个缺陷:

一是没有将哲学的对象与万物的具体形态区别开,误将“水”、“气”、“火”等具体物质形态视为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二是没有将关于哲学对象的知识与具体科学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区别开来,误将哲学视为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

这后一缺陷甚至在进入西方近代哲学发展后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克服。

在这一时期的一些哲学家看来,哲学这种形而上学是“科学的玉女”或“科学的科学”,它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代表着知识的终极真理。

人们对哲学对象的这种理解上的缺陷,是与当时人类的认识,特别是与具体科学的发展相关联的。

哲学形成的早期,各种具体科学尚处在襁褓阶段,远不能为人们揭示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联系提供足够的科学材料,为了说明世界,人们不得不用哲学关于世界的“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去设想整个世界。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分门别类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具体科学比较完整地形成了,但在15—17世纪,它们还没有完全从作为知识总汇的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往往还要借助于哲学的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各种现象,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还不能完全摆脱“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

这种情况在18世纪得到了改变,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相继成熟,哲学日益失去了过去那种“独尊”的地位并开始受到了批判。

马克思说:

“17世纪的形而上学……还是有积极的、世俗的内容的。

它在数学、物理学以及与它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精密科学方面都有所发现。

但是在18世纪初这种表面现象就已经消失了。

实证科学脱离了形而上学,给自己划定了单独的活动范围。

现在,正当实在的本质和尘世的事物开始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形而上学的全部财富只剩下想像的本质和神灵的事物了。

形而上学变得枯燥乏味了。

在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中,人们对哲学的对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在这方面,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康德首先明确区分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与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认为自然科学是现象界的知识,而形而上学则是关于本体界或“物自身”的学问,两者界限分明。

黑格尔不同意康德关于“物自身”不可知的看法,认为哲学虽与具体科学不同,但它不能脱离具体科学,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经验总结,只有当它成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经验的结果时,它才得到自己是评价。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哲学对象的合理思想,从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角度把哲学的对象确定为“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就是“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这样就使哲学成为同具体科学相区别,具有自己确定研究对象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那么围绕这个对象进行研究的基问题是什么呢?

恩格斯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系问题。

”并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所作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凡承认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就是唯物主义。

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对此问题所作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坚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根本不可认识之物。

不可知论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抹杀二者同一性,认为人根本不可能认识世界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它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是由哲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的。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要揭示的是世界万物的最一般本质,要达到此目的,必须研究带有最大普遍性的现象,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无非有两大类: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哲学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就不能不首先对这两大类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说明,这一点,对于任何一种意义上的哲学研究都有普遍的使用性,区别仅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各有特点。

在远古时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以灵魂和肉体、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形式出现的,只是到了近代才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哲学家对理气关系、心物关系、形神关系等的探讨,就具有哲学基本问题的性质。

其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发展的方向和路线。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

例如,世界的本质、运动和静止、认识和实践、真理和谬误等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解决,都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为依据的。

一切哲学问题都必须提高到哲学基本问题上加以认识和解决。

因此,这个问题也是哲学的最高问题。

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践的基本问题。

人们如何看待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是坚持从原则出发,其实都与这个问题有关。

我们在实践中能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关键是能不能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例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同一,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思维和存在这个一般的哲学基本问题,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就表现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根本看法。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它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三、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斗争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则有三种历史形态,辩证法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客观物质世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

(代表哲学家: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宇宙精神”或“绝对观念”等,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于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

(代表哲学家:

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绝对精神”;朱熹“理”)

唯心主义哲学的社会根源:

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的社会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一般总会夸大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力量的作用,而贬低物质生产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地位。

认识论上的根源:

人类认识过程是曲折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如果把这个曲折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断夸大起来推向极端,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来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水、火、气或细小的原子;五行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常常还具有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一切皆变、有生有灭。

例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不断燃烧永不熄灭的火,上升为气,下沉为水和土。

中国古代思想家与五行说相联系,用阳阳二气来解释世界上各种事物发生、发展、变动的原因。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它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几种具体的实物,则是肤浅直观的认识。

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吸取了近代科学的成果,是从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点是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世界的“始基”,物质即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了旗帜的作用,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作了理论上的准备,这是它的历史贡献。

它的缺陷在于:

机械性。

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甚至把动物和人都比作是一部机器,只是比钟表更加精细的机器。

这种唯物主义因此也被称为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

当时的自然科学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的经验阶段,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孤立的研究;同时,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而忽略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但这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经过培根和洛克把它从自然科学领域移植到哲学中来,就形成了近代唯物主义特有的形而上学性,成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不彻底性。

在对社会历史的解释上仍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束缚,表现出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裂,因而是一种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继承了古代和近代唯物主义优秀传统,又克服了它们的严重缺陷,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并在社会实践观点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成为真正科学的革命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变革。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产物。

科学前提

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在社会领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创立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劳动价值论,指出了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去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

19世纪初叶法国历史学家基佐、米涅等阐述的社会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提供了一把打开近代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钥匙。

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创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第一个全面地自觉地叙述了辩证法。

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辩证发展的规律,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发展过程,这是黑格尔最重要的贡献。

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是头脚倒置的,唯心主义的封闭的哲学体系窒息了革命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教义和宗教神学,指出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造上帝。

他揭露和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主张使哲学从抽象的思辨回到现实的自然,从幻想的天国回到人间。

费尔巴哈最大的贡献是在德国哲学唯心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这是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

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把其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抛弃了。

恩格斯形象地指出,他在倒洗澡水时,把澡盆里的婴儿也倒掉了。

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没有越出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窠臼,是一种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拯救出他的辩证法这个“合理内核”,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历史唯心主义,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这个“基本内核”,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特别是提出社会实践的观点,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了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对象: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宣告了以往旧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的终结,并明确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首先,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其次,两者又有联系。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要继续从具体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养料,来丰富自己。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为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内容: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三,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特点,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并把变革旧世界和变革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科学发展为基础,通过实践,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结论,都是以时间、空间、条件为转移的,当时代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那些反映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应当变化,必须对现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做出新的哲学概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不是僵死的教条的,而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基本理论是对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的概括和反映,并经过实践反复证明的普遍真理。

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又不拘泥于个别过时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发展和创新的基本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

与时俱进,最主要的是进行理论创新。

要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新的理论。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的过程。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要求,它既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解放思想,就是适应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新情况、新特点,根据新的实践形成新的想法、新的方法和新的理论,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

解放思想要求人们要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那些不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也是无止境的。

因此,解放思想体现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探求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实现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的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只有合乎事物发展的时代性,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创造性,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由于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因而实事求是的内容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与时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方法、理论都要始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开拓创新,根据社会实践去研究新的问题、新的工作方法、总结新的经验,又要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最鲜明的标志,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的最本质要求,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的最生动的体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一方面,与时俱进,通过开拓创新而形成新的想法、新的方法和新的理论必然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方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科学的发展主要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创新,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建立,高分子物理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的产生等。

现代技术主要包括电子技术原子技术、分子设计技术、激光技术、信息技术等。

以电子、光电子、计算机、网络通讯与软件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高技术发展的热点领域;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正酝酿着重大的突破;以纳米、可再生循环材料、智能化结构与功能材料和制造工艺为代表的材料科技的突破;资源生态与环境的压力、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空间和海洋的研究和开发等等。

2、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方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源远流长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

如“五行”说起源很早,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推测黄帝“建立五行”。

对“五行”说的明确论述,较早见于《尚书·洪范》中,它概括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相应的属性。

“五行”指五种自然实物或材料,是先民对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经常接触的、有实用价值的五种具体实物的概括。

战国时期阴阳家一派,后来和“五行”说相结合,形成阴阳五行说。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其主要理论形式是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尚未形成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却提出了接近于物质概念的“气”。

气的观念,大致来源于先民在农业生产中对云气的观察。

中国先哲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生活,以及探索人自身的机体活动,都具有多方面的辩证思维、辩证观点和辩证方法。

中国先哲很早就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天、察地、视人、看世界。

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点,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阴阳互补、相依相待就是各种事物的基本联系和关系,而五行变化、相生相克又表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

天、地、人、物,构成了一个包举万有、统摄万象、道生气出、变化日新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中国古代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教育家提出行先于知,由行而致知的见解,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认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源泉。

荀子的认识论,以行为出发点,并以行为最后归宿。

他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社会历史皆是由古到今的变化过程,而变化的结果是今胜于古,这一思想是为很多古代哲学家所赞同的,如商鞅从“世事变而行道世异”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主张。

对于古今之变的动因和主体力量问题,还提出了重视经济因素和民众力量的观点,如“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唯邦本,本固邦安”等等。

这些思想,无疑是蕴含着唯物史观的一些因素的。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中来理解,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联系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哲学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特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的欧美哲学。

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朝两个方面发展:

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传播,另一个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出现和发展。

现代西方哲学虽流派众多,但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思潮,即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为法国哲学家孔德所开创,主要包括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科学哲学等流派,其基本理论倾向是否定哲学的世界观功能,推崇经验,反对哲学对世界本原问题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形而上学加以拒斥,主张用实证原则改造哲学,使之成为像实证科学一样的科学。

人本主义思潮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所开创,主要包括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弗洛伊德主义等流派。

与科学主义思潮不同,人本主义思潮承认哲学的世界观功能,重视对世界本体和人生根基问题的探讨,但它将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归结为非理性的生命意志和本能冲动等,认为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本质不能借助于理性、逻辑和科学,而只能借助于非理性的生命直觉和神秘的内心体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属于现时代,都有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在阶级属性、社会作用和理论实质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区别。

现代西方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现代发展,其中也不乏合理的成分和因素。

现代西方哲学对有些哲学问题的研究取得一些积极的成果,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资料以及研究方法,这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有所裨益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在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整个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税利思想武器。

因此,在本质上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哲学,具有普遍性。

但它不可能为各个国家或民族提出具体的独特的发展道路。

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要求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与各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加以创造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为前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以中国历史悠久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为必要条件的。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正是由于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因而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能够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化过程中必须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从而使自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和民族色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

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