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儿与差点儿没.docx
《差点儿与差点儿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差点儿与差点儿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差点儿与差点儿没
霜叶红
北京话里的“差点儿没VP”句式
[color=A9A9A9]作者:
周一民
【原文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原刊地名】:
京
【原刊期号】:
200306 【原刊页号】:
24~30
【复印期号】:
3 【分类号】:
H1
【内容提要】:
由副词“差点儿”构成的句式一直引起语法学家的关注,朱德熙先生曾提出“企望”说
【文摘】:
汉语言文字学[/color]
一
“差点儿”就是“差一点儿”,在用作副词时北京话多说成“差点儿”,因此本文就
记作“差点儿”。
由“差点儿”构成的“差点儿VP”句式,其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比较
复杂微妙,从而引起语法学家的关注。
朱德熙先生(1959,1980)曾提出“企望”说来解释
该句式中的不对称现象,认为此类句式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下边例句里反映出来
:
差一点及格了(没及格)≠差一点没及格(及格了)
差一点买着了(没买着)≠差一点没买着(买着了)
差一点赶上了(没赶上)≠差一点没赶上(赶上了)
差一点修好了(没修好)≠差一点没修好(修好了)
差一点死了(没死)=差一点没死(没死)
差一点输了(没输)=差一点没输(没输)
差一点打碎了(没打碎)=差一点没打碎(没打碎)
差一点摔一跤(没摔)=差一点没摔一跤(没摔)
朱先生把这种对应关系总结为下边两条规律:
1.凡是说话的人企望发生的事情:
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
2.凡是说话的人不企望发生的事情:
不管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意思都是否定的
。
朱先生还提到中性的情况,就是说,在说话的人看来无所谓企望不企望,并举了如下
例句(例句中的等号是本文所加):
昨儿晚上我差一点找你去(没去)=昨儿晚上我差一点没找你去(没去)
上个月我差一点去上海(没去)=上个月我差一点没去上海(没去)
她差一点留起辫子来了(没留)=她差一点没留起辫子来(没留)
毕业以后,我差一点当了数学老师(没当)=毕业以后,我差一点没当数学老师(没
当)
上述情况可概括为下表:
|
| 肯定形式 否定形式
| A B
|企望 差一点买着了=没买着 差一点没买着=买着了
| C D
|不企望 差一点打碎了=没打碎 差一点没打碎=没打碎
| E F
|中性 上个月我差一点去上海=没去 上个月我差一点没去上海=没去
|
当我们对照北京话的语言事实验证朱先生论断的时候,我们发现“企望”说的解释远
不能令人满意,而且与语言事实不符。
由“差点儿”构成的“差点儿VP”句,其意义永远
是否定的,讨论它并没有太多的必要。
倒是其否定式无论形式和语义都比较复杂,需要重
点讨论,因此本文专论北京话里作为否定式的“差点儿没VP”句。
二
北京话里的“差点儿没VP”句比朱先生描写的要复杂,例如朱先生举的表示企望的例
子“差一点没及格”,并不只是“及格了”的意思,也可以是“没及格”的意思,例如:
(1)a.这次考试差点儿没及格,正好60分儿。
(及格了)
b.这次考试差点儿没及格,我要把最后那道题答上就好了。
(没及格)
其他表示企望的例子也都可以是肯定否定两种意思,例如:
(2)a.那本书儿我差点儿没买着,我去时候儿就剩一本儿了。
(买着了)
b.那本书儿我差点儿没买着,到我前一个人正好没了。
(没买着)
(3)a.那趟车我差点儿没赶上,到站台离开车就差一分钟了。
(赶上了)
b.那趟车我差点儿没赶上,到车门跟前儿时候儿门关了。
(没赶上)
(4)a.那辆车差点儿没修好,幸亏王师傅来了。
(修好了)
b.那辆车差点儿没修好,最后还是报废了。
(没修好)
我们再来看表示不企望的例句。
朱先生所举不企望的例子中有“差一点儿没死”,一
般情况,就每个人自己来说,“死”当然是不企望的,但是对不值得同情的人特别是对仇
恨的人来说就未必了。
而且“死”是不企望的,“没死”就应该是企望的了。
我们姑且不
谈这些,就按朱先生的说法,“差一点没死”是不企望的否定形式,句子仍然是有两解的
,例如:
(5)a.我二大爷差点儿没死,最后还是让大夫救活了。
(没死)
b.我二大爷差点儿没死,他都跑出来可是又回去救人了。
(死了)
其他表示不企望的句子也是可以有两解的,例如:
(6)a.这盘儿棋我差点儿没输,他这几招儿真够厉害的。
(没输)
b.这盘儿棋我差点儿没输,到最后让他得手了。
(输了)
(7)a.这杯子差点儿没打碎,让我给接住了。
(没打碎)
b.这杯子差点儿没打碎,我都接住又掉地上了。
(打碎了)
(8)a.这儿地太滑,我差点儿没摔一跤。
(没摔)
b.其实我都站住了,差点儿没摔这一跤。
(摔了)
应该指出,表示肯定的例子有的确实是不多见的,但是少毕竟也是有,与完全没有是
两回事,有着本质的不同。
比如例(8)b,可以设想是在翻越障碍的游戏中,摔倒就会被淘
汰出局,某人不慎摔了一跤后,说了这样的话。
我们再来看朱先生所说的中性的例子,它
们也都是有肯定否定两种意义的,例如:
(9)a.昨儿晚上我差点儿没找你去,刚想走家里来人了。
(没去)
b.昨儿晚上我差点儿没找你去,原来是打算看戏去。
(去了)
(10)a.上个月我差点儿没去上海,公司有事儿脱不开身。
(没去)
b.上个月我差点儿没去上海,临时决定让我去的。
(去了)
(11)a.她差点儿没留起辫子来,后来嫌麻烦改短头发了。
(没留)
b.她差点儿没留起辫子来,几次嫌麻烦想给铰了。
(留了)
(12)a.毕业以后,我差点儿没当数学老师,正巧我们单位需要会计。
(没当)
b.毕业以后,我差点儿没当数学老师,想来想去还是留学校了。
(当了)
看来,无论企望、不企望或中性的情况,都存在着肯定与否定两种意义,那么区分所
谓企望、不企望对于解释此种句式并没有直接的作用。
“企望”说是值得怀疑的。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检验“企望”说是否准确地解释了语言事实。
比如就拿“差点
儿没死了”这个句子说,我们刚才已经指出,简单地把它归入“不企望”是值得商榷的。
对于自己、对于一般的人,“死”是不企望的;但是对于坏人、对于自己仇恨的人,“死
”则是企望的,根据“企望”说,前者应该是肯定的意思,后者应该是否定的意思。
不过
语言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
(13)a.我二大爷得那病差点儿没死喽,住了半年院后来好了。
(没死)
b.那老王八蛋上回差点儿没死喽,住了半年院又还阳了。
(没死)
例(13)a的“死”是不企望的,例(13)b的“死”是企望的,但是实际上它们的意义并
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说“没死”。
再如常用来举例的以足球比赛为背景的“差点儿没进去”,对于自己一方的球队,比
如中国队,“进去”当然是企望的;对于作为对手的球队,比如日本队,“进去”当然是
不企望的。
可是语言事实与“企望”说并不吻合,例如:
(14)a.刚才这球儿差点儿没进去,中国队那5号踢偏了一点儿。
(没进去)
b.刚才这球儿差点儿没进去,日本队那5号踢偏了一点儿。
(没进去)
正如我们已经描写过的,“差点儿没进去”也可以是肯定的意思,这也并不因企望与
否而有所不同,例如:
(15)a.要不是日本队大门儿自摆乌龙,刚才这点球差点儿没进去。
(进去了)
b.要不是中国队大门儿自摆乌龙,刚才这点球差点儿没进去。
(进去了)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
“企望”说并没有准确地解释语言事实,“差点儿没VP
”的句义是肯定还是否定同企望不企望没有直接关系。
研究句式,必须通过语言实例来验
证,必须有语言环境做依托,孤立地研究抽象句式,完全从主观想法出发来判断句义是危
险的。
三
细心观察北京话的“差点儿没VP”句,不难发现,肯定、否定两种意思的句子,它们
的语音形式——语调中的轻重音——就是有区别的。
表示否定意思的句子,动词本身说得
比较重,“没”和补语成分说得比较轻;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动词本身说得比较轻,“
没”和补语成分说得比较重。
以“差点儿没进去”为例,表示否定意思的轻重音格式是“
差点儿没进去”(黑点表示重音,下同),而表示肯定意思的轻重音格式是“差点儿没进
去”。
也就是说,否定义的句子强调的是动词,肯定义的句子强调的是“没”和结果。
它
们的语音形式不一样,相应的句义也不一样。
我们可以把前一种句子叫Nn(negative)式,
把后一种句子叫Na(affirmative)式,列表对照如下:
|
| Nn Na
|差点儿没进去=没进去 差点儿没进去=进去了
|
这里所列的Nn式和Na式是典型的形式。
如果描写得更细致的话,Nn式的“差点儿”和
“没”结合较紧;Na式的“差点儿”和“没”结合较松,中间可以有停顿。
Nn式的“没”
同动词相比,动词总要重于“没”;Na式中,或者是“没”重,或者是补语重,或者是两
个都比较重,谓语动词并不重。
总之Nn式和Na式在语音停顿和重音上都呈现出对立状态。
现在让我们按照Nn和Na两种句式重新排列前面第一节的例子,这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
这两种句式的对立。
我们按北京话标出重音。
Nn式的例如:
(1)b.这次考试差点儿没及格,我要把最后那道题答上就好了。
(没及格)
(2)b.那本书儿我差点儿没买着,到我前一个人正好没了。
(没买着)
(3)b.那趟车我差点儿没赶上,到车门跟前儿时候儿门关了。
(没赶上)
(4)b.那辆车差点儿没修好,最后还是报废了。
(没修好)
(5)a.我二大爷差点儿没死,最后还是让大夫救活了。
(没死)
(6)a.这盘儿棋我差点儿没输,他这几招儿真够厉害的。
(没输)
(7)a.这杯子差点儿没打碎,让我给接住了。
(没打碎)
(8)a.这儿地太滑,我差点儿没摔一跤。
(没摔)
(9)a.昨儿晚上我差点儿没找你去。
刚想走家里来人了。
(没去)
(10)a.上个月我差点儿没去上海,公司有事儿脱不开身。
(没去)
(11)a.她差点儿没留起辫子来,后来嫌麻烦改短头发了。
(没留)
(12)a.毕业以后,我差点儿没当数学老师,正巧我们单位需要会计。
(没当)
Na式的例如:
(1)a.这次考试差点儿没及格,正好60分儿。
(及格了)
(2)a.那本书儿我差点儿没买着,我去时候儿就剩一本儿了。
(买着了)
(3)a.那趟车我差点儿没赶上,到站台离开车就差一分钟了。
(赶上了)
(4)a.那辆车差点儿没修好,幸亏王师傅来了。
(修好了)
(5)b.我二大爷差点儿没死,他都跑出来可是又回去救人了。
(死了)
(6)b.这盘儿棋我差点儿没输,到最后让他得手了。
(输了)
(7)b.这杯子差点儿没打碎。
我都接住又掉地上了。
(打碎了)
(8)b.其实我都站住了,差点儿没摔这一跤。
(摔了)
(9)b.昨儿晚上我差点儿没找你去,原来是打算看戏去。
(去了)
(10)b.上个月我差点儿没去上海.临时决定让我去的。
(去了)
(11)b.她差点儿没留起辫子来,几次嫌麻烦想给铰了。
(留了)
(12)b.毕业以后,我差点儿没当数学老师,想来想去还是留学校了。
(当了)
“差点儿没VP”句根据不同语音形式分化出的Nn和Na两种句式,它们的语法意义是截
然相反的,Nn是否定义的,Na是肯定义的。
在北京话里,Nn的句尾常带有语气词“了”或
“喽”;Na的VP前面常有副词“就”,这也是—个区别性标志,例如:
(16)前些日子我得了一场大病,差点儿没死喽。
(Nn)
(17)他差点儿就没死,也就是晚了一步儿。
(Na)
四
为什么相当多的Nn和Na词汇构成形式一样而语音形式和语法意义有别呢这首先要在
“差点儿”这个词上寻求解释。
“差点儿”是表示量度的副词,其语义是表示离开某一情
况VP尚有少许差距,但已非常接近VP,也就是“接近可是没有VP”的意思。
因此这个词的
语义功能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是说还没有VP,即非VP;另一方面是说很接近VP,与VP相
差无几。
Nn和Na这两种句式中的“差点儿”正是突显了不同的侧面。
在Nn中,“差点儿没VP”的“差点儿”并不是直接修饰VP的,而是和“没”组合后再
修饰VP的,组合层次是“(差点儿+没)+VP”,其语义是“接近可是没有VP”。
例如“
差点儿没死喽”是“接近可是没有死”的意思,因为有“没”的存在,所以“差点儿”主
要突显“接近VP”的意思,其否定义主要由“没”承担,也就造成了Nn的整体句义是表示
否定的。
朱德熙先生(1980)在解释这种句式时说:
“但说话的人为了强调事情没有发生这
一点,又在DJ(即VP)前边加上一个否定词‘没’。
这个‘没’实际上是一个羡余的(red
undant)成分。
……我们知道,动词前边的‘没’和后边的‘了’不能共存(co-occur),D
式‘差一点没死了’不符合这条规律,这也说明这种句式是在C式‘差一点+DJ’(即‘
差点儿VP’)上头硬加一个‘没’字形成的。
”至于是不是硬加另当别论,但是朱先生的
看法正可以印证我们所说Nn的组合层次是“(差点儿+没)十VP”的论点,也就是说“差
点儿”是和“没”组合后再修饰“死”的。
在Na中,“差点儿”突显出“还没有VP”,即“非VP”的意思。
组合层次是“差点儿
+(没+VP)”,其语义是“接近可是没有没VP”。
否定的意思就由“差点儿”承担,否
定之否定即为肯定。
例如“差点儿没死”,是“接近可是没有没死”,也就是“还是死了
”的意思。
在北京话里,“差点儿没VP”区分出Nn和Na这两种语音形式不同、语法意义截然相反
的句式,因此在使用时采用哪种句式,并非取决于企望因素,而是取决于客观事实。
客观
事实是某个人还活着,可是他经历了一次危险,几乎要死,那么就要用Nn句来描述这一事
实;客观事实是某个人已经死了,可是他的死有偶然性,几乎可以不死,那么就要用Na句
来描述这一事实。
如果仅凭企望与否决定句义,表达岂不是乱套了吗设若听话人一定要
了解说话人的企望才知道句义,这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不现实的。
现实是复杂的,事实和企
望的对应关系也是复杂的。
例如:
(18)我二大爷得那病差点儿没死喽,住了半年院后来好了。
(没死)
(19)那老王八蛋上回差点儿没死喽,住了半年院又还阳了。
(没死)
它们的语音形式和语法意义都一样,但其实企望不同。
例(18)的句义和企望一致,但
是毕竟虚惊一场;例(19)的句义和企望不一致,但是也很解恨。
句义主要依据客观事实而
不因企望不同决定。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Nn和Na这两种语义对立的句式在使用中确实存在着不对称的情
况,即一种句式常说而另一种句式不常说,“企望”说恐怕就是基于此种事实产生的。
例
如:
(20)a.茶碗差点儿没cèi@①喽。
(没cèi@①)
b.茶碗差点儿没cèi@①。
(cèi@①了)
例(20)a是Nn,例(20)b是Na。
一般来说,茶碗目前完好,可是曾经出现险些打碎的危
险情况,人们叙述这一事实,言其侥幸,避免再发生此类事情,这样的背景事件比较多。
因而例(20)a也就是Nn出现得比较多,听起来显得比较自然。
也正因为如此,北京话中存
在着“差点儿VP”和Nn式的“差点儿没VP”这两种同义表达形式以供使用。
如果碗目前已
经打碎了,再说其实几乎可以避免,这样说就没什么太大意义,再“差点儿”也是打碎了
,不可挽回。
因而例(20)b也就是Na出现得比较少,听起来显得比较费解,往往需要进一
步解释。
例如:
(20)c.茶碗差点儿没cèi@①,刚才我是想挪开来着。
叙述人死的句子和上述情况差不多,人现在没死,曾经历危险,叙述这一事实的情况
比较多,因此属Nn句的“差点儿没死喽”用得比较多,还有同义表达“差点儿死喽”。
人
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生,再说差点儿没死,这样的情况不多,因此Na句“差点儿没死”
用得比较少。
而这种不对称正是客观事实决定的,并不是由企望与否决定的。
如前文例(5
)a即使没有后面一句,也是比较好理解的。
可是(5)b如果没有后面的解释就比较费解,说
这种话没有什么价值,会使听者产生“怎么都死了还差点儿没死”的疑问。
中国人重伦
理,重孝道,对长辈亲朋,本来就是讳言“死”的,一般不太会用一种容易产生言外之意
的双重否定式去叙述“死”。
但这种说法还是存在的,在有特殊需要时也可以用。
在用于
自己时,只可能说Nn,不可能说Na,这也是造成Nn出现频率大于Na的原因之一。
再看“差点儿没买着”,Nn和Na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
从叙述的事实看,Nn是想买而
没有买到,既然没买到,说“差点儿没买着”也是没买到,还要重新去买;而Na是想买并
且买到了,说“差点儿没买着”,叙述买到之侥幸或不易。
从话语效果看,说Nn让人感觉
遗憾,说Na使人感觉庆幸。
它们在出现概率上,应该是相差不多的。
从会话实际看,Na可
能会多于Nn。
这或许是朱先生认定“差点儿没买着”的句义是Na,即表示肯定义的因由。
“差点儿没及格”也类似。
Nn的“差点儿没及格”也是“没及格”,作用在于说明自
己的水平很接近于及格,只需稍加努力今后便可能及格;Na的“差点儿没及格”是“及格
了”,作用在于说明自己及格得比较勉强,实属侥幸。
这两种句式应该说都有存在价值,
不过不及格的人总不愿意到处张扬,或者学者们接触的学生不及格的很少,所以可能朱先
生听到的Na句多一些。
我们再来看一看足球比赛中的“差点儿没进去”,如果我们作为进攻一方,那么Nn的
“差点儿没进去”是表示惋惜而且遗憾的;Na的“差点儿没进去”是表示不容易而且幸运
的。
如果我们作为防守一方,那么Nn的“差点儿没进去”是表示情况危险而且幸运的;Na
的“差点儿没进去”是表示惋惜而且遗憾的。
情况因攻守不同完全是对立的,当然也可以
说企望是正好相反的。
不过企望并没有改变句义的肯定与否定,Nn始终是否定的,Na始终
是肯定的。
在使用中,无论攻防,总是Nn句说得多些,Na句说得少些,因为足球比赛射门
的成功率是比较低的,多数情况是Nn的“差点儿没进去”;如果球已经进了,只能庆幸或
接受这一事实,再说“差点儿没进去”意义也不大。
我们认为,Nn和Na这两种句式不对称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从语言形式上看,Nn是一
种赘余形式,Na是一种双重否定形式,它们是形式近似而语义完全相反的两种句式。
决定
运用哪种语言形式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客观事实,也就是前提条件,这两种句式的前提是不
一样的。
离开前提条件,孤立地用企望不企望解释,很容易把两种句式弄混。
就使用概率
来说,当VP是一个不可逆转、不可改变的事实时,如人死、碗碎、球进等情况,用Nn较多
而用Na较少。
至于其他情况,Nn和Na应该是伯仲之间,也有可能表示企望实现的Na说得略
多一点,因为交际中报喜一般是多于报忧的。
【参考文献】:
1 沈家煊1999 《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2 周一民1998 《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语文出版社。
3 朱德熙1959 说“差一点”,《中国语文》第9期。
4 朱德熙1980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第2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卒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