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12.docx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1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12
北京市2017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12
本试卷共12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材料一
城市地理学认为,城市活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本地居民服务的,即非基本活动部分;另一部分为外地服务,即基本活动部分。
与此相对应,城市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是为外部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它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和支配力量;非基本功能也称为地方功能,是为本地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其发展依赖于基本功能,由基本功能及就业人口的需求决定,并对基本功能的有效甲起着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
城市功能具有复合性,不同类型的功能具有不同的服务空间范围,像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功能及其服务空间范围在北京这一行政区划单位的叠加就构成其复合城市功能。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公共政策或规划确认的基本功能及为其服务的非基本功能统称为城市核心功能,城市性质是对城市核心功能的概括,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为了发挥城市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实现公共政策和规划的愿景和目标,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坚持和强化核心功能。
相对城市核心功能而言,非城市核心功能是指城市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但非公共政策或规划确认的基本功能及为其服务的非基本功能的总和。
作为首都,北京区别于非首都城市的最显著特征,即在于拥有大量的国家公共管理机构,成为一个权力乙的中心与政策丙中心。
显然,国家政治中心是其最重要的城市性质,政治功能天然成为最核心的城市功能。
同时,北京又以其特殊的政治动员力和辐射力令大量政治、文化、科技资源高度聚集,衍生了国际交往、文化、科技创新等功能,共同构成了首都核心功能,它们具有高度的一体性。
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是“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四个中心”是支撑这一城市性质的核心功能。
“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的表述绝不是一个纯技术性或“咬文嚼字”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确切地反映城市的主要职能,据此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目标并为之奋斗实现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北京这个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外部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B.北京城市功能的复合性是由其作为首都的政治功能决定的。
C.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
D.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从城市性质及发展战略角度考虑的。
2.根据语境,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材料一”中甲、乙、丙三处横线上(只填写序号)。
(3分)
①运筹②运行③运作
3.根据“材料一”和下面一则新闻内容,简要说明北京市2015年启动的大型批发市场迁出北京这一举措的理由。
(3分)
新京报快讯:
2015年,西城区的动批、朝阳区的西直河等总共150个市场已经关停撤并疏解了,这些批发市场通过和天津河北等地区的联动,正在有序疏解之中。
随着这项工作持续进行,针对人们关心的大红门批发市场搬迁时间表,有关部门表示,随着2017年的到来,大红门整体的搬迁会提到议事日程,2020年要全部关门。
材料二
2013年京津冀蓝皮书指出:
北京综合承载力分值为“1.38”,超过警戒线“1”,表明城市综合承载力处于危机状态,主要原因是城市承载压力过大,城市支撑力随人口增加而下降。
如果进一步恶化,将难以承载目前的人口规模及其经济活动。
水源枯竭、垃圾围城、雾霾肆虐、交通拥堵……人口超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正在逐渐显现。
蓝皮书认为,垃圾围城、大气污染已成为北京生态承载力的“软肋”,是人口、产业、交通、生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日益提高,年均以0.4%的比例增加,而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北京市山区面积广阔,生态用地要求大,因此,
①。
北京的交通承载力已经严重超负荷。
2000年以来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猛,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严重超过城市道路承载力,公交系统交通承载已经饱和。
根据《2012北京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提供的调查数据,2011年底早高峰时六环内公共汽(电)车出行量为121.6万人次。
假设所有线路公交汽(电)车按5分钟发车间隔在路行驶,则早高峰时段平均每一辆在驶公交汽(电)车承担的出行量为135人次,即使是大型公共汽车也会有拥挤感。
“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进去,面粉出来……”这些语言虽然有些夸张,但却是北京地铁拥挤的真实写照。
2014年3月9日,北京地铁日客流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超过莫斯科日均800万到900万人次的客流量,成为世界上运力最大的地铁。
北京的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焚烧和生化处理比例很低。
按照现在垃圾产生量和填埋速度,全市大部分垃圾填埋场将在4至5年内填满封场。
据专家分析预测,单就解决垃圾填埋问题,从2011年到2020年,北京就需要3200亩土地。
专家提醒,如果人口持续膨胀,南水北调的水量将会被快速增长的人口吞噬。
按照2011年末常住人口2019万人,加上流动人口约240万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19立方米,②。
水资源已成为北京发展的“短板”。
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代表性城市,所出现的人口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功能超载,只有削减城市功能,使其与定位相符,才能缓解中心城市人口压力。
从城市功能角度看“大城市病”问题,人口过多只是“果”,城市功能与首都核心功能的偏差才是“因”。
因此,利用城市功能定位进行人口调控,似乎成为当前解决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膨胀问题的一副良剂。
4.根据文意提示,为“材料二”中①、②两处横线选填句子,最适合的一项是(3分)
A.①后备土地资源空间已非常有限②没有达到国际上重度缺水的标准
B.①后备土地资源空间已非常有限②远低于国际上重度缺水的标准
C.①后备土地资源空间已不可胜数②远低于国际上重度缺水的标准
D.①后备土地资源空间已不可胜数②没有达到国际上重度缺水的标准
5.最能体现“材料二”核心内容的一组关键词是(3分)
A.北京综合承载力 危机状态 削减 城市功能
B.北京综合承载力 交通压力 人口膨胀 生态危机
C.人口膨胀 交通压力 生态危机 城市功能
D.人口超载 危机状态 交通压力 生态危机
6.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软肋”一词比喻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已成为北京未来城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B.“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进去,面粉出来”运用夸张手法,说明北京地铁的拥挤。
C.用“短板”比喻“水资源”,强调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北京城市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D.用“似乎”说明运用城市功能定位来解决北京市人口膨胀的问题并不是很好的办法。
材料三
如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逐步破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和“大城市病”等问题,国际大都市通常都采取立法控制“增量”、规划疏解“存量”的路径,坚持疏与堵结合,做到“控”与“疏”双轮驱动,确保城市人口总数不越“红线”。
韩国首尔于1982年颁布《首都圈整备规划法》,立法控制首尔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制造业、大学等新扩建项目,对首尔市区的新建企业则实行高额罚款,并将位于首尔市以东的京畿道地区作为自然保护带,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大型建筑物征收拥塞费。
单靠“堵”和“控”只是一种被动方法,而必须积极主动的“疏”,才能标本兼治。
有序疏解大城市人口,关键是转与迁(产业转移与部分企业、服务业、行政单位等外迁)并举。
东京于1959年提出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的计划,制定推动劳动力与制造业工厂向地方分散和转移政策,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职能分工体系。
英国对首都迁移出去的大企业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用税收杠杆刺激工业布局的调整。
疏解人口,离不开交通的有力支撑。
事实证明,拥有完善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与轨道交通网等,就能促进都市群第一时间互通互联,加速人才、资源等要素的快速流动。
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中的波士顿、费城、纽约、巴尔的摩等城市,就是凭借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形成的,并最终联结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形成了“波士顿—华盛顿大都市连绵带”。
德国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和跨区远程交通高度融合。
城市交通不仅依靠地铁、轻轨、公交巴士等,也高度依靠城际、州际(省际)铁路、地区铁路和市郊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
加拿大东部两省的“哈利法克斯-蒙克顿成长走廊”,是20个跨省工业和商业园区栖息地。
可见,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成为这些走廊上的各个城市之间经济快速成长的先决条件。
建立起与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相适应的交通体系是推动中心城市功能向周边新城(副中心、卫星城)疏解的一个重要必备条件。
7.针对北京市城市发展,下列对“材料三”中“标本兼治”的“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气环境治理B.机动车单双号限行
C.疏解非首都功能D.放缓首都城市功能建设
8.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请根据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定位,借鉴国外大城市的成功经验,为北京市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破解“大城市病”提出建议。
要求所提建议合理,有针对性,条理清晰。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14分)
留耕堂记
[宋]叶适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
今葛君自得遂取以名堂,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
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
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
嗟夫!
若是则诚不可禁已。
虽然,其留者则必与是心俱,彼心不丧,术不谬,阡连陌接,谷量山积,而隐诸方寸之小,无惭焉可也。
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
故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
货虽不留,心足以留也。
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葛君宅才数亩,无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树,依约可数。
有二子,行称其文,卑躬侧履,非礼不动,草衣木食,自乐其乐。
然后知方寸之小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
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已识其趣
A.qū追逐B.qù旨趣C.qù趣味D.qū趣舍
②当身而足
A.dānɡ适应 B.dānɡ面对C.dànɡ适合D.dànɡ当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莫之赢焉 B.若是则诚不可禁已
风雨兴焉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C.已多而犹不足者 D.无高垣大屋之居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1.下面是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大概不是在文章的语言中所能看到的。
B.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
——各自尽力竞争,各自追逐自己的欲望,即使有危险也始终不畏惧。
C.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哪里只是田野乡下这样,士人君子难道不是这样吗?
D.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
——(葛君)留给子孙的东西和一般人留给子孙的东西不一样。
12.请用“/”为文中画曲线部分的句子断句。
(4分)
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
13.作者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句民谚“其词意质而劝戒深”,其中“劝戒的深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四字词语回答。
(3分)
14.《论语》中记录了许多关于孔子与弟子们讨论“孝”的内容。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①翻译划线句子。
(4分)
②孔子对不同学生的“问孝”,给予不同的说法,你最认可哪些说法?
请说明理由。
(5分)
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
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
”
(《论语为政》)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5—18题。
望岳①
杜甫
西岳崚嶒②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③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④。
注:
①杜甫一生写了三首《望岳》诗,这里的“岳”是指西岳华山,此诗写于杜甫被贬于华州司功参军时。
②崚嶒(línɡcénɡ):
高峻突兀的样子。
③箭栝(ɡuā):
岐山有箭栝岭,这里代指华山的一座险岭。
④白帝:
古代认为五岳分别由不同的帝君治理。
少昊为白帝,治理西岳。
真源:
仙道。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尊”字写出了华山的崇高和尊严,暗示出诗人仰望华山时虔诚恭敬之情。
B.“似儿孙”句,想象奇特,诗人把华山主峰比喻为受到儿孙尊敬的祖宗,颇具人情味。
C.颈联中用“无归路”“通天有一门”写出华山险峻难登,可以概括为一个“险”字。
D.尾联融情、理于景,诗人在欣赏完华山美景之后,决定出世,到华山绝顶寻求仙道。
16.清人曾评价:
“玉女洗头盆”五字本俗,因与“仙人九节杖”相对,遂变俗为妍(美好)。
下列各项中,与本诗颔联手法类似的一项是(3分)
A.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
B.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
C.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郑板桥《咏雪》)
D.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张打油《雪诗》)
17.古代文人在政治上失意时,往往会寄情于山水,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游仙,以此化解心中的愤懑,慰籍心灵。
李白曾因政治上失意,告与友人“别君去兮何时还?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被贬黄州时,泛舟赤壁吟咏“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4分)
18.杜甫早年写过另外一首《望岳》,请简要分析这两首《望岳》中诗人所望之岳和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
(6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9—24题。
大树苍凉
范超
①我们从森林出发,最早的家园是树,“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我们启蒙的智慧是从树上来的,出生在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
孔子在家里栽下一颗桧树,然后周游列国去了,他劳而无怨,挫而弥坚,直到呼喊着“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定格。
庄子在“木雁之间”开拓出中庸之道,他看见孟子的故园乔木已深,知道该回家了。
门外,我们在树下纠缠着祖辈讲秦汉唐宋元明清,阳关古道上,《山海经》、《尚书》、《诗经》……
②诺瓦利斯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寻找树。
举头望明月,只是因为看见了月亮里的树——桂树。
低头思故乡,记忆的村庄里长满了一群不死的人和不死的树。
③是树让村庄真正挺了起来。
最古老的村庄是半坡,我刚刚才去过,房屋、灶台、瓦罐等等都修复了,唯一没有修复的是树。
没有树,没有人烟,只剩下一丝丝遗憾。
树是村庄的又一生命。
我曾经在西部见过一个村庄,什么都有,但人迁走了,也带走了树,村庄渐渐枯萎,在寂寂中等死。
而在华北平原,高高的带着老鸹窝的杨树牵延起一个村庄,牵延进我们的梦境。
杨是最普通的北方人,杨是北方的美男子组成的仪仗队,杨的雄姿英发里涌动着对纯朴而正直的生命的礼赞。
④我家的房前立着四颗椿树,每年收完秋,我就沿着高高的梯架把金黄的玉米挂在椿树的颈项肩头。
庄子自比为椿,认为椿树“臃肿不中绳墨、拳曲不中规矩”的本色是人性委曲求全以柔克刚的象征。
清代的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
“大椿树姿态奇特处全在枝干之间,平常树凭借绿叶摩抚云彩,大椿树的枝条就足以遮住阳光。
枝条向上托起,酷似牡丹花蒂。
”这是我见到的唯一盛赞椿树的话,尤其最后一句,绝了。
⑤我家后院有一棵榆树,榆树有的是钱。
榆钱是我迄今所见世上最一无是处也永不会变质的钱,买不来东西,榆钱生来命贱。
我不怪它,我也用不上什么值钱的东西,榆树给了我那么多穷开心,这足够了。
枣树也在后院,“一天所有的叶子,仍然默默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我在周树人的院子里也见过枣树的倩影,“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
”枣树看见面如重枣的先生坐在绿林书屋里,横眉冷对千夫指,枣刺般的目光和笔锋戳透了他的浮世。
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暧暧远人村去呢?
美美地睡上一觉,再于荞麦皮为内容外裹戏水鸳鸯的布枕上,听那鸡鸣桑树颠。
桑梓之地是我故园,我们扶桑成长,而后把酒话桑麻。
一个诗人说:
“我一生中看见的树只有一棵,它叫做陌上桑;我一生中遇见过很多荆钗布裙的村姑,但现实主义的村姑只有一位,她叫做罗敷;我一生中的爱情有许多种,但最忧伤最美丽的一种叫乡愁。
”
⑦“每一棵树都对应着一个人的灵魂”。
有一年的夏夜,我和我婆坐在我家院子里,我婆望着满院树影婆娑,突然对我说了这么一句。
那一刻,我感觉她是个诗人。
从那以后,我开始习惯于和树对视,长时间的无语对视,有助于我和树的交流,看的久了,树会动起来。
据史料记载,树可能曾是一只动物,亦或一只鸟(汉武帝时,栎树中就跑出来过一只怪兽),但无一例外都是温和的。
其实树成了精也是谦恭文雅的。
《西游记》中唐三藏遭遇树精算得上最浪漫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劫了。
八百里荆棘岭上木仙庵里,十八公是松树,孤直公是柏树,凌空子是桧树,拂云叟是竹,赤身鬼是枫树,李仙是杏树,丹桂、腊梅则为女童,千年大树与从长安来的唐僧谈经论道,作诗和赋,李树更是杏眼含春,一曲“雨润红姿娇”醉了红颜撩了人心。
当这些树被一阵乱耙连根掀翻时,根上一时间鲜血淋漓。
⑧我喜欢这些美丽、从容而又睿智的树精,看着他们被愚夫莽徒毁灭,我忍痛合上了书卷,或许劫数未尽。
⑨树木崇拜是久远的习俗,遍布各地,实际上是认同树作为故园生命形式的一种精神性礼拜。
风水树的存在即为例证。
风水树一般位于村庄的风口处,它与风水术伴生。
风水术认为“煞气”侵入会令人财破身亡,必须植树消之。
撕开这层面纱来看,北方盛行季风性气候,风口种树,无疑能抵抗住大风。
乡野居址树多则宅必旺,因为“万物莫善于树”,自有吉气相随,成全富贵坦局,同时给人邪不压正的力量。
松柏精神与松柏长青就是这个道理。
我老家的村中央有一棵柏,不知哪朝哪代栽的,柏树早空死,村人有外出者,必去树下洒酒焚香祈祝平安。
有人死了也要弄块柏木垫进棺板。
⑩柏树总是笼罩在浓厚的森严、庄重、肃穆氛围中,多植于陵园或庙寺。
我在很多地方见过……当然最有名的柏还在黄陵。
这里有翠柏近十万株,成林古柏抱岭环川,显示了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好像谁在万里荒原泼下青黑一团,更见森森。
在北京国子监里则供着万世师表的孔子,种的树名为“辨奸柏”,明的严嵩就是被此柏摘走了乌纱帽。
柏树实质上已成为精神教主,只播洒虔诚与忠正,容不得奸佞与邪恶。
⑪我家的院子在我离开之后荒废了,整个村庄因某种原因很快迁到了高处,树都被伐去盖房了。
老村的底盘成了田地,田里偶尔会长出一些树苗来。
等他们快长成材时,村子又因某种原因整体回迁,树又派上用场了。
新村里却再也没有到当年的葳蕤样。
在树远离后的日子,我会梦见它们,在梦中我召唤着这些树的灵魂,回吧,回到咱家的院子里去,挖一个坑,让我跳进去,让我长成一棵树,向着你们微笑。
我的绿荫定会留住你们往昔的美好。
来吧,靠近我,抱紧我。
我爱你们。
(取材于范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9.①下列树名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桧(ɡuì)树B.椿(chūn)树
C.桑梓(zǐ)D.栎(yuè)树
②在横线处填写出古诗的原句。
(2分)
作者在文中写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暧暧远人村去呢”,使我们想到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的田园。
20.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之道”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B.庄子笔下的椿树,不仅是以柔克刚的象征,也因其长寿成为“大年”的典型形象。
C.在我国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世用“桑梓”代指“田园”。
D.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下句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周树人即鲁迅的名言。
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介绍“树”的人文历史,交待出作者喜爱“树”的原因,为后文写“树”的精神做铺垫。
B.文章托物言志,通过写不同树种的特性和树的历史传说,表达作者对现实乡村正在慢慢消失的思考。
C.作者用历史材料、现在乡村状态,古今对比,旨在说明“树”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树”文化的萎缩。
D.文章引《西游记》中“唐僧遇树精”的情景,表现作者对“树”的喜爱之情,也使文章逸趣横生。
22.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大树苍凉”中“苍凉”一词的含意。
(4分)
23.“树让村庄真正挺了起来”是文章的文眼,请围绕这句话,梳理文章的主要线索。
(4分)
24.作者在第⑤自然段中引用鲁迅散文《秋夜》关于枣树的描写与原文有出入,这样引用是否妥当?
你认为还可以怎样引用?
请具体说明理由。
(6分)
原文: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鲁迅《秋夜》)
五、作文。
(60分)
25.微写作:
(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注意:
写作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的题号方框涂黑。
)
题目一:
2016年3月在韩国举行了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的围棋比赛。
这次人机大战的结果是阿尔法围棋以4比1战胜李世石。
这场比赛,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请你也参与热议,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题目二:
以“信仰”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题目三:
请联系自己的参观经历,选择下面六幅照片中的一幅进行描述。
要求: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醒狮”雕塑
航空博物馆的“利剑”雕塑
鲁迅纪念馆的“横眉冷对”雕塑
慕田峪长城
故宫角楼
圆明园大水法废墟
26.作文。
(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注意:
写作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的题号方框涂黑。
)
题目一:
在伦敦总部举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发布仪式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高级副总裁马克·弗里加迪正式确认,截至2015年7月28日,《新华字典》在全球发行量高达5.67亿本,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
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也是全球各国和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