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5345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docx

《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docx

仪器分析及公式总结

仪器分析总结

一、基础内容

(一)绪论

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和它的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是指通过物质某些物理或者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及其变化来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

分析仪器是仪器分析方法的技术设备,包括通用分析仪器和专用分析、测量一起两大类。

仪器分析的特点:

1、试样用量少,适用于微量、半微量乃至超微量分析;

2、检测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量和检出浓度大大降低;

3、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易于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在线检测;

4、化学分析需要在溶液中进行,仪器分析可在物质原始状态下分析;

5、可实现复杂混合物成分分离、鉴定或者结构测定;

6、相对误差较化学分析误差较高,达3~5%,不适合常量和高含量分析;

7、需要结构复杂的分析仪器,分析成本较高。

分析方法类型:

1、光化学分析法;2、电化学分析法;3、分离分析法;4、其他仪器分析法。

分析仪器的性能指标:

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动态范围、选择性、响应速度、分辨率。

(二)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导论

被测样品:

溶液

分析对象:

具体物种(分子、离子)

分析方法:

是将待测试液与适当的电极组成一个化学电池,通过测量电池的某些物理量,如电位、电流、电导或电量等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含量或测定某些电化学性质。

电解池:

由外加电源强制发生电池反应,以外部供给的电能转变为电池反应产物的化学能,在反应中有电荷在金属/溶液界面上转移,电子转移引起的氧化或还原反应发生。

并遵循Faraday电解定律,称为Faraday过程。

非Faraday过程:

由于热力学或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可能没有电荷转移反应发生,而仅仅发生吸附和脱附的过程,使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可以随电位或溶液组成的变化而改变。

电极过程:

电极和溶液界面上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总和。

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

1、液相物质传递步骤;

2、前置的表面转化步骤

3、电子传递步骤

4、随后的表面转化步骤

5、物质传递步骤

极化现象:

当有电流通过电极时,总的反应速率不为零,即原有的热力学平衡被破坏,致使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

电化学电池中的电极系统:

1、工作电极:

实验中要研究或考察的电极,它在电化学池中能发生所期待的电化学反应,或者对激励信号能做出响应的电极

2、参比电极:

在测量过程中其电位几乎不发生变化的电极

3、辅助电极(又称对电极):

提供电子传导的场所,与工作电极、参比电极、组成三个电极系统的电池,并与工作电极形成电流通路

电分析化学方法:

静态方法:

平衡态或非极化条件下的测量方法,如电位法、电位滴定法

动态方法:

有电流通过或极化条件下的测量方法,如伏安法、计时电位法

伏安法:

指用电极电解被测物质溶液,根据所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电位分析法:

将一个指示电极和一个参比电极,或者采用两个指示电极,与试液组成电池,然后根据电池电动势或者指示电极电位的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电位法、电位滴定法)

电重量法:

使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电解完成后直接称量电极上析出的被测物质的质量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电离分离法:

将电解的方法用于物质的分离

库仑分析法:

根据电解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荷量来进行分析(分控制电流库仑分析法和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

电导分析法:

根据溶液的电导性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包括电导法和电导滴定法)

电分析化学方法的特点:

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所需试样量少,所使用的仪器简单,易于控制;适用于进行微量操作;可用于各种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以及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电位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

电位法、电位滴定法

电位法一般使用专用的指示电极,把被测离子的活(浓)度通过毫伏电位计显示为电位读数,再有能斯特方程计算求其活度;电位滴定法类似于化学滴定法,是利用电极电位在化学计量点附近的突变来代替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

被测物质含量的求取和化学滴定法完全相同

电位分析法指示电极的分类:

第一类电极:

金属电极与其金属离子溶液组成的体系,其电极电位决定于该金属离子的活度

第二类电极:

金属及其难溶盐(或络离子)所组成的电极体系

第三类电极:

金属与两种具有共同银离子的难溶盐或难解离的络离子组成的电极体系

零类电极:

惰性金属电极,Pt、Au、C等

膜电极:

离子选择电极

电位选择系数:

电极对各种离子的选择性,用电位选择系数来表示,为一常数

参比电极和盐桥

参比电极基本性质:

1、可逆性;2、重现型;3、稳定性

分类:

标准氢电极、甘汞电极和银—氯化银电极

盐桥作用:

接通电路,消除或减小液接电位

使用条件:

1、盐桥中电解质不含有被测离子;2、电解质的正负离子的迁移率应该基本相等;3、要保持盐桥内离子浓度尽可能的大,以保证减小液接电位

扩散电位:

由于离子扩散速度的不同造成的电位差

离子选择电极电位=内参比电极+膜电位

离子选择电极类型:

1、玻璃电极

2、晶体膜电极:

I)、氟离子单晶膜电极;II)、硫、卤素离子电极

3、流动载体电极:

液膜电极

4、气敏电极:

一种气体传感器,测定溶液或其他介质中气体的含量

5、生物电极:

一种将生物化学和电化学原理结合而制成的电极(分为酶电极、离子敏感场效应晶体管、组织电极)

响应时间:

从离子选择电极与参比电极一起与试液接触时算起,直至电池电动势达到稳定值时为止,在此期间所经过的时间为实际响应时间

分析方法:

直接比较法、校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电位滴定法

滴定终点的确定:

滴定反应发生时,在化学计量点附近,由于被滴定物质的浓度发生突变,指示电极的电位随之产生突越,由此确定滴定终点

滴定反应类型以及指示电极的选择

1、酸碱反应可用pH玻璃电极作指示电极

2、氧化还原反应在滴定过程中,溶液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浓度比值发生变化,可采用零类电极作指示电极,一般都用铂电极

3、沉淀反应滴定可根据不同的沉淀反应,选用不同的指示电极

4、络合反应用EDTA进行电位滴定时,可采用两种类型的指示电极;一是应用于个别反应的指示电极;另一种能够指示多种金属离子的电极,谓之pM电极

伏安法与极谱法

液相传质方式:

对流、电迁移、扩散

直流直谱装置:

以滴汞电极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组成的电解池

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

残余电流:

来源于微量杂志的氧化还原所产生的电流,采用作图法加以扣除

迁移电流:

加入大量支持电解质可以消除

极谱极大:

在电流—电位曲线上出现的比扩散电流要大得多的突发电流峰:

通常采用加入表面活性剂来抑制

氧电流:

通入惰性气体,或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加入亚硫酸钠,强酸中加入碳酸钠或铁粉,从而消除氧的电流干扰

脉冲极谱:

方波极谱法、常规脉冲极谱法、示差脉冲极谱法

伏安法:

线性扫描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

单扫描极谱法(示波极谱法)特点

1、在汞滴的生长后期施加线性扫描电压,且扫描速度快

2、在阴极射线示波器记录电流—电位曲线

3、在一滴汞生长周期内完成一个极谱波的测定

循环伏安法(三角波电位扫描):

从其实电位Ei开始,线性扫描到终止电位Et后,再扫描到起始电位

溶出伏安法:

先将被测物质以某种方式富集在电极表面,而后借助线性电位扫描或脉冲技术将电极表面富集物质溶出根据溶出过程得到的电流—电位曲线来进行分析的方法(阳极溶出伏安法、阴极溶出伏安法、吸附溶出伏安法、)

伏安法常用的电极:

汞电极、碳电极、金属电极、化学修饰电极

电解和库仑法

过电压:

指工频下交流电压均方根值升高,超过额定值的10%,并且持续时间大于1分钟的长时间电压变动现象

过电位:

电极的电位差值,无电流通过(平衡状态下)和有电流通过之电位差值。

影响过电位的因素:

1、电极材料和电极表面状态;2、析出物质的形态;3、电流密度;4、温度

电分析方法的应用

1、控制电流电解法:

指恒电流电解法,在恒定的电流条件下进行电解,然后直接称量电极上析出物质的质量来进行分析,主要用于精铜产品的鉴定和仲裁分析

2、控制电位电解法:

控制阴极或者阳极电位为一恒定值条件下进行电解的方法,特点是选择性高,可用于分离并测定银(与铜分离)、铜(与铋、铅、银、镍等分离)、铋(与铅、锡、镝等分离)、镉(与锌分离)等

库仑法

控制电位库仑法优点:

具有准确、灵敏、选择性高,特别适用于混合物质的测定,同样也是研究电极过程、反应机理等方面的有效方法

控制电流库仑法

滴定终点的确定:

化学指示剂法、电流法(单指示电极电流法、双指示电极电流法)

库仑滴定法特点:

1、可以使用不稳定的滴定剂

2、能用于常量组分及微量组分的分析,能作为标准方法

3、控制电位法同样适用于库仑滴定,提高了选择性

4、可以采用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沉淀以及络合等各类反应进行滴定

微库仑分析方法:

动态库仑滴定

其他库仑分析法:

KarlFischer(卡尔·费歇尔)滴定法、库仑阵列电极

电化学分析新方法

化学修饰电极类型:

吸附型、共价键合型、聚合物型、复合型

化学修饰电极功能:

富集作用、化学转换、电催化、渗透性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酶传感器(以氧作为待女子受体的酶传感器、接替型酶传感器、直接电子传递型酶传感器)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电流型免疫传感器、电位型免疫传感器

生物成分的表面固定化法:

夹心法、交联法、包埋法、共价键合法、吸附法

微电极特点:

1、电极表面的液相传质速率加快,提高测量响应速度;2、通过电流的电流很小,在高阻抗体系的伏安法测量中可以不考虑欧姆电位降的补偿;3、提高灵敏度、4、可以用于生物活体及单细胞分析

微电极的基本性质:

1、容易达到稳定电流;2、微电极的时间常数很小;3、适用于高阻抗溶液体系

(三)光学分析法

光化学分析导论

光学分析法:

基于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或发生信号变化来测定物质的性质、含量和结构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包括三个过程:

1.能源提供能量;2.能量与物质作用;3.产生被检测信号。

线状光谱:

由若干条强度不同的谱线和暗区相间而成的光谱。

带状光谱:

由几个光带和暗区相间而成的光谱。

连续光谱:

在一定范围内各种波长的光都有,且连续不断,无明显的谱线和谱带。

电磁波吸收:

由电磁辐射提供能量致使量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的跃迁过程(按电磁辐射作用对象分为:

原子吸收、分子吸收、磁场诱导吸收)

电磁波发射:

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并发射电磁波的过程(按受作用的对象分为:

原子发射、分子发射)

电磁波共振:

由低能级吸收电磁辐射向高能级跃迁,再由高能级跃迁回低能级并发射相同频率的电磁辐射,同时存在弛豫现象的过程。

弛豫现象:

指以发光的形式释放能量的过程。

非光谱法:

折射法、旋光法、比浊法、衍射法(X射线衍射法、电子衍射法)

光谱法(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散射光谱):

1、基于原子、分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的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光谱法、化学发光分析法

2、基于原子内层电子能级跃迁发光谱法:

X射线分析法—X射线荧光法、X射线吸收法、X射线衍射法

3、基于原子核能级跃迁的光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4、基于Raman散射的光谱法

光谱仪的组成:

稳定光源系统→试样引进系统→波长选择系统→检测系统→信号处理或读出系统

光谱仪分类:

吸收光谱仪、吸收/发射和发散射光谱仪以及发射光谱分析仪

光源系统(一般指常见光源):

连续光源、线光源、脉冲光源

波长选择系统:

单色器、滤光片、棱镜、光栅、狭缝

检测系统:

理想的检测器、光电检测器(硒光电池、真空管电管、光导电检测器、硅二极管、光电倍增器、硅二极管阵列、电荷转移器件、)、热检测器(真空热电偶、测热辐射计、热释电检测器)

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光谱法的基础

原子能级:

原子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核外电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在一定轨道绕核运动,由于不同轨道的能级不同,所以每个电子的能量也由它所处的能级所决定的,意即不同能量的电子发生跃迁时所需的激发能是不一样的。

不同能级间的能量差不同且量子化;原子的吸收光谱由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跃迁所产生的。

原子化过程:

被测元素由试样转入气相,并转化为基态原子的过程。

包括火焰原子化法(常用为乙炔-空气火焰)和非火焰原子化法(最常用的是管式石墨炉原子化器)两种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

1、校正曲线法;2、标准加入法;3、内标法

共振谱线:

由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所辐射的谱线称为共振线。

共振线是原子发射光谱中最强的谱线。

处于较低能级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称为第一共振线(不同元素的特征谱线)。

用来进行光谱分析的谱线叫做分析线,分析线常常选用灵敏线或最后线。

灵敏线:

是各元素中最容易激发或激发电位较低,跃迁几率较大的谱线。

灵敏线大多是一些共振线。

定性分析:

各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组→识别各元素的特征谱线→鉴定元素的存在。

定量分析:

谱线的强度→测定元素的含量。

原子发射光谱法定义: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AES)是根据原子所发射的光谱来测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

光谱定性分析可靠、灵敏、快速、简便、应用范围广。

周期表上约七十个元素可以用光谱方法较容易地定性鉴定,这是光谱分折的突出应用。

●在多数情况下,分析前不必把待分析的元素从基体元素中分离出来。

●一次分析可以同时测得样品中多种元素的含量。

●消耗试样量很少,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适宜于作低含量及痕量元素的分折。

●不适合分析有机物及大部分非金属元素。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过程:

由光源提供能量使试样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原子激发产生光辐射→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排列成谱线,形成光谱→用检测器检测谱线的强度和波长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有:

统计权重、跃迁概率、激发能、激发温度、基态原子数

自吸现象:

原子在高温时被激发,发射某一波长的谱线,而处于低温状态的同类原子又能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的现象

自蚀现象:

当自吸现象非常严重时,谱线中心的辐射讲完全被吸收的现象

共振变宽:

由于同类原子的相互碰撞引起的谱线变宽现象

使电极之间的气体电离的方法:

紫外线照射、电子轰击、电子或离子对中性原子碰撞以及金属灼热时发射电子等

击穿:

当电极间的电压增大到某一定值时,电极间的电阻突然变得很小的现象

自持放电:

在电极间的气体被击穿后,即使没有外界电离作用,仍然继续保持电离,使放电持续的现象

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的特点:

1、检出限低;2、稳定性好、精密度高、准确度高;3、自吸效应、基体效应小;4、选择合适的观测高度,光谱背景小;

缺点:

在于对非金属测定灵敏度低,仪器价格昂贵,维持费用较高

试样引进激发光源方式:

1、溶液试样:

一般采用气动雾化(同心型、直角型、特殊型)、超生雾化和电热蒸发方式

2、气体试样:

直接引入

3、固体试样:

1、试样直接插入进样;2、电弧和火花熔融法;3、电热蒸发进样;4、激光熔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定义:

AAS是基于物质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的谱线(通常是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谱线变宽的因素:

自然宽度、Doppler变宽(热变宽)、碰撞变宽(Lorentz洛伦兹变宽、Holtsmark霍尔茨马克变宽)、场致变宽、自吸变宽

原子吸收光谱法特点:

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精密度高、操作方便和快捷、应用范围广

缺点:

光源单一,不适宜用于多元素混合物的定性分析,对于高熔点、形成氧化物、形成复合物或形成碳化物后难以原子化元素的分析灵敏度极低。

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的比较

1.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高,干扰较少且易于克服。

由于原于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得多,这样谱线重叠的几率小得多。

而且空心阴极灯一般并不发射那些邻近波长的辐射线经,因此其它辐射线干扰较小。

2.原子吸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在原子吸收法的实验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态原于数比激发态原子数多得多,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

3.原子吸收法比发射法具有更佳的信噪比。

这是由于激发态原子数的温度系数显著大于基态原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

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

1.光源——空心阴极灯

☆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比吸收光谱线更窄的锐线光谱,光的强度稳定且背景小。

空极阴极灯的发光强度与工作电流有关。

使用灯电流过小,放电不稳定;灯电流过大,溅射作用增强,原子蒸气密度增大,谱线变宽,甚至引起自吸,导致测定灵敏度降低,灯寿命缩短。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选择合适的工作电流。

为了获得稳定的发射强度,在使用前要进行预热,根据不同元素灯的性质预热时间也不同,一般在5~10分钟。

2.原子化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的原子化系统:

火焰原子化系统,石墨炉子原子化系统和低温原子化系统

(1)火焰原子化系统

结构:

雾化器、预混合室、燃烧器及其高度控制、燃气与助燃气气路控制系统

特点:

适用范围广,分析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分析成本低

缺点:

同轴雾化器雾化效率低,所需试样溶液体积较大、火焰原子化效率低伴随复杂的火焰反应、原子蒸气在光程中滞留时间短,燃气和助燃气体稀释作用限制了方法检出限的降低,而且只能分析液体试样

(2)石墨炉原子化系统

结构:

电源、炉体、石墨管

石墨炉原子化法(电热原子化法)特点:

采用直接进样和程序升温方式可达3500℃,升温速度快,绝对灵敏度高,可分析元素种类多,所用试样少,

缺点:

分析速度较慢,分析成本高,背景吸收、光辐射和基体干扰比较大

(3)低温原子化法(化学原子化法):

冷原子化法和氢化物发生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性能指标:

1、光学系统的波长显示值误差;

2、光学系统分辨率;

3、基线的稳定性;

4、吸收灵敏度;

5、精密度;

6、检出限;

干扰及其消除

物理干扰:

试样溶液物理性质变化而引起吸收信号强度变化,属于非选择性干扰

减少或消除的办法:

1、配置与待测试样溶液基体相一只的标准溶液;

2、当配置与待测试样溶液基体相一致的标准溶液有困难时,采用标准加入法;

3、被测试样溶液中元素的浓度较高时,采用稀释方法

化学干扰属选择性干扰;

消除办法:

1、改变火焰类型;2、改变火焰特性;3、加入释放剂;4、加入保护剂;5、加入缓冲剂;6、采用标准加入法

电离干扰:

由于电离能较低的碱金属和见图金属元素在原子化过程中产生电离而使基态原子数减少,导致吸光度下降;

减少的方法:

加入电离能较低的消电离剂、利用强还原性富燃火焰、采用标准加入法、提高金属元素的总浓度

光谱干扰:

当光谱通带内存在其他谱线,分子吸收和光散射也属于光谱干扰

减少吸收线重叠干扰方法:

选用较小的光谱通带;选用被测元素的其他分析线;预先分离干扰元素

减少直流发射光谱干扰方法:

采用锐线光源的电源调制技术

减少非吸收线光谱干扰方法:

选用较小的光谱通带;选用较小HCL灯电流

仪器操作条件的选择:

1、HCL电流选择;2、吸收谱线选择;3、光谱通带的选择

火焰原子化法最佳条件选择:

1、火焰的类型与特性选择;

2、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3、火焰原子化器的吸喷速率

石墨炉原子化法最佳条件选择:

1、石墨管类型的选择;

2、升温程序的选择;

3、基体改进剂选择;

4、进样量的选择;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单色光——具有相同能量(相同波长)的光。

混合光(复合光)——具有不同能量(不同波长)的光复合在一起。

互补色:

λmax(最大吸收波长)——吸收曲线中,吸光度最大处的波长,是定性鉴别物质的基础。

吸收曲线——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

光吸收具有选择性和加和性。

红外吸收光谱法

红外光谱——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运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的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从而形成的分子吸收光谱。

一般指有机物质在4000~400cm-1红外线的照射下,选择性的吸收其中某些频率后,用红外光谱仪记录所形成的吸收谱带。

特点:

1)红外吸收只有振-转跃迁,能量低;

2)应用范围广;

3)分子结构更为精细的表征;

4)固、液、气态样均可用,且用量少、不破坏样品;

6)分析速度快;

7)与色谱等联用具有强大的定性功能。

红外活性分子——产生红外吸收的分子,如非对称分子。

反之为非红外活性分子,如对称分子。

伸缩振动——原子沿键轴方向伸缩,键长发生变化而键角不变的振动。

分为对称伸缩振动(νs)和不对称伸缩振动(νas)。

变形振动(δ)——又称弯曲振动或变角振动,基团键角发生周期变化而键长不变的振动。

分为面内变形振动和面外变形振动。

产生吸收峰的条件:

只有偶极矩大小或方向有一定改变的振动才能吸收红外光而发生振动能级跃迁。

线性分子具有3n-5种振动方式,非线性分子有3n-6种。

产生红外光谱的两个条件:

1.辐射应具有能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2.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偶合作用。

红外光谱三要素:

峰位、峰强、峰形。

红外谱带位移影响因素:

1.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

2.键应力效应(张力效应)

3.空间效应

4.氢键效应

5.振动偶合与费米共振

6.物态变化

7.溶剂影响

红外光谱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特征性。

基团频率——与一定的结构单元相联系的振动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结构分析。

优点:

定性测定不具有破坏性,定量测定不需标样,灵敏度、精确度、准确度及分析速度高。

核磁共振谱定量分析的基础:

各化学环境不同的质子吸收蜂的面积,只与所包含的质子数有关,可直接根据各共振峰积分值的比值推算所代表的各自旋核的数量。

NMR定量方法:

1、要求:

1.被测物质的结构必须是已知;

2.核磁共振谱线已归属;

3.理想的被测信号是多个质子的单蜂;

4.信号两端的基线位置一致;

5.每一信号需进行5次积分,取平均值。

2、分类:

1.内标绝对测定法

常用内标:

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和六甲基环三硅胺

2.外标绝对测定法

样品和外标分别放置在两只核磁管中测定,二管直径必须相同,最好使用同一支样品管。

样品和外标必须交叉重复测定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3.相对含量测定法

被测样品是由若干已知化合物组成,如果没有合适的内标化合物时,可采用以其中一个组分做“标样”。

4.峰高定量法

通过求出样品中某组质子的峰高,求出样品的含量。

峰高与自旋-自旋弛豫常数有关,而后者与化合物的类型有关,受局部磁场的影响,故不能直接用于定量。

被积信号过于接近而无法准确测定各质子峰积分面积时,可考虑用峰高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实验求出峰高与含量之间的关系,校正误差。

(四)质谱法

质谱仪:

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计算机系统

药用植物中的组分提取分析:

低极性组分——GC-MS

大极性组分、生物大分子——HPLC-MS

蛋白质测定: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电喷雾质谱(ESI-MS)。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

1、多肽与蛋白质的ESI-MS分析采用正离子方式进行,ESI-MS可以产生多电荷离子峰使检测的分子质量范围扩大。

2、ESI-MS得到的是一簇多电荷的质谱峰群,相邻两簇质谱峰之间电荷数差1。

3、

P:

多电荷离子质荷比,Mr:

蛋白质分子量,Ma:

正离子分子量(来源为氢时,Ma=1.0079),Z:

多电荷离子带电量

故,Mr=(P-Ma)Z=(P-1)Z

4、高分辨质谱求电荷数:

,P、P’:

相邻同位素峰的质荷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