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社会教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4803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社会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社会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社会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社会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社会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社会教育.docx

《精品社会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社会教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社会教育.docx

精品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

第一章

1.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第一阶段)

1904年1月,清朝政府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陈鹤琴把“社会”和“生活”作为组织幼儿园课程的两大中心。

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张宗麟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这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著作。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念)

它还是一门较为年轻的、介于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之间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以研究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增进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引导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

3.社会性(概念和结构)

社会性是指儿童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儿童心理特征

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4.研究方法(掌握名称和概念)

1、观察法:

指对儿童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做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2、调查研究法:

是根据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调查,收集材料,然后做统计分析,最后做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a)访谈法:

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方法。

b)问卷法:

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3、实验研究法:

是指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有目的、有组织地操纵某个因素,查明被实验者心理效果和影响。

a)实验室实验方法b)自然实验方法c)模拟实验

4、档案研究法:

是研究者收集个体或团体社会活动已有的各种文献或影音的资料,加以分析,从中寻找个体或团体社会活动和社会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5、个案研究法:

是以个人或团体为研究对象,对个案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诊断、评定、矫正的循环过程的一种方法。

6、行动研究法:

是指理论工作者(如专家、学者)与实践工作者由于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共同探索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缺乏现成方法的问题,而将研究(理论知识)和行动(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

1.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气质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

2气质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

气质类型可以影响人的认知活动;气质特征可以影响人的记忆效果;3气质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4气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影响父母的反应性和敏感性;影响学前儿童的依恋模式

2.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早期家庭教育史儿童社会化及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亲子依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

这种依恋是相互的,既有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也有父母对孩子的依恋。

3、亲子关系影响着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初是在家庭中和父母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

4、正常的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前提,首先要建立正常的亲子依恋,其次要把握住对孩子的爱,最后,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

3.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幼儿园物理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2、幼儿园心理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它虽然是无形的,却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

4.师幼互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重点)

1.有利于增强学前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及探索精神;

2.有利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3、有利于加快学前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4、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第三章

1.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看法和知识,以及对自我的总体评价。

2.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结构

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主要由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四个方面构成。

P43-44

3.学前儿童自我评价恰当性的发展趋势

自我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与客观实际相符的程度就是自我评价的恰当性。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恰当性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1)3-4岁儿童一般自评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评的恰当率逐渐提高,自评过高率逐渐下降;

(2)4-5岁儿童自我评价由偏高逐渐转向恰当,恰当的自评开始占主要地位;

(3)5-6岁儿童恰当的自评占主导地位,自评过低率有一定增加,与评价过高率基本趋于一致。

4.学前儿童自我的教育(重点)P45

(1)给儿童充分的尊重和良好的教育,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2)给儿童自我实现和成功体验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

(3)给儿童交往和对话的权利与机会,使其学会自我评价。

(4)给儿童提供多元的、有效的训练,使其学会自我控制。

5.安全型依恋的建立\

(1)父母要提高抚养质量,增强儿童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3)教师要调节自身的交往能力,满足儿童交往的需要。

(4)教师要公正地评价儿童,增加儿童对教师的信心和热爱。

6.同伴关系的涵义和影响因素

同伴是指彼此之间有同等关系的人。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亲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影响因素:

1、社会行为特征2、性格特征3、外貌特征4、社会认知能力

一是受欢迎儿童,这是指在同伴中获得的积极提名多,消极提名少,被大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二是被拒斥儿童,这是指被大多数同伴消极提名,不被同伴喜欢,受到同伴拒绝和排斥的儿童;

三是被忽略儿童,这是一些很少被同伴提名的儿童,无论是积极提名还是消极提名;

四是矛盾的儿童,指被某些同伴喜欢,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作具有破坏性、不被喜欢的儿童;五是一般的儿童,这是指被同伴接纳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

7.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重点)

(1)为儿童提供创设同伴交往的机会。

(2)促进儿童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

(3)促进儿童良好性格的发展。

(4)促进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8.性别概念的三个成分(概念)

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成分:

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即理解性别,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理解性别的坚定性;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知道男女间生理上的差别。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一般在3-4随的年龄出现。

性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对的认识。

9.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1)母亲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父亲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二)幼儿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1)教师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三)大众传播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1)对男女人生价值取向的社会引导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

(2)对男女的描述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10.观点采择能力

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是指个体在自我认知或社会交往中脱离自我中心的限制进行思维运算的能力,即个体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在内部与他人的观点进行交流,想象、体验他人的观点,并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进而采纳他人的观点的能力。

11.亲社会行为的类型和作用

合作、助人、分享和安慰等是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作用:

1)具有亲社会行为的儿童可以从对他人的帮助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2)亲社会行为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的范例,促进儿童对自我行为的调节

3)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群体意识。

12.减少和控制攻击性行为的教育

(1)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移情能力

(2)帮助儿童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技能和策略

(3)引导儿童掌握合理的心理宣泄方式

(4)及时表扬和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

第四章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3.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目标

2.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

1.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为依据;

2.以社会现实为依据;

a/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现实

b/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

c/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需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3.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P104

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多元文化。

1.情境讨论法:

指教师提供或创设的一种或多种社会情境中,启发和组织儿童对情境中所出现的社会性问题与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教师和同伴互相交换观点和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

P106

2.价值澄清法:

通过儿童内部心理活动进行价值选择、价值确定,然后付诸于外部行动的一种社会教育方法P109

3.移情训练法(应用):

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感情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应用:

1、所提供的需要儿童情感移入的情境或情节,必须是儿童所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还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2、移情训练要充分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体验,通过让儿童角色让儿童角色户换来学习换位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尝试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已唤起儿童对情境、情节、角色等的理解与共鸣。

3、要注重训练学前儿童的移情表现,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同情与共鸣上。

4、在移情训练中,移情的对象要由人到物、由有生命到无生命、由近到远、由熟悉到陌生、由一般到特殊,不断扩大移情的范围

4.角色扮演法:

就是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

一、在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中开展正规的社会性教育活动

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在幼儿园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社会性教育

四、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中补充和延伸社会性教育

五、在节日文化教育活动中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

六、在家-园=社区合作共育中提高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成效

6、养成教育

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目标,又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途径。

分为两种:

a、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行为及其他方面的行为b、只针对道德行为。

第六章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识记、应用)

(一)确立活动目标

(二)选择活动内容

(三)设计活动过程

1、精心设计活动环节2、运用不同的活动方式3、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4、对社会教育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育活动方案的拟定

1、活动名称2、活动目标3、活动准备4、活动过程5、活动延伸6、活动评价

2.各类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设计和实施的基本要求和结构

(重点:

自我教育和社会规范认知活动)P133

(一)体现学期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二)鼓励学前儿童与环境、材料产生积极互动

(三)将游戏和体验作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生成的途径

结构

(一)运用多种方式引出活动主题

(二)引导学前儿童充分观察认知对象

(三)组织学前儿童自由表达、表现自己的认知体验

(四)引导学前儿童正确认知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

第七章

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指标

(1)社会认知

(2)社会性情感(3)个性表现(4)社会交往能力

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

评价者在日常生活的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前儿童的外显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从而获得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信息的方法

(2)谈话法:

评价者通过与学前儿童面对面交谈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

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选择或自编问卷向调查对象发放,以广泛收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信息的方法。

(4)情境测验法:

评价者根据评价的目的,预先设定好一定的情境诱发学前儿童表现出社会性行为并进行价值判断的方法。

(5)社会测量法:

一种测定团体人及关系的理论和方法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主要内容(重点)P164

(1)评价活动的目标

(2)评价活动的内容

(3)评价活动的准备

(4)评价活动的过程

(5)评价活动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