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3785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docx

《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docx

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

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

  [摘要] 梳理民族音乐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之路,将民族音乐发展不畅的历史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作一次系统地分析,针对其自身系统问题以及在当今社会发展之不畅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针对高校人群发展走向意图说明在高校范围内推广民族音乐之必要性。

  [关键词] 高校教育民族音乐必要性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习惯、观念、语言、情感、气质、风格,凝聚着一个民族在社会进化中的精华,因此可以说,民族音乐是最美、最富有完整人性内涵、最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族个性形象的音乐文化范畴,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

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民族本性、民族尊严及民族意志的标志,那么民族音乐文化则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

所以对民族音乐进行探索研究学习,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应尽的基本责任,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应尽的义务。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大势之所趋。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31届会议通过《世界文化多样化宣言》宣言认为:

“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

”本宣言首次将保护和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升到国际社会应该接受的基本伦理准则的高度,首次承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指出各社会群体和社会均有创造、传播自己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基本权利。

由此可以看清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枪炮中被迫打开了国门,不仅经济、军事、政治唯西方列强马首是瞻,文化上也被强烈渗透,正因为这样的被动性,西方音乐体系迅速占领教育领域,以“学堂乐歌”为途径,导致中国的近现代教育体系是以西方音乐教育体制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这对中国民族音乐体系的建立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以致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由于历史原因直至现在仍然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主体,这种自身的矛盾将为今后与世界的文化交流造成极大的障碍,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极为不利。

当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的时候,坚持维护和弘扬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实在是一个民族置身立命于世界之林最重要的基石。

  二十世纪初,随着整个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在我国通过以“学堂乐歌”为主要途径逐渐确立了新型音乐的基础,近百年来的中国音乐,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不断向前发展的。

这种发展在形成之初主要有两股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两股力量分别来自于西方世界和中国本土,西方世界不仅要在军事、政治、经济上全面侵入中国,在文化上也不断渗透,以传教为手段在中国本土设立学校、开设音乐课、设立琴科,组织青少年对西方著名作曲家进行演唱。

军乐也通过各种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本土的力量发起一支来源于政府,如:

张之洞“自强军”军乐队,袁世凯北洋新军的军乐队。

还有一支力量是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音乐教育家,以沈心工、肖友梅、李叔同等人为首的留学青年在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内容上基本上是因袭西方普通音乐教育传统,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广学堂乐歌在社会上的流传,而学堂乐歌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就成了西方音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播途径。

中国的新型音乐文化就这样在中国播下种、扎下根。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整个中国文化的建设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气象,许多留学出国的音乐家,纷纷回国投入中国新文化建设和培养新一代音乐人才的工作,各种社团组织相继在一些沿海地区大城市建立,影响较大的有: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华美育会、国乐改进社等,这些社团的活动内容主要有:

组织音乐演出、音乐学习、出版刊物、乐谱、教材等,传播中外音乐知识和交流活动信息等。

之后在各社团基础上建立了培养音乐专门人才的专业音乐机构,较重要的有: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乐歌体育专修科(1915年建于成都)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27年建于上海)等,这些社团和学校以蔡元培倡导的“兼收并蓄”文化方针为指导从事教学活动、演出活动、传播活动,但是当时这些教学机构的教学体制基本采纳西方音乐院校的教学体制,教学体系搬用西方院校的经验为主,教学内容以传授西方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为大多数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几乎全部用国外所编写的教材,而传播中国音乐的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在全部教学内容中占很小的比重。

而客观情况是不可否认的我国丰富的传统音乐遗产均处于有待于挖掘、整理、研究的状态,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难以纳入系统教学范畴。

  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当时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认识到:

“通过生活本身,传统将缓慢地但不可避免地从人民生活中被抹去。

企图阻止这一点就等于阻拦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是徒劳无功的。

现在,接受传统、保持传统并使之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积极的部分,这是受过教育阶层的任务:

”柯达伊提出“通过音乐教育走向民歌”的口号,并指出:

“受过教育的阶层”“只有和人民在精神上取得一致方才有可能有力量去完成这个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杨义在《综合国力不能忽视文化竞争力》__文中指出:

“是否能够充分的发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是发展文化产生,增强竞争力的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保证。

“能够充分的发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的主体的应该是“人”,而作为培养人类精英的重要基地就是高等院校。

而在高等院校中高校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态度可从屠明的《大学生与中华音乐文化》――文中窥看一斑,其中一段可以使我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音乐观。

  当问及“你在中西方音乐中更喜欢哪种音乐”时,回答一:

当然是自己民族的音乐啦!

但目前,我觉得我们民族的音乐正处于低谷,似乎没有西方音乐那么“火”。

回答:

对于中华民族的音乐,我们从内心里并不是不喜欢,而是根本就不了解,对于一种从未深入欣赏的音乐,谈不上有兴趣。

回答三:

更喜欢西方音乐,我还是发烧友呢!

收集了好多西方古典音乐的磁带、CD,人家的音乐气魄大,结构复杂。

我只听说管那些对西洋音乐了如指掌的人叫“大师”,可从没有听说谁会唱几句京剧就是“大师”的。

回答四:

中国的音乐更复杂,更细腻。

毕竟有几千年的传统,积淀下来,便符合中国人的内心民族特质。

回答五:

中西音乐各有长处,目前音乐人应将音乐更通俗化,易为人们所接受。

通俗音乐大众喜欢,就是它易懂通俗人们才喜欢。

回答六:

中国古典音乐有精华,但有的太艰深、难懂,所以音乐的推广普及很重要。

  以上调查问卷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

中国的民族音乐需要我们自己去创设生存环境,培养民族音乐的观念。

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可以承担这个任务。

  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有别于专门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

它既没有前者的专业性.也没有后者的专业师范性,它的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遍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不少有识之士认为,音乐艺术教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体验,也是实现人类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和净化人的灵魂,和谐发展人的身心,升华人的精神境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我国的高校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总计950万,其中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约880万,今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530万,其中本科260万。

进入高校教育系统的人数占报考人数的比例为60%。

这是一个庞大的人才储备库,对这个高校群体进行民族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

更加为高校群体的民族音乐水平的提高,为民族音乐的深化发展提供深厚的人力资源,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广阔、深远的空间。

  对进入普通高校教育系统的人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必要的。

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来说需要一个巨大欣赏群体来为建立民族音乐系统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源,为民族音乐系统的建立打下深厚的人文基础。

  这类人群将是民族音乐欣赏的巨大群体,他们将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实现是通过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三个环节来完成的,三者缺一不可。

对进入普通高校教育系统的人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也就是对第三个环节艺术欣赏提供主体对象。

从艺术欣赏主体上培养他们的欣赏习惯,正如接受美学中所强调的“期待视野”的定势作用实质上就是惯性作用与追求变异心理的倾向之间的辩证运动,惯性作用及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思维。

对这个欣赏群体进行“期待视野”的训练是必要的。

  高师音乐教育既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母机,又是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桥梁。

因此它在整个中国音乐教育网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民族音乐的课程在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中开设的很少。

高师的音乐教育应当依据中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以多元文化价值观来制定调整课程结构,加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

  专业音乐院校中中国音乐学院在建院初期是以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为宗旨建立的,作为一个专门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中国高等音乐学府,学校采用了许多的方法向社会学习、向民间学习,使专业学习与民间传承紧密结合,使学生、老师、艺人三向互动,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

但在我国还有许多的专业音乐院校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加大力度、广度来做这件事,需在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上,做大、做足、做优、做强。

  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社会、政府的大力关注与支持,近几年世界教科文组织、我国政府在中华民族传统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举措,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就“文化遗产日”的设立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指出设立“文化遗产日”旨在“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这样,中国的首个“文化遗产日”被锁定在即将到来的6月10日。

从这点可以看出人类对文化含义扩大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我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民族音乐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