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00000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3759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000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000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000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000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000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000001.docx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000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试题00000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000001.docx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000001

一、判断题(答题说明:

判断每题的正确性,在题干后的括号内画“√”或“×”)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只体现于五脏一体观。

(×)

2、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

3、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

4、四季阴阳属性中春天属阴中之阳,秋天属阳中之阴。

(√)

5、脏腑的阴阳属性中五脏为阳,六腑为阴。

(×)

6、一般来说五脏在病理上“脏病多虚”故治疗上“五脏宜补”。

(√)

7、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

8、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先天后天相互资生。

(√)

9、人身之“三宝”是精、气、神。

(√)

10、《灵枢·营卫生会》将上焦的功能概括为“上焦如渎”。

(×)

11、《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大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

12、泌别清浊是小肠的生理功能。

(√)

13、痰的生成与贮存与肺脏和脾脏有关。

(√)

14、由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之为后天之精。

(×)

15、称为“一源三岐”的奇经是冲脉、任脉、督脉。

(√)

二、单项选择题(答题说明:

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D

A.向上的B.温暖的C.无形的D.下降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D

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

4.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B.胃C.三焦D.脾

5.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B.耳C.口D.舌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D

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B

A.阴阳交感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相互转化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B

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C

A.益火补土法B.培土生金法C.泻南补北法D.金水相生法

10.“水火既济”是指()A

A.心肾关系B.心脾关系C.肝肾关系D.脾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A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C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固摄作用D.防御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D

A.十五别络B.孙络C.浮络D.皮部

14.与防止出血密切相关的两脏是()B

A.心与肝B.肝与脾D.心与脾D.肝与肾

15.治疗血瘀时配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B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

16.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B

A.手太阴与手太阳经B.足厥阴与足少阳经

C.督脉与任脉D.阴跷脉与阳跷脉

17.致病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A

A.暑邪B.燥邪C.风邪D.寒邪

18.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B.脾C.肝D.肾

19.“罢极之本”是指()A

A.肝B.肾C.脾D.胆

20.五脏中与全身气机升降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B.心与肺C.心与肾D.肾与肺

21.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B.心气C.宗气D.卫气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

23.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A.肺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

24.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A.正经B.经别C.经筋D.别络

25.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B.食指端C.中指端D.小指端

26.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B.偏阳质C.气虚质D.阴阳平和质

27.下列哪些不是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是()C

A.外感性B.季节性C.个体性D.相兼性

28.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怒则气上B.思则气缓C.悲则气消D.惊则气乱

29.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B.邪气侵袭C.正邪相争D.气候异常

30.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

31.胆属于()D

A.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B.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C.奇恒之腑D.腑

32.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D

A.手指末端B.胸中C.足趾D.头面部

3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B

A.外感性B.相兼性C.地区性D.季节性

3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C

A.寒邪B.暑邪C.湿邪D.瘀血

35.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C

A.邪正盛衰B.气血失常C.阴阳失调D.津液代谢失常

36.容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B

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

37.导致气机郁结的情志剌激因素是()C

A.喜B.怒C.思D.恐

38.内湿的产生与下列何脏关系最密切()B

A.肝B.脾C.肺D.肾

39.阴阳偏衰以下列哪脏为根本()B

A.脾B.肾C.肝D.心

40.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辨析()B

A.疾病B.证候C.体征D.症状E.体质

41.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可出现()C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闭

42.下列属损坏血所致病证之特征的是()C

A.胁肋胀痛B.肿块时聚时散C.疼痛如针刺D.舌淡苔滑

43.加味补气药用于治疗血虚证的理论依据是()A

A.气能生血B.血能载气C.气能行血E.气能摄血

44.《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久立”则伤()B

A.筋B.骨C.肉D.血

45.“怪病多痰”说明了痰饮的哪种致病特点()B

A.阻滞气机,阻碍气血B.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C.病势缠绵,病程较长D.易扰乱神明

46.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取决于()D

A.体质的强弱B.疾病的虚实C.邪气的性质D.邪正的盛衰

47.“决渎之官”是()A

A.三焦B.膀胱C.腠理D.小肠

48.导致病证寒化或热化的原因主要是()C

A.精神状态B.体质因素C.感邪性质D地理环境

49.“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实质是()B

A.病因的异同B.病机的异同

C.疾病的异同D.患者素质的异同

50.正虚邪实不耐攻伐时,应采取的治疗措施是()C

A.扶正为主B.祛邪为主

C.先扶正后祛邪D.先祛邪后扶正

三、填空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按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

3.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疏泄)与(主藏血)两个方面。

(注:

无“主”也可)

4.六腑的共同的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和(实而不能满)。

5.血运失常包括(血瘀)与(出血)两个方面。

6、五脏是(心)(肝)(脾)(肺)(肾)。

7.气随津脱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气能生血)。

8.宗气积聚于(胸中),故称此处为(气海或膻中注:

答出一个即可)。

9.脾在窍为(口),与之通应的季节是(长夏注:

只答“夏”是错误的。

)。

10.称为血海的经脉是(冲脉)。

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督脉)。

11.(发)为血之余;(爪)为筋之余。

1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包括(燥性干涩)与(燥易伤肺)。

注:

答出“性干涩,易伤肺”也得分。

13.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与(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14.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5.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16.(胃)为水谷之海;(胆)为“中正之官”。

17、脾与胃的关系表现在(纳运相成)(升降相因)和(燥湿相济)。

19、奇恒之府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0、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或热)。

四、名词术语解释

1五行相生与相克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1分);相生的规律为: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1分)。

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分);相克的规律为: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克(1分)。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统称。

它们的分布没有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彼此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经脉不同,故称奇经。

3体质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与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4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

因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证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5七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脏腑生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一般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6佐金平木

佐金平木,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滋肺清肝法。

适用于肝火犯肺证。

7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

心在五行属火,肾在五行属水。

心位居于上,肾位居于下。

理论上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

心肾之间这种关系,称为"心肾相交"。

8天癸

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在体内出现的一种精微物质,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男子精气溢泻,因而具备生殖能力的作用。

9三因学说

是宋代陈言的病因分类学说,即将病因分为三类:

外因,即外感六淫;内因,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为不内外因。

10气脱

气脱指气虚至极,不能内守而大量脱失,以致生命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五、简答题

1试述阴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及其相应的治法

①阳偏衰,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既有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寒象,又见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2分)。

治当补其偏衰,补阳消阴,即所谓“阴病治阳”(1分)。

②阴偏衰,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状态。

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临床常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2分)。

治当补其偏衰,补阴制阳,即所谓“阳病治阴”(1分)。

2简述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也可解释说明。

3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是: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袭人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1分)。

②湿性重浊。

湿邪致病的症状有沉重、秽浊不清等特征(1分)。

③湿性粘滞。

湿邪致病具有症状上粘腻不爽,病程上缠绵难愈的特征(1分)。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致病多引起下股及下焦部位病变(1分)

4何谓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结合临床举例。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5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法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

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分)。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

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

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