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3376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docx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docx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1.举例说明麻醉对神经系统生物电活动的影响:

1)麻醉药可通过阻断手术部位各种离子通道的活性来影响甚劲系统的生物电活动。

如:

a局麻药可阻断手术部位神经细胞的电压门控Na+通道b全麻药氯胺酮可产生“闪烁样”阻断作用,使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恩氟烷能抑制Ca2+依赖性的K+通道2)某些麻醉药可通过作用于神经递质的受体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电位变化。

如:

异氟烷可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与腺苷酸环化酶,分别使神经细胞的cAMP和cGMP含量增加,前者使肌浆网膜的钙泵活性增加,降低细胞内的Ca2+浓度,后者可激活NO合酶,细胞内NO增加,而Ca2+浓度降低,使神经细胞的递质释放来影响生物电的变化

2.全麻药与局麻药的镇痛机制有何区别:

1)全麻药的作用机制复杂。

大多数人认为麻醉药物的作用部位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特别是离子通道、膜受体和酶系统。

药物整体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网络,干扰或阻断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是其作用的基础。

如:

调控突触后离子通道的递质可能是麻醉药物作用的主要靶位,也可改变动作电位的传导影响信号的传导。

全麻药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递质如GABA的释放,降低对神经系统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的敏感性。

因此,全麻药的镇痛机制可能主要是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内疼痛调制系统的功能。

2)局麻药是一类能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的药物,对任何神经,无论是外周或中枢,传入或传出,轴突或胞体,末梢或突触都有阻断作用。

局麻药引起Na+通道失活和阻滞Na+内流后使动作电位不能产生或磨得去极化速率和幅度受限,膜电位达不到阈电位,导致兴奋阈升高、动作电位幅度降低、传导速度减慢、不应期延长,从而影响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

3.麻醉药和肌松药对躯体运动的影响有何不同:

1)不同的局麻药种类和给药途径对躯体运动的影响不同。

如:

椎管内麻醉可使麻醉范围内的肌肉松弛,局麻药主要作用于局部神经组织。

适量的麻醉药通常对麻醉范围以外的躯体运动和肌张力无明显作用;如果用药过多,学些中麻醉药骤然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的毒性症状,其中之一是出现肌肉震颤和惊厥。

可能是麻醉药进入血液循环后,选择性的作用于边缘系统、海马和杏仁核以及大脑皮层的下行抑制通路,使下行抑制系统的抑制作用减弱,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易化神经元的活动相对增强,肌牵张反射亢进而发生惊厥2)肌松药是临床实行全麻时的重要辅助药,能降低肌张力,以避免深度全麻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作用机制主要是竞争性阻滞,少数是非竞争性阻滞。

①竞争性阻滞主要作用部位是神经-肌肉接头后膜。

主要有非去极化型和去极化型两类。

这些肌松药的分子都具有与Ach相似的结构,能与终板膜上N2型胆碱能受体(N2AchR)暂时性可逆结合,与Ach竞争受体,阻滞兴奋的传导②非竞争性阻滞:

通过改变受体的功能而产生肌松作用,主要有离子通道和脱敏感阻滞。

4.试述麻醉对肺通气的影响:

1)麻醉药对肺通气的影响:

a吸入麻醉药:

抑制低氧血症通气反映,还可使CO2的通气反应与低氧血症通气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减弱b静脉麻醉药:

抑制呼吸作用,其对通气反应的抑制程度与注射速度和剂量呈正相关c麻醉性镇痛药:

对呼吸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与剂量呈正相关d苯二氮卓类药:

常用剂量静注均可引起程度不同的肺通气抑制,表现为潮气量减少,对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病人抑制作用较明显。

2)麻醉期间某些因素对肺通气的影响:

a体位:

一般手术体位可减少功能余气量而影响功能余气量与闭合容量的相对关系b呼吸道梗阻:

是呼吸道阻力增加,延长肺泡充气所需时间c麻醉方法和麻醉设备d低血压:

心输出量减少,肺血流量相应减少,肺通气/血流比值增大,肺泡无效腔明显增加。

5.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pH和PCO2的影响:

pH降低或PCO2增高,氧离曲线右移,血氧饱和度下降;pH升高或PCO2降低,氧离曲线左移,血氧饱和度增高,pH和PCO2引起的这种氧离曲线偏移称为波尔效应2)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右移;温度降低,氧离曲线左移,可能与H+活动有关3)吸入麻醉药:

氧离曲线轻度右移,P50增加2~3.5mmHg4)2,3-二磷酸苷油酸(2,3-DPG):

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氧离曲线右移(5)ATP增加,氧离曲线右移,减少则左移。

6.麻醉期间的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

1)自主神经平衡失调2)电解质紊乱3)麻醉用药

4)术中急性心肌供血不足、缺氧、低温、洋地黄等药物及手术刺激心脏均可诱发心律失常

7.何为折返?

折返形式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某处传出的兴奋沿一条途径传出,又从另一途径折返回原处,使该处再次兴奋,称~。

基本条件:

a有一折返通路b折返通路中存在单向阻滞传导减慢或不应期缩短

8.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⒈血流的切变速率⒉血细胞比容(最重要):

比容大,粘滞度高⒊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红细胞的聚集可致血液的粘度增高;红细胞的聚集性是低切变速率条件下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红细胞的变形性是高切变速率条件下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⒋血流速度⒌血管口径:

口径>0.3mm,无影响;口径<0.3mm,口径小粘滞度低(Fahraeus-Lindqvist效应)临界半径正常为1.5—7.0μm⒍温度:

温度低,粘滞度高

9.麻醉对动脉血压的影响㈠麻醉药物:

一般均能抑制循环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动脉血压下降。

㈡神经阻滞:

椎管内麻醉→阻滞交感节前纤维→外周阻力↓→血压↓1.外周阻力下降的程度与阻滞范围有关。

2.血压下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低,同时与病人心血管功能的代偿能力有关。

㈢人工通气:

⒈生理情况下,胸内负压→静脉血回流⒉开胸手术时,胸内负压消失→静脉血回流↓⑴间歇正压通气(IPPV)→胸内负压消失(正压)→静脉血回流↓⑵肺内压↑→挤压肺毛细血管,肺循环阻力↑→静脉血回流↓㈣体位:

⒈平卧位→直立位→回心血量↓→血压↓→压力感受性反射→血压↑⒉麻醉时体位改变,心血管代偿功能(-)→血压变化明显㈤失血㈥温度:

温度较高→直立性低血压;低温→CO↓BP↓

10.心肌缺血对心功能的影响:

1)心肌氧的供需失衡和心肌细胞代谢产物消除不良→心肌缺血,→ATP↓及酸中毒(更重要)→①H+对电压依赖性和受体操纵性Ca2+通道抑制,Ca2+内流↓②H+增加肌质网对Ca2+的结合力,Ca2+释放↓③H+抑制Ca2+与肌钙蛋白的结合

2)心肌缺血后,其舒张顺应性降低较收缩性能的变化更早,其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心肌缺血后,ATP↓,肌质网对Ca2+的主动摄取↓②心肌缺血后,ATP↓,横桥与肌动蛋白脱离障碍③[Ca2+]i蓄积,影响心肌舒张。

11.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对搏出量进行精细的调节,保证了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的平衡,使心舒末期容积和压力保持在正常范围。

2.后负荷:

后负荷↑→1)①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峰值↑,射血期↓②心室肌缩短的程度、速度↓,射血速度↓→搏出量暂时↓→异长调节→搏出量恢复2)等长调节→心肌收缩能力↑→搏出量维持。

后负荷本身可直接影响搏出量,随后通过心肌初长和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保持搏出量的稳定。

3.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调节)心肌收缩能力↑,则搏出量↑、心室功能曲线向左上方移位;反之则搏出量↓、心室功能曲线向右下方移位。

⒋心率⑴在正常范围内(安静时60~100次/分):

心输出量与其变化成正比;⑵心率>160~180次/分时①舒张期↓→充盈→搏出量、心输出量②心肌收缩能力(消耗过度)⑶心率<40次/分时:

搏出量可正常,但心输出⒌心室收缩的同步性

12.缺血心肌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哪些:

1.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包括扩血管剂、血运重建、血管新生三种方法。

2心肌细胞保护:

所谓心肌细胞保护,是指通过一些方法提高心肌细胞的耐受性。

包括:

①提高膜、膜脂质、膜蛋白的稳定性②改变能量代谢途径:

其本质是改变心肌细胞对氧的依赖方式,例如将心肌细胞的有氧依赖方式改变为无氧酵解方式③保护亚细胞器(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等)3.探寻内源性心肌细胞保护物质4.缺血预处理

13.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与心律失常:

㈠兴奋性与心律失常:

⑴兴奋性的不均一性与心律失常:

①易颤期(vulnerableperiod):

整个心房或心室中,于相对不应期开始之初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在此期间应用较强的刺激(阈上刺激)容易发生纤维性颤动。

②“R落入T现象”: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当期前兴奋出现在心电图的T波内时,也易引起心室颤动,相当于刺激落入复极化过程的易颤期内,容易诱发心室颤动,应紧急处理。

⑵动作电位时程、有效不应期与心律失常①动作电位时程(,APD)②有效不应期(ERP)代表心肌细胞兴奋性恢复过程,反映膜的再除极化能力。

APD与ERP的长短变化常呈平行关系。

㈡自律性与心律失常:

⑴正常自律性的改变⑵异常自律性⑶触发活动(triggeractivity):

由后除极引起。

①后除极:

是指在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或复极化完毕后出现的膜电位振荡,是一种阈下除极。

②早期后除极(EAD):

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复极化的2期和3期。

③延迟后除极(DAD):

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复极化完毕后即4期。

(三)传导性与心律失常:

传导性降低可由于传导阻滞或兴奋折返而形成心律失常。

⑴传导阻滞→传导减慢,△导致传导阻滞的因素:

①膜电位降低②不应期传导③不均匀传导传导中断⑵兴奋折返:

△折返(reentry):

某处传出的兴奋沿一条途径传出,又从另一条途径折返回原处,使该处再次兴奋。

△折返形成的基本条件:

①有一折返通路②折返通路中存在单向阻滞③传导减慢或不应期缩短。

14.肝血液循环的特点:

1双重血液支配:

①肝动脉→固有动脉→左右动脉→小叶间动脉

②门静脉→小叶间动脉①②→肝血窦门静脉→中央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2肝动脉高压(100mmHg),门静脉低压(7mmHg)3贮存血量大。

正常达500ml,最大可贮存1000ml。

大出血时可补充出血量25%

15.肝、胆的主要功能

(一)肝的主要功能:

贮存和滤过血流;消化功能;参与物质代谢,包括分解、合成、转化、贮存;屏障吞噬功能;生物转换和解毒等功能。

(二)胆囊的主要功能:

贮存、浓缩胆汁及胆囊收缩促使胆汁排放。

16.麻醉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一)吸人麻醉药:

代谢小,中间产物少,损伤作用小(氟类吸入麻醉药对肝脏的影响取绝于其代谢程度)

(二)静脉麻醉药与麻醉性镇痛药:

应用静脉麻醉药时间越长、重复给药的次数越频,则在体内蓄积的剂量越大,对肝功能抑制作用越重。

(三)局麻药:

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丁卡因等在体内主要由血浆和肝内胆碱酯酶水解;酰胺类局麻药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在肝内通过微粒体氧化酶和酰胺酶代谢,肝功能损害时,应限量(四)肌松药:

肝功能损害时,细胞外液量增多,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如潘库溴铵、维库溴铵时,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若加大给药量、往往出现药效延长。

17.麻醉、手术对肝血流量的影响:

1.缺氧时肾上腺素能神经α受体兴奋2.β受体阻滞剂使用,使α受体占优势。

3.某些麻醉用药会使肝血流量减少4.抑制心输出量。

氟烷对心肌的直接抑制,血压下降,肝血流量可减少16%一30%。

5.血液PC02降低,肝血管阻力增加,肝血流量减少;反之(>57mmHg)亦然。

6.正压通气导致胸内压增高,因腔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肝静脉压升高。

7.右心衰竭时,腔静脉压升高引起肝静脉压上升。

8.高位脊麻阻滞平面达T4时,血压容易急剧下降,肝血流量也相应减少。

9.手术创伤对肝脏的影响。

与手术部位、性质、范围和时间有关。

腹部手术尤其是上腹部手术,对肝血流量影响大。

手术牵拉和挤压内脏、失血、失液过多均可使肝血流量减少、引起继发性肝损伤。

18.肾脏的生理功能

(1)产生尿液、排除机体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和异物

(2)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内分泌功能: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羟化的VitD3、前列腺素等。

19.肾血供特点:

1.血供丰富:

肾血流量1200ml/min,占心输出量20~25%2.血供不均匀:

皮质94%,外髓5~6%,内髓<1%。

3.两套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压力低,有利于肾小管重吸收

20.麻醉对肾功能的影响

(一)麻醉药物的影响:

肾小管对钠的主动转运(直接作用);肾血流动力学(间接作用,主要)1.吸入麻醉药:

氧化亚氮:

对肾功能影响轻微,可使Na+主动转运增强。

安氟醚和异氛醚:

轻度抑制肾功能,减少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对肾无明显损害。

氟烷:

抑制心肌,使心输出量减少;促进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释放和生成。

甲氧氟烷:

对肾脏有毒性作用2.静脉麻醉药:

硫喷妥钠:

使血压一过性下降,对肾功能有一过性轻微抑制,但恢复过程较快。

剂量过大,注射过快,易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氯胺酮:

有兴奋交感神经作用,使血压升高,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相应减少,但时间短暂。

羟丁酸钠、依托咪酯、异丙酚:

对肾脏无毒性作用3.中枢性镇痛药:

吗啡能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使膀胱内括约肌收缩,引起尿潴留。

哌替啶:

正常情况下哌替啶对血压无影响,若并用硬膜外麻时,可因血压下降,继发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减少。

哌替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对肾脏有毒性作用。

4.镇静安定药:

地西泮、咪达唑仑,主要在肝脏代谢,对肾功能无影响5.肌松药

(1)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右旋筒箭毒碱具有交感神经节阻滞作用,使外周血管扩张和组胺释放,引起血压降低,GRF和尿量减少。

(2)去极化型肌松药:

琥珀胆碱可使K+向胞外转移,导致血K+增高。

对大面积烧伤、肾功能衰竭、高血K+、严重低血容量或低Na+血症病人,常使血K+急剧升高,发生心跳骤停,故应禁用6.抗胆碱药阿托品和东莨菪碱对肾功能影响很少。

阿托品可引起膀肮逼尿肌松弛、膀肮内括约肌收缩而出现尿潴留

(二)麻醉方法对肾功能的影响:

全麻药可一过性抑制肾小球滤过率,使尿量下降,电解质排泄紊乱。

长时间气道进行间歇正压通气或呼气末正压通气,胸内负压减小,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心脏输出量下降,使肾血流量降低和尿量减少。

椎管内麻醉平面影响肾血流量。

椎管内麻醉也可阻滞副交感神经,引起膀肮平滑肌松弛而出现尿潴留。

(三)麻醉期间肾功能的变化:

可能出现低血压、低温和缺血、缺氧等,也可影响肾功能的变化

21.麻醉、手术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1全身麻醉的影响较椎管内麻醉及其他神经阻滞、局部麻醉大2手术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较麻醉为大。

手术越大,影响越大。

3全麻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较其它麻醉形式为大。

以乙醚影响最显著。

4麻醉、手术中并存血PCO2↑和PO2↓、出血、低血压等,增加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5麻醉、手术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重要内分泌腺功能变化所实现的。

22.全麻中使体温升高的因素:

a麻醉过浅,应激反应增强,肌张力增加(无肌松药作用时)b循环紧闭式麻醉,呼吸道散热减少,钠石灰产热c.CO2蓄积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脑电图:

在头皮表面用双极或单极电极缩记录的无明显刺激情况下自发产生的脑电波称为~,正常人~可分为δθαβ波四种。

意识:

是机体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人的意识包括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两个组成部分,意识内容包括语言、思维、学习、记忆、定向和感情。

意识障碍:

指大脑功能活动变化缩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分两类:

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和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

疼痛:

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和情感体验,是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症状,为人类共有且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包括痛觉和痛反应两种成分。

肺功能单位: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以及所属肺泡共同组成一个~。

用力呼气量(FEV)旧称时间肺活量,是指在进行用力肺活量测定时,某一指定时程内的呼出气量,可以用FEVt占FVC的百分比来表示,即FEVt/FVC%。

闭合容量(CC)和闭气容量(CV):

指从肺总量位一次呼气过程中肺底部的气道开始闭合时,肺内气体容量称为CC,CV是肺底部气道闭合时,在余气量位以上的肺容量,亦即来自肺上部的呼出气量。

CC=CV+余气量。

间歇正压通气(IPPV)即经呼吸道内施行间歇性的压力将外界气体送入肺内,使肺泡节律性胀缩形成对流通气,是最常用的加压通气方式,有两种方法,一是控制性机械通气(CMV),另一为间歇指令通气(IMV)。

动作电位时程:

从0期除极化开始到3期复极化完毕而恢复静息电位的时间称~。

后除极:

指在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或复极化完毕后出现的膜电位振动,若除极达到阈电位即可产生单个或一连串的动作电位,即触发性活动。

粘弹性:

血液不仅具有粘滞性,在低切变速率很低的条件下还具有弹性。

触变性:

在一定切应力作用下,血液的粘度将随着切应力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小,这种性质称为~。

血液稀释:

通过降低血细胞比容及血浆蛋白浓度,从而使血液粘度降低,血流状态改善的治疗方法。

恶性高热(malignatnthy—perthermia,MH)是指某些麻醉药诱发的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并发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衰竭的代谢亢进危象。

人工低温:

临床上,通常在全身麻醉下以物理的方法将病人体温降至一定程度(如32-280C),称为或低温麻醉。

α阻断:

睁眼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β波)的现象称为~。

心肌顿抑:

在心肌短暂缺血再灌注后,尽管缺血心肌的血供迅速恢复,但其舒缩功能障碍可持续较长时间,这一现象称为~。

冬眠心肌:

冠脉血流长期慢性减少时心肌收缩发生可逆性降低,冠脉供血恢复后心肌收缩即可部分或全部恢复,这一现象称为~。

应激:

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如创伤、失血、手术、饥饿、疼痛、缺氧、寒冷、过度的精神刺激等,机体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和耐受性的反应,称为~。

肾清除率:

两肾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将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的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血糖浓度,正常<10mmol/l(180mg/100ml)。

葡萄糖吸收量:

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均达到极限时的葡萄糖的滤过量即为~。

肾性糖尿:

当血糖低于肾糖阈而尿糖呈阳性时,表现为近曲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称为~。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

1.麻醉生理学是研究生理学在临床急救,急救复苏,重症监测和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2.人体功能的稳态有赖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来实现。

3.麻醉达到意识活动稳定、疼痛消失或减轻、肌肉松弛等效果主要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生物功能而实现的。

4.根据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不同,可将反射分为_条件反射_和非条件反射两种形式。

5.各种麻醉手段对人体功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的活动。

二、选择题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B

A体液;B细胞外液;C血液;D小肠内的液体;E细胞内液

2.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A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

3.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

A迅速、短暂而精确;B持久;C缓慢而弥散;D广泛而高效;E局限

4.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是D

A内分泌系统;B免疫系统;C血液循环系统;D神经系统;E泌尿生殖系统

5.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A反射;B反应;C适应;D正反馈;E负反馈

6.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D

A保持内环境的稳态;B使人体血压维持稳定;C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D加速某一生理过程的完成;E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恒定

7.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C

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B反射所必须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同一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效应应当完全相同;D反射可有体液因素参与;

E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8.关于内环境稳态的正确叙述包括A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的绝对稳定;B它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C负反馈是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D失去稳态,生命受到威胁;

E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9.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B、C

A屈肌反射;B看到水果引起的唾液的分泌;C食物的气味引起的胃液分泌;

D排尿反射;E胃液分泌的肠期

10.手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表现在ABCDE

A产生应激反应;B引起出血、疼痛和情绪紧张;C启动生理性止血反应;

D局部炎症细胞聚集;E反射性骨骼肌收缩增强

三、名词解释:

内环境:

指机体内围绕在个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

稳态:

内环境各种物理、化学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生物节律:

指以24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性、规律性的变化模式。

四、回答下列问题

1.举例简述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

答:

如采用硫苯妥钠快速诱导,可抑制呼吸神志呼吸停止,抑制心脏活动,诱发喉痉挛。

恩氟烷可抑制呼吸,舒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产生低血压,甚至可引起恶性高热;神经系统的安定、镇痛药芬太尼亦可抑制呼吸,产生心动过缓,支气管收缩。

呕吐与肌肉僵直;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可引起高钾血症、眼压升高、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和流涎,肌肉酸痛等。

2.联系以后各章内容,说明麻醉期间(如粗暴气管插管、手术创伤、术中出血过多、环境温度、体位等)对人体稳态有什么影响?

应采取什么措施?

第二章   麻醉与神经系统

一、填空

1.意识包括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

2.全身麻醉药是通过抑制大脑皮层的功能来消除意识,感觉和随意运动。

3.局部兴奋的特点是等级性电位,电紧张性扩布,可以总和。

4.记忆过程包括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第三级记忆。

5.意识内容的核心是思维,语言。

6.觉醒状态包括意识觉醒,无意识觉醒。

7.觉醒状态为主的意识障碍分为嗜睡,昏睡,昏迷。

8.肌松药可分为竞争性阻滞肌松药,非竞争性阻滞肌松药两类。

9.意识内容为主的意识障碍包括意识模糊,谵妄。

10.存在于脑干的反射中枢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吞咽中枢,以及平衡等反射中枢。

12.慢性疼痛(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抑制状态,情绪低落,表情淡漠。

13.脊髓背角传递痛觉信息的递质中公认的有外周炎性递质,。

14.传入纤维对脊髓背角伤害性传递的抑制主要发生在脊髓背角胶质区(SG)。

15.肌松药作用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后膜上的N2型受体。

16.参与高位中枢下行调制系统的主要镇痛物质是阿片肽类、5-HT、去交肾上腺素。

17.美洲箭毒可以与乙酰胆碱竞争结合终板膜上的_N2Ach受体,因而可以_阻滞兴奋_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8.麻醉状态下的意识活动、感觉和绝大多数反射均逐渐丧失,但这种丧是暂时的,可逆的。

19.麻醉状态下的中枢神经系统,首先被抑制的是大脑皮层,延脑的抑制最迟。

20.全麻药作用的主要靶区是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RAS)。

二、选择题

1.对麻醉状态下的意识变化描述错误的是E

A暂时的;B可逆的;C大脑皮层首先被抑制;

D抑制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RAS)导致意识丧失;E“术中知晓”完全依赖于麻醉深度

2.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的传入纤维属于D

AAβ类;BAδ类;CAα;DC类;EAγ

3.属于觉醒抑制系统的神经递质是B

AGlu;B5-HT;CAsp;DACh;ENE

4.局麻药影响神经系统的生物电活动的机制是D

A“闪烁样阻断作用”;B阻断K+通道;C阻断Ca2+通道;D阻断Na+通道;

E间接影响某些递质的受体

5.人意识内容活动的核心是A

A语言和思维;B学习;C记忆;D定向和感情;E思维和学习

6.意识障碍中最严重的一个等级是D

A嗜睡;B昏睡;C意识模糊;D昏迷;E谵妄

7.非去极化型肌松药是通过哪一受体起作用的?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