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河流景观设计规划.docx
《大学校园河流景观设计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校园河流景观设计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校园河流景观设计规划
大学校园河流景观设计规划
一
建筑
如严格控制建筑与水体边缘的距离、建筑的高度、建筑的形态甚至表面的材料,这些因素在保持观景视线的连续性、与景观的融合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功能的立体化
功能的立体化即指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需要满足不同的功能需要,它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载体。
1)美学欣赏的需要首先需要强调出人们视觉上的立体层次感。
2)水体与滨水区的立体化,即亲水空间的立体化,成功的滨水开发项目,无一例外的将直接沿着水体的部分开辟为步行
道,同时可以在局部设置亲水空间。
如使用多级台阶,让人很容易接触到水。
3)滨水区内室内外空间,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中人们需要一些庇护休憩的建筑。
在国外有许多临水的咖啡馆,将室内空间不知不觉地引向室外,将室外空间特征导入室内。
总结而言即为自水面到陆地从低到高依次排列
目前很多河道的生态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硫磷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河道中基本无生物繁殖,微生物、水生动物、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小;水中含氧量少,生物生长环境恶劣;硬化的驳坎护岸破坏了河岸与河床之间生态系统的联系。
所以生态化治理首先要从源头控制,减少污染源,清淤换水,提高水质,其次种植水生湿生植物,重建生态护岸,使河水与地下水能够互换沟通,提高水体的自洁能力。
河道线型设计
从工程角度,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能够缓解洪峰,消减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减少了对下游护岸的冲刷,对沿线护岸起到保护的作用。
退地还河、滨水地带的恢复,使得设计人员在河道断面设计上留有选择的余地,也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形式对河滨建筑进行保护。
顺应河势,因河制宜,无疑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有利的。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河道护岸形式
传统的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
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河岸植被
合理搭配两岸植被,在保护水土同时注意沿河的美化。
由于河道旁是人行道,又要考虑安全性。
水质保护
应当注意水体的保护。
如果可以,应当尽可能让河流与某条活水相连,这样可以保证水体不停的更新。
否则,就应当对河水进行定期清理,包括临近污水排放以及水中污物的清理。
二
两类基础要求:
一类是对河中水流的要求:
清澈的河流——不断流、水质清洁;
生命的河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
多样的河流——能形成多样的景观和生态系统;
生动的河流——不呆板、不单调;
另一类是对滨河带的要求:
独特的河流——能反映本地独特的景观、历史、文化、风俗;
美丽的河流——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
舒适的河流——提供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
文化的河流——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
亲水的河流——人、水关系协调,引人入胜,便于人水亲近;
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
这就要求水利行业尽快改变观念,在工作内容、规划、设计、施工的理论和技术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方法和理论。
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只注重于对水的资源功能的开发,而现代水利建设理论则同时注重对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的开发和保护。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和完善大水利的理论需要从环境水力学、水生态学、建筑学、园林园艺学、美学等方面着手研究。
水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对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有其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自然界的水,以它的千姿百态与各种景观协调配置,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怡情悦性都有直接的陶冶和感化作用。
更启发人们去创造优美的自然风貌来美化和改善城市环境。
当前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景物:
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道景观,如何保存、修复这些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道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ﻫ
(2)人造景物: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而软质景观却更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
如何减少“硬质景观”,增加“软质景观”是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
ﻫ (3)人与文化:
城市河道景观效果不仅仅是物质景观,还应当包含有人文景观,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人的活动又是围绕着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来开展的。
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忽视了人们的这些喜好。
另外与河流有关的文化也将成为景观设计亮点,吸引众人的眼球。
ﻫ
解决问题的方法
1设计理念
(1)要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充分利用水文化特色,是城市河道景观建设的重要部分。
要十分注重保留河道两岸的文物建筑和有形无形的水文化典故的挖掘,既要保存历史遗留的文化设施,又要将历史流传的水文化典故进行有形化的构思;同时还要创造水文化特色,构筑城市河道文化景观。
在具体设计城市河道景观时要充分运用景观的植物群种结构,利用空间手法形成富有个性的绿化景观。
绿化树种应尽量利用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注意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相变化、图案变化等,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
ﻫ(2)要坚持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
“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这话十分深刻。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与水关系的变化,水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在现代的河道景观设计中应当体现历史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的结合,既要注意保存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又要创造现代的水文化。
如在河岸建设高技术手段的水上娱乐设施、大型喷泉、水文化展览馆、现代雕塑等。
因此除注重河道景观与绿化有机结合,体现水乡景观特色外,应将绿化与名人活动、历史事件、古代文化遗迹及古树名木结合好。
首先要保存和恢复两岸遗留文化,重造历史风貌。
其次是要谨防城市河道景观片面化,要注重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实现设计与自然有机的融合,恰如其分的“锦上添花”。
2设计原则ﻫ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环境设计当中,模拟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将自然生态作为植物设计的首要元素,并同周围的人文环境充分结合,打造成一幅诗情画意的河道景观画卷。
在具体设计中应当坚持以下3项原则。
1多样性的原则
自然界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这种丰富多彩表现之一就是植物种类的多姿,而多种植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这种制约相对平衡,个体或群体植物才能协调共生,形成有序的体系。
2师法自然的原则
人工的模拟自然群落能够形成适宜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从而使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和谐、相互促进,充分发挥自然界中植物的自然调节能力,保持生态的相对平衡。
同时好的生态环境又能够吸引各种生物到此栖息生长,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使景观更具自然特征和生命力。
ﻫ3绿化形式点、线、面结合的原则
作为河道景观,沿岸应该有统一的绿化背景贯穿全线,形成一定的规模气势,形成“线”;同时结合硬质景观的主题进行不同的景点配置,在游人停留部位采用造型优美、色彩醒目的植物品种,给人以生理和心理的满足,达到触景生情的境界,形成“点”;选用几种较有特色的种植形式在全线呈块状分布形成“面”。
如此点线面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绿化景观。
3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ﻫ 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要结合河道空间的美学特点和游览者的视觉特性,充分考虑到条件下速度因素对景观形式、景观尺度等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设计,使河道景观成为优美、亲切、宜人且富有活力的休闲娱乐场所。
在设计河道景观绿化时要注意把握以下3个方面:
1 河道沿岸平纵面线形的把握ﻫ 鉴于人们在游览河道时看到的往往是动态的风景而不是静止的画面。
因此,在设计河道景观时应充分考虑已有的自然条件,顺着自然地形以避免由于修建景观而破坏沿岸的生态环境。
设计中可以通过巧妙运用曲线元素将外部景观引入河道环境、通过地形起伏条件布设富于变化的线形以区别于其他地区。
2环境色彩搭配的把握ﻫ 恰当地把握河道景观与周围建筑以及人们的心理反映之间的搭配和协调至关重要。
当河道位于繁华街区时,根据两侧建筑不同的风格、可用立面设计、装饰手法,形成变化丰富的河道景观。
这种变化往往会显得庞杂与凌乱,这时可以通过植物造景对道路赋予较为统一的色彩基调——绿色,在这些建筑之间起协调的作用。
除此之外的河道景观色彩则不宜丰富,否则有画蛇添足之嫌。
而对位于色彩相对单一的老城区附近的河路,由于人口密度与建筑密度过大。
造成了人们休憩、绿化的空间日益缩小,人们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环境,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空间立体绿化,提高绿视率,弥补局部地区平面绿化的不足,为人们提供与水对话、宁静、趣味的场景。
3环境小品设施内涵的把握
城市河道景观中的环境小品设施,主要包括花坛花钵、休憩亭廊、座椅、雕塑、景石等,体量不大,功能不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息、观赏、标识等功能性服务,而且其本身的造型、色彩也颇具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往往因其小而精致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设计独到的雕塑、小品。
点缀在绿色植物之间,既塑造了地方文化特色,满足现代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又反映了现代人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
景观有了艺术的灵魂和价值,城市形象也将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实现城市的文化特色。
通过景观建设、整治,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给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的水域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是城市河道绿化景观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的更高目标,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信通过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城市会变的更美丽,更青春,更有活力!
四
1总体规划与定位
1.1、总体规划的制定
水是流动的,城市河道隶属于整个城市水网、甚至整个流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城市河道景观必须重视整个流域的总体规划设计,从而保证河道在生态、功能系统上的完整性。
城市河道景观建设不是一跋而就的,工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经历初期、中期和远期的三个阶段的发展。
河道景观设计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对未来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思考、考量、设计,在整个建设周期随同指导。
总体规划属于整个设计阶段的前期阶段,在制定前应该进行项目调研,通过前期勘察,包括河道水域概况勘察、对河岸己有建筑物、生态状况及人文地域特征进行调查。
1.2、项目的定位
总体规划需对项目进行定位,河道景观应以满足防洪排涝功能为前提,结合河流自然发展规律,考虑水与人类发展的渊源及城市发展的方向,针对不同城市的需求、不同类型的河道确立项目的定位。
进行河道景观设计首先要立意,确定创意主题。
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在设计中,亦是如此。
立意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总意图,是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创意理念。
由于河道的流域较广泛,不同地段也存在不同的定位需求,所以在大的规划理念指导下可根据不同流域段的具体情况来分段或分区定义。
2河道景观平面的布局
在详细勘察并掌握其各种设计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立意,结合实际地形,因地制宜合理分区布局。
河道景观呈线形带状,平面布局的连续性非常重要,应相互呼应、一气呵成。
且在节点处重点设计,讲究主次分明,使一定长度的景观带中有主题突出的亮点。
节点的位置根据人流量、地段性、重要性等因素进行选取,人流量较大的广场空间可以安排较大规模和体量的建筑,标志景观的建立成为视觉的焦,氛在小空间的处理上,利用植物围合形成半私密和私密性的场所,如垂钓平台、休憩广场等。
各功能区、景点间需要相互借景,形成视觉上的引导性。
景点的间距应根据其功能关系来控制,规模体量接近的广场节点不要连续布置,中间穿插小规模的滞留休息区和其他中小体量的节点,合理控制节奏和游人量。
在设计中景观轴线通常采用“起、承、转、合”空间结构布局,“起”表示景观的开头、起始点,在河道景观中往往代表设计段的上游;“承”是景观空间的连续,代表一个个主要的空间节点,由一系列的广场、绿地空间构成;“转”是景观轴线中的重要空间节点,起到承上启下的空间过渡作用,在河道景观中往往是主要的景观空间;“合”是景观的结束、终点,指河道的下游景观段。
3河道景观断面的设计
河道断面的处理和河道的功能、护岸的处理有密切的关系。
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这是河道景观存在的基础。
现代河道断面在满足基本功能的需求下,又付诸于生态、景观等方面的新功能。
河道的断面根据护岸的不同,具有多种形式,护岸在前面河道构成要素中已有解释,其有人工型护岸、生态型护岸两种类型。
4河道景观的的交通设计
交通是景观的经络,连接着区域内的多种元素。
在滨河景观中,交通系统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居民进行滨水活动的可能性。
河道景观设计中的交通设计,其重点在于交通组织和道路设计。
4.1、合理的交通组织
河道景观的交通组织是应该从城市交通与河滨内部交通的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路网是通向河滨区的视觉走廊和主要城市空间网络,滨河景观中的道路与城市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与外界相通的道路一般布置在主要节点、中心广场等出入口处,是城市居民进入滨河空间的通道;河滨内部交通路网起到连接河道景观各个空间节点的作用。
在进行路网设计的同时,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城市肌理与自然水体空间的一致性,处理好与空间环境、建筑实体间的协调与衔接,尊重城市河滨空间形态的完整性。
一个成功的河道景观设计,必须有合理的交通组织、通畅的交通线路,这样提高了空间景观的通达性、提高了交通空间环境质量。
4.2、多变的道路设计
河滨道路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不同形式的道路根据功能的不同进行设计。
按照功能要求主要分为车行道路和人行道路,对于系统内部的路网设计,则需要尽量实施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原则。
在河滨绿地宽阔的地带,根据要求可布置机动车道路,但其设置尽可能在河滨绿地的外围;一般的城市河道景观由于用地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拥有宽阔的绿地,因此机动车道的设置在河滨绿地中不太常见;当今提倡的健康设计理念,在滨河绿地中自行车道的设置,成为一种流行的的慢行道路系统设计。
5河道景观的构筑物设计
这里所指的构筑物主要指建筑和桥梁。
5.1、滨水建筑设计
伴随着河滨空间的开发建设,人们对临水而居生活的向往愈来愈强烈。
人们希望将尽可能多的公共活动的开展转向水边,包括一些私密性活动的开展,这就促使了滨水建筑的建造。
从景观规划的角度来看,建筑往往是人们视觉的焦点,形成了城市景观的天际线。
河滨建筑的设计需要结合所处地段河流的环境状况、区域尺度以及周边用地的建设情况,建筑的整体风格需要有地域性与延续性,避免显得过于突兀。
滨水建筑的类型在上章物质形态要素一建筑要素中已阐述。
在传统的历史古城街区,内河沿岸布置建筑群体,形成特有的地域风貌;在大型绿地中,根据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大型公用建筑如商业、展览等类型建筑群;在大多数河道景观中,滨水建筑主要是满足人们休闲功能需要,属于园林建筑范畴。
园林建筑形式多样,与自然景观结合形成临水建筑、依山建筑、绿地建筑等。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河滨空间对周边的建筑有着严格的控制,尤其是靠近水岸的区域,应该尽量避免大型建筑物的存在,减少人为建设对河流生态的破坏。
滨水建筑的设计需要遵循用地的规划设计,从大区域的生态景观利益出发,控制与河岸线之间保持有一定的距离,减少人为活动对河流系统的干扰。
对于一些必要建筑设施在设计的方式以及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采用底部架空的方式,结合一些轻质的钢材构造以及通透的玻璃等材料的使用,使建筑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并通过建筑高度的限制,保持河流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视线通廊的连续性,使得河流自然景观能够为城市所用。
5.2、河道桥梁设计
桥梁是以河流水体为背景的空间景观主体,给了我们视觉上丰富的感受,桥梁的尺度和形式的变化强化了滨河空间独特个性。
桥梁作为城市河滨区公共空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景观必须首先具有鲜明的个性,如石桥与钢架桥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展现了不的气质同景观效果。
城市桥梁景观在造型、材料等方面应该体现出与所在城市和地区景观的和谐性,因为体现地域文化的桥梁是唯一的。
河道桥梁的类型有市政公用桥和景观人行桥之分,两者之间的通行等级和服务对象各不相同。
桥梁设计需要考虑行洪标准、通航等级、桥身承载等方面,由桥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设计。
但桥体本身具有美学方面的属性,可以由景观专业的人员根据需求,在形式、尺度、色彩、质感等艺术方面进行规划设计。
延续了古代桥梁的建造工艺,结合现代材料、科学技术,创造了形态各异的现代河道景观桥梁,有石桥、木桥、混凝土桥、钢构桥等。
6河道景观的绿化设计
“水”和“绿”是城市中象征自然的最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
植物是景观的生命,给滨河区带来生机和活力,与城市中一般的公共空间景观相比更具有自然活力与生机,并在改善环境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生态作用。
城市中河滨绿带区不是单纯的植被种植和景观绿化,而是通过保护原生植被与生物、涵养水源、构成河流生态保护的自然屏障,作为河滨空间自然景观特质的一种体现,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功能。
城市河岸空间的绿化设计需要因地制宜,结合人的需求,运用植被不同的性能与形态,随着植物季相的变化丰富河滨空间的环境景观。
进行河滨空间绿化设计时,应该遵循对于原有植被物种进行保留的原则,选取乡土植物进行造景,尽量避免外来引入物种对原有植被群落系统可能造成的破坏,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条件进行种植,以增加植物的成活率。
设计施工中要合理安排植物种植,尽量模拟水滨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讲求乔木、灌木、草坪以及地被植物合理组合的人工植物群落的搭配式种植,以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从而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形成自然的河道风貌。
河滨区人工群落模式产生的生态效果、景观效果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理效应是不同的,应该根据绿地的具体情况来营造空间。
7河道景观的灯光环境设计
城市河道景观的夜景效果是河道景观价值的重要体现,灯光环境的塑造使城市中的人们在夜间也能欣赏到城市河道的美景。
随着城市夜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光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河道景观主要照明方式有明视照明及饰景照明两大类。
前者是以满足河道环境照明基本要求为主的安全性照明,后者是从景观角度出发、显示出与白天完全不同的夜景装饰性照明。
城市河道景观的夜景照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要素:
水体的夜景表现;水体边缘的照明;滨水游步道及活动场所的功能性和景观性照明;滨水绿化带的照明等。
参考文献
【1】汤振宇.城市河道景观设计[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2】吕的.滨水步行道空间节点[J].华中建筑,2008(10) 科技信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9 年第13期
五
中国传统文化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
水来自于大自然,她带来动的喧器,静的和平,还有韵致无穷的倒影。
她为植物、鱼和野外生灵提供生存之地。
水作为景观设计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元素在环境美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1.水在校园景观中的作用
水可以创造有特色的校园环境,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
水天然便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它是生命之源,又是文明之源。
较之其他自然物,水更多地承载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精神。
将水引入校园,充分利用它的文化色彩,能够很好地呼应大学的文化主题。
要展现水体设计的文化性,关键要解决好设计的“立意”问题,要通过有意义的场景设计实
现启迪与警示后人的目的。
传统文化、学校历史、人生哲理和名言警句等都可作为构思主题。
水是划分和界定空间极佳手段。
由于水只是从平面上进行空间限
定,保证了视觉上的连续性与渗透感,同时开阔、丰富了空间层次。
用水体对空间进行限定与划分,多了一份自然感,让人的行为与视线在一种较亲和的氛围中得到控制,也为个性化校园形态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由于水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所以可单独作为艺术品的主体,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
还可以活跃气氛,打破环境单调感,活跃氛围,增加情趣。
水景还有小气候的调节功能。
小溪、人工湖、各种喷泉都有降尘净化空气及调节湿度的作用,尤其是它能明显增加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浓度,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水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越大,喷射的液滴颗粒越小,空气净化效果越明显,负离子产生的也越多。
2.水景的设计方法
大学校园水体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水景环境,在学生们的内心引发共鸣,鉴于此,设计应该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对于那些自然条件优厚的校园(基址有充足的或天然的水源),可以利用水的造景功能,以水为素材,构筑出富有感染力的校园环境。
2.1 少而精的原则
减少开挖大面积的水面,争取以小而精取胜.可以多采用点状或线状的水体形态,同时应注意由于水面狭小、自身循环能力有限,在设计时应考虑水的循环和清理问题,做到“流水不腐”.对于现存的较大水面可以考虑开展冬季冰上运动,充分展现北方地区的特色。
2.2分季使用原则到了冬季无论是水池还是喷泉都将进入“休眠”状态。
分季使用原则指的就是通过考虑不同季节对水环境的影响,并结合构造上、功能上的特殊要求,使水的作用在四季中充分发挥出来。
2.2.1 水池兼做下沉式小广场:
对于需要较大水池的环境设计,可
以考虑把水池的堤岸处理成低于地平标高的下沉式台阶,在冬季可以
将水抽干作为下沉式广场使用。
2.2.2旱地喷泉广场:
旱地喷泉广场表面上看与其它广场没有什
么差别,同样是硬质铺装与绿化、小品的组合,并没见到水、但随着音乐的响起,广场上喷出了有规律的水柱和水雾,人们置身其中其乐无穷。
而到了寒冷的季节将水闸关闭又与其它广场无异。
近些年来,在这方面大学校园有不少成功的范例。
2.2.3阶梯状瀑布:
“阶梯状瀑布”、“叠水”实际上是瀑布的一种变
形,通过一系列台阶将水流落差降低,与瀑布相比,叠水对水的损耗降低了,景观上也多了不少变化,同时冬季没水的时候,可以作为人们活动休息的场所。
2.2.4 喷泉结合雕塑、小品:
将喷泉的设计手法运用到雕塑、小品的设计中,由于二者的结合,夏天的喷水景观到了冬天就成了标志性的雕塑。
2.2.5清水水景:
基于北方的气候特点和必要的经济考虑,可以采取清水水景的设计方法.它的水深不过30—40cm,人们很容易与水亲近,再配上色彩斑涌的砂石铺装,即使到了严冬也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大量的学生。
2.3联想原则
在水环境设计中重视水所具有的精神意义,激发人们想象力的发
挥,增加人们获得丰富体验的机会。
2.3.1枯山水:
日本园林中的枯山水,一般是在不太大的较为封闭
的内院,将大山大水凝缩,用白砂表现海洋,瀑布或溪流,上面勾勒出水纹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