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练习题第十章论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3011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逻辑练习题第十章论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法律逻辑练习题第十章论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法律逻辑练习题第十章论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法律逻辑练习题第十章论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法律逻辑练习题第十章论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律逻辑练习题第十章论证.docx

《法律逻辑练习题第十章论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逻辑练习题第十章论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律逻辑练习题第十章论证.docx

法律逻辑练习题第十章论证

第十章论证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证法2.归谬法3.预期理由4.偷换论题5.理由虚假

二、填空题

1.论证是由()、()和()三部分组成的。

2.“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是在论证时以()作为论据造成的。

3.在论证中运用淘汰法来论证时,所采用的推理形式是()。

4.运用反证法作论证时,所设立的相反论题与其引伸的命题之间必须是()关系。

5.归谬法是借助于()推理来完成的。

6.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在三段论推理中表现为()的错误;在论证中表现为()的错误。

7.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如果断定“只有天下雨,地面才湿”是假的,就是必须断定()是真的,否则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8.从逻辑思维规律来看,“王某的犯罪行为属过失盗窃罪”这句话犯有()的逻辑错误。

9.“是否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这是认定被告人已构成贪污罪的必要条件”这句话,从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看,违反了()。

10.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既否定X属于A反映的对象,又否认X属于非A反映的对象,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11.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律,若已知(p→q)为假,可推知(p∧~q)必然为真。

12.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如果断定了“必然P”是假的,就必须断定(),否则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13.所谓一个论证的充足理由就是该论证的()理由。

14.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如果用一个另外的概念去代替实际上与之不同的某个概念,就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中的()律。

15.苏东坡曾写过一首《七绝·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该诗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三、单项选择题

1.在驳斥一种错误论断时,可以不必直接证明其错误,而只需要把与它相矛盾的另一论断的真实性证明之后,就可以确定所驳斥的论断是错误的,这是根据()。

①矛盾律②排中律③充足理由律④同一律

2.为了证明某一论题的真实性,我们可以不直接证明它,而是证明与它相矛盾的的另一论题是假的,就证明了我们要证明的论题是真的,这是根据()。

①矛盾律②排中律③充足理由律④同一律

3.论题是通过论证来确立其真实性的命题,因此,它()。

①只能是已被证明为真的命题

②只能是真实性有待于探索的命题

③既不能是已被证明为真的命题,也不能是真实性有待于探索的命题

④既可以是已被证明为真的命题,也可以是真实性有待于探索的命题

4.运用反证法进行论证,设立的反论题与要证明的论题之间是()。

①矛盾关系②反对关系③等值关系④蕴涵关系

5.运用反证法进行论证时,设立的反论题与引伸出的推断之间必须是()。

①矛盾关系②反对关系③蕴涵关系④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

6.选言证法是()。

①证明包含论题的各个选言肢都真②证明不包含论题的各个选言肢都真

③证明包含论题的各个选言肢都假④证明不包含论题的各个选言肢都假

7.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是()。

①预期理由②循环论证③推不出来④偷换论题

8.“法学是社会科学,因为法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也是研究社会现象的。

这一论证()

①没有违反论证规则,是正确的②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③犯了“推不出来”的逻辑错误④犯了“论据虚假”的逻辑错误

9.“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什么优秀的法律文化值得向世界传播,这种认识不符合实际,历史上中国大量的优秀法律文化传播到国外,对它们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一议论是()。

①直接证明②直接反驳③间接证明④间接反驳

10.“根据三段论的规则,如果两个前提都是特称肯定命题,不能得必然必然性结论;如果一个前提是特称肯定命题,另一个前提是特称否定命题,不能得必然性结论;如果两个前提都是特称否定命题,也不能得必然性结论。

由此可见,两个前提都是特称命题的三段论,不能得必然性结论。

”这段论证运用的是()推理。

①简单枚举归纳②完全归纳③充分条件假言④三段论

11.“哲学不能代替法学,因为如果哲学能够代替法学,则哲学就应对诸如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意识等进行具体的研究,而哲学是不对这些进行研究的”与“哲学能够代替法学吗?

不能,因为如果哲学能够代替法学,则哲学就应对诸如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意识等进行具体的研究,而哲学是不对这些进行研究的”,这两段议论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①都是反证法②前者是归谬法而后者是反证法

③都是归谬法④前者是反证法而后者是归谬法。

12.“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都必须接受系统全面的法学教育,因为这些管理者要有效而良好地履行管理职责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法律修养,良好的法律修养只能来自系统全面的法学教育,只有这些管理者具有了良好的法律修养后,他们才可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有效而良好地管理”,这一议论的论证方式中运用的是()。

①联言推理②选言推理③假言推理④三段论推理

13.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对于“如果死者是砒霜中毒而死的,那么死者牙根必然是青黑色”与“只有死者的牙根是青黑色,死者才会是砒霜中毒而死的”这两个命题()。

①如果断定它们中一命题真,另一个命题假,就会违反矛盾律

②如果断定它们都真,就会违反矛盾律

③如果断定它们都假,就会违反排中律

④如果断定它们中一个命题真,另一个命题也真,就会违反充足理由律。

14.在一次关于某起案件性质的讨论中,有的人认为本案应定为抢劫案,有的人则认为不应定为抢劫案。

会议主持人请甲、乙二人对这两种意见发表看法。

甲说:

“我现在还不敢肯定究竟哪种意见对。

乙说:

“我认为这两种意见都不对。

从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来看,上述甲、乙二人的说法()。

①甲和乙都违反了矛盾律②乙违反了排中律而甲不违反任何逻辑思维规律

③甲和乙都违反了排中律④甲违反了排中律而乙不违反任何逻辑思维规律

15.在揭示概念外延过程中犯“多标准划分”的错误,其实质在于()。

①没有遵守同一律②没有遵守矛盾律

③没有遵守排中律④没有遵守充足理由律

16.既不同意说“某甲是成年人”,又不同意说“某甲是未成年人”。

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这样()。

①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②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③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④并不违反逻辑思维规律

17.甲:

“有资料介绍说,读初中时的华罗庚数学成绩并不好,有时还考不及格”。

乙:

“这是瞎说,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怎么可能连初中数学都考不及格呢?

上述甲、乙二人的对话()。

①都没有逻辑错误②甲违反了矛盾律③乙违反了同一律④乙违反了排中律

18.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对“A法院有的审判员是共产党员”与“A法院的审判员不都是共产党员”这样两种命题()。

①不能断定它们都是真②若断定了其中一个是假的,就必须断定另一个是真

③可以断定它们都假的④若断定了其中一个是真的,就必须断定另一个是假的。

四、多项选择题

1.“可以肯定王某没有作案时间。

因为如果王某有作案时间,在案发时他就不可能在车间上班,然而调查材料证明,发案时他确实在车间上班”。

这一论证采用的是()。

①直接论证②间接论证③归纳论证④演绎论证⑤反证法。

2.在论证中,违反论证方式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①偷换论题②循环论证③以人为据④草率证明⑤不能推出。

3.“王同志讲:

‘某甲肯定在现场出现过,因为某乙看见某甲在现场出现过’。

但现已证明某乙不可能看见某甲在现场出现,所以,某甲肯定没有在现场出现过”。

这一议论()。

①证明了某甲在现场出现过②证明了某甲没有在现场出现过

③没有证明某甲在现场出现过④没有证明某甲没有在现场出现过

⑤证明了王同志的说法不能成立

4.“我们认为将本案定为放火罪不能成立。

如果被告的行为是放火罪,那么被告在主观上就应具有烧毁化肥仓库的故意,但被告只是用火柴烧化肥口袋而意外引起仓库起火,只是企图把口袋烧开一个洞口,达到偷出化肥的目的,并没有烧毁化肥仓库的故意。

”这一论证运用了()。

①反证法②归谬法③直接反驳④间接反驳⑤间接证明

5.“公诉人讲:

‘本案被告预谋策划、携带凶器,在光天化日之下,于首都繁华地区抢劫公款,因而犯有抢劫罪’,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情况并不能作为定性为抢劫罪的根据,因为,第一,就通常情况看,意图犯罪的人,往往都要作一些必要的预谋、准备,这种有预谋的犯罪活动,抢劫罪可以有,抢夺罪也可以有。

第二,被告着手抢款时虽带刮刀,但一直别在身上没有用,当然就谈不上他以刀来实施抢劫。

第三,犯罪的时间地点,并不是每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必要条件,而我国刑法对抢劫罪的构成,在时间地点上并不作具体要求,所以,以被告‘在光天化日之下,于首都繁华地区抢劫公款’,作为定抢劫罪的一个条件,缺乏根据。

”这段议论是()。

①反驳公诉人的论题②反驳公诉人的论据

③指出公诉人犯了“论据虚假”错误

④指出公诉人犯了“不能推出”的逻辑错误

⑤指出公诉人论据与论题的联系不充分

6.论证中,违反充足理由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有()。

①论据虚假②预期理由③循环论证④不能推出⑤草率证明

7.在一个论证中,作为基本论据的判断可以是()。

①真实性明显的事实性判断②真实性不言自明的公理或科学定理

③真实性尚未确定的判断④经实践反复检验过的一般性理论和原则

⑤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判断,以及依法作出的司法解释

8.下述情形中,违反逻辑思维规律的有()。

①既断定“所有S不是P”真,又断定“所有P不是S”假

②既断定“只有p,才q”真,又断定“或者p,或者非q”真

③既断定“这支笔是白色的”真,又断定“这支笔是黑色的”真

④既断定“他可能是中学生”假,又断定“他可能不是中学生”假

⑤既断定“如果p,那么q”真,又断定“或者非p,或者q”假

9.下列逻辑形式中,违反矛盾律要求的有()。

①◇p∧◇~p②(SAP)∧(SEP)③(p∧~q)∧(p→q)

④(p←q)∧(~p∧q)⑤(p→q)∧(p←q)

10.下列议论中,违反逻辑思维规律要求的有()。

①我完全同意大家对案情的分析,但还有些异议

②我反对你的意见,但尊重你的发言权

③是否利用职务便利,是认定被告人构成受贿罪的必要条件

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⑤今年春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11.甲、乙、丙三人因涉嫌某案件而被传讯,当办案人员问到是谁作案的时候,甲说:

“我不是作案人”;乙说:

“我不是作案人”;丙说:

“甲是作案人。

”若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则可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推知()。

①甲说真话而乙说假话②乙说真话而甲说假话

③丙和乙都说真话而甲说假话④甲是作案人⑤乙是作案人

12.下列各组命题中,适用于排中律的有()。

①“这个S是p”与“这个S不是P”②(p∨q)与(p∧q)

③“必然P”与“并非可能P”④SIP与SOP

⑤“并非所有S是P”与“并非所有S不是P”

五、指出下列论证的论题、论据、论证方式,并将论题、论据按论证方式的推理形式排列

1.“我们认为被告人曹某的行为符合贪污罪特征。

其一,曹某在当班时收到德国客人多付的是一张1000马克的旅游支票,不能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曹某利用职务之便,采用积极的违法行为,擅自填写兑换水单,将马克兑换成现金,。

因此,曹某的行为是侵吞旅客错付款项的行为。

其二,德国客人多付1000马克给收银台后,此款的性质应属公款。

我国刑法规定:

由国家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使用或运输中的私人财物属于公共财物。

德国客人多付1000马克后,该宾馆即取得了这一财产的代管权。

其三,曹某的行为是职务行为,曹在该宾馆当班期间,是作为宾馆的法定工作人员与客人发生的职务行为,该宾馆是个法人,对曹某在履行职务期间的民事法律行为负有责任,当德国客人多付给曹某1000马克时,并非客人与曹的私人交往,而是曹代表宾馆与客人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因此曹某利用宾馆赋予她本人收银员的职务之便,主观上有侵吞的故意,客观上采取擅自填写兑换水单手段,将宾馆代为保管的具有公共财产性质的1000马克兑换后据为己有,应认定为贪污罪。

2.“公诉人认定‘1997年6月,程某以乙厂名义与工商银行支行办理抵押贷款80万元的手续,在未经集体研究及未签订任何书面协议情况下,于同月23日擅自将此款全额划入甲公司帐户,至97年案发时,尚有30余万未还,案发后才全部追回。

程某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供他人从事营利活动,情节严重,已构成挪用公款罪’。

而事实是,程某当时任乙厂长,97年6月,甲公司私营老板王某希望程某以乙厂名义向银行贷款供甲公司使用。

条件讲好后,程以乙厂名义与银行办理了产权抵押贷款,23日,该项贷款划到甲公司帐户,案发后,此款本息全部返回。

并且程某事前曾向上级分管领导报告,与本厂分管财务领导通气,向财务部门人员安排办理手续;80万元本身是在期限以内还给银行的,既没有违约,也没给该厂造成经济损失,所以,这一行为是企业之间的资金转借行为,目的是为企业谋利,属于违反财经纪律,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程没有利用职权谋私,没有侵犯公款的使用权、占有权、收益权,且所有财务往来都入了企业的帐,完全具备民事借款的法律特征”。

六、下列各段议论是否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

1.“江某就是本案凶手无疑。

因为:

第一,江某是该银行营业所的记帐员,熟悉营业所的内部情况;第二,案发后,江某最先到达现场而不及时报告,反而浇水扫地破坏现场;第三,用于纵火焚尸的引火物谷草是江某在发案前三天带来营业所的;第四,据说江某家中有把刀子,其刀口宽度、长度与被害人身上的作品大体吻合。

综上所述,江某完全有可能是本案凶手。

2.被告确有盗窃行为,念其出于无意,可予从轻处罚。

3.“认为有的犯罪行为是合法的,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

可是,认为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不是合法的,这种说法,也未免太绝对了。

4.有一天早晨,在单身宿舍三楼301室,好玩麻将的年轻数学教师被杀,是被啤酒瓶子击中头部致命的。

经过半个月的侦查得知,作案人可能是赵、钱、孙、李这四人中的某一个。

这四名嫌疑犯都同被害人住在三楼,但四人都否认自己作案,不过各人的说法不同。

他们的说法是:

赵:

“不是我杀的。

钱:

“李就是杀人犯。

孙:

“钱就是杀人犯。

李:

“不是我杀的。

现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真话,请问:

凶手是谁?

如果我们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请问:

凶手又是谁?

七、论述题

1.什么是同一律?

违反同一律的典型错误是什么?

试举例加以说明。

2.试用归谬法反驳“大前提是特称肯定命题,小前提是全称否定命题的三段论也可以是有效的三段论”。

3.试用选言证法证明“三段论AAA式是第一格的有效式”。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填空题

1.论题;论据;论证方式2.真实性尚未得到证明的命题3.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4.充分条件5.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6.中项不周延(或“四概念”);偷换论题7.虽然天未下雨但地面也会湿8.自相矛盾9.矛盾律10.模棱两可11.排中12.“可能非p”真13.既真实又充分14.同一15.归谬法

三、单项选择题

1.①2.②3.④4.①5.③6.④7.④8.③9.②10.②11.④12.③13.①14.②15.①16.③17.③18.②

四、多项选择题

1.②④⑤2.③④⑤3.③④⑤4.②④5.①④⑤6.①②③④⑤7.①②④⑤8.①③④⑤9.②③④10.①⑤11.①⑤12.①④⑤

五、(略)

六、下列各段议论是否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

1.这段议论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因为,这段议论首先提出“江某就是本案凶手无疑”的论题,而后论证的却是另一论题“江某完全有可能是本案凶手。

”同时这段议论也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因为在这段议论的第一、第二、第三条理由和论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违反“理由必须充分”的要求,犯了“推不出来”的逻辑错误;这段议论中的第四条理由,“据说”,其真实性还有待于证实,依据这样的理由当然不能保证所要证明的论题的真实性。

违反了“理由必须真实”的要求,犯了“预期理由”的错误。

2.(略)

3.“有的犯罪行为是合法的”与“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不是合法的”,是一对矛盾关系的命题。

这段议论既认为前者“是错误的”,又认为后者“太绝对了”,对二者都加以否定,因此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4.钱、李两人的话构成了一对矛盾关系的命题,根据排中律的要求,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根据四个人中只有一个说真话的假定,因此,说真话的或是钱或是李。

这样,赵、孙说的就是假话。

孙说假话,只能证明钱不是凶手;而赵说假话则正好表明,赵就凶手。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所以,钱和李中必有一人说假话,则剩下的赵和孙必说真话。

赵说真话,证明他不是凶手,而孙说真话,则证明钱就是凶手。

七、论述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