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林老师讲课内容四个课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72208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5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春林老师讲课内容四个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何春林老师讲课内容四个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何春林老师讲课内容四个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何春林老师讲课内容四个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何春林老师讲课内容四个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何春林老师讲课内容四个课件.docx

《何春林老师讲课内容四个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春林老师讲课内容四个课件.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何春林老师讲课内容四个课件.docx

何春林老师讲课内容四个课件

第一讲当代西方经济学专题――宏观经济政策

主讲人何春林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就是指一国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与控制时所要求取得的经济与社会的效益。

应同时达到四个目标:

充分就业,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接受范围内;物价稳定,消费物价指数(CPI在5%以内);经济增长,控制在一定速率内匀速运动,(GDP,人均GDP等指标);国际收支平衡。

需要注意: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3.国际收支平衡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增长为先还是就业为先

十六大报告:

“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增长为先: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就业为先:

稳定压倒一切

政府职能国家安全社会公正公共产品扶贫助弱

增长不等于发展

经济增长指GDP的增加经济发展指社会全面进步:

“五个统筹”

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说:

“经济好比个人,增长是指身体长高,

发展是指素质改善。

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都与稳定有关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及运用

第一,需求管理。

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或抑制两个方向,消费、出口和投资。

第二,供给管理。

包括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经济增长政策,产业政策等。

第三,国际经济政策。

包括对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对外投资政策,对外政策的协调。

(一)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政府的收入:

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

政府的支出:

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

经济膨胀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

财政政策的运用,在经济萧条时要使用扩张型政策,在经济膨胀时要运用紧缩政策。

政府行为的基本原则:

逆经济风向而行事。

2.内在稳定器

当代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具有某些内在的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经济萧条:

收入纳税人数税收

经济膨胀:

收入纳税人数税收

3.赤字财政政策

收入>支出盈余收缩

收入=支出平衡轻度扩张

收入<支出赤字强力扩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强调把财政政策从害怕赤字的框框下解放出来,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来制定财政预算。

由于存在“挤出效应”。

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发行公债来进行的。

(主观故意的预算安排:

政府信用,经济发展偿还。

赤字额度的科学控制)“以丰补欠”

(二)货币政策

1.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

货币供应量=最初存款/法定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能够使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

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

(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2)再贴现率:

现在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

(3)法定准备金率:

由中央银行规定的、需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存款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占的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2、货币政策的工具及运用

次要的工具:

道义上的劝告、利息率上限、控制分期付款与抵押贷款条件等。

货币政策的运用

在萧条时期,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

在繁荣时期,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压抑总需求。

(三)供给管理政策

第一,收入政策:

工资-物价冻结、工资与物价指导线、税收刺激计划。

第二,指数化政策:

工资指数化、税收指数化。

第三,人力政策:

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劳动市场、协助工人进行流动。

第四,经济增长政策:

主要有:

增加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四)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所采取的措施及手段的总和。

主要有:

1.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的目标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具体讲有两方面:

一方面纠正现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或扭曲状态,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或高级化。

2.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国家对各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指导方针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和。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方面规划各产业内部企业的合理规模,使其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保持各产业内部企业的一定数量,使企业间能够开展公平竞争,而不致发生垄断。

3.产业技术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一般包括制定各产业必须采用的最低技术标准和技术发展计划,积极推进技术进步。

4.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就是政府调节产业区域分布的政策。

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集聚效益”和尽可能缩小由于地区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国际经济政策

主要有:

对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对外投资政策;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等等。

三、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的问题

(一)影响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因素

1.政策时延问题

任何一项政策,从决策到在经济中达到预期的目标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间间隔就叫政策时延。

这种政策时延的长短,对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有重要的影响。

2.预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

政策的效应如何,还要受到公众对政策本身和经济形势预期的影响。

3.非经济因素对政策的影响

经济政策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许多因素,特别是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的协调原则与方法

1.相机决策原则

相机决策是指政府应当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和各项政策的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政策措施。

2.政策搭配原则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一般有三种模式:

松松搭配、紧紧搭配、松紧搭配。

3.内外配合原则

对内经济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应配合。

四、宏观经济政策在中国的运用

(一)中国宏观调控的演变

1.1980~1981年的宏观调控

宏观形势:

经济过热

措施:

行政手段为主,采取直接调控的方式

效果:

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同时也使经济陷入了增长疲软。

(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的7.8%降低到1981年的5.2%)

2.1988~1991年的宏观调控

宏观形势:

严重的通货膨胀

措施:

以紧缩为重点的“治理整顿”

效果:

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缓解。

但由于采取“急刹车”,力度过大,导致经济增长大幅下滑。

(经济增长率由1988年的11%下降为1989年的4.1%、1990年的3.8%。

3.1993~1996年的宏观调控

宏观形势:

经济过热

措施: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效果:

成功实现“软着陆”.(1996年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的合理增长范围内,通货膨胀率降到6.1%)

4.1998~2003年的宏观调控

宏观形势:

通货紧缩

措施: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效果:

拉动GDP年均1.8个百分点的增长

5.2004年~2007年的宏观调控

措施: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内容:

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

效果:

物价、顺差、固定资产投资

(二)现阶段中国宏观调控的环境

1.调控对象不同了

中国的经济活动主体发生了深刻变化,到2007年,非国有企业在投资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72.3%,在出口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80.9%,在工业产出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82.9%了。

误区:

仍然相信政府对经济活动具有主导力量,可以决定经济周期的长短和操纵经济运行的冷热方向。

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活动所施加的影响力,在千万个企业追求利润的强烈动机面前,往往是有限的。

只有把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摆到一个正确位置,才能实施对中国经济的有效宏观调控。

2.总供求的格局与以前不同了

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从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转变为供大于求,经济增长中的供给制约转变成需求制约。

过剩产能在国内找不到出路只有开拓海外需求,又形成不断拉大的贸易顺差,贸易顺差的扩大引来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引来了国际热钱流入,形成了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和外汇占款项下的货币被动投放,又形成了货币流动性过剩。

3.宏观调控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中国经济在30年改革开放中已经深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这使得中国的宏观调控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而是必须考虑到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

(三)处理好两个关系

1.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2.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第二讲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演变脉络

二、“凯恩斯革命”与凯恩斯经济学

三、新古典综合派

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演变脉络

(一)重商主义阶段

⏹从15世纪到17世纪中期之前,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即重商主义阶段。

英国的托马斯·曼(1571—1641)和法国的柯尔培尔(1619—1683)是重商主义最著名的代表。

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演变脉络

(二)古典经济学阶段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是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亦即古典经济学阶段。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

⏹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后人通常便将该书简称为《国富论》)。

(二)古典经济学阶段

⏹贡献主要体现在:

(1)将研究的眼光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

(2)第一次提出并较系统地论证了劳动价值论;(3)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分工和交换理论;(4)从人本主义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经济人”这一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假定;(5)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又进一步首次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6)在上述分工和交换理论、“经济人”假定以及“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建立了比较利益(优势或成本)学说,积极主张和倡导各个国家应当根据自己国家资源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然后再通过这种国际的分工和自由的贸易来实现自身的比较利益。

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演变脉络

(三)新古典经济学阶段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成型阶段,亦即新古典经济学阶段。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瓦尔拉(1834—1910年)、英国的杰文斯(1835—1882年)、奥地利的门格尔(1840—1921年)和英国经济学家阿·马歇尔(1842—1924年)等。

突出特点在于:

一是用效用价值论反对劳动价值论;二是建立了边际分析的方法;三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和调节机理,作出了更为精密的分析阐述。

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演变脉络

⏹(四)当代西方经济学阶段

⏹1.凯恩斯“革命”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

⏹2.后凯恩斯主义主流学派或称新古典综合派占据官方经济学地位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3.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度占据“官方经济学”地位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80年代末期)

⏹4.新凯恩斯主义居于主流地位以及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并存、争论和新“综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后凯恩斯主义

--当代西方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

二、凯恩斯“革命”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的直接历史背景。

生产水平大幅下降:

生产下降40%,经济损失总额高达2600多亿美元,美、德、法、英四国破产企业达28.9万家,

二、凯恩斯“革命”

失业人数猛增:

总数由1000万增至3000万,加上半失业人口达4-5000万,

在此期美国失业半失业人口由150万增至1700万,失业率高达30%,德国达50%。

影响特别广泛,席卷工农商各业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及货币制度等领域。

二、凯恩斯“革命”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2、这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也造成了传统西方经济理论的破产。

萨伊定律:

“供给会自动创造它自身的需求”。

它在理论上认为市场机制能自发地保持经济均衡的发展,在政策上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二、凯恩斯“革命”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3、各国政府对进行经济干预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心存疑虑。

1933年初德国希特勒上台,由政府对经济实施直接的干预管制,走以扩军备战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军事化道路。

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推行对社会经济生活全面干预的“新政”:

扩大财政支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增加货币和信贷,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大兴公共工程,创造就业机会。

二、凯恩斯“革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1936年,他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一书对传统西方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被称之为爆发了“凯恩斯革命”。

 

二、凯恩斯“革命”

(二)“凯恩斯革命”的涵义

1、经济理论上的革命

用凯恩斯定律否定了传统的萨伊定律。

2、研究方法上的革命

采取了以总量分析为特色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3、政策主张上的革命

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否定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

 

(三)凯恩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

1、有效需求概念:

(1)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或有购买力的需求,它表现为收入的花费,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

(2)指社会总需求,而不是指某个具体的消费者或厂商的需求,因而利用有效需求概念所展开的分析是宏观的、总量的分析;(3)指的是这样一种需求水平,即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需求总量。

有效需求原理

2、三大心理规律

①边际消费倾向(△C/△Y)递减消费需求不足。

新增加的每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重。

消费的增长速度总是落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

②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投资需求不足。

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

③流动偏好储蓄水平↓

利率↑投资↓。

流动偏好出自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收入消费边际消费倾向(C/Y)余额

100元100元100%0

200元180元80%20元300元210元30%90元

-----------------------

1000元400元27.1%600元

♦“有效需求原理”

消费需

国民求不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收入有效需求不足{

水平投资需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求不足{交易动机

流动偏好{谨慎动机

投机动机

(四)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其政策设计的主要着眼点是需求管理,目的在于拉动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其主要的政策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且在采取政策措施时,凯恩斯主张把财政政策放在主导地位,货币政策作为辅助,另外还可以加上某些收入方面的政策。

三、新古典综合派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内部形成了两大主要支派:

以美国保罗·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所谓“新古典综合”,就是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

代表人物: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托宾、索洛、莫迪利安尼等人。

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的名为《经济学》的教科书是该学派形成的标志。

三、新古典综合派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

(一)混合经济论

认为现代经济既非纯粹的私有经济也非纯粹的公共经济,而是一种混合经济。

所谓混合经济,是指既有市场发挥作用,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经济。

(1)在所有制上,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私人所有为主,以生产资料的政府所有为辅。

(2)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运行机制是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的“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的混合运行机制。

(3)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有三个,即消费者、厂商和政府。

三、新古典综合派

(二)市场结构论

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

(三)现代市场经济优缺点论

市场经济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由外部经济造成的“市场失灵”。

2.不能解决公共产品的生产问题。

3.无法实现社会公平。

4.市场秩序的维持也不是市场本身所能解决的。

5.市场不能在短时间内调节生产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新古典综合派(四)政府干预经济论

1.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来源于市场经济存在着的各种固有的严重缺陷。

2.政府干预的基本目标是效率、稳定和公平。

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行政管理。

4.政府干预的效果。

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一)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芝加哥学派)

代表人物

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Friedman)

(一)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芝加哥学派)

1、三个中心命题:

(1)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2)货币存量(或曰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测量标准;(3)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通货膨胀、经济的萧条或繁荣都可以、而且也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管理来加以调节。

(一)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芝加哥学派)

2、现代货币数量论(又称货币需求函数论)。

M/P=f(Y;W;rm,rb,re;1/P·dp/dt;u)M:

货币,P:

价格,Y:

持久性收入,W:

非人力财富占总收入的比重,rm:

利率,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芝加哥学派)

据统计资料得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极微,

而收入对货币需求影响很大,特别是与持久性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

利率上升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减少0.15%;

而收入上升1%,人们手持现金上升1.8%。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芝加哥学派)

3.“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地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上。

有三条可供选择的方案:

一是货币数量保持不变,

二是货币工资保持不变;

三是货币数量增长率不变。

选择哪一种,应据一国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二)供给学派

代表人物

阿瑟·拉弗(ArthurB.Laffer,1941年)

罗伯特·蒙德尔(RobertMundell,1932年)

裘德·万尼斯基(JuddWanniski,1936年)

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S.Feldstein,1939年)等。

(二)供给学派

⏹1、重新肯定“萨伊定律”,并以此否定“凯恩斯定律”

⏹2、以“拉弗曲线”作为减税主张的依据

拉弗曲线

随着税率的提高,政府的税收会逐渐增加,

但当税率达到一定点(图中E点)之后,税率再提高,则政府得到的税收反而会逐渐减少;

一定的税收量,政府可以通过不同的税率得到。

 

拉弗曲线与减税效应

税率↓资本和劳动的税后收益↑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投资和创新↑潜在产出↑AS曲线右移税收总额↑。

主张用大量减税来增加经济行为主体的收益,以此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最终使政府税收总额增加。

(三)新制度经济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的有: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以及诺思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理论和斯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理论等。

(三)新制度经济学派

⏹1、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简单地讲,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科斯曾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

”诺思认为,“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作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

”科斯与诺思都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应该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公共选择理论所谓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以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可以使买卖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

其基本特征是:

将政治过程看作是某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在这个经济活动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货币”,而选举制度则可以等同于“市场制度”。

2、公共选择理论

⏹社会偏好与阿罗假设。

(1)理性假设。

(2)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

⏹(3)帕累托原则。

⏹(4)无限制区域。

⏹(5)非独裁性。

2、公共选择理论

⏹一致同意规则是指全体有关当事人必须一致同意投赞成票(至少无人反对,可以弃权),之后才能决定方案的投票规则。

一致规则的优点在于其规范性意义。

他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唯一途径。

多数投票规则及其悖论

⏹简单多数票通过制是指超过半数以上的人通过的提案或者方案就有效的决策制度;绝对多数票通过制是指必须由2/3以上的人通过的提案或者方案才有效的决策制度。

多数投票规则及其悖论

阿罗不可能定理可表述为:

在满足5个基于人类理性与道德原则的必要条件下,要想确定无疑地经由已知的个人偏好顺序推导出统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投票悖论求解

(1)掌握投票程序或确定议程。

⏹掌握投票程序或确定议程可以获得最终选择结果,避免循环从而避免投票悖论。

(2)互投赞成票。

⏹互投赞成票在实现了帕累托改进的同时,也解决了投票悖论的问题。

(3)利用偏好强度不同的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失灵的解释及其矫正

⏹政府失灵的原因有:

(1)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2)公共政策失效。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及腐败。

⏹寻租是指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的努力,如游说和行贿等,促使政府帮助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以便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租金)的活动。

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失灵的解释及其矫正

⏹政府失灵的矫正:

(1)政府失灵是西方公共选择或公共决策体制的缺陷所造成的,实质上是西方政治制度的失灵。

(2)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主张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的功能,提高政府效率,以克服政府失灵。

⏹(3)对政府的财政过程尤其是公共支出加以约束。

第三讲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一,失业理论

(一)如何定义失业?

国际劳工组织为定义和测度失业制定了一些标准:

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可以被归入这样三种状态之一:

就业者、失业者和非经济活动人口。

所谓就业者是指那些在过去一周中从事了至少一个小时有收入的工作或者暂时离开了工作岗位(例如休假)的人;失业者则是指那些不工作、积极寻找工作且能够立即工作(到岗)的人;而非经济活动人口是那些不工作而又不能满足失业标准的人。

失业标准,一个失业者必须具备这样三个条件:

一是没有工作;二是能够到岗;三是积极寻找工作。

衡量一个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

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失业人数

失业率=-----------×1oo%

劳动力总数

以下行为为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