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规范.docx
《体格检查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格检查规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格检查规范
体格检查规范
一、生命体征的测定
1、体温
2、脉搏
3、呼吸
●检查脉搏时右手指并拢,以示指、中指和环指指腹平放在病人右手桡动脉近手腕处,至少计数30秒脉搏搏动次数。
同时观察病人呼吸,计算胸廓起伏频率,计数30秒。
4、血压
●病人应保持安静、测量前应休息五分钟以上,测量前30分钟禁止吸烟饮咖啡等,排空膀胱。
●打开血压计开关,检查水银柱是否与0点平齐。
●肘部与心脏右心房放在同一水平(坐位时平第四肋软骨、卧位时平腋中线)。
●患者裸露右上臂并外展45°,束带褶理平顺整齐,下缘应距肘2—3cm,应松紧适宜,一般以伸进一指为宜。
橡皮带不应褶叠。
●检查者先于肘窝处触知肱动脉搏动,再将听诊器体件置于肱动脉上,不宜将体件塞在袖带下,轻压听诊器体件。
用橡皮球将空气打入袖带,待动脉音消失再继续注气使水银柱再升高20—30毫米汞柱左右,开始缓慢(2—6mmHg/s)放气,听到第一个声音时水银柱所表示之刻度即为收缩压,继续放气使水银柱继续下降,待音调突然明显消失时即是舒张压(个别声音不消失者,可采用变音值作为舒张压并加以注明)。
●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重复测量时应使水银柱下降到“0”后再向袖带内打气。
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如果两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相差〉5mmHg,则相隔2分钟后再次测量,取三次读数的平均值。
●解下袖带,整理好后放入血压计内。
向右侧倾斜血压计约45°,使水银柱内水银进入水银槽内后关闭开关。
二、一般检查
1、发育、营养、体型
2、神志
3、面容、表情
4、体位、步态
三、皮肤毛发淋巴结
1、皮肤
1)颜色
2)皮疹
3)皮下出血
4)肝掌蜘蛛痣
5)皮下结节(大小、硬度、部位、活动度、压痛)
6)水肿
7)皮下气肿
8)温度湿度
9)弹性
检查者以左手握住病人右腕,将其上臂轻度外展,右手拇指与食指捏起病人手背/前臂内侧处皮肤,片刻后松手,观察皮肤皱折平复的情况。
2、毛发
3、淋巴结
按顺序检查耳前、耳后、乳突、枕后、颌下、颏下、颈后、颈前、锁骨上、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等处的淋巴结是否可以扪得,注意其部位、数目、大小、质地、压痛、移动度、有无粘连、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红肿波动疤痕溃疡瘘管。
●双手指滑动触诊耳前、耳后、乳突区淋巴结。
●请被检者将头转向右侧,用右手指触诊枕骨下区的枕后淋巴结。
●然后让被检者头稍低向左侧,检查者左手扶住头部,右手指尖分别触摸颌下、颏下淋巴结。
同法触摸右侧颌下淋巴结
●头部还原,检查者双手指尖在颈后三角沿斜方肌前缘和胸锁乳突肌后缘触诊颈后淋巴结。
●翻掌,用双手指在颈前三角区,先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颈前淋巴。
●被检者头部稍前屈,用双手指尖在锁骨上窝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检查锁骨上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分为5组,即腋窝顶部淋巴部、腋窝前壁(胸肌)淋巴结、腋窝内侧壁(中央)淋巴结、腋窝后壁(肩胛下)淋巴结和腋窝外侧壁(上臂内侧)淋巴结。
检查应逐一检查,不要遗漏。
检查方法是:
病人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面对病人。
一般先检查左侧,后查右侧。
以右手查左腋,左手查右腋。
检查左腋时,检查者左手握住病人左腕向外上屈肘外展抬高约45°,右手指拼拢,掌面贴近胸壁向上逐渐达腋窝顶部。
滑动触诊,然后依次触诊腋窝后、内、前壁,再翻掌向外,将病人外展之上臂下垂,触诊腋窝外侧壁。
检查腋窝前壁时,应在胸大肌深面仔细触摸。
检查腋窝后壁时,应在腋窝后壁肌群深面触摸。
●滑车上淋巴结是指位于肱骨滑车以上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沟肱动、静下段周围的一组淋巴结。
正常人一般触不到;在某些疾病时则可肿大。
检查右侧滑车上淋巴结时,检查者右手握住病人右手腕,抬至胸前,左手掌向上,小指抵在肱骨内上髁(epitrochlear),无名指、中指、食指并拢在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沟中纵行、横行滑动触摸,以发现肿大之滑车上淋巴结。
检查左侧时,左手握病人右手腕,右手触摸,方法同检查右侧。
●在腹股沟平行处进行腹股沟淋巴结触诊
●触诊腘窝淋巴结。
四、头面部
1、头颅颜面
1)头颅大小、形态
2)头颅压痛、包块
3)颜面
2、眼
1)眉毛
观察有无脱落
2)眼睑
观察内容:
有无红肿、浮肿,睑缘有无内翻或外翻,睫毛排列是否整齐及生长方向,两侧眼睑是否对称,上睑提起及闭合功能是否正常。
3)结膜、巩膜
观察内容:
结膜的颜色,有无充血、水肿、乳头肥大、滤泡增生、瘢痕形成
巩膜有无黄染
●检查球结膜时,以拇指和示指将上、下眼睑分开,嘱病人向上、下、左、右各方向转动眼球。
●检查下眼睑结膜时,嘱被检查者向上看,拇指置于下眼睑的中部边缘,向下轻按压暴露下眼睑及其穹窿结膜。
●*检查上睑结膜时需翻转眼睑。
检查左眼时,嘱被检查者向下看,用右手示指(在上方)和拇指(在下方)捏住上睑的中部边缘并轻轻向前下方牵拉,示指轻压睑板上缘的同时,拇指向上捻转翻开上眼睑,暴露上睑结膜,然后用拇指固定上睑缘。
翻转眼睑时,动作要轻柔,以免引起被检查者的痛苦和流泪。
检查后轻轻向前下牵拉上睑,同时嘱被检查者往上看,即可使眼睑恢复正常位置。
检查右眼时用左手,方法同前。
4)角膜
观察内容:
透明度,有无白斑、云翳、溃疡、角膜软化和血管增生等
*角膜反射:
(清醒病人不查)嘱被检者向对侧上方注视,用棉签毛由眼角外向内轻触被检者的角膜边缘,同时观察两侧眼睑闭合反应。
先左后右。
5)瞳孔
观察内容:
瞳孔大小形状,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调节辐辏(聚合)反射
●正常瞳孔直径2-5mm,两侧等大等圆
●直接对光反射:
先查左瞳孔,手电光由外向内移动,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左瞳孔是否缩小。
同法检测右瞳孔。
●间接对光反射:
移开光源后,用手隔开双眼,再次用手电光直接照射左瞳孔并观察右侧瞳孔的动态反映。
同法检测右瞳孔。
●嘱被检查者注视1m以外的目标(通常为检查者的示指尖),然后逐渐将目标移至距被检查者眼球约10cm处,这时观察双眼瞳孔变化情况。
由看远逐渐变为看近,即由不调节状态到调节状态时,正常反应是双侧瞳孔逐渐缩小(调节反射)、双眼球向内聚合(聚合反射)。
示指较快地向鼻梁方向移动时调节反射明显。
示指缓慢移近眼球时辐辏反射明显。
6)眼球外形运动
●医师左手置于被检查者头顶并固定头部,使头部不能随眼转动;右手指尖(或棉签)放在被检查者眼前30~40cm处,嘱被检查者两眼随医师右手指尖移动方向运动。
一般按被检查者的左侧→左上→左下,右侧→右上→右下,共6个方向进行,注意眼球运动幅度、灵活性、持久性、两眼是否同步,并询问病人有无复视出现。
●嘱被检查者眼球随医师手指所示方向(水平或垂直)往返运动数次,观察是否出现一系列有规律的往返运动。
双侧眼球出现一系列快速水平或垂直的往返运动,称为眼球震颤。
运动方向以水平方向多见,垂直和旋转方向很少见。
3、耳:
1)耳廓:
2)外耳道
3)乳突
●请被检者头部转向右侧,将左手拇指和示指放在耳屏前向前牵拉,右手中指和环指奖耳廓向后上方牵拉,拇指和示指持手电,观察外耳道的皮肤及有无溢液,耳廓有无牵拉痛。
检查乳突有无压痛。
4、鼻
1)鼻的外形
2)鼻翼扇动
3)鼻中隔
4)鼻粘膜及鼻腔分泌物、鼻出血
●检查鼻时,当用左手拇指将鼻尖上推,借助手电光观察鼻前庭和鼻腔。
5)鼻窦
●检查额窦压痛时,一手扶住被检查者枕后,另一手拇指或示指置于眼眶上缘内侧,用力向后上方按压。
●检查上颌窦压痛时,双手拇指置于被检查者颧部,其余手指分别置于被检查者的两侧耳后,固定其头部,双拇指向后方按压。
●检查筛窦压痛时,双手扶住被检查者两侧耳后,双侧拇指分别置于鼻根部与眼内眦之间,向后方按压。
●蝶窦因解剖位置较深,不能在体表检查到压痛。
6)鼻的通气状态
●检查者用手指压闭一侧鼻翼,请被检者呼吸,以判断通气状态。
5、口
1)口唇
观察内容:
色泽、有无疱疹、有无口角糜烂
2)口腔粘膜
3)牙齿及牙龈
4)舌
5)咽及扁桃体
●取手电筒和消毒压舌板,观察口腔粘膜、牙齿及牙龈。
轻轻压迫牙龈,注意有无出血溢脓。
●嘱被检查者头稍向后仰,口张大并拉长发“啊”声,医师用压舌板在舌的前2/3与后1/3交界处迅速下压舌体,此时软腭上抬,在照明下可见口咽组织。
借助手电光观察软腭,软腭弓,悬雍垂、扁桃腺和咽后壁。
注意有无粘膜充血水肿、淋巴滤泡增生。
如扁桃体增大,需分度:
Ⅰ度肿大时扁桃体不超过咽腭弓;Ⅱ度肿大时扁桃体超过咽腭弓,介于Ⅰ度与Ⅲ度之间;Ⅲ度肿大时扁桃体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请被检者伸舌,观察舌体、舌苔、伸舌运动、鼓腮、示齿运动。
五、颈部
1、颈部外形、姿势运动、皮肤包块
2、颈部血管
1)颈静脉有无充盈
●正常人安静坐位或立位时,颈外静脉塌陷,平躺时颈外静脉充盈,充盈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以内。
在坐位或半卧位(上半身与水平面形成45°)明显见到颈静脉充盈,称为颈静脉怒张
2)颈静脉、颈动脉搏动
●正常人在安静坐位或立位,颈动脉搏动微弱而不易看到。
如能见到颈部血管明显搏动,应区别是颈动脉搏动,还是颈静脉搏动。
颈动脉搏动触诊时感到强劲有力,压迫颈外静脉下段搏动依然存在。
颈静脉搏动弱而弥散,触诊无搏动感,压迫颈外静脉下段后搏动消失。
3、甲状腺
1)视诊:
●嘱被检查者双手放于枕后,头向后仰,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和对称性。
嘱被检查者作吞咽动作,则可见甲状腺随吞咽动作向上移动,常可据此将颈前的其他包块与甲状腺病变相鉴别。
2)触诊:
●从前面检查甲状腺被检查者坐位,医师站在被检查者对面。
检查峡部时,用拇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
触摸甲状腺侧叶时,一手拇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指、中指在对侧胸锁乳头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可触及被推挤压的甲状腺。
同样的方法可检查另一叶甲状腺。
●甲状腺肿大分为3度: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既可看出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区域者为Ⅱ度;肿大超出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
注意肿大甲状腺的大小、是否对称、硬度、有无压痛、是否光滑、有无结节、震颤
3)听诊:
●用听诊器钟型体件直接放在肿大的甲状腺上,如听到吹风样收缩期血管杂音或收缩期加强的连续性血管杂音,称为甲状腺杂音。
4、气管
●让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颈部保持自然正中位置。
医师分别将右手的示指和无名指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中指在胸骨上切迹部位置于气管正中,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和无名指的中间。
如中指与示指、无名指的距离不等,则表示有气管移位
六、胸部
1、胸廓外形
2、胸壁
1)静脉
2)皮下气肿
3)胸壁压痛
4)肋间隙
3、乳房
1)视诊:
两侧乳房的大小、对称性、外表、乳头状态及有无溢液等
2)触诊:
略
4、肺
1)视诊
a)呼吸类型
b)呼吸频率、深度、节律
c)呼吸运动
2)触诊
a)呼吸运动(胸廓活动度)
●检查者的左、右拇指展开在胸骨下端正中线相遇,两手掌及其余四指分开紧贴两侧前下胸部。
让被检查者作深吸气运动,检查者的手即可感觉到被检查者的胸廓呼吸运动的范围及两侧呼吸运动是否对称,亦可从拇指移开后距前正中线的距离来加以判断。
b)触觉语颤:
●检查者将两手掌或手掌尺侧缘平贴于病人胸壁两侧对称部位,让病人用同等强度低音调拉长说“一”字音或重复发“一、二、三”字音,并双手做一次交换以排除两手感觉差异。
检查者的手掌应轻轻平放在胸壁上(太紧会减弱胸壁的震动),自上而下、从内侧到外侧,比较两侧对称部位的语颤是否相同,注意有无增强/减弱。
c)胸膜摩擦感:
●检查者双手掌置于被检查者胸廓下侧部(腋中线第5—7肋间隙最易感觉到),嘱其深吸气,触诊有无摩擦感。
3)叩诊
a)间接叩诊:
●基本手法:
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它手指稍微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指自然弯曲,用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末端指关节处或第二指骨远端,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的体表垂直。
叩诊时应以腕关节与掌指关节活动为主,避免肘关节和肩关节参与。
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
叩诊力量要轻重适宜、力量均匀。
同一部位叩诊可连续叩2—3下,若未获得明确印象可再连续叩击2—3下。
避免不间断地连续快速叩击,这样不利于叩诊音的分辨。
●以胸骨角为标志确定肋间隙。
扳指与肋骨平行。
从第1肋间隙逐一肋间隙向下进行叩诊至第四肋间。
按照由外向内、自上而下两侧对称的原则进行。
每侧每一肋间隙不少于3个叩诊点。
b)肺下界叩诊
●在胸部右锁骨中线上,自上(通常是第4肋间隙)而下轻叩时,先为清音(第4肋间隙),然后是浊音(常在第5肋间隙),最后是实音(常在第6肋间隙),浊音与实音的交界(一般在第6肋骨)时,翻转扳指,取扳指中部用笔作标记,数肋间隙,即为肺下界。
c)*肺下界移动度:
●在胸部右锁骨中线上先叩得肺下界。
嘱病人深吸气后屏住呼吸,重新叩出肺下界,用笔标记之;再嘱病人深呼气后屏住呼吸,叩出肺下界,用笔标记之。
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
叩诊始终遵循由清音叩至浊音的原则。
4)听诊
a)呼吸音、病理性呼吸音、罗音
●嘱被检查者微张口作均匀呼吸,必要时可作较深的呼吸或咳嗽几声后立即听诊。
●听诊顺序一般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由前胸到侧胸和背部。
可取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上中下部左右对称部位(共18个听诊部位)听诊;亦可采取锁骨上窝、锁骨中线上中下部、腋前线腋中线上下部16个部位听诊。
并根据需要在某部位可多听几个点。
●听诊时要上下对比、左右对称部位对比。
每处至少听1—2个呼吸周期。
b)听觉语音
●听诊器体件位置同语音震颤的检查,上中下三个部位,嘱被检者以一般的声音重复发“yi——”,作两侧对比,有无增强/减弱。
c)胸膜摩擦音
●嘱被检者深吸气,在前下侧胸壁听诊有无胸膜摩擦音。
5、心
1)视诊
a)心前区隆起
b)心尖搏动
观察内容:
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及范围、有无负性心尖搏动
c)心前区其他搏动
●观察者下蹲,以切线方向观察上述内容。
2)触诊
a)心尖搏动与心前区搏动
●心尖搏动的触诊可先以全手掌,然后缩小到右手小鱼际或示指中指指腹,以确定心尖搏动的准确位置、强度和有无抬举性及心前区其他部位搏动。
b)震颤
●用小鱼际按照心脏听诊顺序感知震颤,压迫胸壁的力量不宜过大。
●确定震颤的具体位置及判定属于收缩期/舒张期。
c)心包摩擦感
●用小鱼际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触心包摩擦感,压迫胸壁的力量不宜过大。
3)叩诊
●检查者用间接叩诊法,沿肋间隙从外向内、自下而上叩诊;用力要均匀,并应使用轻叩法。
板指与肋间隙平行并紧贴胸壁(其余手指则离开胸壁),以叩打的正下方定浊音界;坐位时板指也可与肋间隙垂直或与心缘平行
●叩诊心脏左界时,自心尖搏动所在的肋间隙开始,从心尖搏动外2~3cm处由外向内进行叩诊;如心尖搏动不明显,则自第6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外的清音区开始。
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心脏相对浊音界。
然后按肋间隙逐一上移,至第2肋间隙为止。
●叩诊心脏右界时,先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得肝上界,自肝浊音界的上一肋间隙(一般为第4肋间)开始,由外向内轻叩,直到由清音转为浊音或达到胸骨右缘为止,如此逐一按肋间隙叩诊至第2肋间隙。
●对各肋间隙叩得的浊音界逐一作出标记,并测量其与前正中线的垂直距离。
正常成人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为8~10cm。
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
右(cm)
肋间隙
左(cm)
2—3
2—3
3-4
III
IV
V
2—3
3.5—4.5
5—6
7—9
4)听诊
a)心率
b)心律
c)心音
d)杂音
e)心包摩擦音
●心脏各瓣膜区的听诊通常从心尖区开始,可按二尖瓣区(心尖搏动最强处,又称心尖区,一般情况下,位于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隙)→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隙)→三尖瓣区(胸骨体下端近剑突偏右或偏左处)的顺序依次听诊
●听到杂音应辨别其最响的部位、时期、性质、、强度、传导及与体位、呼吸、运动的关系
●通常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处较易听到心包摩擦音
七、背部、脊柱四肢
1、甲状腺
●触诊时将双手拇指放在被检查者颈后,其余四指触摸甲状软骨两侧。
首先触摸位于气管环前面的甲状腺峡部,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感到气管前软组织,判断有无增厚。
然后触摸甲状腺侧叶,一手示指、中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指、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
触到肿大的甲状腺时,如让被检查者做吞咽动作,甲状腺随之上下移动,可帮助判断。
注意肿大甲状腺的大小、是否对称、硬度、有无压痛、是否光滑、有无结节、震颤、血管杂音。
2、肺
1)视诊
●嘱被检者坐起,稍转向检查者,两手抱膝,暴露背部,视诊皮肤
2)触诊
a)呼吸运动(胸廓活动度)
●检查者将两手掌面贴于肩胛下区对称部位,两手拇指在后正中线相遇,其余四指并拢放在腋下,观察呼吸运动的范围及两侧呼吸运动是否对称。
b)触觉语颤:
检查者两手掌置肩胛间区及肩胛下区对称部位,请被检者发“yi”音,然后两手交换,请被检者以相等强度重复发“yi”音,比较两侧语音震颤是否相等。
3)叩诊
a)直接叩诊:
用右手拇指以外的4指掌面直接拍击检查背部,借拍击的音响和指下的震动感来判断有无胸膜粘连或增厚、气胸、大量胸水。
b)间接叩诊:
●检查腋部时,让患者将上臂置于头顶,从腋窝开始向下叩至肋缘。
●检查背部时,让患者头低垂,上身略向前倾,双手交叉抱肘;叩诊从肺尖开始,逐一肋间隙向下叩诊。
可取肩胛间区脊柱两侧上下共4点,左右腋后线、肩胛线左右上下共8点。
●肩胛间区扳指同脊柱平行。
c)*肺上界叩诊
●自斜方肌前缘中央开始叩诊,此时为清音,逐渐向外侧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时,用笔作一记号;然后转向内侧叩诊,直到清音转为浊音时为止,并再作一记号,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
内、外界的宽度正常为4-6cm
d)肺下界叩诊
●在腋中线、肩胛线上,分别叩出肺下界方法同前。
平静呼吸时,右肺下界在右侧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分别为第6、第8、第10肋骨。
e)肺下界移动度:
●在*腋中线、肩胛线上,分别叩出肺下界移动度方法同前。
两侧肺下界移动度为6—8cm
4)听诊
a)呼吸音、病理性呼吸音、罗音
b)听觉语音
●取肩胛间区脊柱两侧上下共4点,左右腋后线、肩胛线左右上下各4点听诊。
3、脊柱
1)*脊柱弯曲度
●检查时患者取直立位或坐位,先从侧面观察脊柱有无过度的前凸与后凸,再从后面观察脊柱有无侧弯,然后进一步用手指沿脊柱棘突以适当的压力从上向下划压,划压后的皮肤出现一条红色充血线,以此线为标准,观察脊柱有无侧弯。
2)*脊柱活动度
●检查颈段活动时,医师用手固定患者的双肩,以头部正直为中立位,让患者最大限度地作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动作。
●若已有外伤性骨折或关节脱位时,应避免脊柱活动,以防损伤脊髓。
3)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检查脊柱压痛时,患者取端坐位,身体稍向前倾,医师用右手拇指自上而下逐个按压脊椎棘突及椎旁肌肉,了解患者是否有压痛。
●直接叩诊法:
患者取坐位,医师用手指或用叩诊锤直接叩击各个脊柱棘突了解患者是否有叩击痛。
多用于检查胸、腰段。
●间接叩诊法:
患者取坐位,医师将左手掌置于患者头顶部,右手半握拳,以小鱼际肌部位叩击左手背,了解患者的脊柱是否有疼痛。
4、肾
●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肾区(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力量叩击手背,检查有无肾区扣击痛
5、肋脊点、肋腰点压痛
●肋脊点;在背部脊柱与第12肋所成的夹角顶点,又称肋脊角
●肋腰点;在第12肋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又称肋腰点。
八、腹部
1、视诊
1)腹部外形
2)呼吸运动
3)腹壁
a)腹壁静脉
●鉴别血流方向的方法:
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医师将右手示指和中指并拢压在该段静脉上,然后用一手指紧压并向外移动,挤出静脉中的血液,到一定距离时放松该手指,另一手指仍紧压不动,观察挤空的静脉是否快速充盈,如迅速充盈,则血流方向是从放松手指端流向紧压的手指端。
再用同法放松另一手指,观察血流方向
b)皮肤改变:
皮疹和腹纹、手术疤痕
c)脐
d)疝
e)胃肠型及蠕动波等
f)上腹部搏动
2、听诊
1)肠鸣音
●脐右下听诊肠鸣音1分钟。
2)振水音
●患者仰卧,医师用耳凑近患者上腹部或将听诊器体件放于此处,然后用稍弯曲(手指与腹壁呈70度)的手指以冲击触诊法连续迅速冲击患者上腹部,如听到胃内液体与气体相撞击的声音,称为振水音。
也可用双手左右摇晃患者上腹部以闻及振水音。
3)*血管杂音
●在脐部和脐上两侧听诊有无血管杂音
3、叩诊
1)腹部叩诊音
●从左下腹开始,以逆时针方向叩诊,以发现有无异常浊音或实音。
2)肝脏及胆囊叩诊
a)叩诊定肝上、下界
●一般是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区往下叩向腹部,当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往下轻叩,由浊音转为实音时,此处肝脏不被肺遮盖,直接贴近胸壁,称肝绝对浊音界。
继续往下叩,由实音转为鼓音处,即为肝下界。
定肝下界时,也可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前正中线向上叩,当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
由于肝下界与胃和结肠等重叠,很难叩准,故常用触诊或叩诊法确定。
b)肝区叩击痛
●左手掌平放在右季肋区,右手握拳由轻到中等力量扣击左手背,询问有无疼痛。
3)移动性浊音
●先从脐部开始,沿脐水平向左侧方向移动。
当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时,扳指位置固定,嘱被检者右侧卧位,稍停片刻,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调是否变为鼓音。
然后向右侧移动叩诊,移动不便时可改变指尖方向,继续叩诊直达浊音区。
叩诊扳指固定位置,嘱被检者向左侧翻身180度呈左侧卧位,停留片刻后再次叩诊,听取叩诊音变化。
如出现浊音区随体位移动而改变的现象,位移动性浊音阳性。
4、触诊
●触诊时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头垫低枕,双手自然平放于躯干两侧,双腿屈曲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嘱患者张口缓慢做腹式呼吸,使膈下脏器上下移动以便检查。
肝脏、脾脏触诊时,还可分别采取左、右侧卧位;肾脏触诊时可取坐位或立位;触诊腹部肿瘤时可取肘膝位。
●触诊时指甲剪短,手要温暖,动作轻柔,由浅入深,先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痛区。
一般自左下腹部开始逆时针方向,顺序对腹部各区仔细进行触诊,边触诊边观察患者的反应与表情,以进行比较。
1)腹壁紧张度
1)压痛及反跳痛
●阑尾点又称麦氏(McBurney)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与中1/3交界处,阑尾病变时此处有压痛;停留片刻后突然将手抬起,以检查有无反跳痛。
●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
2)*液波震颤
●检查时患者仰卧,医师用手掌面贴于患者腹壁一侧,以另一手并拢屈曲的四指指端迅速叩击腹壁另一侧,如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贴于腹壁的手掌就可感到液波的冲击,称为液波震颤或波动感。
为防止腹壁震动造成的错觉,可让另一人将手掌尺侧缘轻压于患者脐部腹中线上,即可阻止腹壁震动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