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 传记阅读 单元测试1全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1380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 传记阅读 单元测试1全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传记阅读 单元测试1全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传记阅读 单元测试1全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传记阅读 单元测试1全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传记阅读 单元测试1全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 传记阅读 单元测试1全国.docx

《届人教版 传记阅读 单元测试1全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 传记阅读 单元测试1全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 传记阅读 单元测试1全国.docx

届人教版传记阅读单元测试1全国

2016届人教版传记阅读单元测试(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爱书之人范用

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

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

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

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

1969年,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

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

此文激起巨大波澜,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

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

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

“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

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

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

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

巴金同意了。

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

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

这其实并非易事。

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

“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

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

无稽之谈。

什么叫‘自由化’?

谁也说不清楚。

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

不自由毋宁死。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

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

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

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

“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

对于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

“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是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

范用的回应是:

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

恐怕做人也不行。

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

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

但是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

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

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范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

戈宝权描述范用:

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

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

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

范用的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

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的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

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

刘再复去美国多年,年年收到范用的贺卡。

他评价范用说:

“范用仅读过小学四年级,最后却成了博览群书、高立书林、独生夜响的书界风骨,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

(有删改)

相关链接:

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

(《“书痴”范用:

书多 酒多 朋友多》)

范用1985年被“一刀切”退休,不过风采依然,见过范先生的人都知道,范用很有范儿,喜欢戴顶深色贝雷帽,穿红毛衣,戴红围巾,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风度翩翩,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称为“最爱美的出版家”。

(黄离《我和范用的“缘”》)

范用对“文革”极为反感,“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自始至终既不认错,也不揭发别人。

“造反派”把他看作眼中钉,在社领导中,他挨打最多,受害最烈,但他毫不畏惧,从不屈服,被说成死硬顽固,十足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

有个美编还在大字报上画了一幅漫画:

四个人抬着一顶轿子,里面坐着长了个大鼻子的刘少奇,轿子上一个很大的“资”字,范用扛着一根哭丧棒,用毛巾擦着满脸汗水,气喘吁吁地在轿子后面紧紧跟着,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范用对这张漫画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十分欣赏,后来还特地要这位美编照样画了一张,收在自己的一本书里,让大家观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巴金以“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赞美范用甘作泥土为他人铺路的精神,不仅因为范用完整出版了《随想录》,更因为范用把一生献给了出版事业。

B.范用创办杂志、出版书籍只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这使他一生饱受批评,在“文革”期间还被下放,被批斗,受尽了折磨。

C.面对市场化浪潮,范用认为,出版社不应顾虑读者的好恶,而应慎重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出版,出版工作者也应坚守正当的道路,这跟他的人格和一贯的出版思想是一致的。

D.材料直接或间接引述了多个人对范用的评价或描述来突出他爱书如命的特点与鲜明的个性,丰富了材料的写作角度和内容,表现了范用的名气之大与社会影响之广。

E.范用从出版社的打包、收发等杂务工作做起,最后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

他在三联工作70年,造就了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

★2.为什么范用敢于在出版界“屡吃螃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3.范用在生活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个人魅力?

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6分)

答:

    

      

     

4.文章标题为“爱书之人范用”,范用“爱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二、(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5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

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

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

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

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

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

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

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

我写谁呢?

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

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

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

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

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

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6.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7.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回答。

(6分)

答:

    

      

    

8.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8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25分)

物理巨星爱因斯坦

1900年,爱因斯坦从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毕业。

1902年春,爱因斯坦任职伯尔尼专利局,干起了专利审查员的工作。

这使他解除了经济上的困难,也提高了他的工作兴趣,并时时激发他的科学想象力。

除了8小时的工作,他有充分的空余时间来思索宇宙之谜了。

在伯尔尼专利局7年的业余时间里,这位年轻的专利审查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

1905年,是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

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其中有四篇成为物理学不同分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标志。

他几乎同时在相对论、光量子理论和分子运动论这三个不同领域里齐头并进,并取得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

这一年被称作物理学史上的爱因斯坦年。

1916年,《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一文发表。

这篇论文是广义相对论在理论上的完整形成,体现出惊人的独创性。

这一年,是爱因斯坦彪炳史册的伟大理论创建的年份,无疑是他科学生涯的顶峰。

1922年底,爱因斯坦去日本途经中国上海的时候,瑞典驻上海领事给他带来了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

在这以前几年,早有传闻要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直到1922年11月才正式决定授予他1921年度的物理学奖金;同时,还决定把1922年度的奖金授予玻尔。

其实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的三篇论文,每一篇都应该得到一份诺贝尔奖金,更不用说后来的广义相对论了。

可是他的科学思想太革命了,受到保守的物理学家的反对。

有些人甚至口出恶语:

如果给相对论的创立者颁发诺贝尔奖金,他们就要退回诺贝尔奖金。

现在,评委会找到了一种聪明无比的措辞,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是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和物理学方面的其他研究”。

爱因斯坦说:

“我总是生活在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在青年时代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时却觉得其味无穷。

”幼年、青年时的爱因斯坦对孤独感到的是厌恶、愤懑和痛苦。

成年之后,他才从孤独中领受到乐趣,感到其乐无穷。

这是从孤独走向宁静,从行为上的独特与寂寞走向心灵的安谧与宁静,这是一种执着于事业、避免俗世羁绊的宁静。

1933年,爱因斯坦来到美国普林斯顿,从此这个僻静的小城和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圣地。

同时,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留下了数不清的逸闻趣事。

人们说人家请他讲1分钟话,给1000美元,他说他不需要钱。

1944年,在美国,有人愿意出高价收买相对论第一篇论文的手稿,但当时的手稿作为生炉子的燃料,早已化为灰烬。

为了对反法西斯战争有所表示,爱因斯坦只得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抄写一遍。

结果,这份重抄的手稿,卖了650万美元,以此作为爱因斯坦对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的捐献。

人们都有这样的印象,他渴望摆脱各种各样的额外收入,那些收入对于他来说是多余的。

爱因斯坦有一件“一生中令人痛心的回忆”。

这件事说的是1940年8月在西拉法的推动下,为了防止希特勒法西斯抢先掌握原子武器,爱因斯坦在敦促罗斯福总统下令研制原子弹的一封信上签了名。

仅仅在事后,爱因斯坦就深感后悔,他认为人类科学的成就不应当转而为毁灭人类服务。

德国战败之后,这种恐惧消除了,但新的危险又出现了。

西拉法写道:

“到了1945年,我们就不再担心德国人会用原子弹轰炸我们了,而我们担心的却是美国政府可能用原子弹轰炸别的国家。

”于是,他又去找爱因斯坦,以便借助他向罗斯福呈递自己的备忘录——竭力预防对日本城市实行原子弹轰炸。

爱因斯坦的信是发出去了,但并未到达收信人手中。

爱因斯坦的沉痛不仅在于理性的成果被用于了非理性的好战和对人类的毁灭上,还在于从事理性探讨的人忘记了社会良知和道德正义。

(摘编自张武等《爱因斯坦》)

相关链接:

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

生于德国。

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

他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

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爱因斯坦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编自《辞海》第六版)

②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有满足对更深邃的知识的渴望。

在这里,已有的而且尚未充分地被联系起来的实验数据的数量也是非常大的。

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摘自许艮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的7年里,利用业余时间投入物理学研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达到了他科学生涯的顶峰。

B.爱因斯坦一生取得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其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光电效应定律”,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C.在青年时代,孤独使爱因斯坦感到厌恶和痛苦;但成年之后,他爱上了孤独,并从孤独中领受到乐趣,感到其乐无穷、其味无穷。

D.为了防止希特勒法西斯抢先掌握原子武器,爱因斯坦组织一批科学家写信敦促罗斯福总统下令研制原子弹,但事后就后悔了。

E.二战后期,爱因斯坦反对美国政府对日本城市进行原子弹轰炸,是因为他认为人类科学的成就不应当转而为毁灭人类服务。

10.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他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11.文中说,评委会找到了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的“一种聪明无比的措辞”。

为什么说措辞是“聪明无比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6分)

答:

    

      

    

12.爱因斯坦认为促进原子弹研制是“一生中令人痛心的回忆”,而且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

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科学家参与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看法。

(8分)

答:

    

      

    

 

答案

1.解析:

B项,归因错误,这是批评者的错误看法,而非文章的观点。

范用“饱受批评,在‘文革’期间……受尽了折磨”的原因是复杂的;另外,说范用“只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也不准确,批评者只是说“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没有“只”字。

C项,“出版社不应顾虑读者的好恶”错误理解了范用的思想。

D项,“表现了范用的名气之大与社会影响之广”对引述的作用理解不够恰当。

答案: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解析:

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分析范用的性格特征方面的哪些内容让他敢于“屡吃螃蟹”。

比如范用在创刊号上刊登《读书无禁区》、出版巴金的《随想录》等,这些表现了范用独到的眼光,体现了他思想的开放性等;再如发表《读书无禁区》后,人们质疑这篇文章是给“坏书”开绿灯,但范用没有害怕,每期杂志的清样都过目签字等,这些表现了范用的敢于担当的品格等。

参考答案:

①眼光独到,思想开放。

“文革”以后,范用敏锐感知时代需求,创办《读书》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刊登《读书无禁区》一文;主动完整出版巴金《随想录》一书,显示出他独到的眼光和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

②坚持真理,不惧权威。

范用曾经说过:

“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

”“文革”后,有人企图阻挠《随想录》在港刊登,范用却立即联系巴金,请求其把书交予三联,并保证一字不改地出版;正因为坚持真理,不惧权威,范用多年来常被批评做出版时没有“政治挂帅”。

③敢于担责。

《读书无禁区》一文刊登后激起波澜。

针对“给‘坏书’开绿灯”等质疑,上级部门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

他没有退却,每期杂志清样都亲自过目签字。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要通过分析范用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概括范用的形象特征。

比如范用在“文革”期间受到批判时,他十分倔强,尽管受到的迫害最严重,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认错,体现了他的刚强品格;再如他热衷于装帧艺术,出过《叶雨书衣》一书,讲到的书籍装帧水准很高,但他还是十分谦虚等。

参考答案:

①刚强正直,不屈邪恶。

“文革”中“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尽管挨打最多,受害最烈,但他自始至终既不认错,也不揭发别人。

②心胸豁达,包容大度。

“文革”中,有个美编在大字报上画漫画讽刺他,他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十分欣赏这幅漫画,后来还特地要这位美编照样画了一张。

③身处逆境,心怀梦想。

在下放时不忘“交谈读书感受”,构想将来出一本读书杂志。

④为人谦逊。

他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出过《叶雨书衣》一书,讲到的书籍装帧水准很高仍自谦“业余”。

⑤注重形象,风度翩翩。

退休后的范用风采依然,衣着讲究,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称为“最爱美的出版家”。

(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解析:

题干要求找出范用“爱书”的表现,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把握范用在有关“爱书”上的做法等。

比如他创办了《读书》《新华文摘》等杂志,撰写了关于书籍装帧艺术的专著《叶雨书衣》,家中藏书很多等,都表现了他对书的热爱。

拟写答案时,可以先总括再分析。

参考答案:

①创办杂志,出版经典。

范用一生与书结缘,创办了《读书》《新华文摘》等著名杂志,出版了《随想录》《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一系列经典书籍。

②热衷于书籍装帧艺术。

撰写专著《叶雨书衣》,能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

书籍装帧水平很高,被张中行赞为“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③藏书丰富。

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

④读书方法独特。

范用读书极高效,当日书当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的确认与搁置也不过夜。

决不把书放在一边待读。

(8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A项,“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由此可见作者献身传记文学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因为开了韩柳文的课。

C项,“因此拒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的表述是“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并没有说“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E项,原文中,作者关于“传叙文学”和“传记文学”的解说,只是词语的辨析,不是在说专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答案: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6.解析:

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文本的分析概括。

分析朱东润的传记观是如何形成的,要结合朱东润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努力和具体实践进行分析。

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仔细分析该答题区域,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即可。

如第4、8、9段中,广泛阅读《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

第6段和“相关链接①”中对史传、别传、传叙等文学的分辨。

第11段,亲自给张居正写传以进行传记写作实践,等等。

参考答案:

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7.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语言特色。

解答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文体特征、内容的侧重点、内容表达的特征。

本文作为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偏重学术经历,介绍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将自己的生平与学术结合起来,尤其是为张居正写传原因的解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家庭的情况,更是呈现出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

在行文方面,语言平易自然,穿插“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

”“我写谁呢?

”等口语,语言平白如话,就像面对面闲谈一样。

参考答案:

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8.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结合文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角度、态度和意图分析归纳,不能盲目立论。

说明理由时,要结合原文;解说理由时要从文本和自己的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