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71269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docx

《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docx

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家知道,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0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前面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今天,我们邀请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统计局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这一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座谈交流,回答网友延迟提问,希望今天的活动能够为广大网友了解有关情况提供有益的帮助。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李局长,我们强国论坛的网友也特别关注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下面我们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成就。

  

[孔泾源]:

各位网友大家好!

改革开放30年走过了光辉的历程,我们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看问题的话,体制建设方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30年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过程经历了“目标探索”和“框架构建”阶段,现在正处于“体制完善”的阶段。

概括起来,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可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我们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比较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健全。

  第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实力和总理国力显著增强。

30年来,我国GDP的年均增长9.8恩%,总量由世界第11位跃居第4位;对外贸易总额从世界第29位跃居第3位。

  第三,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0年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实际增长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479人。

  第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族法制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第五,我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经验方面来看,我们做了以下总结,可以说是正确处理了十大关系,实现了“十个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改革理论。

  二是正确处理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市场化取向。

  三是正确处理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关系,坚持围绕发展推进改革。

  四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把发展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结合起来。

  五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坚持改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六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的渐进探索、重点突破和有序推进。

  七是正确处理正确推动和群众首创的关系,坚持调动各方面推进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八是正确处理从国情出发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坚持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协同推进。

  九是正确处理探索和规范、破旧和立新的关系,坚持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三者有机统一。

  十是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改革的关系,坚持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

  实现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协同推进。

  这是改革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回顾三十年来的成就辉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改革事业还要不断向前推进。

[主持人]:

谢谢孔司长,孔司长为我们讲述了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下面有请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戴柏华,为我们阐述一下自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体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

有请戴司长。

[戴柏华]: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向大家介绍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体制领域改革开放的有关情况。

改革开放以前,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我国财政的总体特征是统收统支、高度集中。

这种体制虽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主要是权利过分集中,束缚了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创造性;忽视了物质利益原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针对这种情况,1978年以来进行了改革。

改革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93年,属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

其间,财政主要是放权让利,中央对地方实行财政包干,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改变了统收统支体制下财权财力高度集中的状况,扩大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财力,调动了企业、个人和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包干的弊端日益明显,助长了地区经济封锁和重复建设,影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国家财力趋于分散,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财政包干办法种类较多,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不规范,已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第二阶段是1994至今,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994年对财税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在国家与企业、个人关系方面,简化税制,公平税负,实现了内外资企业流转税制度的统一,以及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统一;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方面,实行了国际通行的分税分级管理体制,后来又不断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1998年后,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目标,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建设。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财政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着力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健全。

总体上看,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当然,财政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偏弱等,下一步各级财政部门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

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

进一步发挥财政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戴司长,戴司长通过两个阶段为我们非常明晰地阐述了从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非常显著的成绩。

一直以来,城乡建设都是我们网友非常关注的话题。

下面我们有请靳军安老师为我们讲述一下,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城乡建设方面都进行了哪些体制创新以及取得的成就。

有请靳老师。

[靳军安]: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

改革开放30年,是建设领域解放思想,加快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也是城乡建设蓬勃发展的辉煌时期。

  一、大力度的改革是30年城乡建设发展的显著特点。

  30年来,城乡建设系统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在城乡建设领域进行了全面的大力度的改革,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

主要是:

  第一,全面推进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计划经济时期城镇住房制度实行的是福利性供给制,这种制度在历史上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不利于尽快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同时也造成社会分配不公。

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住房商品化的总体思路,以此为开端,住房制度改革在探索中不断推进。

  一是逐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准全国基本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1986年国务院成立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的房改工作。

1991年提出了分步提租、集资合作建房、出售公房等推进房改的思路。

1994年国务院作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

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了职工住房补贴和住公积金制度,为推进住房商品创造了条件。

  二是培育和发展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市场。

随着住房分配方式的改革和城镇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城镇商品住房开发逐步兴起,相应建立了国有土地使用、住房、金融与税收、房地产交易权属登记、房地产中介服务、住房使用和维修管理等一系列制度。

房地产市场在培育和规范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三是逐步建立住房保障制度。

1998年国务院有关文件明确提出,最低收入家庭由政府或单位提供廉租住房。

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提出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住房保障范围、保障标准进一步明确,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进入建立、完善和有序发展的阶段。

  二是大力推进了建筑行业的改革。

  一是进行了建筑企业内部分配和用工制度的改革;二是调整建筑企业所有制结构;三是改革和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四是推进建筑业引进来和走出去。

  三是稳步推进了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二是推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三是理顺市政公用产品的价格。

  四是积极探索了城乡规划管理改革。

  一是积极探索了市场经济调整下城乡规划的定位;二是探索城乡规划编制内容改革;三是对城乡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的改革。

  五是不断深化了建设管理改革。

推进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推行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改革,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通过这些改革,城乡面貌和建筑领域产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30年来城乡建设的制度和体制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主要是:

一是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城镇住房建筑面积由改革之初人均6.7平方米提高到去年年的人均20多平方米,住房质量和居住功能明显提高。

住房保障制度已累计帮助1790多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

农民工居住条件逐步改善。

  二是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8年至2007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至655个;城市自来水普及率由81.6%提高至93.8%。

燃气普及率由14.4%提高到87.45%,污水处理率达到62.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1.89%。

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是小城镇发展迅速。

我国建制镇数量从1978年的2176个增加到2007年的19249个。

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城镇,不仅解决了本地劳动力就业,而且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

中西部地区小城镇,通过发展旅游业、农牧业、自然资源开发计利用等,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四是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30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

近年来,许多地区通过村庄政治和建设村内道路、供水、环卫、污水、垃圾等设施,一些村庄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农民生产圣火条件明显改善。

  五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30年来,建筑行业改革设计和建造水平不断提高,“鸟巢”一大批大型建设工程,反映了我国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从开始建设、流通交易、中介服务到物业管理的产业链。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已经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下一步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夺取城乡建设改革发展的新胜利。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靳老师,通过靳老师的讲述的一组组数字,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城乡建设方面取得了很辉煌的成绩,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下,我国在多方面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下面有请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王文波,为我们讲述一下在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展现在哪些方面。

有请王司长。

[王文波]: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各位网友探讨一下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在我看来,新时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蓬勃崛起,蓬勃是一个发展的状态,崛起是发展的结果,当然崛起有大的崛起、也有小的崛起。

从30年来的情况来看,我们觉得蓬勃崛起的原因是各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发展。

因为各个方面发展都比较快。

我讲五个方面:

第一,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一是从经济总量看,我国实现了年均增长9.8%的这一世界少有的发展速度,这个速度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年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大大高于世界同期增长3%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只有3645亿元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接近25万亿元。

这也是发展比较快的。

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在世界的位置,由1978年的第10位发展到2007年的第4位。

从2008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实际上我们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现在的18934元。

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第二,供给能力快速提高,实现了从短缺到总体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变。

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解决了曾经困扰我国多年的商品和服务的短缺问题。

一是农产品生产能力迅速增强。

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3亿多吨,发展到2007年超过5亿吨。

特别是2004年以来,有效的缓解了粮食生产的供应紧张的状态,也有利于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

二是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工业创造产值比较低,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初步确立。

200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工业大类当中,我国有7个大类名列第一,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

在发展中国家,21个大类我们名列第一,主要工业产品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稳居世界第一位。

  第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快速增强,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显著转变。

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迅速增强:

一是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

2007年末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18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了11.6倍,特别是最近5年我们有效缓解了电力紧张的局面。

二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快速扩张。

本身高速公路发展的非常快的,2007年末达到5.4万公里,其中2003至2007年新建2.9万公里。

三是邮电通信成为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

2007年我国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6564万户,特别是移动的发展速度特别快,达到54731万户。

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2.1亿人,宽带上网人数1.63亿人。

网络规模居全球第一。

  第四,对外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一是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但经过连续发展,到2001年已增加到5097亿美元。

2002年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连续6年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在2004年超过1万亿美元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的跨越。

与1978年相比,我国2007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4.3倍,年均增长17.4%,居世界位次由第29位跃升到第3位。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

第二是利用外资规模扩张迅速。

1979—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平均每年262亿美元,其中2003—2007年年均利用外资624亿美元,一直居世界前三位。

到2007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

  第五,人民生活快速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是居民收入迅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7.2%,其中2003—2007年年均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7.1%,其中2003—2007年年均增长6.8%。

第二是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迅速提高。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7年的36.3%;农村居民家庭由67.7%下降到43.1%。

第三是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

1978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

到2007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快速减少到1479万人,不足全部人口的2%。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在全人类取得的贫困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当然,我国经济尽管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我国的绝对水平和美国、日本还有较大的差距,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我们人均国民总收入,目前尽管比1978年还增加了十几倍,但我们总的还是在132位,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我想这既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也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基础。

[主持人]:

谢谢王司长。

主题发言的时间就到这里结束了。

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中,大家还会文字交流和回答网友们的提问,也欢迎您积极提问,感谢您的收看。

再见!

[网友]:

孔司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果?

存在哪些问题?

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推进农村改革作了哪些部署?

[孔泾源]:

中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概括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

  第一,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施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第二,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

  第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切实巩固了新时期工农联盟;

  第四,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加速发展,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第五,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全面推进,有效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了三个"仍然"和三个"最需要"来分析: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推进农村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

具体来说,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五是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六是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最主要的就是落实上述要求。

[网友]:

经济改革到今天,下一步改革的动力何在?

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孔泾源]: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成功地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新时期新阶段,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至少有五个方面:

  一是党和政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强决心和正确领导;

  二是亿万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全面的小康生活的民生诉求;

  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保障;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需要加快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

  五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动力和压力。

  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任务,我把它概括为“六个按照”:

  第一,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要素市场、资源价格、财税、金融、投资、科技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按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推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

  第三,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四,按照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要求,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第五,按照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第六,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四位一体"改革相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

[网友]: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展在哪一阶段发展速度最快?

[王文波]:

首先,30年9.8%的速度本身是一个快速发展,这个速度实际上不仅快于1953—1978年年均增长6.1%的速度,也快于世界同期3.0%的速度。

其次,如果要说到最快的发展阶段,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2—1996年,这个阶段GDP年均增长12.4%,第二阶段是2003年到2007年,年均增长10.8%。

这两个阶段有一定的共同之处,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

但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一是基数不同。

1992—1996年,总量由26923亿扩大到71177亿,而2003年到2007年则由135823亿扩大到249530亿。

2003年到2007年发展的基数明显大于1992年到1996年。

  二是变动的趋势不同。

1992—1996年,年度之间增速逐步递减,从14.2%减到10%,波动幅度较大,而2003—2007年则是逐步递增的,由10%上升到11.9%。

  三是通胀的形势不同,1992—1996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13.9%,最高的1994年上涨了24.1%,2003—2007年年均上涨2.6%。

最高的2007年只上涨4.8%。

因此,尽管1992—1996年增速要更快一些,但2003—2007年更值得肯定。

[胖狸狸]:

孔泾源司长,您觉得要是总结改革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