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科技规划发展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9943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科技规划发展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型科技规划发展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型科技规划发展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型科技规划发展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型科技规划发展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科技规划发展报告.docx

《新型科技规划发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科技规划发展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型科技规划发展报告.docx

新型科技规划发展报告

文档可编辑可打印,也可以直接使用,欢迎您的下载

 

新型科技规划发展报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

  为切实将科技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满足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一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县科技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连续两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与长效机制探索示范县、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优秀组织奖。

  连续5年荣获市政府市科技工作先进区县,在近两年市考核中连续荣获第三考核组第一名,成功创建市科技特派员工作重点县。

  荣获市委科工委、市委宣传部年度科技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1科技环境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科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大力实施科技工作一把手工程,全社会科技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配合、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科技工作格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科学、用科学正逐步成为风尚。

  进一步落实并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见》、《县专利资助奖励办法》、《县杰出科技创新人才评选办法》、《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评选办法》、《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县镇乡科技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关于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严格实行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2科技实力逐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县评定奖励科技成果18项,引进运用科技成果86项,有效地促进了特色产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一是工业科技发展势头良好。

  初步形成了能源工业、轻纺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五大行业工业和能源工业、轻纺工业两大产业集群。

  二是农业科技成效明显。

  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围绕水禽、柚、笋竹三大特色产业链和优质粮油、生猪、蚕桑、蔬菜、水产五大传统产业,加强了产业链关键技术转化与示范推广。

  三是项目争取工作成效显著。

  全县先后承担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市级、县级科技计划项目142项。

  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级5项、市级8项,共争取无偿科技拨款786万元,其中承担实施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得到后续工作项目奖励资助。

  通过项目实施,一批拥有自主创新的新产品、重点新产品、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3科技投入大幅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县持续加大了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有效地发挥了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通过科技计划项目方式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和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

  全县本级应用研发资金由年的20万元,增加到年的10228万元,占当年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57。

  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对技改、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年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14亿元。

  4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一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年,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792人其中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728人,中级职称5319人,初级职称及其他14745人,占全县人口总数91万的228,副高职以上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51。

  二是科技合作向纵深发展。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12家企事业单位先后与西南大学、邮电大学、文理学院、解放军后工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国林业科学院、市中药研究院、市农业科学院、市畜牧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近20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30多名,深入企业传授科技知识,解决技术难题,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4个,转化创新成果104项。

  三是创新型科技服务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全县选聘国家级产业发展首席专家9名、市级科技特派员15名、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1000名,成立了1团6队34组的科技服务组织网络;已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个,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

  5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自年以来,我县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为鼓励自主创新,加快科技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县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见》、《县专利资助奖励办法》,通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进一步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我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院校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的步伐。

  截至年末,全县共扶持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级创新性试点企业2家、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其它研发机构1家;年至年,预计全县累计申请专利237件,授权108件,与十五期比较,分别增长134和148。

  6科学普及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和建国60周年科技成就展等科技活动为重点,积极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围绕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努力提升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

  通过各种大众传媒向公众宣传科技知识,加强对科学发展的理解,深入各乡镇宣传科普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我县近年来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全县举办各种科技宣传培训近2000余场次,宣传印发各类科技资料近20万份,接受群众咨询20余万人次,不断增强了全社会的科学意识。

  7科技推广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全县共研发、引进、示范、推广、运用各类科技成果104项。

  农业科技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0亿元;鼓励工业科技创新,助推以天然气开采和供应、煤炭采选为主导产业的能源工业产业集群近年来加快提升,产值已经超过30亿元,以食品、纺织、造纸为主导产品的轻纺工业加工集群集聚发展,产值已经超过20亿元,机械装备工业、化学医药工业、建材工业、信息产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8社会事业科技发展迅速。

  在医药保健、文化教育、卫生防疫、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等方面大力推广使用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特别是以光纤传输技术、数字移动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为代表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力地促进了科教与经济的结合,为全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我县科技经费总体投入较少,全县本级应用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资金缺乏,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

  2科技基础条件先天不足。

  没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方面高水平科研人才少,技术工人数量少,生产一线高级技工几乎为零,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

  农业科技人才多以推广类型为主,创新型科技专家少,现有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较低,也造成一些水平较高的农业科技人才的转行流失。

  全县科技人员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还不强,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科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

  科技管理硬件设施差,科技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县域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有待整合,科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涉科部门编制和分工都有必要作一定的调整,科技面向基层、服务企业、服务农民的能力亟待加强。

  4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我县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少,且高新技术企业仅有一家,需扶持的成长型科技企业较多。

  这些成长型企业虽然有一定科技含量,但规模太小,对提升全县企业产值效果并不明显。

  全县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项目太少、产业层次较低、产业拉动作用差,产业结构的矛盾比较突出。

  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的企业太少,产业组织内生性和自主性科技创新意愿与需求不足。

  5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我县企业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需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的空白还很多。

  全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条太短,科技在其间的优势作用发挥不突出。

  虽然全县已建成了果树专家大院、水禽专家大院、水禽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生产力促进中心、竹子研究所等科研及转化推广平台,对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能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太少,绝大多数职能仅限于技术推广,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的不多,急需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和体制。

  二、十二五环境分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全局出发,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五时期我国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

  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看,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国际经融危机催生重大科技变革,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

  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和国际竞争力焦点。

  从发展实际看,中央为提出率先和加快发展的要求,有建设市级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承接产业转移和国家、市级科技资源下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县委、县政府作出实施四大战略、建设五个的部署和扩城、强业、富民基本方略,为我县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更广阔的需求和舞台。

  一有利条件1政策环境支撑。

  国家和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和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走民生导向之路等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为推动我县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提供了难得的政策和机遇。

  2物质基础保障。

  十一五期间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年,全县经济总量显著增加,全县达到111亿元,人均迈过2000美元台阶,达到2370美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846亿元,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13亿元,工业增加值45亿元。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17亿元。

  年全县本级应用研发资金达到10228万元,占当年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57,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14亿元。

  这些均为十二五全县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

  3创新成果基础。

  十一五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十二五科技快速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县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了快速发展,与高层次科研院所和高校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新水平,支柱产业技术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有了相当的技术成果储备。

  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全县科技进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条件。

  二不利因素一是财政科技投入不足仍是科技大发展的瓶颈因素;二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的局面依然存在;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难以很快得到解决;四是各地对国家和市相关科技资源的竞争将更加剧烈。

  三、规划编制依据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认真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继续深入推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各项战略部署的落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通知》精神,本规划立足于全县十二五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服从服务于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依据《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支持的方向和重点、结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四、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按照夯实基础、强化创新、突出应用、支撑发展的指导方针,树立转型、创新、和谐、惠民、绿色的发展理念,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需求,把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科技工作的主线,把惠及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一步完善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坚持发展需求为导向配置科技资源,坚持创新要素集聚带动生产要素集聚,坚持开放引进提升创新绩效,坚持商业模式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幅提升科技综合水平,切实推进科技深度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加强科技示范建设,加速推进科技创业,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2基本原则——坚持主动发展原则。

  以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争取政策、争取项目,同时根据发展需要创新服务和管理机制,努力挖掘内部潜力,助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根据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选择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发展特色经济,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坚持引进创新原则。

  坚持引进应用与自主创新并举,以引进创新为主,把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再创研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多渠道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市内外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工作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坚持产业升级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科技水平。

  ——坚持整合集成原则。

  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强化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合作,推进科技创新的网络化和社会化,发挥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集成效应。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把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用政策吸引人才,以项目聚集人才,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形成强大合力,有效地开展各项科技工作。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县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居全国县市先进行列;转化应用科技成果能力上新台阶,承担国家及市级项目数有较大增长;科技交流合作更加活跃,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断增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进入全市县级中等水平;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对技术创新依存程度明显提高;科技投入显著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本级财政应用研发资金占当年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确保达到15。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稳步提高。

  年、2014年分别成功创建市和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努力再创十二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1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建立健全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计划200项,研发、引进、示范、推广、运用各类科技成果120项。

  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市县级中上水平,科技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努力再创十二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2企业技术创新明显提升。

  依托市内外大院大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或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到十二五末,专利、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年增长率超过30。

  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及以上。

  3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98以上;形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型龙头企业4个以上。

  4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初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合理的科技创新格局。

  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下村进企入园,重点支持培育电子、方便食品、精密五金、磨料磨具、烟花爆竹等4个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和建设完善1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水禽特色产业市级科技示范基地,水禽、柚、笋竹等3个特色产业科技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5科技人才队伍实力逐步增强。

  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县接受科技普及培训的企业职工、农村劳动力比例大幅提升,农民技术员数量显著增加。

  建立引进外地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着力引进紧缺实用的高级科技人才。

  6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

  到十二五末,全社会科技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本级财政应用研发资金占当年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确保达到15。

  建立科技投入目标责任制,切实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7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显著加快。

  加快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集成与转化应用,加强绿色技术、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开发与转化应用,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节能、节材、节水、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土流失治理、重大自然灾害防治、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

  推进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提高重大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水平。

  五、重点领域一农业实施农业稳县战略,以优质、生态、省力、高效为目标,以水禽、柚、笋竹、大豆、佛手、油桐、川红花及优质粮油、优质生猪、优质蔬菜、食用菌含林下食品等特色和优势产业开发为重点,以科技富民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实施为支撑,加速新技术推广,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绿色食品,推广农产品储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开发利用先进实用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以科技为先导,积极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省力的原则,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十二五期间,年引进动植物新品种10个,推广适用新技术50项,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抓好水禽、柚、笋竹、佛手产业链,做大食品加工业和原料生产基地,提升农业规模经济水平,增强农民增收能力。

  2大力推广农产品安全生产及精深加工技术。

  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测评估,应用农药、重金属、兽药、抗生素、激素有毒有害残留检测技术。

  研究制订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标准,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

  加强重大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引进农产品的贮藏、运输、保鲜技术和无菌化杀菌技术及加工设备。

  大力开展农产品安全过程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和环境14000认证体系。

  十二五末争创绿色或有机食品市级以上论证品牌5个;培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科技型龙头企业4个,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带动农户总数的70。

  3加大农民双技能培训力度。

  开展优质粮油、畜禽、果蔬、林业、中药材等务农技能培训,实施年万人培训计划,运用科技武装广大农民和农民工。

  开展与城市产业转移相关的产业务工技能培训,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体能型农民向技能型产业工人转变,缩小城乡群众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差距。

  既促进留乡农民就地务农兴业、增产增收,又促进农民非农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4发展现代中医药基地。

  十二五期间,开展优势特色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种植技术集成应用,大力发展道地的中药材,建成佛手、川红花生产基地。

  提高中药材产品的附加值,培育壮大1家中药材生产加工科技型龙头企业。

  二工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依托大项目提升工业科技水平。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施引进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支持开发和集成转化应用核心关键技术,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适应新形势,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结合企业实际,探索发掘、凝聚和整合科技资源,采取培育创新源、营造创新环境、健全创新服务和推广体系、加强创新中介体系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增强全县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民营企业为生力军,壮大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重点引导形成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增强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而谋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市上的科技资金支持。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加快培育能源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机械与电子加工业、天然气化工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产业中的引擎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高新技术项目。

  紧紧围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加快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

  力争在十二五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

  3运用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以企业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增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扶持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全县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板块。

  大力引进、推广、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提高产品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我县工业企业跨越发展。

  鼓励发展与龙头企业核心产品配套的中小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工业整体水平与综合竞争力。

  三城乡社会事业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科技促进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围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物质精神需求和消费水准,切实推进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围绕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与集成示范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