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五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942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五首.docx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五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五首.docx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五首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年级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课题《渔家傲》

1、了解词的不同艺术和两大流派。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五首词的内容。

3、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4、朗读与背诵。

重点:

朗读与背诵。

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秦观、李清照和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渔家傲》,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人论世: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渔家傲 秋思》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

“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塞sài嶂zhàng浊zhuó燕yān羌qiāng

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一定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

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

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

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下片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垂下思乡之泪。

四、研讨赏析。

1、《渔家傲》中所写的风景“异”在哪?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

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怎样理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画面?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

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2、请找出这几首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赏析。

①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

本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作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

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勒石燕然,引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是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②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

本句是互文,意为:

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征夫白了头发,所谓“三军尽衰老”;他们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

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3、 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荒凉冷清景象的句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渔家傲》中表达将士壮志未酬,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的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

4、总结: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5、请写出两句写酒的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五、背诵默写。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年级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课题《望江南》《武陵春》

1、体会婉约派的词的特点。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体会愁的表现手法。

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难点:

体会愁的表现手法。

 

一、学习《望江南》

1、学生简介作者及其背景,老师适当补充。

①作者: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晚唐时诗人、词人,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人称“花间鼻祖”。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②“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朗读诗歌。

注音:

斜晖脉脉( mò )     白蘋洲( pín   )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读懂文意:

(要求:

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

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 独倚江楼→希望

     望 过尽千帆 斜晖、水→失望

     肠断→绝望

4、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①提问:

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孤独寂寞的生活处境和期盼心上人归来的迫切心情。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用成语概括“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诗意。

——望穿秋水。

②《望江南》中表现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痛苦的句子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③总结:

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

时间,从清晨到黄昏;

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

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5、背诵这首词。

二、学习《武陵春》

1、解题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舴艋舟(zé měng )

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本文是如何写愁的?

“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

通过两个典型细节来抒情。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

——物是人非,国破家亡。

“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

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

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

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什么?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

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沉重、无奈。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

比较: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比喻(设问、夸张)手法,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愁”之多、之长。

本句采用了夸张性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可感的实体,而且“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它本身重量还可因人而异,语意新奇,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沉重的哀愁。

5、按课文内容填空

(2)词中抒写自己无限的忧伤和悲痛的佳句是: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词中叙述词人哀伤原因和哀伤程度的语句是: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五、比较阅读:

《望江南》《武陵春》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

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六、迁移拓展

1、品味下面这首词写愁的技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情无汁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须重点品味。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与愁聚于心是完全一致的。

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但作者将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形象地描绘了希冀排遣万千愁绪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