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8990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8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docx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docx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

一、一般性

西部地区面临的一般发展条件:

技术、信息化、资源环境约束等

(一)[参考文献]李建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04)

从西部地区的现实看,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一是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给予了很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5年来,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4600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

二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范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西部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建国后的多年开发建设,西部地区初步建立了一批优势产业和企业。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相继开工建设了铁路、公路、飞机场、电力、生态等重大项目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四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东、中、西部经济合作更加广泛和紧密,东部一些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为西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

(二)[参考文献]李建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05)

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西部地区传统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原有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渐萎缩,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还没有形成,这给西部工业化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第一,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新的切入点,既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指明了方向,也为西部加速现代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西部地区可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工业化,探求具有时代特征的区域发展新模式。

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给予了很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将推动西部工业逐步走上持续、快速增长的轨道。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加入WTO,全球范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及升级步伐的加快,有利于西部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大量机会,而且借此机会西部地区可借鉴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充分享受后发优势。

第三,第三次产业革命来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西部地区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

这次产业革命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技术为核心,西部可利用该成果,改造传统产业,培养新兴产业,最终带动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第四,全国经济形势发展总体良好,我国综合国力已显著增强,国家有能力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

可以说,21世纪西部工业化的总体战略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总体趋势下,东、中、西部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紧密,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最后,也应看到西部地区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和国家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西部地区也进入了其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建立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等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二、特殊性

(一)[参考文献]曹海英.比较优势、比较劣势和西部地区的工业化[J].生产力研究.2009(04)

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异质性)——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状况

1、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比较优势

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相比较而存在的优势。

按照林毅夫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讲,一个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能。

换句话说,后发展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以有效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为基础。

西部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优势、国防科技资源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三个方面。

(1)自然资源优势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突出表现在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方面。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品种齐全,总量丰富。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在1985年全国60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总储量70%以上的有18种,占50%~70%的有15种,占30%~50%的有11种,小于30%的有16种。

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不仅总量丰富,人均占有资源量大,而且质量优良,组合较好,潜在价值巨大,具备建立多个全国性大型原材料基地的资源优势,是21世纪中国“工业粮食”的战略基地。

此外,西部地区的能源较为丰富,包括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等,是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国家战略资源调配的重要基地。

在能源结构上,西北以煤为主,西南煤水并重,油在西北,气在西南。

2006年西部地区石油储量为81071.71万吨,占全国总量(包括海域)的29.62%;天然气储量为25036.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包括海域)的83.43%;煤炭储量为1658.8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9.74%。

(2)国防科技资源优势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相对于全国来说相对落后。

但是在国防科技资源方面,西部地区却具有比较优势。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组织了大批科技力量进入西部,建成国有企业近3万个,其中大、中型国营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3000多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

西部地区拥有国防科技工业近一半的重大技术设备和高精尖新设备,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累计向西部军工单位投资近300亿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70亿元,净值200亿元,占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总量的42.8%。

目前,西部地区共有国防科技工业直属科研生产单位295个(其中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占全国军工单位总数的37%,其中,工业企业226个,科研院所59个,大专院校10所;职工总人数80.9万人,占全国军工总数的46.2%;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5.8万人,占全国军工总数的39.7%。

(3)特色资源优势西部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耕地、草地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耕地资源总量虽然相当缺乏,但实现耕地增量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而我国目前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已不多,土地开发潜力较大的主要在西部地区。

此外,西部地区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可利用的天然草山、草地等是西部地区相对优势较大的土地资源。

第二,旅游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地貌复杂多变,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西北大漠风光,青藏高原崇山峻岭,雪域高原,蔚为壮观;西南山清水秀,风光秀丽。

西北地区历史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古“丝绸之路”沿线历史遗迹,如集建筑、绘画、雕塑为一体的敦煌莫高窟和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

此外,作为多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建筑和民族文化艺术。

第三,传统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有众多的民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就饮食资源来讲,受环境、宗教、经济生活和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我国西部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出了丰富而多元的饮食风俗及独特的烹饪文化。

就医药资源来讲,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出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同时少数民族医学也有独到的医疗理论、方式和治疗方法。

2、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比较劣势

比较劣势是和比较优势相对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专业化生产、分工和贸易中利益分配上的不利地位,这主要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地理与环境、气候与生态、人力资源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相联系。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比较劣势主要体现在“资源的诅咒”、生态环境脆弱和工业基础薄弱三个方面。

(1)“资源的诅咒”西部地区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按照一般的认识规律,通过价格放开等方式可以使这种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比较优势的另一面就是比较劣势。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在一份关于2004年~2005年欧洲与独联体的经济状况的报告中说:

“虽然原则上说,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天赋自然资源与经济表现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实际上过去的经验是有大量情况相反的例子,有时这被称为‘资源的诅咒’。

”这种“资源的诅咒”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单纯依靠资源开发只能给一个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带来短期的繁荣,而不会形成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依靠资源的发展往往是短暂的,就我国西部地区来讲,已经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甚至枯竭。

另一方面,具有自然资源优势的地区往往由于过分依赖“资源红利”而形成低级的产业结构,丧失了在制造业、信息业等技术部门的发展动力和机会,从而会陷入边际收益递减的陷阱,出现资源卖的越多越贫困的情况。

(2)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总体趋于恶化,严重制约了其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数居于全国之首。

西部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自然地理结构的第一、二梯度的高原和山地上。

西北地区多为黄土和沙漠,干旱少雨,地面沙化、碱化严重,水资源短缺是其发展的重大障碍。

西南地区多为石山、高山峡谷地带,地形复杂,海拔高,沼泽地、雪山和石灰岩等地形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93.2%,大于25度的耕地占全国的70%,石漠化面积占全国绝大部分。

生态环境脆弱度计算表明,西部地区绝大部分省区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其中宁夏、西藏、青海、甘肃和贵州是全国生态最脆弱的五个省区。

其次,西部地区生态危机严重,生态系统处于恶性循环状态。

干旱区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江河断流、湖泊干枯、缺水严重、自然灾害增多;超载过牧、草场退化、载畜能力降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荒漠化面积逐年增多,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灾害损失严重。

再次,大型资源开发造成了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西部地区资源密集型工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较低技术水平下的粗放经营方式,加上环境管理中权责利关系界定不清、执法不严和管理不善,造成资源开发地区和城市环境日益恶化。

(3)工业基础薄弱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对于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来说,主要面临着以下比较劣势:

第一,工业结构不合理。

在工业部门结构上,西部地区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加工工业薄弱,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国有工业比重高,民营工业发展缓慢。

在工业组织结构上,大型企业数量少,所占比重低;传统工业比重高,工业企业的效率低。

在工业产品结构上,西部地区工业产品以原料产品和粗加工、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较少。

第二,工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和自然地理等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除陕西、四川和重庆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外,其他地区如贵州、西藏、云南、新疆、宁夏等其工业技术创新能力都较弱。

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工业企业技术装备差、设备陈旧,对先进技术的吸引、吸收、应用及转化能力都很差,技术结构处于以中间技术和初级技术为主的阶段。

西部地区这种相对弱化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导致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是制约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工业信息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

由于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同,造成西部地区在信息资源获取、存储、处理和应用能力方面以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水平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形成显著差距。

此外,西部地区工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长期处在初级水平。

 

(二)[参考文献]李建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05)

区域核心目标异质性

1.目标特殊西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具有多重目标:

一方面,要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另一方面,要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

从多重目标出发,要完成西部新型工业化还有许多艰巨的任务要完成。

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目标具有特殊性,其表现在:

一要促进西部工业化进程的深化。

要抓住机遇,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实行信息化带动西部工业化战略,加大西部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二是要加快西部农业工业化的进程。

农业工业化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

由于西部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时提前发动工业化的,同时我国传统工业化的次序是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发展超过轻工业,这种工业发展的次序单方面考虑工业的发展,损害了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的带动!

把农业的发展排除在外!

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使大批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把农业的工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是要转变西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

在实现集约增长的过程中,既要实现快速增长,又要防止经济过热现象。

同时,促进科技进步,并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

四是推动西部工业化发展的市场化。

在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过程中,资源的配置要更加市场化。

必须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放宽西部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逐步培育并完善西部的资本市场;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

,在实现西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使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

2.条件特殊西部新型工业化不应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是经济发展,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条件的特殊性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水平不同。

西部地区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生物、电子、网络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压制;也面临着东部地区在信息资源获取、掌握及运用信息技术水平优势“数字鸿沟”的压力。

因此,西部地区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予以高度重视。

只有加速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才能使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农业工业化的背景不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争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通过工、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牺牲农业补偿工业,从而促进工业的优先发展。

目前,西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乡镇经济还比较落后。

要改变这种落后状态,单纯依靠政府的政策倾斜,即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农村工业化是不现实的。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运营领域的战略调整,乡镇企业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必将加快。

这意味着西部发展乡镇企业的必要资本量门槛将大大提高,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三是环境要求不同。

长期以来,西部走的是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路子,是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的原料产业。

污染严重,对工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造成了很大危害。

另外,乡镇工业低水平扩张,加剧了污染危害。

而新型工业化要求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使环境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把西部地区变成山河壮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环境优美区域。

(三)[参考文献]郭俊华,卫玲.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4(01)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及其制约因素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道路将是曲折而漫长的。

特别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新型工业化面临多重任务。

西部地区实施新型工业化不仅要加速完成其工业化的任务,而且要提高西部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还要优化西部地区工业的内部结构,加速改造西部的传统工业,并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推进西部的农业工业化,使西部的传统农业得到根本的改造。

(2)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西部地区工业化的根本阻滞是城市化水平滞后,大量的劳动力滞留于农村的传统农业中,难以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

(3)在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发展新型工业化。

“我国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时提前发动工业化的。

”同时,传统工业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发展超过轻工业,这种工业化发展的次序单方面地考虑工业自身的发展,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的带动,把农业的发展排除在工业化之外,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而西部的经济结构则更是一种典型的“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

从总体上看,西部的经济结构是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每一元中又分为两层:

从西部城市来看,是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并存;从西部农村来看,是传统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并存。

由于存在这些特殊性,西部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化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a.工业化的资本制约 西部地区缺乏推动工业化的主导力量——资本的支持。

从前面的分析看出,西部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要加快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并且要提高西部工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优化西部地区的内部结构,这一切必须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配置是通过价格信号来实现的,东西部资金收益与风险存在较大差别,资本流动逐利的法则强化了西部筹资的难度。

加上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包袱沉重,自我积累能力差,工业化面临“无米之炊”,更谈不上工业对农村的支持。

b.制度性障碍的制约 西部工业自身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导致其变革成本加大,一是国有经济战线过长,比重过大,粗放经营,企业改革进程缓慢,深层次的就业、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因而西部工业化所要付出的发展成本要远远大于预期。

二是结构性问题突出。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表现在传统产业比重过大,而新兴产业比重太小;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比重小,即“一高一低”,产业内缺乏有效支持;组织结构方面,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缺乏规模优势。

三是工业装备技术水平低,缺乏优势产业与支柱产业,而投融资体制的缺陷导致对传统产业的技改缺乏资金、政策支持。

c.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制约西部工业化进程,导致工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

西部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以中央计划这种手段以“嵌入”的方式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中发展而来的,它游离于落后的农业经济和原始的地方工业以外,先进的生产要素无法与本地区的技术环境相融合,也就不能对地区工业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双轨制二元模式从根本上严重制约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

d.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西部地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矿产资源开发效益低,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且由于开发技术水平低,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具体表现为:

一是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浪费现象严重。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定位一直是初级产品,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占主导地位,缺乏深加工工业,工业生产的产业链条短、层次低,大量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二是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地区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为了加快工业化的步伐,片面追求产值,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重发展、轻环保,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三废”污染比较严重。

三是生态破坏严重。

西部的宁夏、新疆、青海等省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比例高达90%,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e.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素质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教育相对落后,文盲、半文盲还占有相当比例,这些严重制约了西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劳动力素质建设方面西部地区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由于西部初、中等教育相对落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相对偏低,培养和提高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处于相对弱势。

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国家投资重点及优惠政策向东部倾斜,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也显现出来。

流失人员主要集中于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专业,如电子、生物、新材料人才流失相对较多。

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吸引了大批人才回流,但相对来说流出的人才多于流进的人才,这一切阻碍了西部新型工业化中的信息化、工业化建设步伐。

(四)[参考文献]任保平.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制约因素及对策[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

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

(1)西部新型工业化面临多重任务。

西部地区实施新兴工业化不仅要加速完成其工业化的任务,而且要提高西部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还要优化西部地区工业的内部结构,加速改造西部的传统工业。

并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推动西部的农业工业化,使西部的传统农业得到根本的改造。

(2)西部新型工业化面临着多重挑战。

在全国的工业化进程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缓慢,西部地区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过程中既要缩小与东部工业化的差距,又要面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工业化发展新潮流的挑战。

(3)西部新型工业化面临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标。

东部地区已经完成了改革的任务,工业化的发展进人全面的扩张和提高质量的时期,而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任务,既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完成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又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由传统的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型。

(4)西部新型工业化面临特殊的背景。

在特殊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发展新型工业化,西部的经济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

从总体上西部的经济结构是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每一元中又分为两层:

从西部城市来看是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并存。

从西部农村来看是传统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的并存。

(五)[参考文献]王雷.东西部区域工业化差异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1.东西部区域工业化的现实差距

(1)以霍夫曼工业化四阶段理论为基础进行的比较

根据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的研究,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越低,表明资本品工业规模越发达,消费品工业比重越小,整个产业结构程度越高。

由于无法获得各地区消费资料工业增加值和资本品工业增加值的数据,我们用各地区重工业增加值和轻工业增加值作为近似指标替代进行比较。

由表1的对比可以看出,东部地区霍夫曼系数大多小于1,表明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较快,已进入霍夫曼所描述的工业化第四阶段。

北京、上海、山东等霍夫曼系数较高的省区拥有相对较高的人均GDP,表明区域工业化的演进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符合工业化演进的一般规律。

中部地区除山西以外,其他省区的霍夫曼系数也小于1,表明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其中,吉林、黑龙江由于原有的工业基础较好,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工业基地,工业化进程处于领先地位,其人均GDP也居于中部前列,表明中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西部地区除云南之外,其余省区的霍夫曼系数均远远小于1,且低于东部和中部的大部分省区。

然而,西部霍夫曼系数与人均GDP呈现正相关关系,意味着西部地区的经济不仅没有随着工业化的演进而增长,反而趋于衰落。

比如,霍夫曼系数最低的青海、贵州,其人均GDP并不突出,而人均GDP最高的云南,其霍夫曼比重在西部地区却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显然有悖于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霍夫曼系数未能正确反映西部工业化的进程,且西部工业化发展畸形,未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2)以库兹涅茨工业化五阶段理论为基础进行的比较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根据对57个国家的原始资料处理结果证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缓慢提高。

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又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动,因此,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反映了工业化演进的阶段性。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出版.

由图1的对比可知,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出由东向西部梯度递增的趋势,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呈现出由东向西部梯度递减的趋势,表明东部工业化进程最快,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