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8924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docx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docx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姓名:

学号:

1119033112

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班级:

11历史教育

指导教师:

张文凤

 

摘要

曾国藩作为清代三杰之一,头载“中兴名臣”的桂冠,是清代一位力拔山兮的人物。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写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过: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把《曾国藩家书》作为子女的必读书目,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影响之大。

另一方面他率领湘军残酷的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使腐朽的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因而落得一个“曾剃头”的名号。

他的历史功过至今也没有盖棺定论。

但是他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曾国藩是清末最后一位大儒,尊奉孔孟之道,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纪泽.纪宏以及诸弟的家书中,通过曾国藩的家书来研究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总结其成功的教育经验,对于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仍然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思想;影响;现代意义

 

 

Abstract

 

Keywords

 

目录

摘要2

1、绪论5

2、曾国藩家庭庭教育思想来源6

2.1传统文化的影响

2.1.1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

2.1.2中国传统家训的吸收

2.2湖湘文化的熏陶

2.3良好家风的继承

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9

3.1、孝9

3.2、严9

3.3、勤

3.4俭

3.5和

4.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就13

5.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14

5.1、推崇孝悌仁爱15

5.2、保持勤俭节约15

5.3学会谦虚谨慎

5.4端正读书动机

5.5、敞开心扉做子女朋友16

结语18

参考文献18

 

1、绪论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名的人物,著名学者章太炎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伟大领袖毛泽东则认为德业诸全,功德圆满,近乎圣贤:

“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

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之人而兼传教之人也”。

他在晚清王朝内忧外患、朝不保夕之时,力挽狂澜,使得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

被誉为:

“中兴第一名臣”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都可谓卓绝一世,堪称世代之楷模。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历朝官宦之家,往往一代而衰,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其后代子孙往往骄奢淫逸,纨绔子弟习气严重,最终走向堕落,家道因而衰败。

曾家却与众不同,代代有英才,是海内少有的长盛家族。

探寻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又不拘泥于传统文化的框架之内,有着开拓创新精神的家庭教育思想。

 

2、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来源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现实的、环境的和个体本身等多种因素交相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历史对于现实,环境对于个体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综观曾氏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形成与发展也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的影响。

曾国藩根据他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家庭实际出发,既采用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纲常伦理、道德观念,又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地的湖湘农家文化中汲取精华,逐渐形成其自成一家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是在中国近代坚守并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典型代表人物,而他在而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政治功绩又是以他在“修身、齐家”方面的个人努力为基础的。

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及传统家训的影响直接地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儒道墨钻研极深。

儒家自强不息的积极人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俭节约之学,都深深地熏陶并指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来源,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

对于儒家思想首先是取其“仁”和“礼”的基本学说。

他说:

“昔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子亦仁礼并称。

盖圣王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大于礼。

”所以他要子弟立志清远、自强不息,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忧国忧民之心。

其次是取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儒家对君国的强烈的责任感凰窝积极进取的态度刺激着曾国藩追求政治的热情。

面对这行将崩溃的清政府和遍地燃烧的农民革命烈火,曾氏大声疾呼“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竭力支持。

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庶冀其挽回于万一”。

但是儒家思想的人世精神既有催人进取、建功立业、利于民生的方面,也有追名逐利的成分,而后者又往往使人际关系因竞争而紧张,特别是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更有可能招致祸端。

所以他又以道家的避让退守之道警戒子弟:

“吾人在自修处求强人可,在胜人处求强人则不可”这样才能使其进退两宜,刚柔并济。

他特别推崇老庄的道家思想,列庄周为圣哲,即使是对于于儒家分庭抗礼的法家思想他也能择善而从。

这也许就可以解释既然曾氏作为儒家仁礼思想的坚守者,为何日后还会成为残酷镇压太平军的“”曾剃头的最好注释了。

又如他在给子女布置的“日课”四条中的“慎独”、“主敬”、“求仁”是曾国藩以宋明义理之学教育子弟不断进德修身,完善自身;而习劳一条则是以墨家的学说教育子弟要热爱劳动,养成勤劳的品德。

曾氏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使其家庭教育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曾氏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既表明他治学的博大胸怀,更是其家庭教育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2)中国传统家训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家训是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作为价值参照系的,其主要内容带有明显的儒家纲常伦理色彩。

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将这种家庭伦理关系放大,就上升到君君臣臣的森严的封建等级关系,体现了家庭关系的社会化。

作为晚清一代大儒的曾国藩,他自然懂得家训的社会功能,也难以避免地要受到中国传统家训的影响。

曾国藩对于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可谓反思多于盲从,他更多的是发扬了传统家训中的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睦兄弟教育后辈读书明理这样并不受阶级和时代影响的为任何时代所共同提倡的传统美德。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曾氏的家书里传统的纲常名教已经弱化,他更多的是注重如何将学问付诸于家庭日用之间,而不是死板的按照经典浇花去循规蹈矩。

他认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和张文瑞的《聪训斋语》都是“教家者极精”的教材,在写给儿子的信中道:

“尔兄弟各觅一册,常常阅习,则日进矣。

”传统家训也成为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湖湘文化的影响

一个人生活的人文环境对其思想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我们面对曾国藩这样一个内涵丰富、命运多舛的历史人物时,深深感到他的显赫事功与其复杂多元的文化性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其文化性格的形成又与其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别是湖湘文化密切相关。

张朋园先生把湖南人的性格概括为:

“综合言之,湖南人个性坚强。

凡事认定一个目标,勇往直前,不计成败,不计利害。

不屑更改;是一种‘不信邪’的‘骡子脾气’,在中华民族之中,自成一地区性的性格。

此种性格,由来已久,稳定而少变化。

”细观近代湖湘风云人物辈出,而敏锐、倔强、劲悍、俭朴则是他们共同的鲜明的性格特征。

纵观曾国藩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确是一个脾气倔,忍性重,吃得苦,不怕输,有股蛮劲,争强好胜儒将,充分体现了湖南文化的性格。

曾氏作为地道的湖湘人,很自然的会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成为具有地道湖湘文化的儒将,虽然曾国藩的性格具有多元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但是湖湘文化的基本特质他是一以贯之的,同时他也吸收了湖湘文化的经世传统并在他的家教思想中予以拓展。

(三)良好家风的继承

个人生活生长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曾氏良好的家风是曾国藩思想品德的渊源。

曾国藩在继承了曾家重视耕读家风的基础上并发扬它,最终形成了具有曾氏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清末,曾家家风无论在以封建儒学为中心的书香门第中,还是以勤俭为根本的耕读家庭中,都堪称楷模。

曾氏家族起初并不富裕,世代务农,,直到其祖父曾玉屏这一代家境才有所改观。

祖父玉屏“少耽游惰”但却能“立起身责”,“幡然悔悟”,“自是终身未明

而起”,“讲求农事”。

由于他没有文化而在一场诉讼官司中被以秀才耍弄由原告转为被告,深以为耻。

决心让其子孙读书,猎取功名,因而对子弟督责甚严。

曾玉屏治家极严,他创立了一些家规,要求家人必须遵守,例“男子耕读,女必纺织”。

他要求家人谨行八件事:

读书、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祖、敦亲睦邻;疏远六种人:

看风水的、算命的、医生、和尚、巫道和做客赖着不走的。

他还经常教训自己的子孙“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器”、以儒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可以说曾玉屏的为人、治家都给青年时期的曾国藩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曾国藩对其祖父非常崇拜。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困苦于学,四十多岁才勉强考上了秀才,转而发愤教督诸子,把光大门第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兄弟身上。

出生于耕读世家的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不仅成为他发愤读书、追求名利的动力,而且成为他思想品德的渊源,少时家风造就了他一生的品行秉性。

他继承发扬了家庭传统并把家训归结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早扫,就是早起和扫除;考就是祭祀,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意;宝就是睦邻,要做到邻里之间“患难相顾”;书,指读书明理;蔬、鱼、猪也就是种菜、养鱼、养猪。

他把此作为家训的内容之一,教育诸弟子侄,并希望世世代代守之。

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订出了“不晏起,勤打扫,好收拾”的戒条,也要求家中子弟皆以“贪睡,晏起”为戒,以“早起,洒扫”互勉。

他强调“家中养鱼、养猪、栽竹、种菜四事,皆不可忽。

”“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处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曾国藩后来虽为高官,但他仍然把其祖父“犹亲自种菜收粪”那种农民质朴的思想传给自己的子侄,坚持“书蔬鱼猪”的传统教育。

他带兵打仗,惯例是和同僚门一切吃完早餐才天亮,即融洽了感情,又借此考勤;早起的习惯一生未变。

曾国藩家世可谓“耕读”传家,“耕”代表耕作。

广义的“耕”指要有一种谋生的职业;“读”代表读书,还包括广义的学习。

 

 

 

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孝”、“严”、“勤”“俭”、“和”这五个方面。

(一)孝:

独孝友则立获吉庆

百善孝为先,千百年来遵守孝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更是儒家思想所一贯推崇的道德品质。

孟子云: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曾国藩自幼就饱读儒家经典,并深受这些书中内容的影响。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这个“孝”字,他在家书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意思是说:

孝顺和友爱是家庭的祥瑞,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在其他事上也许不一定全部应验,但是只要是孝悌友爱的就立即获得吉庆,如果不孝悌友爱就马上招致灾祸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不应验的。

“凡子之孝父母,必作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族赖之,远近服之,然后父母愈爱之,此孝之大者也。

曾国藩还告诫他的各位弟弟:

“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瑞,其次则文章不朽。

”。

曾国藩要求子女兄弟应敬孝道,他本身也是谨守孝道的楷模。

从他写给祖父母、父母的信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其对长辈的关心挂念之情,其信之开头必要写“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男曾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用“孙谨呈”或“男谨禀”等这样的敬语结尾仿佛本人亲自跪在长辈眼前把信双手呈递给长辈。

从微小的细节中我们足见其诚,挚的孝心。

信中必要问候家中近况,并禀告自己的近况,不让长辈们担心。

如“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孙以下阖家皆平安”、“孙女及合寓皆平安”等。

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孝”字,因为孝敬父母是一个人博爱的起点之心不仅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二)谦: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在教育儿子做人为学方面,曾国藩可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导师。

子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自古以来,谦虚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本色,他的祖父星冈公在他进京前送给了他一句忠告:

“尔的才是好的,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曾国藩年少时轻狂,初到北京的几年不时地违背祖父的教诲。

因此在仕途中,一度受到其他官僚的挤兑。

经历了“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继为长沙所唾骂,再为江西所唾骂”,他感受到谦虚谨慎的态度在立身处世过程中的重要性。

后来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使他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升迁道路更加顺畅。

当他为晚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后,也没有居功自傲,仍时时警钟长鸣。

由于年少时的教训所以曾国藩经常告诫子弟,做学问和做人都要谦逊。

为学之道在于“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他写信告诫四弟要力除傲气自满,“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为人处事要谦逊,他告诫子弟“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做人为学要“总以谦谨二字为主”、“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

”曾国藩认为真正的有识之士,即便具备雄才大略,有经营四海之志,而他们教育告诫子孙,都是意旨简约,从卑微处着想收敛抑制自己的厉害。

曾国藩时时教育家人不自是,不势傲,要从风平浪静处安身,勿从掀天揭地处着想。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他也是这么做的,1857年曾国藩奔父丧在籍,听得四弟国潢利用职权之便滥杀无辜,为人所怨,曾国藩便想惩戒他一下,一天乘曾国潢不注意用锥子猛刺其大腿。

曾国潢大声呼痛,曾国藩说“吾只用锥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杀人家,人家痛不痛耶?

”从此曾国潢有所收敛,再也不敢横行乡里。

(三)勤:

能勤能敬,家业未有不兴者

“家之兴衰,人之穷陋,皆于勤惰十之”曾国藩认为,曾家门庭今日之兴盛,乃是先辈勤劳所致,先辈勤劳之精神须后代继承。

“诸弟在家教侄,总须有‘勤敬’二字。

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眷;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至切!

至切!

”“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曾国藩对“勤”字在价值层面有深刻的体会和独特的理解,在实践中躬行履践。

他说过“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

”曾国藩天生资质并不出众,他之所以能取得不凡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身勤奋。

他在H记中坦然承认自己小时候生性愚笨,简单的问题需要父亲经常反复地讲授,仍不开窍,不能完全理解,自己只能狠命地死记硬背、日夜苦读。

咸丰八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仍在亥时温习旧书,阅读新书,写笔记。

同治元年担任两江总督职务时,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

自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二这34年每天坚持写日记,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谆谆教诲家人要勤劳,敦促家人坚持每日劳动,勤耕种菜,女人操持家务,做女红。

所谓“身勤则强,逸则病。

家勤则兴,懒则衰”除了官服,曾国藩平日所穿的布袍鞋袜多是夫人、媳妇所缝制。

他给曾家女眷布置的功课单:

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巳午刻,绣花或绩麻衣事,中饭后做针凿刺绣之类细工,酉刻做男鞋女鞋或缝衣。

告诫子女: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他认为只有坚持勤俭才能避免重蹈官宦不过三代便家业凋零的覆辙,保持家庭持续兴旺发达。

(四)俭:

家国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

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吾更有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

愿尔等当守俭仆之风,亦惜福之道也。

”曾国藩还告诫夫人:

“夫人率儿妇辈在家,须事事立个一定章程,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

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

他还殷殷教子侄:

“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勿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荣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庶渐渐务本而不习于潘佚矣,至要,

至要!

千嘱,万嘱!

”国藩告诫子弟要惜福,不忘本。

“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

”、“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

吾则不忘蒋字街卖菜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

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

自知谨慎矣。

”曾国藩所要求于诸弟及子侄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他位极人臣,为官清

廉,生活十分俭朴,世人称颂不已。

世人钦慕曾家经久不衰,纷纷探求曾国藩治家教子的奥秘。

殊不知,奥秘就在于俭朴,就在于不许子弟穿华丽衣服,不许骑马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不许大声呼唤仆婢;就在于不废拾柴收粪,插田莳禾等农事。

正如曾国藩所说:

“大约世家子弟,钱不可多,衣不可多,事虽至小,所关颇大”因为只要这样,子弟自然不会养成骄奢淫逸的坏习性。

反之,若从小浸泡在娇惯之中,吃穿与人不同、生活有人服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这样培养出来的必然是纨绔子弟。

曾国藩俭朴治家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五)和:

和气蒸蒸则家必兴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写给父母的信中提到“夫家和则福自生。

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在临终前写给子女兄弟的信中仍然不忘叮嘱家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以延续和谐的家风,可以说“和”是曾国藩一生的追求,也是曾国藩家教思想的核心。

家庭乃社会之细胞只有家和,社会才能安定。

所谓家庭和睦,首先必须是夫妻和睦。

因为夫妻关系是各种家庭关系的主体,又是家庭的支柱。

曾国藩与其夫人欧阳氏真谈得上夫唱妇和,配合默契。

曾国藩与夫人欧阳氏心心相印。

曾国藩治家、教子,夫人则密切配合。

曾氏现存的写给欧阳氏的信只有两封,一封写于同治五年十月,一封写于同治六年五月初五,这两封信在曾氏的一千多封家信中内容不算多,但所透露的信息很多,其殷切希望妻子扮好各种角色处理好与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心情流露于其朴实的字里行间。

其在信中说:

“吾夫妇居心行事,各房皆依为榜样”由此可以看出曾氏对妻子的定位是“榜样”认为妻子应该充当贤内助的角色。

这不仅不可看出曾氏远在他乡对家中教子之事的忧虑,也可以看出他对妻子的信任,而信任无疑对夫妻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自己的祖父母,父母,曾国藩更是事之至孝,认为“事亲以得欢心为本”由于身在千里之外,不能打理家里诸事,但希望通过书信来了解家里近况,以繁琐为贵。

同时尤其关注老人们的身体状况、饮食起居等,体现了他的一片孝心。

同时曾氏还会经常寄些高等衣物和食材供祖父母、父母们使用。

如在道光二十五年托人寄回“高丽参一布包,内顶上者一两共十四支专办与祖父大人用、、、、又鹿胶二斤”又如在道光二十七年写给父母的信中也提到:

“寄回祖父、父亲袍褂二付,祖父系夹的,宜好好收拾,每月一看,数月一晒。

”由此不难看出曾氏的一番用心。

在写给长辈的信中,他还多次提到自己的近况,自己与几位兄弟之间的联系,自己几个儿子的学习进程,他知道唯有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父子之间相处融洽才是自己的长辈所最关心的。

所谓的欢心为本意即自己作为长兄能够让整个家庭和睦相处及是对长辈最大的孝顺了。

曾氏为官多年,深知宦海险恶,所以不希望子女为官,只要做读书明理的君子就可以了。

所以他说: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与一般人家急切盼望子孙可以做大官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而正是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教育观念使得他和两个儿子的关系都很融洽,其根本原因在于曾氏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读书做大官。

能够因材施教,让他们为修身养性而读书,为经世致用而做学问。

让曾氏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都学有所成。

大儿子曾纪泽为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小儿子曾纪鸿则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曾氏十分重视兄弟关系一伦,在他所写的一千多封家书,写给四位兄弟的信就占了一半,他说: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衰。

”曾氏作为家中的长兄,又是朝廷的重臣,但是从他写给诸弟的信中丝毫看不出他有任何特殊的地位,反倒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和蔼兄长,他认为兄弟之间有过错应该直言,即便是自己有错也应该指出,若是长久积蓄于心,必会使误会越来越大,造成兄弟反目。

所以他说:

“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于心。

如我有不是,弟当明争婉讽。

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大人。

”曾国藩经常会在书信中指出几个弟兄身上的不足之处,如他批评国潢:

“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

贤弟欲戒子侄之骄,先须将自己好议人短,好发人覆之习气痛改一番”甚至连一些极其细微的小事他也要对诸弟敲以警钟,如“诸弟补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象。

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拣拾伶俐。

”曾氏认为坦诚相待,直言过错是兄弟间能够和睦相处的基础,也是兄弟之间能够共同维护和谐家风的重要前提。

 

 

四.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成就

“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

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

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

”曾国藩明确指出,家庭兴旺,必须靠子弟贤才,而子弟贤否,不仅仅取决于天性,也在于后天的教育。

在曾国藩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下,曾氏后裔,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首先从曾国藩族谱上来看其直系子孙,儿子曾纪泽是著名的外交家,做过英、法、德、俄四国的钦差大臣。

曾纪鸿是著名的数学家,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

孙辈中有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广钧,是曾家第二个进士,23岁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

孙女,曾广珊是著名诗人,她儿子就是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

直系第四、五代一共一百四十多位都非常优秀,大部分在学术、科技、文化上很有成就。

如曾约农,英国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台湾东海大学校长;。

第四代曾孙辈共有15人,除了其中3位早逝外,其余l2人均取得了高等学校的学历,各有专长。

曾宝荪、曾约农创办了“艺芳”女校,曾宝荪,国际知名教育家;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过湖南省第一女师校长,第二女子中学校长等职;并曾多次出席世界有关政治、教育、宗教性质的会议,如出席伦敦世界校长会议、印度世界和平会议、联合国妇女地位会议等。

曾昭权曾任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这一代人多贡献在文化教育界。

其次,曾国藩兄弟的后代也出了不少才华卓著的人物。

曾国华的孙子曾广植研究发明了甜味剂,获得专利权,引起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

曾国潢的曾孙曾昭抡,原高教部副部长,著名化学家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学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植,是我党领袖叶剑英夫人,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她儿子叶选宁,中将军衔,现在广州。

曾宪楷,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曾氏家族中有影响的后代不只这些人物,曾国藩的直系和旁系曾孙共有50多人,第五、六代遍布海内外,已很难统计了。

俗话说:

“富不过三”,但曾氏后裔历经100余年而不衰,不可说不是一个奇迹。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社会也有很大影响。

从清末到民国,不管是富家还是贫农,不少人把曾氏家训视为至宝。

 

五.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我们仍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借鉴一些积极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现代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妨借鉴一下这一宝贵资源。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