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8869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第四单元.docx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第四单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第四单元.docx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什么是面积

教材分析

首先结合四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从附页中剪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

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他的比较手段和途径。

教材中提供了三种办法:

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先画格子,再数一数。

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其中摆硬币或画格子的办法所蕴含的思想,还为后来学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

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

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摆方格或画方格的方法所蕴含的思想,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因此,教学中采用了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逐步感知,逐步体验,通过师生、生生相互间的互动作用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2、能够正确的判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

同学们,现在到了什么季节?

春天树木、小草都长出了嫩绿的叶了。

今天早晨下起了小雨,老师打着伞一路走来,看到路边的小树叶变得更绿更清新可爱了,于是,我做了四片树叶,可还没来得及涂颜色,想请几个同学做一个涂色的小游戏。

自己选一片涂色,要涂匀,选好了吗?

师:

大家猜猜,谁先涂完?

想一想,从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师: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树叶的表面有大有小,树叶的面小,先涂完的机会就大,树叶的面大,用的时间就多,非常感谢这四位同学帮助我们悟出这个道理。

二、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一)认识物体的表面。

1、很多物体都有表面,欣赏“物体的表面“课件出示。

2、现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物体,我们来找一找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好吗?

师:

就从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数学书开始吧!

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课桌面,这两个面哪个大?

哪个小?

摸文具盒的上面,校牌的正面,哪个面大呢?

师:

刚才我们看到的摸到的都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面有的大有的小,每一个面都有它确定的大小,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面,因为数学王国里的一位新朋友就隐藏在其中,这些面的大小都有一个新名字——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积,谁的面积大?

3、比一比,师与学生的手掌,怎么样?

有什么发现?

同桌比

4、你能举一个面积大小比较的例子吗?

5、给黑板上的树叶排排队。

(1)1元硬币和5角硬币。

(2)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习本的面。

师:

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

(生:

面的大小)

小结:

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面有大有小)

三、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面积的含义。

①描一描:

选一样刚才摸过的物体,把它的面描在白纸上。

师说明:

(找出学生描的几个图形,贴在黑板上)我们把这些物体的表面描在纸上,就成了平面图形了。

这些图形有的大,有的……,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什么?

②比一比:

出示两组平面图形,让学生比一比面积的大小。

③说一说:

现在谁能说说什么叫做面积?

(齐读面积的定义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课本封面的大小呢?

(多指名几个人说)

回忆一下,你刚才摸的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

能照样子说说看吗?

(指板书)

四、联系生活拓展。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能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

小结:

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动手做一做:

1、老师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两个面描在了纸上。

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我们先猜一猜它们两个谁的面积大一些呢?

这都是我们的猜测,可在数学王国里有一项严格的规定,任何一个结论都要进行科学的验证。

2、体验借助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①学生拿出剪好的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附页2中图5)

②小组活动。

(教师在这里不要给予学生过多的提示,只是让学生选择学具袋中或身边的工具进行测量)

③学生汇报。

(强调:

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大小,在用画格子,数格子的方法时,所画的每一个格子的大小应一样大。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知识?

(面积、面积的含义、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修改意见:

板书设计

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后反思

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这一活动有多种比较策略,在交流策略时,大部分的学生用了摆硬币的方法,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选择其他的比较策略。

反思其原因,可能是课前准备时,教师让学生准备好硬币,使学生认为准备硬币就是拿来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的,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思维的暗示和限制;如果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的比较工具更多样一些,可能学生的思维会更宽阔,比较的策略也会更加丰富多样。

教学内容

量一量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不同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合理选用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2.探索并掌握一些测量物体的策略,并能灵活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增强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操作能力、空间观念、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难点

1、初步认识面积单位cm2、dm2、m2。

2、能正确选择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

提问:

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尺子介绍给大家?

要说出它是什么尺,你为什么喜欢它。

指名上来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提问:

你用学生尺、米尺、卷尺测量过长度吗?

量的什么?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如果我们想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却没有带尺子,用什么办法能量出它大约多长呢?

(学生讨论并明确可以用我们身上的“尺”)出示一拃、一步、一庹的图示,让学生比画出这三个长度,要提醒学生一步的长度是从后边的脚尖到前边的脚尖之间的长度,不是两只脚之间的空隙。

让学生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

量前交代可以自己量一拃的长,同学互相帮助量一步、一庹的长,量后记录在书中第51页的空格里。

学生测量、填写。

指名说出自己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

谈话:

最好是记住自己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用他们作为自己身上的尺。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的纸。

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填写在课本第50页中间的括号里。

提问:

通过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自己的发现:

长方形纸上面的一条边和下面的一条边一样长;长方形纸左面的一条边和右面的一条边一样长。

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的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你能量出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吗?

学生各自折纸、测量,再指名回答。

讨论:

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像下面这样折,折痕最长。

提问:

把你量出的这条折痕的长度与长方形的边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最长的折痕比这张长方形纸任意一条边都长。

提问:

刚才你们量长方形的边和折痕的长度是用什么尺量的?

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学生通过交流得出:

由于这张长方形的纸的边长和折痕都比较短,所以用学生尺来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反而更麻烦。

2.估测物体的长度。

讲述:

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约有多长,就可以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选一件物体,用一拃、一步或一庹先估测,再选用合适的尺子量一量进行验证。

小组活动,然后指名汇报。

三、全课总结

提问:

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

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修改意见:

板书设计

1cm2读作一平方厘米

1dm2读作一平方分米

1m2读作一平方米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

摆一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难点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面积是1cm2小方格,同图①②③一样大的硬纸片。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师: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你能够比划一下吗?

生: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师:

如果要表示教室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如果要表示这张卡片的面积呢?

(教师出示一张“神奇宝贝”小卡片。

3.揭示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悟理

1.估计“卡片”的面积

师:

(出示卡片)请你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

同学们估计了很多答案,到底这张卡片的实际面积是多少,你们有办法测量吗?

请你试着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可以利用老师给你带来的工具。

2.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

3.反馈交流,形成猜想

师:

你实际测量出来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生:

40cm2。

师:

现在都同意40cm2,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得到的呢?

生1:

(讲台演示)我用透明方格纸盖在卡片上面,然后数一数,每排有8个1cm2的小正方形,这样有5排,所以卡片的面积是40cm2。

生2:

(讲台演示)我是用1cm2的小正方形摆的。

(该学生摆了一行8个,摆了一列5个,没有铺满。

师:

这样摆,你怎么知道卡片的面积呢?

生2:

每行可以摆8个1cm2的小正方形,每列可以摆5个,乘一下就是40个1cm2的小正方形。

师:

他为什么不摆满,你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3:

每排可以摆8个,每列可以摆5个就是有5排,用每排的个数乘以排数就知道了。

生4:

我还有个笨办法,我可以一排一排去数,也能知道是40cm2。

师:

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5:

我是用尺量的。

师:

用尺能直接量出面积吗?

我知道尺是用来量长度的,我们一起来听他介绍一下。

生5:

(边演示边说明)我用尺量出卡片的长是8?

M,宽是5?

M,乘一下面积是40cm2。

师:

他的方法你们听懂了吗?

谁能再解释一下。

生6:

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再用长乘以宽算出面积。

生7:

长8?

M就是可以摆8个1cm2的小正方形,宽5?

M就可以摆5个,所以面积是40cm2。

师:

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乘一下计算出卡片的面积。

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答案和我们用小正方形摆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看来用长乘以宽计算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

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生:

再找几个长方形来试一试。

师:

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来试一试。

4.举例验证,探索方法

师:

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个长方形,我们四人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小组分工,其中三人每人选一个图形验证,另一个同学画一个长方形试一试,为了计算方便可以画一个长、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

师:

请每位同学先独立试一试,就是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测量计算面积,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一下,把有关数据记录下来。

(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

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得到的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并选一名代表发言。

师:

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研究结果,并说说是怎么验证的?

生1:

我们小组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比如我画了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7乘5等于35平方厘米,然后我用方格纸验证一下是对的。

生2:

我也画了一个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4+3)×2=14(厘米)。

师:

对他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5.小结并得出计算公式

师:

通过刚才几个长方形面积的测量验证,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生:

长乘宽。

(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6.尝试运用

师:

我们学会用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也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来口答几个图形的面积。

修改意见: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

铺地面

教材分析

在学习“铺地面”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了解面积的概念,也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了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材安排“铺地面”这个内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面积换算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新单位。

教材安排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和平方千米等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操作活动去感知、去体验,掌握面积单位间换算关系,形成利用面积单位的换算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里,在教师们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已经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比较高。

他们都乐于和同学探讨和研究数学问题,乐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做法,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向困难挑战。

所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去感知数学、体验数学,对于他们来说是得心应手的,已经不需要教师煞费口舌的组织和刻意的分工了,这就节约了不少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铺地面的具体生活情况,体会面积单位间换算的必要性。

2、使学生体会面积单位间的关系,知道1dm2=100cm2   1m2=100dm2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难点

1、知道1dm2 =100cm2   1m2=100dm2

2、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方案(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换算意义)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那么25平方厘米的方砖能修补好吗?

生:

不能。

损坏的地面是25平方分米,方砖是25平方厘米。

它们的单位(面积大小)不一样。

师:

那么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要不要进行换算?

生:

要。

师:

怎样知道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小组讨论拿出一个方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出比较好的方法。

学生大致想出如下方法。

生1:

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小纸片,看能摆多少个。

生2:

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划分成很多的1平方厘米,看能划分成多少个。

生3:

1分米=10厘米,面积可以分别算出来,从而知道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及时表扬了3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分别主张“摆一摆的活动”、主张“测量划分”以及主张“计算”。

到底哪一种感知方式使学生掌握得更深刻,我认为是“摆一摆”的活动。

在“摆一摆”的操作之后,生2所主张的测量划分就一目了然,而生3所主张的计算也变得轻而易举。

如果脱离了“摆一摆”,那么计算则是抽象的、不直观的;学生的感知是模糊的、浅薄的。

生:

老师,我们可以像上一节课那样摆一摆。

看1平方分米里面能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

(二)自主体验,活动感知(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

1.以“摆一摆”的实际操作为主,推算为辅

师:

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

哪位同学来说明。

生1:

1分米=10厘米,所以一横行摆10个1平方厘米,摆了10行,所以一共摆了100张小纸片。

所以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

生2:

1分米=10厘米,所以10厘米×10厘米就是100平方厘米。

师小结: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按学习小组进行操作实践活动,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或体验,能够反映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模式,同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发展空间观念。

师:

那么刚才提到的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那么需要25平方厘米的方砖多少块呢?

生: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需要100块。

2.看谁答得对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5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3.理解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想一想:

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有什么关系?

(学生正确地运用迁移类比,准确地进行了估算,然后汇报归纳。

师小结: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可见: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三)需求延伸,实施过渡(平方千米和公顷的运用意义)

师:

从我们学习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中选择一个适当的单位。

(学生在讨论用什么面积单位时,觉得像学校这么大的面,再用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来表示,似乎又太小了,但又说不上用什么单位。

这正是教师的意图所在,有新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才带有动力。

教师适时指出:

这时要是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就方便多了。

――从小面积单位过渡到大面积单位,引出公顷。

(四)再次体验,活动感知(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

1.建立1公顷的表象(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

(1)怎样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呢?

(教师深深感到,由前面操作得到的感知仍然是肤浅的。

在非课改年级以前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仅能得到的体会就是公顷好大,大的就是公顷。

公顷到底有多大,以什么样的实物可以类比,都是十分模糊的。

所以建立比较具体的面积概念,这就一定少不了活动!

(2)操场活动,直观感知1公顷的大小。

让学生分为东南西北四组,每组将一把100米尺拉开,围成一个正方形。

这就是1公顷。

师:

你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有什么体会?

生1:

它是100×100=10000(平方米)。

生2:

它好大。

师:

有多大?

师:

学校的面积接近3公顷,那么是多少平方米?

生:

1公顷是10000平方米,3公顷就是30000平方米。

师:

那100公顷有多大?

2.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1平方千米就是100公顷的面积)

(1)在感知1公顷大小的前提下,学生想像感受100个1公顷的大小。

(2)描述1平方千米大约有多大。

(3)演示附近学生熟悉的场所,划出1平方千米的范围。

(4)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换算。

(五)归纳总结,应用拓展

让学生列举各种面积单位的应用。

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都是面积单位。

计量比较大的面积,如国土面积、大片森林、草原的面积就要用公顷、平方千米,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是计量比较小的面积时所用的面积单位。

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三大国。

(六)课堂总结

回顾整节课的内容,说出面积单位以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修改意见: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进率。

5×5=25(dm2 ) 25dm2=2500cm2 2500÷25=100(块)

5×5=25(dm2 )1dm2=100cm2 

100÷25=4(块) 4×25=100(块)

教后反思

比如在教学“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的方法选择中,学生提出3种方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操作(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小纸片,看能摆多少个),以活动为主,然后才有生2,生3所提方法的感知基础。

再如教学“建立1公顷的表象,怎样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方法选择中,也有3种方案,最后教师选择了最花精力最费时间的在室外将“四把100米米尺围成1公顷”的活动。

教学内容

旅游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旅游中的数学”中“快餐店”这一具体情境,体验到日常生活中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力目标:

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让学生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

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自己的经验。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活动一:

说一说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都到过哪些地方?

你是怎样去的?

生1:

我到过济南,是坐火车去的。

生2:

我到过北京,是坐大客车去的,我看到了天安门。

生3:

我到过桂林,是先坐公共汽车,又坐飞机飞去的。

我看到桂林的山水,真美呀!

(生3发出赞叹,陶醉在美丽的山水画中。

师:

同学们这么喜欢出去旅游,今天淘气和笑笑要邀请你们出去游玩,愿意吗?

生:

(迫不及待)愿意,愿意,淘气、笑笑快带我们去玩吧!

(二)活动二:

提出问题

1.师:

(闪动图画)同学们,淘气和笑笑要邀请大家到哪里旅游?

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

我知道智慧老人和机灵狗也跟我们一起旅游。

生2:

我知道了我们要到大连去玩,我们坐的是晚上10:

30的车。

生3:

我知道了我们要在早晨6:

00到大连。

生4:

我知道我们要做火车去,火车每时行驶103千米。

生5:

我还知道我们已经走了5时。

2.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怎样解答?

(1)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把较典型的两道题板书。

(A.博兴到大连还需要多长时间?

B.博兴到大连约有多少千米?

)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为一组,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同桌两人很快就想出结果。

组1:

从我们这里到大连还需要2时30分,我们是先算出5时之后是3:

30,再用6:

00减去3:

30,就是2时30分了。

组2:

我们的算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先算出从10:

30到第二天6:

00一共要经过几时,再减去已经走了的5时。

(教师对他们的算法都给予肯定。

组3:

老师,算出了博兴到大连一共要走几小时后,我们就可以直接用乘法算出博兴到大连的距离。

(三)活动三:

租房

1.师:

火车继续向前行驶,现在我们趁坐车时间看一下我们的住房问题吧!

(闪动画面)在这个画面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有关租房的信息?

生1:

房子4人住一间的80元钱。

生2:

房子3人住一间的66元钱。

2.师:

我们班男生有13人,怎样租房?

女生有11人,怎样租房?

你能试着算一下吗?

现在,我们临时组成4个学习小组来解决我们的男、女生租房问题吧!

3.“租房”活动交流汇报。

组1:

我们组选的是男生租房问题。

我们找到了一种租房方案,就是男生3间4人间和1间3人间。

组2:

我们组也是选的男生租房问题。

我们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2间4人间和2间3人间;另外一种是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

组3:

我们组选的是女生租房问题。

我们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另外一种是2间4人间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