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2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843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21.docx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2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21.docx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21

第16课大众传播的变迁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世纪70年代,国人办报。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大量报刊出现。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办《新华日报》等政论报刊。

建国后《人民日报》等宣传党的政策。

改革开放后报刊业繁荣发展。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1931年,《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后,电视普及,节目丰富多彩。

报纸、广播和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社会种所起的宣传作用。

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互联网的优势,迅速发展的原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等基础知识,运用表格的形式加强学习,课堂上共同检查学习效果。

2.课堂进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报刊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如何看待互联网的利弊,如何应对等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案进行课外自主探究,比如近代报刊走向发繁荣的原因,改革开放后电视迅速普及的原因等,同时作为课后作业。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电视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时效性,所以它的教化功能更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

3.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报刊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利弊及其影响。

难点:

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导入新课】

 

 

 

导入语:

请问同学们最近关注的热点新闻是什么,比如说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可能大家会关注明星走红毯,2017年高考将至,紧张啊,好紧张,还比如说一带一路,它是我们国家提出的对外开放新战略,我和我的家人也非常关心这个新闻,包括我八九十岁的外公外婆,五六十岁的爸爸妈妈,还有我,其中我发现我的外公外婆总是手拿报纸或者抱着收音机来了解新闻,我的爸爸妈妈习惯于看电视,他们每天准时相约《新闻联播》,雷打不动,我呢,当然是掏出手机看新闻,也就是互联网,其实,刚刚提到的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大众传媒,通过其中任何一种形式,我们都可以了解新闻,因为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传递信息、传播新闻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大众传媒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介或者载体,实际上,对于大众传媒,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历史由来和变迁,对于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没有进行专题的探讨,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新课讲授】

一、影视

(一)报刊发展大事记

请拿出学案,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

 

教师: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报刊发展大事记。

报刊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发展,繁荣,第一小组负责形成阶段,第二小组负责发展阶段,第三小组负责繁荣阶段,每一小组请一位代表回答表格里的内容,每小组请一位学生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然后师生纠错和老师分析。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中国丛报》,它主要是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等,《万国公报》,原名叫《教会新报》,从名字可以看出,主要是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和文化等,在这里,我想特别介绍下《申报》,同学们看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吗,书桓、杜飞、尔豪的职业就是申报的记者,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从1872年创立一直到1949年停刊。

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被人们称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史料。

报刊发展大事记我们先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进入分析环节。

我们知道,广播、影视、互联网是近现代社会才有的,而报纸,古代就有。

(二)古代中国的报纸

材料一:

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伏尔泰

材料二:

最初,唐代的地方和藩镇都在京师设有的办事处性质的机构。

这些机构的官员定期抄写皇帝谕旨、臣僚奏议等官方文化以及政治政事,送回自己的地方和藩镇,称为“进奏院状报”。

这种报,已具有新闻传播的初步功能。

从宋代起,这种官报称为‘邸报’。

——《百年中国史话·报刊史话》

材料三:

师中始仕州县,邸状报包拯参知政事。

——《宋史•李师中传》

分析:

材料二中讲到的唐代的进奏院状就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传播媒介,也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报纸的雏形。

根据以上材料,请同学们思考

1、根据以上材料,请思考与近代报刊相比,我国古代报纸有什么缺点?

对比古代报纸和近代报纸的及时性、内容、读者、编者等方面的情况。

得出:

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报纸

材料四:

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泄露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朝野类要》

材料五:

进奏官5人为保,犯者科违制之罪。

——《宋会要辑稿》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什么禁止进奏官泄露消息?

维护统治(结合古代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过渡:

因此古代的报纸并没有发展称为近代意义上的报刊,那么,近代中国报刊如何产生呢?

(三)近代报刊的产生:

1833年,外国人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中国境内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昭文新报》。

(四)近代中国报刊的作用

合作探究一:

根据学案上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报刊在历史上产生的不同作用,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例。

材料一: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义》发表于《时务报》

材料三: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民报·发刊词》

材料四:

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起,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

——孙中山,1912年

材料五: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发表于《新青年》

材料六: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上的文章

材料七《新华日报》是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所办的一个公开的日报,它经历了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初期。

在九年多的时间里,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帮助党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为党争取了广大人民群众,影响是很大的。

……国际上,从欧美各国政府到各种政治势力都是从《新华日报》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的。

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也是从《新华日报》来了解中国革命进程及其经验的。

——《新闻研究资料》第9期

材料八:

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上海《申报》(时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头版整版的华成烟公司的“美丽”烟广告,将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上部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极似一支利箭由东射来;叹号两侧有“外侮日亟”四个美术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

材料八:

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上海《申报》(时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头版整版的华成烟公司的“美丽”烟广告,将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上部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极似一支利箭由东射来;叹号两侧有“外侮日亟”四个美术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

材料九: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八月五日《中央日报》第一版中的三则婚启如下:

 

1、刘维邦为舍弟维国、马河清为次女玉珍订婚启事 

  承顾孝根、邬家驯两先生介绍,谨詹于国历卅二年八月二日在重庆百龄餐厅举行订婚,特此登报敬告诸亲戚友。

 

2、向第金、余哲娟结婚启事 

  我俩承孙定远、万淑芬夫妇介绍并征得双方家长及本人同意,谨定于三十二年八月六日在渝举行结婚典礼,特此敬告诸亲友。

 

3、巢林川为七男维昌、江子齐为侄女昌永结婚启事 

  詹于国历八月四日为维昌、昌永在山洞举行结婚典礼,特此敬告亲友。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等,请每一小组的同学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政治方面:

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经济方面:

宣传实业救国,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生活方式方面:

报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关于报刊的主要内容我们先学到这里,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位历史人物,因为我一直认为许多历史人物不应该被遗忘,比如说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他是江西余江人,作为知识分子,他却选择了一条实业救国的道路,他主编《生活周刊》,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影响很大,他能够把这种严肃的思想、责任感和批判精神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促进了民众的觉醒,被形容为脊梁式的人物。

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更多地去了解这些历史人物。

邹韬奋(1895—1944)

过渡:

报纸作为一种传媒形式,有它自身的局限性,比如,文盲不可以阅读,所以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传媒形式,那就是影视。

二、影视

(一)观看《讲述中国电影110年》宣传片并结合教材,检查导学案的自主学习:

 

 

 

这些都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代表作,当然还有许多。

话题:

谈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哪部电影对你影响最大,或者你最喜欢哪部电影。

学生发言(略)

其实,严格来讲,电影中的新闻纪录片才算是传媒,相比之下,电视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更大。

 

关于改革开放后,电视迅速普及的原因,请同学根据老师的引导结合学案中的材料,进行课外自主探究。

关于影视,我们来认识两位历史人物。

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电影放映机。

1895年,由其制作的电影《火车到站》、《工厂大门》在巴黎公映,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因此我们也不应该遗忘它们对世界电影发展历史做出的贡献。

过渡:

影视形象生动,有文字、有声音、有图像,还可以直播,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是互联网。

三、互联网

首先请同学梳理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后,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从材料可以看出,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很大,我们一起来看。

材料一: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等多家主流网络媒体开辟了“两会直通车”,邀请部分两会代表、委员与网民互动交流。

网民积极参与并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有些意见被代表、委员吸收到自己的议案、提案中。

材料二:

2012年“表哥”杨达才事件回顾:

一张照片引发的“惨案”

2、经济方面(互联网+时代等)

3、思想观念方面(全球化观念、互联网思维、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意识等)

3、生活方式方面(衣食住行等)

5、网络的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