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3000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蓝山二中2014年高中历史《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中国的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报纸、9000多种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

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

“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

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申报》的问世冲破了旧时报纸的局限,消息已不限于单纯的政治公报,开始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社会民众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形成了一份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

1912年史量才接任总经理,大刀阔斧致力于改革,《申报》蒸蒸日上,提到《申报》无人不晓,以致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把一切报纸都叫作“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合作探究】1: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发展

(1)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

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1947年2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

《新华日报》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解放后,《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出版,后来又成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2001年9月,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省委、省政府同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

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1949年3月,迁至北平(今北京),作为一份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及时、有效的反应,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赢得大量国内外读者的信赖。

《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倍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

因此,《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合作探究】2: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繁荣

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我国报刊业走向繁荣。

【合作探究】3: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目前,发展报刊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

小结: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

从19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同年拍摄了影片《火车进站》。

空无一人的火车站,一个中年搬运工手推轻便行李车出现在月台的右前方,画面右上角的后景中,一个黑点很快变成清晰的火车向观众冲过来,火车头一度占据了大部分画面。

以上就是《火车进站》向我们描述的场景。

如今,这部影片早已成为电影诞生的象征和标志。

电影在发明之后不久便迅速传到了世界各地。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诞生:

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世纪末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不久传入了我国。

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

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

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

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发展并走向成熟: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如果学生要求可简单介绍剧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如《渔光曲》、《风云儿女》等。

1935年3月,《渔光曲》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

《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3)走向辉煌

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广播事业(教材P74历史纵横)

3、电视

(1)诞生: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合作探究】4:

阅读P74【学思之窗】,请回答,除技术因素外,你认为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哪些?

解题关键:

电视为什么能够普及

思路引领:

从生活水平、物质基础、精神需求、电视的特点角度回答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电视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易与观众形成互动。

(3)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阔人们视野,对社会影响大。

过渡: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做的划定:

“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这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2、功能:

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合作探究】5: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

“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有何启示?

A互联网的优势:

(P75本课测评)

(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B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C启示:

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合作探究】6:

互联网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如网上购物、网络学习、电子信箱、个人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网络对生活影响的利与弊。

关注网络文明,建设网络道德,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合作探究】7:

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

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思维方式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小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报纸、影视、互联网等媒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希望每个同学能将每种媒介发展的历程简单概括出来。

单元小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

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2)从空间上看:

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E布置作业:

《导与练》演练广场

当互联网正大踏步走进人类生活的时候,人们对网络作用的认识似乎还是模糊不清。

一种意见认为,作为中学生,他们上网的机会很多,互联网向他们展示了各类知识结构,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所以他们对于知识选择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学习的内容自然大大超出了狭隘的课本范围,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应是大有裨益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网络的出现无疑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块绿洲.但部分中学生上网更多的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因为网络--这个完全虚拟的世界是他们放松自己的最佳场所。

同时也许正基于这一点,家长和师长才会对中学生上网出现不同程度的抵制,因为他们认为网上娱乐分散了他们过多的精力,会对学业造成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害怕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身心不利。

实际上也确实在中学生中,出现了“网络综合症”等一系列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为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待中学生上网这一事件的?

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思路:

对青少年上网应积极引导和积极加以管理。

既不能视之如洪水猛兽,也不会因某些负面的影响而因噎废食。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